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80后”——激情與痛苦的混合(2)

但外面的世界則更多地告誡他們:提防愛情,謹防受傷,老實干活,別抱夢想,拼命掙錢,購車買房。他們不愿相信這些警告,內心卻充滿了焦慮和困惑。

他們心懷夢想,但在就業和提升等方面卻非常現實。“80后”對待婚姻多數很謹慎,因為這個承諾的違約成本很高。同時,他們卻大膽地挑選自己的戀愛對象。

多數“80后”對道德、國家、民族有著強烈的信仰,他們同情弱勢群體,痛恨社會不公正。換句話說,他們身上的許多品質不是因為他們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而是因為他們還年輕。

一次,一名20歲出頭的大學生去做民工生存狀況調查。當他即將結束調查的時候,被工地上的兩個人搶了手機。這個年輕人追了半天,總算是拿回了自己的手機。可他挨了好幾拳,帶著青紫回到學校。同學問他:“調查還做嗎?”他說:“還做。因為,搶我的人一定是走投無路了。這些人更需要社會的關注。”

“80后”的那些代表人物

1.李想:年輕的億萬富翁。

知道現在網上創業版的廣告怎么做嗎?通常是“你想的,就是李想的”或者“你想和李想一樣成為25歲的億萬富翁嗎?”“你想成為第二個李想嗎?”

如此大的名氣,李想依靠的確實是實打實的家底兒——27歲,高中學歷,泡泡網的CEO,身價在1億以上的年輕老板。2006年李想晉身“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他是榜單上最年輕的一位,同時也是“80后”創業群體中首次進入該榜單的。李想在“80后”這個群體中脫穎而出的模范帶頭作用,給了許多對“創業”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者信心。但對于“大學生創業”這個話題,李想卻毫不留情地澆一盆冷水:“創業成功的幾率就跟中彩票一樣,大家看到的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實背后的失敗者不計其數。我只是一個個案,并不具備普遍意義。”

2.韓寒:“80后”活得更長。

以作家或者賽車手的身份定義韓寒顯然太狹隘,他現在是一個明星。看現在的文娛新聞,跟韓寒名字牽連上的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鄭鈞、王朔、徐靜蕾、白燁……這個名單可能越到后面越精彩。

靠文字發跡的韓寒,高一時便拿到了“新概念作文大賽”第一名,之后退學,在《新民晚報》發表《穿著棉襖洗澡》,炮轟教育體制,隨即引發一場臺風般的大討論。擱置在上海文藝出版社長達一年無音信的《三重門》立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成為暢銷書。

韓寒深諳這個時代的語言特點,他也完美地貫徹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硬道理。當白燁稱“‘80后’作家還沒進入文壇”時,韓寒以一句“文壇是個屁”響亮回應。就像韓寒所言:“不管‘80后’是多么粗俗,多么幼稚,寫得多么差,以后的文學界都是屬于他們的。因為他們活得更長,別人都死了,還剩下他們活著。”

3.丁俊暉:我不是“神童”。

1987年出生的丁俊暉,16歲時,就兩度戰勝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馬克·威廉姆斯。18歲,丁俊暉擊敗了臺球皇帝亨得利,奪得中國公開賽的冠軍。20歲,在斯諾克中國公開賽上,丁俊暉以3:5不敵世界排名第12位的巴里·霍金斯,爆冷出局。

丁俊暉不喜歡人家叫他“神童”:“第一,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第二,我的所有成績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并不是天生的。”

“80后”的聲音

我想我的時代來了,我那時候特別高興。我從不感覺壓力,我等待這么多年,終于來到,我不會錯過每一個機會。——郎朗(鋼琴家、生于1982年)香港沒有真正的歌手,因為所有歌手都拍戲。——謝霆鋒(演員、生于1980年)你拍我時我都大度過N次了,難道就不許我踹你一腳。——范冰冰(演員、生于1981年)我不在乎起點有多高,最重要的是終點。——姚明(籃球運動員、生于1980年)中國有我、亞洲有我、世界有我。——劉翔(田徑運動員、生于1983年)

文壇是個屁。——韓寒(作家、生于1982年)

“80后”群體中,有人已結婚,有人仍單身,有人在供房,有人在啃老。其實以十年為限生生地劃分一代人是不合理的,畢竟每個人都不同,但“80后”這代人與眾不同的成長背景,以及擁有趨同的叛逆、前衛的性格,又使他們更加獨立于其他時代的人,也更多地受到上幾代人的關注。而當人們還把“80后”當做一個弱小群體時,“80后”已經畢業了、失業了、結婚了、離婚了、生孩子了、做父母了、平靜了、回歸了。他們要當起社會的脊梁。

