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口頭禪看對方
一位知名人類行為學家曾說:“人類有兩種表情,一種是臉上所呈現的表情,另一種是說話時傳達給對方的信息。”可見,語言是人類的第二表情。而語庫中提用率和重復率較高的口頭禪,就是心靈的莫爾斯電碼,它具有某種心理投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說話者的內心世界。
一般來說,人們常說的口頭禪可以分為以下這四類:第一類是經常說一些否定別人話來作為自己口頭禪;第二類是經常說一些肯定對方的話作為自己的口頭禪;第三類是以自我為中心,常常肯定自己所說作為自己的口頭禪;第四類是既不肯定自己說的也不否定自己說的,而是常說一些讓人感到比較模糊的話語作為自己的口頭禪。
(1)經常說一些否定別人的話來作為自己口頭禪的人。
例如,有些人經常連續使用“憑什么呀”,這樣的人正直,卻有幾分神經質。苛刻,但不一定專門針對你。對公平和特權十分敏感,“憑什么呀”,其實是在訴苦,抑或是在控訴,典型的“憤青”情結。這種人心里認為事情不該是這樣的,但卻這樣發生了。或出于心理失衡,或基于憤世嫉俗,總之,就是看不慣那些與意愿相悖的事,并以重復出現的這句口頭禪來鳴不平,緩解郁悶。在生活中與這類人相處時,提醒他學會保持平衡的心態非常必要。因為隨時隨地都有不公現象在發生,事事看不慣,不光自己活得累,別人看著也覺得累。口頭禪所暴露的,常常是心理和思維的慣性,所以,他要管理的不是不公現象,而是自己的不公心態。
經常使用“不靠譜”的人,多疑、苛刻,既求細節又重結果,容不得半點差錯和不順心,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很多時候,他顧慮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很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往往把一些意外因素主觀地歸結到他人身上。這種人老是把“不靠譜”掛在嘴上,事事擔心,覺著“人人不靠譜”,實際上是主觀在“懷疑一切”。只是這類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只是我在懷疑罷了”,而非事事都真的可疑,可疑的只是他自己。因為不確信結果,所以就懷疑一切;這不是眼光犀利,而是為不自信和不敢承擔結果找托辭。與他共事要謹慎,最好把丑話說在前頭:“我可不是不靠譜的人,不過一些不可控因素會讓事情的結果難以預料,但我會盡力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嘛。”千萬記得單獨強調一句:“你說對嗎?”直到他點頭承認為止。
經常使用“事情不是這樣的”的人,本來完全可以從正向導入的評論,這樣的人卻非要從否定別人開始談自己的意見不可,這類人有主見、任性,同時也很脆弱。很多時候,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未見得有多難相處,只要給予必要的尊重,他就會返還給你加倍的熱情,且“一條道走到黑”,把你當成忠實的合作伙伴或知心朋友。在這類人心里“事情不是這樣的”,這句口頭禪是特別提醒,它告訴大家,下面我要講自己的觀點了。無論正規場合,還是私下聊天,他都非常害怕自己被忽略,因此總是想通過否定別人來突出自己,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出其自我認同相對較低。與這樣的人相處時當他講完“事情不是這樣的”后面的內容時,如有不同意見,可以反用他的口頭禪:“事情應該是這樣的……”既委婉溫和,又是對他的尊重,不會觸動他內心脆弱的神經。另外,日常工作中,多注意征詢他的意見和建議,既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又可以有效提高彼此之間的融合指數。
相信看到“我暈”這句口頭禪,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無論MSN在線,還是在職場,或是私下聊天,“我暈”都隨處可見。別人幫她遞錯了東西,“我暈”;聽到她不知道的八卦,“我暈”;被人恭維,“我暈”;車鑰匙沒帶,“我暈”……經常使用這個口頭禪的人,活潑、坦誠,不隱諱個人感情,但容易意氣用事。一句“我暈”,將所有的人和事一視同仁,等量齊觀。所以,這些人善于從廣度上發現問題,但不擅長從深度上思考問題。在這些人看來任何時候,只要事情不是預計和想象的那樣,都會“暈”。其實問題一般沒那么嚴重,但總是習慣于在潛意識里夸大成像,并在表露于口頭禪的夸張情緒中反映出來。在生活中和一個內心袒露的人相處,還是相對輕松容易的。這類人情緒的每次波動,都會在“我暈”中透露無遺。至少,只要出現這個口頭禪,即使我們還不知道事出何因,也足以捕捉到她內心的震動。亡羊補牢吧,或者好言相勸。不過,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太照顧他們的心理感受,因為他們的“暈”是一種常態。
