第8章 提高篇:口才訓練三級跳,打磨你的金口才(2)
- 金口才·青少年卷
- 王舒
- 4816字
- 2015-10-23 16:22:28
回答者實在是過于熱心了,提供了那么多對于問路者來說不需要的信息,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你在表達觀點時,要盡量簡明扼要。除了必要的修飾之外,不要離題太遠,賣弄詞藻,在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兜圈子,這樣會造成他理解上的歧義,使聽眾聽后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從而喪失了談話的集中性。
如果交際雙方把話說得簡明扼要,重點突出,集中性增強了,誰都能聽得懂,也就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我們不妨把剛才那位答話者的話改一下:
“去綠房子路,從這兒走到茶樓,再往西拐,走到紅房子街盡頭,再向北拐就是了。”
一句話說得清晰明了,自然使問路者一聽即懂了。
(4)話語組織要有條有理
要做到說出的話思想意思集中、富有條理,在講話前就要先為自己的話排出一個順序,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都要條分縷析。要把你的思想轉化為能讓他人理解的形式。還要注意前后話語的邏輯聯系,過渡轉折要順理成章,不要牽強附會。
實際上,口才語言的集中性技巧遠遠不止這些,以上只不過是略舉了幾例。語言的魅力,語言的特性都是需要在大量的實踐過程中把握的,這些包括知識的積累、思維能力的提高,等等。對于青少年朋友來說,廣泛的閱讀,涉獵多學科的知識,尤其是加強哲學知識的學習,對于提高你語言表達的集中性會大有益處。
3.說話得體性——把話說得合情合理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說話和辦事的“度”。這個“度”就是恰到好處,言語得體。在傾聽與響應、幽默與玩笑、贊美與批評、拒絕與答復、說服與勸導、辯解與圓場、問話與答話中,掌握了這個“度”,你將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功自然也就到水渠成。
語言的表達,關鍵要掌握“得體”的原則,就是言語要用得適當、妥帖、恰到好處。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說法可以說得使人跳,也可以說得使人笑,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怎樣才能做到言語表達上的恰如其分呢?通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修飾語的使用
言談中過多使用修飾和限制成分,不僅會淡化主題,而且會使表義不清。如果讓一條簡短的信息埋在毫無意義的修飾成分、限制成分之中,就像是一個戴了過多珠寶首飾,打扮得過于妖艷的女人一樣,她的自然美被化妝品遮掩了。特別是應避免使用“一切”、“所有”、“根本”、“完全”、“凡是”、“最”之類的詞語,以免引起別人的懷疑和不信任。
(2)適當選用一些模糊詞語
可以適當選用一些模糊詞語,例如,“可能”、“也許”、“一般”、“過些日子”、“考慮一下”等等。因為,無論對內對外,一般都不是一次性接觸、一次性交談就能解決問題的,一下子把話說絕了,可能會使得自己陷于被動的局面或困境,失去應得的機會。
多用陳述句和一般疑問句,少用或不用反問句;多用委婉和商量的語氣,少用或不用命令的語氣。曾經有一位先生在雜志上撰文說,他曾因有“你懂嗎?”的口頭禪而被人看做是驕傲的人,與人交談時也常常因為此而產生隔閡。后經人提醒,他把“你懂嗎?”改為“你說呢?”果然,人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傳遞信息雙方處在平等的地位上,雙方尊重是公關取得成功的前提。例如,公交車上的售票員報站名:“前門下,有在前門站下車的乘客請下車。”第一個“前門下”是針對北京市的老市民,他們一聽就知道到前門了,該下車了。而外地來的人卻不易理解。所以,售票員又重復一遍:“在前門站下車的乘客請下車。”這句話兼顧到兩類人的需要,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作用。
此外,在人際交往中,若想說出得體的語言,必須注意影響語言的各項因素,并注意語言的語音、語氣、語速、節奏、語調的運用技巧。尤其是在交談中,公關人員應重視聽者的言語反饋,適應聽者的需要,采取有效的表達手段。
總之,說話辦事,要做到不卑不亢,圓滑中有果斷,果斷中有圓滑;要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讓你的話合乎人心,給他人如沐語春風之感,自然柔和親近;同時,我們還要記住老人們常說的“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辦事要善于洞察人心,尤其是當你有求于他人時,更要見機行事,剛柔并濟,才能轉難為易,從而促使你辦事成功。
4.說話簡潔性——把話說得簡約旨豐