三. “80后”的八大派

1.漂派。

他們通常生活在遠離家鄉的大城市,未踏入社會時,曾經懷有一番雄心,至少是出人頭地的信心。

懷著對成功的渴望,他們離開家鄉,選擇了城市作為實現人生抱負的舞臺。但處于社會變革中的中國,既有貌似歐美國家的自由競爭,又有一套自己特色的顯規則和潛規則,這就是所謂的殘酷現實。能適應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一番挫折過后,很多人的信心都壯烈犧牲了,生活一下子失去了目標,就像一艘沒有風帆的小船,隨波飄蕩,何時靠岸只有天知道。當然,他們并沒有回家,因為衣錦才能還鄉,破衣爛衫地回去,別說鄉鄰會白眼,自己都不甘心,留下來說不定會有出頭的一天,雖然機會渺茫。漂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2.混派。

他們是頹廢的一派,得過且過是生活的最大信條。

房子不漏就成,飯菜管飽就行,唯一的要求就是發型和衣服不能落伍。他們的墮落多半是從學習開始的,一般在進入中學以后,叛逆的潛質經過周圍環境的污染,迅速生長起來,通常以廁所里偷著抽煙為開始,接著逃課、抄作業,逐漸對課本產生了厭煩心理,一些中學沒畢業就退了學,很多堅持到高考落榜,不是提早自謀生路,就是上個技校、中專之類的學校繼續混日子。少數人好容易進了大學,就更混得無法無天了,宿舍、網吧成了混日子的主要場所。未來、理想之類的東西早已從他們的字典里刪除,所以,早婚就成了他們的另一大特征。

3.出國派。

中國大學玩擴招,外國大學也對中國人玩擴招。

如今出國太方便了,遠在地球另一邊的外國人聽到了中國人錢袋子里的叮當聲,就擺出一副愛惜人才的樣子,在國內大舉招生。這其中有真有假,但確實讓不少年輕人實現了出國夢,甚者在中學就去了××讀預科班。出國的結局可謂五花八門,有學成歸來成為精英的,有被騙作了難民的,有和外國人假結婚勉強留下來的,有歸國后在家待業的,還有在英國待了三年,回國后已經不會說國語的。其實出國不是壞事,但不知道為什么在“80后”這里就出了問題。

4.靠派。

他們是最幸福的一類。

天生攤上個有錢老爹或是官嬸嬸,蜜罐里長大,上學時錦衣玉食不說,有的還開上了轎車。畢業時,別人忙著跑人才市場,他們直接到高薪單位上班,這是在入學之初家人就已經為他們安排的道路。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比爾·蓋茨的一句話:“社會是不公平的,請接受現實吧。”

5.闖派。

他們即“80后”不倒的證明。

有的天生,有的后天經歷使然,他們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打拼,敢想敢干,對目標和理想信心十足,屬于目標和能力一致的人。可惜的是,他們只是少數,而且很多小時候屬于調皮搗蛋的一類壞孩子,打架、掏鳥窩之類的事常干。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是人的性格。

6.返鄉派。

他們既不像漂派那樣過于眷戀城市,也不像混派那樣沒有上進心,他們是最現實的一派,或者說最穩重的一派。

在念完大學或者出外打工數年后,又回到了家鄉,以一份穩定但前途有限的工作了此余生。不過,他們對城市并未徹底死心,因為他們還有下一代。大學生返鄉者的工作多半以村官、教師為主。

7.啃老派。

他們就是傳說中的啃老族,是一群心理上不想長大,害怕獨自承擔家庭責任的人。

父母對他們的過分溺愛或者扶植,造就他們太強的依賴心理。他們中許多人在畢業后也曾找過工作,遭受挫折后就萌生了退縮心理,進而放棄自謀生計,回到家中繼續讓父母養活自己。

8.玩派。

他們多半出生在大城市或者在大城市生了根。

對他們而言,年齡只是個數字,到了別人當爹當娘的年齡了,不良青年的行頭還在他們身上,游戲和追星同樣也少不了。有的即使結了婚,也沒有為人父母的樣子,或者索性不要孩子,因為他們本身還是孩子。不是他們沒長大,而是他們不想長大,年紀不小了,還總是自稱男孩、女孩。也許,彼得潘所在永無人煙之島才是他們應該待的地方。

