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錢的作用無非兩個:數一數,花一花,不數不花又不會死人
人們常說:“錢多就多花,錢少就少花,沒錢就不花”,這應該是最樸素、最實用的關于花錢的態度。當然,真正不花一分錢是不可能的,馬克思就曾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作為普通人,金錢和財富是物質生活所必須的,吃、穿、住、用、行,樣樣都離不開金錢。如果誰說不需要金錢,那是假話。只要你活著,就必須去賺錢,賺了錢就要花,就要去消費。
那么,是不是說這個命題就是個偽命題,失去了現實意義?當然不是,這里要告訴大家的是這樣一個道理:即錢多錢少,夠用就好,不必認為大把大把數錢才過癮,大把大把花錢才算花,對金錢多一份灑脫和隨遇而安,才是你應有的態度。也唯有如此,你才能不被金錢所綁架,活得自由自在。任何時候都要知道對于自己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迷失在金錢當中的人最大的可悲就是,活一輩子和活一天都是一樣的,因為在他們的信仰中只有金錢這一種顏色。他們人生的全部意義也僅僅是圍繞著“不停地賺錢,不斷地花錢”周而復始。
廖先生曾經是一位商界名人,一個人從白手起家到坐擁千萬家產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在同齡人中,他成了大家的勵志榜樣。同時,他也成為了周圍人眼中名副其實的有錢人。不過,廖先生卻并未改變窮困時的習慣,早餐照舊去地邊攤吃油條,喝豆漿,穿得依舊是原來的衣褲,很少去逛名牌店,買高檔貨。
在很多人看來,廖先生似乎有些“摳門”,是個十足的“守財奴”。實際上,他自己并不這么認為,他覺得自己賺錢并不是為了要去大花特花,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意義。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心態,他在遇到大風大浪時,總是能保持一種常人不能理解的淡定。
有一年,因為整個經濟大環境惡化,廖先生的生意一落千丈,最后他親手創辦的幾家公司都先后關門大吉。身邊的親人都害怕他經受不住這么大的打擊,誰知他卻說:“我從來都不后悔,因我沒有辜負自己,努力過了,輝煌過了,只是有一點遺憾,遺憾最后是以金錢的虧損收場。除此之外,金錢對于我來說有或沒有,多或不多,都沒什么太大的區別,我在沒有的時候吃的是油條豆漿,在有的時候照樣如此。現在的我反而能天天陪伴妻兒,享受著以前不曾有過的溫馨生活,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探索自己內在的寶藏,有了更多的空間、放松、覺醒……”
最后,他聳聳肩,意味深長地說:“錢不用多,夠用就好!”
有了如此豁達的金錢觀念,他活得必然會一身輕松,因為金錢于他不再是牽絆,不再是束縛,他不用依賴金錢而生,也不用為了能不能數著大把的鈔票而殫精竭慮,也不用為不能大把花錢而懊惱、頹廢。
不過,世間大多數人卻無法控制對金錢的欲望,大多數人覺得金錢還是越多越好,這樣才能讓生活更有保障。這樣的想法并不為過,只是還應該看到,金錢作為一種貨幣,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存在的。要過好日子,是需花足夠的錢,但錢絕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一個目標。俗話說:“家有黃金萬兩,一日只吃三餐;家有高樓大廈,一夜只睡一床!”一個人錢財無數,在衣食住行基本解決時,每天用的也只是那么多,其他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縱使你擁有千萬億萬也只不過是銀行里的一串數字而已。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它不值得你窮其一生去追求。
不較真哲學4
如何看待金錢的作用
首先,錢是用來花的,不是用來攢的。不要為了攢錢而攢錢,應該把錢花出去,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其次,金錢的作用也就在于滿足你的衣食住行所需,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是,千萬不要把金錢神圣化,認為離開了錢就什么都做不了,沒了錢就活不下去。如果你有了這樣的想法,其實活下去也跟死了沒什么兩樣,因為你完全不懂得活的意義。
第三,金錢更像是一面鏡子,能真實地折射著每個人不同的面孔,你如何對待金錢,金錢也會如何對待你。如果你太過于依賴于它,那么它就是根繩索,會緊緊地捆綁著你;如果你視它為外物,可有可無,那么它就會乖乖聽從你的安排,用則來,不用則去。
5.最富有的人:有時間,有健康,有愛人,很快樂
如果你認為擁有數不盡的金錢才算是最為富有,那么就請看看一位億萬富翁是怎么說的再作判斷。
許先生目前是一位擁資億萬的富翁,而他卻不認為自己是富有的。相反,他認為20年前當自己一無所有時才是最富有的。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許先生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母常年累月靠著一畝三分地養活一家上下吃喝,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被父母送到了學校,不過他的求學經歷也僅僅限于初中之前,再往后父母真的是無法再讓他繼續讀下去。初中畢業后,15歲的許先生走出了貧窮的家鄉,一個人只身來到省城打工。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年齡也小,他只能做一些雜活。
在那段打工歲月里,他睡過街頭,撿過垃圾,挨過打,賣過血,挖過馬路,扛過水泥袋子……他幾乎做過了一般人所能數出來的所有苦活累活,不過他卻從未放棄過,因為他深知自己所肩負的是改變一個家庭命運的重擔。在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下,他終于闖出了一片天地,成為一家年產值過億的民營企業的創辦者。