英國人波普曾經說過:“話尤如樹葉,在樹葉太茂盛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
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詩云:“削繁去冗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當今語言大師們則認為:“言不在多,達意則靈。”可見,用最少的字句,包含最多的內容,是說話水平的基本要求。
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是一種“水平”;而善于概括,簡約旨豐,一語中的,同樣是一種水平,而且更為難得。
2000年前,馬其頓國王率領軍隊遠征印度,時值盛夏,將士們口干舌燥。國王無奈,派人四處找水,結果只找來一杯水。國王高舉水杯,對將士們喊道:“現在已經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為了找到水源,前進吧!”說完便將這杯珍貴的水倒在地上。將士們受到鼓舞,群情激奮,頑強地向前沖去,奪取了戰斗的勝利。
試想,倘若國王自己把水喝了,再發表一通冗長的訓示,恐怕是不會有“群情激奮”之效的。
在中外各國歷史上,許多偉人的談話,每一句都是話語如金,言簡意賅的。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在發表就職演說時,僅用了135個字,成了世界演講史上的經典。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華盛頓的葛底斯堡打響了。經過三天激烈的戰斗,北方部隊大獲全勝。
戰后,賓西法尼亞等幾個州決定合資在葛底斯堡建立國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犧牲的將士們。1863年11月19日,公墓舉行落成典禮,美國總統林肯應邀到會演講。這對林肯總統來說,有很大難度,因為這次儀式的主持人是被當時在美國公認為最有演講能力的著名教授埃弗雷特,此人尤其擅長的就是紀念儀式的演講。而林肯只是出于總統的身份,才被邀請“隨便講幾句話”的。
在這次典禮上,埃弗雷德教授那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可謂精彩絕倫。在這種情況下,林肯總統該如何演講才能和聽眾建立起良好的交流關系,并贏得他們的認可呢?林肯總統決定以簡潔取勝。結果林肯總統大獲成功。盡管他的演講只有10句話,從上臺到下臺不過兩分鐘,可掌聲卻持續了10分鐘,林肯總統的演講不僅贏得了在場的一萬多名聽眾的熱烈歡迎,而且轟動了全國。當時的報紙評論說:“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是無價之寶,情感深厚、中心突出,措辭精煉,字字句句都很樸實、優雅,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埃弗雷德教授本人也在第二天就給林肯寫信道:“我用了兩個小時總算接觸到您所闡明的那個中心思想,而您僅用了兩分鐘就說得明明白白。”后來,林肯總統這次出色的演講手稿被收藏在圖書館,演講辭被鑄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學,作為演講辭的最高典范。
林肯總統這次演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給予了我們一個啟示:簡潔精煉的語言會使說話人更具有魅力。
如果說寫文章可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那么,在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今天,說話則應提倡“有話則短,無話則免”。
說話簡潔大致有三個特點:
(1)通俗性
簡潔的語言都很通俗明快,如果追求詞藻的華麗,句式的工整,則必然顯得拖沓冗長。
1936年10月19日,鄒韜奮先生在公祭魯迅先生大會上,只做了一句話演講:“今天天色不早,就用一句話來紀念魯迅先生: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可謂簡潔之中見通俗,通俗之中顯真情。
要使自己的語言簡潔洗煉,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等名句中,我們似乎可以揣測到古人追求語言簡潔精當的用心良苦。
如何使自己的語言“少而準”、“簡而豐”,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要學會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并善于綜合概括。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交流語言才能準確、精辟,有力度,有魅力。同時還應盡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詞匯。法國作家福樓拜曾告誡人們:任何事物都只有一個名詞來稱呼,只有一個動詞標志它的動作,只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如果一個講話者詞匯貧乏,說話時即使搜腸刮肚,也決不會有精彩的談吐。此外,要會“刪繁就簡”,也就是培養說話簡潔明快的一種有效方法。古代有一首“制鼓歌”,原文16個字:緊蒙鼓皮、密釘釘子,天晴落雨,一樣聲音。后來有人將其壓縮為十二個字:緊蒙皮,密釘釘,晴和雨,一樣音。更有大膽者將其刪改后留下八個字:緊蒙、密釘、晴雨、同音。從意義上說,這八個字“制鼓歌”絲毫不比十六字和十二字的遜色。