經常使用“你先聽我說”的人,自信心控制欲強,自認能將對方說服,令之相信。溝通中將別人打斷,或不讓對方說話,又表明他的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這樣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看法,而一個“先”字,表露出他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總之,他一方面希望別人重視、尊重他的意見,另一方面又在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誤解。和他們相處是一場控制與反控制的博弈。如果比他們弱,就好辦一點,因為你在控制欲極強的人心里,是最安全的,而你在原則問題上偶爾的反抗,會讓這類人覺得更有吸引力。如果和他們性格類似,就不要示弱,強者對強者,永遠是更強者得勝。
經常使用“不信咱打賭”的人,自信,敢于冒險,但有時盲目樂觀,對負面結果估計不足。固執己見,認定的事情一般人很難扭轉。他未必好賭,但“賭徒”心理時常會左右他做出不恰當的決策和舉動,讓事情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假如男人的口頭禪經常表露要跟你打賭,并不證明他一定有把握,因為這類男人有時更易相信僥幸。假如中獎率與車禍比率差不多,他寧愿相信中頭彩,也不愿相信自己會遭車禍。與這類人相處潑點冷水對他有好處,但要注意方法。他不是愛“打賭”嗎?那就跟他賭一把,不過事前要對結果了如指掌。如果結果偏向他預計的方向,那就賭小點,越小越好,讓他贏了也覺得沒意思。如若相反,那就加重砝碼,越重越好,讓他輸得悔到深處。如果實在沒有把握穩贏,口頭提醒一下也未嘗不可:“小心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經常說“但是、不過”等等話語的人,這種人有些任性,因此總是提出一個“但是”來為自己辯解,“但是”是為保護自己而使用的。顯示了其溫和的特點,顯得委婉、沒有斷然的意味。從事公共關系的人常有這類口頭語,因為它的委婉意味,不致令人有冷淡感。
(2)經常說一些肯定對方的話作為自己的口頭禪。
例如,有人經常使用“好呀好呀”,這樣的人性格爽朗,熱情大方,內心善良,待人接物比較隨和。但在很多事情上缺乏主見和立場,給人感覺是個“老好人”。這類人的性格也會給一些愛占便宜的“壞人”有機可乘,更會給自己帶來額外的麻煩和負擔。在這類人內心或許壓根就沒想過要去拒絕別人,或者不善于說“NO”,總覺得拒絕是件害羞或不好的行為,因此,無論份內份外之事,他們都習慣性地說“好呀好呀!”不過,事后也會生自己的氣,“為什么當時我要說好,其實我覺得不好呀!”和他們相處,感覺特爽,似乎就沒有他們不想辦不能辦的事。但還是要照顧他們內心的感受,別看他們口頭不說,有時內心可矛盾著呢。如果是他們份內之事,你的溝通成本會很小,但如果是他們份外之事,能自己效勞的還是自己動手吧。假如別人對他們太過分,護著他們點,因為這樣的“好伙伴”畢竟不多見。
“親愛的”這句本該屬于愛人間的昵稱,不知何時成了Office的常用語。無論女女之間,男女之間,還是男男之間,“親愛的”成了非親愛的之間的示好之詞。經常使用這個口頭禪的人絕對Modern,傳統觀念淡薄,愿意改變自我,遇事積極主動,對人際關系觀察敏銳。但有時多變,易受情緒影響,很可能剛剛還在叫你“親愛的”,現在卻氣極敗壞。這類人一般說出“親愛的”之后,可能是“幫我把這個文件弄好”、“替我想個辦法”之類的要求,類似驢子眼前的胡蘿卜,也可能是在委婉地表達不滿,給個巴掌前,給個甜棗先。在生活中與他們相處不要被甜言蜜語唬住!別被這種口頭禪的示好奪去立場。但在日常交往中,“親愛的”又是他心情的晴雨表,這個口頭禪出現的頻率越高,就表示越高興。記住,他心情好的時候,是會答應你很多要求的喲。
(3)以自我為中心,常常肯定自己所說作為自己的口頭禪。
例如,有些人經常說“說真的、老實說、的確、不騙你”等等這一類的詞語,這樣的人有一種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因此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他會十分在意對方對自己所陳述事件的評價,所以一再強調事情的真實性,更多希望的是自己在團體中可以被認可,并得到很多朋友的信賴。
