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80后”——激情與痛苦的混合(1)
- 告別“蝸居”:“80后”購房指南
- 孫超 康瑞鋒
- 4453字
- 2015-08-17 19:12:15
一. 激變年代造就的特殊群體
“80后”——一個頗受爭議的群體,一個被持續關注著的群體,一個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群體。
剛出生時,他們被稱為“含著湯匙”出生的一代;小時候,這一稱呼變成“小皇帝”,后來又變成“追星族”;再后來,他們上了大學,整個社會又開始討論他們的心理問題和性觀念;大學畢業了,甭管是找工作還是考研,都會有人說他們“盲目”;要是再換個工作,又會有人說這恰好證明了他們“害怕挫折”。隨著時間的流逝、對他們稱呼的改變,包括“80后”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對這個群體產生了困惑:他們究竟是“垮掉的一代”還是“充滿希望的一代”?
“80后”成長大事記
2004年2月,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是一位中國女孩——少女作家春樹。她和韓寒、曾經的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這四個中途輟學、性格叛逆的年輕人被《時代》視為是中國“80后”的代表,拿來與美國著名的“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論。當然,這四個年輕人身后,是一個更為龐大的“80后”名人陣營。而對他們產生深遠影響的,是他們所處生活時代的巨大變革。
1980年,中國提倡“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
1982年,“計劃生育”成為一項基本國策。
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在中央電視臺第一次面向全國播出。
1985年,喬丹當選NBA年度最佳新人。
1986年,為節約能源、早睡早起,國家規定每年5月4日至9月14日全國實行夏令時。
1987年,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播出。
1990年,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獲得巨大成功。
1991年,“希望工程”開始實施。
1994年,《大話西游》在高校流傳走紅,出現“大話一族”。日本漫畫家青山剛昌的《名偵探柯南》開始在報刊中連載。
1995年,“3+2”高考模式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執行;《獅子王》作為美國“動畫大片”首次引進中國內地。
1996年,任天堂推出“任天堂N64”,該產品是最后一款使用游戲卡的游戲主機。
1997年,香港回歸,小說家王小波去世,互聯網開始普及。
1998年,《甲方乙方》公映,馮小剛開創國產賀歲電影先河。
1999年,中國高校開始擴招。
2000年,安全套發放機開始廣泛進入大學校園,網絡游戲、博客開始流行。
2004年,電視選秀節目開始火爆,吸引了無數懷揣明星夢的“80后”。
2005年,繼神舟五號之后,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多人航天任務圓滿成功。
2006年,胡錦濤提出以“八榮八恥”為內涵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2007年,“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令《紅樓夢》再成熱門話題。
2008年,奧運圣火護衛戰中,以及5·12汶川地震發生后,“80后”年輕人的血性表現,作為有力的中堅力量點燃了國人一次又一次的愛國熱潮,充滿活力地宣傳了愛國、思辨、正義、人性的積極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他們的看法,至此各種媒體對“80后”進行的積極報道和正式宣傳開始進入主流趨勢。
“80后”概念的由來
“80后”一詞來源于國際社會學家們討論社會發展的一個代名詞,是指我國依法執行計劃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計劃生育發展的新階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詞。以此討論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類生育后所面臨的問題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獨生子人群所面臨的生活、成長、文化發展問題。后來此詞被廣泛的作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詞,也由此出現了“70后”、“90后”等一些類似詞匯。
“80后”這個詞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來是文壇對1980年~1989年出生的年輕作家的稱呼,后被各個領域借用,指代整個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
2006年3月15日,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作家簡寧在《南都周刊》撰文指出:“‘80后’一代人身上存有普遍的缺陷,有的缺陷還是致命性的。”在列舉了“不疊被子”、“愛喝飲料”、“愛看動畫片”等特征后,這位作家繼續說道:“這就是‘80后’的一代,我真是擔心,20年后這個社會要由他們來支撐。”文章發表后,迅速被各BBS轉載。“80后”的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調侃著這些指責,比如“如此火星(網絡語言,指發帖者距離地球遙遠,思想內容古舊),都長滿隕石坑了。”
公眾眼中的“80后”
為了了解公眾眼中的“80后”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媒體在2006年3月開展了一項網絡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共有3457名“80前”和6010名“80后”的網友參與了調查。
如果把調查結果拿出來比較一下,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以1980年為界劃分開的這兩群人,在看待“80后”的態度上高度不一致。
在“80前”眼里,“80后”“永遠以自己為中心”(61.4%)、“不愿意承擔責任”(53.1%)、“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64.2%)。而承認自己確實如此的“80后”分別占28.7%、22.4%和28.1%。
在調查列舉的30個選項中,只有“獨生子女”、“生活離不開網絡”和“講究穿著打扮”三條特征得到了多數“80后”的認可。他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拒絕了上一代人的一切指責。
“80后”眼中的自己
有人說“80年代出生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然而面對“你自信嗎”這樣一個問題,所得到的答案卻有點出人意料。回答“比較自信”的有63.2%,“十分自信”的有23.8%,“不自信”的有13%。他們不愿張揚,自我意識在他們看來已經潛移默化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被調查者的狀況與“你自信嗎”這一問題的交叉分析中,被調查者的學歷嚴重影響著其自信程度。在“大專”這一類人群中,“十分自信”的比例最低,僅有12%,“初中”最高,有50%,其余類人群均為33%~35%;而在“不自信”這一回答中,“大專”的比例又最高,約有28.6%的人做出了這種回答。“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卻幾乎沒有人回答“不自信”。
“80年代出生者”的自信,67.1%的源自“自我認定”,27.9%的是“朋友評價”,“權威評價(論斷)”的有4.9%。
“80年代出生者”對自己外表的認可度中,43.9%的是“滿意”的,34.9%的是“無所謂”,“不滿意”的有21.2%。
對“整容術”的看法是,41.4%的認為“只要效果好,就接受”,31.1%的是“無所謂”,27.5%的因為“反自然,所以堅決不接受”。盡管有34.9%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外表無所謂,可是仍然有41.4%愿意接受“整容術”。
從對“目前”這一狀態的把握,也可窺見“80年代出生者”的“自我”。調查中,“80年代出生者”中有36.7%覺得最美好的年齡是“現在”,有33.5%的認為在“比現在小的時候”,而29.8%覺得在“將來的某個年齡”。
另外,有10.1%的“80年代出生者”形容自己目前的生活是“幸福”的,認為目前生活無聊的則比前者多一倍,占20.8%,認為生活得“充實”的占16%,生活得“累”的占16.6%,大部分都是認為自己生活“還可以”,占35.3%。可見,超過60%的“80年代出生者”對自己的現狀是滿意的。
67%的“80后”對自己的未來的看法是“主要看個人努力”,14.7%的認為“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得到”,12.8%的認為“主要看運氣”。
在“80后”的社會新聞里,關于他們如何不能承受挫折的消息常常讓社會震驚,以至于感慨:“80后”是“抱大的一代!”調查又顯示了怎樣的結果呢?