需要一提的是,簡潔絕非“茍簡”,為簡而簡,以簡代精。簡潔要從實際效果出發,簡得精當,恰到好處。否則,硬是掐頭去尾,只能捉襟見肘,掛一漏萬,得不償失。應該承認,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簡短的語言有時難以將相當復雜的思想情感十分清晰地表達出來。與他人交往,過簡的語言則有礙于相互之間的了解,有礙于心靈之間的溝通。同時,簡短也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鄒韜奮先生在公祭魯迅先生的大會上只講了一句話,短得不能再短,卻精辟深刻;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長達十五分鐘,卻也是世所公認的短小精悍的演講。總之,簡短應以精當為前提,該繁則繁,能簡就簡。
(2)概括性
人們在交流思想、介紹情況、陳述觀點、發表見解時,為了使對方能夠很快了解自己的說話意圖,領會要領,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練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問題的本質特征表達出來,以達到一語中的、以少勝多的效果。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勢,抓住問題的癥結,并能用準確精當的語言加以概括表達。
林肯在一次溯江視察途中與船員們握手時,有一位工人卻縮著手,面對總統靦腆地說:“總統,我的手太臟了,不便與您握手。”林肯聽后笑道:“把手伸過來吧,你的手是為聯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話,聽起來極為平常,卻高度概括,得其要領,充滿感情。
事實上,不管世事多么復雜,不管產生多么深奧的思想,說到底,就是那么一點或幾點經過概括和抽象了的認識。而這些要求,是精華,是核心,是本質,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綱挈領,一通百通,產生“片言以據要,一目能傳神”的效果。
恩格斯曾說道:“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難怪毛澤東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名言警句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輝。
(3)應急性
由于客觀環境的限制,有時由不得你長篇大論,侃侃而談,只能逼得你三言兩語,述其概要。在有些緊要關頭,惟有簡明扼要的話語,才能顯示其特有的鋒芒。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向900余名戍卒發出起義動員:“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寥寥數語,精練、概括,極富號召力。與此相反,若緊急關頭長篇大論,則事與愿違。1812年,英美戰爭全面爆發,美國政府緊急召開會議討論對應宣戰問題。會上,一位議員用馬拉松式的演講阻止通過對英宣戰的決議。直到戰火燒到家門口,形勢迫在眉睫,這位議員仍在高談闊論,喋喋不休。發言從下午一直持續到午夜,聽眾席上早已經是鼾聲四起,最后,另一位議員又急又怒地用痰盂向發言者頭上擲去,才使他結束了發言。
不難想象,這種“馬拉松式”的發言,超出聽眾的心理承受能力,讓人無法接受是一方面,貽誤戰機所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計算的。
古人形容美人的體態是“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同樣,寫文章說話講究言簡意賅,“增一字則密,刪一字則疏。”詩人海涅曾經說過:“做演講不能像皇帝出行,前后簇擁一大隊人馬。一句浩浩蕩蕩的句子里,往往只有一點兒意思,仿佛一輛金碧輝煌的宮廷大車,駕上六匹裝飾華麗的駿馬,一路行來,好不隆重。”
絮絮叨叨的長篇大論只會讓人生厭,使人昏昏欲睡。只有簡潔明快,語言流暢,直入主題,才能使對方在有限的時間里集中精力,才能使別人對你所講的話產生興趣,進而受到感染。
說話時是靠具有實際意義的內容來打動對方,而不在于言辭多么華麗。簡短的語言能顯示一個人的智慧。對于青少年來說,與人溝通時言語應盡量簡潔、精練,讓聽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信息,切忌說空話、說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