四. 蝸居:“80后”的痛

“在這個城市中,每個人都被人流推著走,壓力令人難以喘息,社會不公平現象,讓每個人都很難保持心理平衡,試圖去走捷徑破壞正常規則,但是回過頭去看,只有能夠抵制住這種誘惑的人,才會得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盡管這個過程會是緩慢的,但也會是心安理得和真正幸福的。”

作為社會新生力量的“80后”,面對現實,我們可以有奮斗的艱辛、迷惘、痛苦,甚至是神經質的發作,但是卻不可以丟掉自己的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80后”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但結婚、買房、還貸、工作等壓力接踵而來,而一部反映當代現實的電視劇——《蝸居》引起了“80后”的熱議。《蝸居》像冬天的雪粒,不僅打得人生疼,還帶著刺人心骨的寒冷,凝聚的社會現實直指人心。這部電視劇并沒有過多的宣傳,卻悄悄地到來,“突襲”上海,“侵襲”北京,掀起廣泛的社會話題。《蝸居》對于那些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拼的“80后”來說,簡直就是他們自己或是身邊人故事的寫照。赤裸裸的欲望,無奈的現實,讓“80后”處于尷尬的境地。

不同的人生

不同年齡段的人在劇里看到了不同的東西,純情的“80后”感嘆著海藻對帥氣小貝的辜負,氣憤她去做了個齷齪的第三者;務實的“70后”看見了婚姻的柴米油鹽,看見了物質對原則的無限誘惑;飽經風霜的“60后”在感嘆生活味如嚼蠟的同時,也體味了手掌手背的難以取舍。編劇和導演將現實的殘酷打碎,重塑給觀眾看,得到的是越來越多的關注、啟示和共鳴,而劇中某些背景音樂更能讓你感同身受。

迷失的自我

伴隨“80后”一代成長的偶像劇里,男主角很多都是這樣的形象:成熟、浪漫、多金,愛情都是灰姑娘遇王子的夢幻式。而成熟男人的金錢與魅力,可能會讓每個涉世未深的年輕女孩迷失道德方向。有限的資源和無限膨脹的欲望,讓一些“80后”選擇了走“捷徑”來獲取幸福。《蝸居》中的海藻代表的并非純粹有心計的拜金主義者,而是剛剛步入社會面對種種誘惑重重壓力,最終迷失了自我的年輕女孩代表。

房子=幸福?

在當代社會有這樣一個族群,他們同螞蟻一樣高智、弱小、群居,他們被概括為“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他們就是——“80后”“蟻族”,房子就像一座大山,沉重地壓在了“80后”身上,日益高漲的房價使“80后”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與爆發力。《蝸居》中海萍、海藻的生活告訴我們,房子能帶來安全感,但那冰冷的建筑物卻絕對不能帶來幸福感。為了房子在奮斗的“80后”,金錢上,我們可以受房子支配;但精神上,我們必須自主。

為理想奮斗

在現實生活中,“80后”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但結婚、買房、還貸、工作等壓力接踵而來,擊得“80后”們體無完膚,《蝸居》刺痛了“80后”正在面臨的一個嚴酷現實。回顧一下《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一群懷抱青澀理想的“80后”在夢想與現實中尋求平衡,實現自我價值。如果說《蝸居》是殘酷現實的催化劑,那么《奮斗》就是冷酷現實的迷幻劑,盡管社會是現實的,但我們也必須堅持為理想而奮斗。

不用爭論,不用懷疑,“80后”正在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看到“80后”留下的業績,他們建成的大廈,他們經營的企業,他們創造的文化,他們曾經為之拼搏過努力過,用自己的人格打造過的美好的社會形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唐海县| 景东| 裕民县| 全州县| 金湖县| 河曲县| 花莲市| 阳春市| 肃宁县| 夏河县| 长海县| 海口市| 康马县| 定州市| 枣庄市| 宁国市| 广州市| 建湖县| 长宁县| 嘉峪关市| 连云港市| 沭阳县| 嘉禾县| 江达县| 会宁县| 通道| 普兰店市| 高平市| 贵定县| 阳高县| 永靖县| 青冈县| 临澧县| 资阳市| 平舆县| 当涂县| 山阴县| 林西县| 濮阳县|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