這時,曾與他一起打工的兄弟們紛紛表現出羨慕之情,并對他說:“你現在算是咱們這里最富有的人了,可以光宗耀祖,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了……”他卻答道:“你認為我富了嗎?這并不是事實。其實,我最富有的時候是20年前,那時我第一次出去打工,干了整整一年,最后領到500元工錢,我用這500元,給我父母買了一包省城里的點心,給我的妹妹買了一條漂亮的裙子。回到家,我口袋里雖然空無一文,但是一家人的感覺是富有。現在我雖然什么都有了,但卻再也找不到原來那種富有的覺了,因為我忙得沒有時間和父母說句話,沒有時間跟他們吃頓飯,我身體大不如前,我怕沒準兒哪天就會累死在工作中,我不快樂,卻要裝出快樂,去迎合身邊那些喜歡或不喜歡的人,女人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沒有一個是真正沖著愛我而來的……”
這樣看來,富有并不是金錢的累積,更不是存折上那一串串零,最富有的時刻也不是錢最多的時候,反倒是有時間、有健康、有家人、有愛人共享快樂的時候。因此,窮也罷,富也罷,都只能標志一個人當前的經濟狀況,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因為除窮富之外,還有健康、學識、成就、美丑、愛情、親情、友誼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沒有這,也有那,總歸有你比較稱意的一條或兩條,只這就足夠了,一旦能擁有其中多條,那么無疑你就是最為富有的人。
換言之,物質的富有不算富有,精神層面的富有才算真的富有。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理論曾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在實際生活中,前四個需求層次是并存的,而能夠進入第五個層次的人很少。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前提下,現在人缺少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實和滿足。這種精神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才是每個人迫切渴求的。
正所謂,“生活情常有,人間愛常在”,只有把心緒撫平,做好自己,身心兼修,才會增加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一杯清水不失君子風范,一點微笑不失淑女情懷,粗茶淡飯才是生活的回歸。
不較真哲學5
如何做到精神富足
首先,再忙也要抽時間陪陪家人,因為家是一個人情感的最終歸宿,只要家在,家庭幸福了,你就不會感到孤獨、無助,你的情感世界也將會變得豐富多彩。
其次,不要被物質迷住雙眼,多做點賺錢以外的事情,比如與朋友喝喝茶,聊聊天,閑暇時去健健身,爬爬山,多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一下,這樣你的身心就會處于放松狀態,心理無掛礙,活得自然就會快樂。
第三,保持一顆樸素的心,要懂得不一定有許多的金錢就是富有,而真真正正的富有只是在于你的心,不一定要光看著表面,更要多關照一些內心的需要,那些才是你最最需要去完善和累積的“財富”。
6.沒錢也要自信地混跡在富人堆里,有美食,有資訊,很體面
當然,混跡在富人堆里,除了美食、資訊和體面外,能夠帶給窮人更大的收獲就是成功的方法。因為富人的成功不是無緣無故的,他們之所以能夠賺到你想都不敢想的、數量龐大的金錢,勢必在做法上有些獨到之處。
誰都不能否認,猶太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會賺錢的民族,在猶太人眾多的賺錢之道中,就有這樣一條——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道理就在于,富人永遠屬于富人的群體,窮人永遠逃離不了窮人的圈子。某些人有時能夠超過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巨大障礙,他們或許從外表上看去更像窮人,但卻一副富人作派,即使排在富人之尾也在所不辭。有時侯,位列富人之尾比起做窮人之首可能更不像富人,但他們仍愿意混跡在富人之列,因為這樣他們能夠以富人的方式思考問題,而排在窮人之首則永遠無法擺脫窮人的思維方式。
曾經有一位顯赫的商人,因為一次偶然的失誤,導致自己的事業一敗涂地,他失去了昔日所有的一切,包括地位、金錢等。當有一位熟人問他說:“今天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沒有了,你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破產老板,接下來你該怎么辦呢?”
那人本以為富翁會表現出極度地沮喪,甚至會有輕生的念頭,就像很多負債累累的破產者一樣從樓頂躍下。然而,那個人設想的一切并未出現,商人微笑著說:“我仍然去掏下水道,掙點錢,然后去這個城市最豪華大酒店的餐廳,要一碗湯,坐在那兒靜靜地喝,靜靜地享受。”
無獨有偶,李嘉誠作為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也曾表達過與上面這位商人類似的觀點。
擁有巨額財富后,李嘉誠身上卻永遠穿著一件十分傳統的舊西服,手上戴的表也是十分廉價的,在很多公眾的場合,他甚至還表示對這塊手表念念不忘的自豪之情。有人對此表示不解,他卻輕松地說:“我如今不必花很多錢在自己身上,因為大家都知道我是個有錢人。而年輕時的我卻不同,我往往會讓自己從里到外盡量顯得體面一些,自然需要花費一些金錢在自己的身上。”
為什么兩個不同國籍的商人,在這方面卻有著相似的做法。難道他們在窮時裝富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