在面對“如果遇到挫折,你會覺得怎么樣”這樣的問題時,67%的“80后”認為未來“主要看個人努力”,63%的人能夠坦然面對挫折,覺得這是“人生必經之路”。只有14.9%的“80后”相信“星座可以解釋人生”。大部分的“80后”對人生的認識是正確的,也是明確的。
二. 素描“80后”
上世紀80年代是值得銘記的,80年代出生、跨度10年、被硬歸到一堆的這兩億人,也成了最愛被人議論的一群。
“80后”已經不再是孩子了。即使最年輕的1989年生人,也已經超過16歲,步入了國家法定的勞動力年齡。“80后”是一個龐大的青年群體。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從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中國約有2.04億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億人左右。要想畫出他們的形象,實在是一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這里,我們只能盡力勾勒出這個群體的素描像。
“80后”的關鍵詞
1.“獨”。
獨生、孤獨是最能概括“80后”的兩個詞。
作為獨生子女政策的第一批體驗者,“80后”集萬千寵愛,也集萬千壓力;生活無憂無慮,性格卻乖張孤僻。這種孤獨感在小時候更加強烈,尤其在受人欺負時馬上幻想:有個哥哥多好。
長大后,升學、就業、婚姻、家庭這些問題也只能自己扛。人多了、擴招了、文憑不值錢了;畢業了、失業了、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房子漲價了、掙得太少了、愛情走遠了;父母老了、身體不好了、都指著自己了……沒有兄弟姐妹,沒人傾訴,本就孤獨的“80后”壓力更大,也更加迷惘了。
2.“各”。
“各”是北京土話,大意就是怪、有個性、與眾不同,說不上褒義還是貶義,但大體不是用來夸人的。
“80后”出生的人普遍比較各,或者說追求各。他們趨異不趨同,他們要獨一無二。買衣服不能撞衫,做事情愛搞怪另類,扎鼻環、畫文身、抽煙、泡吧,別人越覺得離經叛道的事他們越勇于嘗試,因為他們覺得這才是個性。
各還表現在固執任性上。從小過于受關注,在家中地位特殊,使得“80后”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處事浮躁、不踏實,固執、不聽勸,和別人合不來,自己又難當重任,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3.“新”。
“80后”群體之所以格外受人關注,和他們的出生背景有著直接的關系。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歷的大變革,使“80后”從小就接觸外來文化、新鮮事物,它們密集轟炸著“80后”的神經。外來的新方式、新觀念,也改變著“80后”自己的生活。
4.“變”。
(1)吃飯:“80前”吃飯選擇地點、環境、和誰吃;“80后”吃飯選擇菜式、價格、誰埋單。
(2)購物:“80前”是點鈔票;“80后”是點鼠標。
(3)游戲:“80前”的游戲是大家一起面對面地玩;“80后”的游戲是一個人對著游戲機或者大家一起對著電腦玩。
(4)日記:“80前”是偷偷摸摸鎖在柜子里自己一人看;“80后”是大大方方放到網上大家一起聊。
(5)比賽:“80前”是層層篩選被推舉為單位爭光;“80后”毛遂自薦唱歌跳舞只為秀出自己。
(6)房子:“80前”是單位分房,夠資歷房子總會有;“80后”是貸款買房當房奴,因為有房子女朋友才會來。
(7)工作:“80前”一輩子在一個單位、做一份工作;“80后”一個月內在一個單位,并且兼職做好幾份工作,下個月也許就換了。
(8)出國:“80前”公派出國,為了長本事學以致用;“80后”自費鍍金,為了長見識回國依然當“海待”。
“80后”的夢想、愛情和責任
有調查數字顯示,只有27.3%的“80后”“不相信愛情”,23.2%的“80后”認為“夢想是件虛無、可笑的東西”。而認為“80后”有責任感和道德觀念的,超過六成。“80后”對這個社會和自己的生活充滿希望,這個群體仍然受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熱愛祖國、關心集體”的教育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