還有些人經常說“應該、必須、必定會、一定要”等等這一類的詞語,這樣的人自信心極強,做事情顯得很理智,為人冷靜,自認為能夠將對方說服,令對方相信。另一方面,“應該”說得過多時,反表現出其有“動搖”的心理,長期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易有此類口頭語。
(4)既不肯定自己說的也不否定自己說的,而是常說一些讓人感到比較模糊的話語作為自己的口頭禪。
例如,一些人經常說“聽說、據說、聽人講”等等,這類人之所以用此類口頭語,是給自己留有余地的心理形成的。這種人的見識雖廣,決斷力卻不夠。很多處事圓滑的人,易用此類語。在辦事過程中,他們會為自己時刻準備著臺階,有時也會被很矛盾的心理困擾。
還有些人經常說“可能是吧、或許是吧、大概是吧”等等,說這種口頭語的人,自我防衛本能甚強,不會將內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來。在處事待人方面很冷靜,所以工作和人事關系都不錯,此類口語也有以退為進的含義。事情一旦明朗,他們會說“我早估計到這一點”,從事政治的人多有這類口頭語,這類口頭語可以掩藏自己的本意。
還有,經常說“啊、呀、這個、那個、嗯”等等,這類人常是詞匯少,或是思維慢,在說話時利用作為間歇的方法而形成的口頭語的習慣。因此,常有這種口頭語的人,反應或是較遲鈍,或是比較有城府。也會有驕傲的人愛用這種口頭語,因怕說錯話,需有間歇來思考。這種人的內心也常常是很孤獨的。
北京某大學心理學系的一位博士用心理學的術語解釋了口頭禪:口頭禪是人內心中對事物的一種看法,是外界的信息經過內心的心理加工,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語言反應模式,以致于出現類似的情形時,它就會脫口而出。這位博士介紹,口頭禪的形成無外乎兩個原因:重大事件對人的影響和積累效應的結果。譬如,一個滿腔熱情的年輕人真摯的投入到戀愛中,愛情欺騙了他,當他失戀后,可能在一段日子里他會對愛情嗤之以鼻,他的口頭禪也許就是“愛情這東西,純粹是扯淡!”而當一個人多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后,積累效應就會在他的口頭禪中得以展現。如果在生活中多次遇到見死不救、坑蒙拐騙,那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現在的人啊,和以前沒法比!”這樣的口頭禪了。
韓劇《加油,金順》里,“加油!加油!”這句話幾乎在每集都出現。它是劇中女主人公的口頭禪,每次遇到困難時,她都右手握拳屈臂,口中大聲地喊“加油!”來鼓勵自己戰勝困難,增強自信。這位心理學博士介紹,這樣的口頭禪催人奮進,鼓勵人們積極向上,這是我們所應該提倡的。
積極的口頭禪催人奮進,而有些口頭禪則帶有消極的意味。那么是不是這些聽似消極的口頭禪一定就是不好的呢?北京某大學心理學系的這位博士給出了否定的答案。現在人們流行把“郁悶”一詞掛在嘴上,難道真的是事事郁悶、處處郁悶嗎?他介紹到,其實這不過是因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心態變化快,通過這樣的口頭禪來倒倒苦水,讓心理有一個舒緩、宣泄的通道,這樣,反倒更有益于人們的心理健康。所以,口頭禪是人們心里宣泄的通道。
而學生們每逢考試老愛把“這下可死定了”掛在嘴邊。其實,這是出于人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心理防御機制就是以某種心理的方式或手段,使自己與現實關系之間做出某些積極的適應性的改變,使自己較容易接受,不至于引起心理上過大的緊張和痛苦,以保護心理安寧的一種方式。學生們先將情況估計更糟些,通過口頭禪來強化,當現實情況可能并不那么糟糕時,也就能及時得到心理安慰了。通常這種情況被視為自我心理療傷。
這位博士還介紹到,三類對人心理健康不利的口頭禪可要不得。“我不行、我面、我怯場的”,在生活中,我們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口頭禪。這一類通過負面信息來不斷強化對自己的否定評價,會導致人們產生自卑感,對心理健康實在是不利。
第二類,人們要擯棄的是那些能使人產生刻板印象的口頭禪,諸如“十商九奸!”“不塞紅包能行么!”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先前的經驗來為人處世。當這些固有的看法一旦形成,就會被加強,成為定勢,并以此作為判斷評價他人的依據。這些帶有刻板印象的口頭禪會給人們帶來偏見,既不利于人際交往的和諧,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