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佩皮斯日記(3)

我的老朋友管風琴師金斯頓先生提到,很多音樂家都在忍饑挨餓,他們的薪水被拖欠了五年之久;就連著名的豎琴演奏家埃文斯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有一天因饑寒交迫而黯然離世,靠著教區的施舍才能舉辦葬禮,他是夜里十二點鐘下葬的,連一個舉火把開路的都沒有,金斯頓先生偶然碰見這種情形,花了12個便士雇了兩三個舉火把的孩子。(1666年12月19日)***這足以讓我們看清,英國人對音樂的熱情是多么膚淺。如果我們竭盡全力來理解佩皮斯對音樂的判斷,看清他音樂品味的局限性,就會受到進一步的啟發。這個人的見識有多么狹隘!

佩皮斯并不眷戀古典風格的歌曲,也不喜愛多聲部的演唱。

我越來越確信,多聲部演唱不能算作歌曲,而是某種器樂曲,聽眾聽不清楚歌詞,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尤其是歌詞配上賦格曲,在不同聲部中輪流出現,更加難以理解。我認為,合適的歌曲最多只能有一兩個聲部。(1667年9月15日)他不喜歡意大利的音樂大師。

他們整個晚上都在唱一首樂曲的精彩段落,出自意大利作曲家賈科莫·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的筆下,他是羅馬最富盛名的音樂大師,這種音樂在世上多得數不清。聽起來的確很優美,不過對我的判斷力而言過于細膩婉轉。(1664年7月22日)我完全不能體會這種音樂的妙處,作曲部分非常出色,節拍把握得準確,比我從前聽到的都要美妙。我從心底里相信,自己如果為這首歌配上英語的歌詞,會把樂曲改得更優美,勝過意大利音樂的旋律。(1667年2月16日)他對意大利歌唱家也沒什么好感;他尤其討厭閹人歌手尖細的聲音。他承認這些藝術家對時間的把握非常出色,具有完美的表現力;不過在音樂品味方面,他似乎不能接受這些人的風格,也不打算了解他們的藝術。

他對于當時英國的音樂流派也毫不在意,即亨利·庫克樂派,日后培養了佩勒姆·漢弗萊(Pelham Humphrey)、懷斯(Wise)、約翰·布勒(John Blow)和亨利·珀塞爾(Henry Purcell)等作曲家。

我昨天晚上聽到的音樂,無論是表現力還是作曲都顯得笨拙低劣,我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1667年2月13日)他也不喜愛法國音樂。

我仔細傾聽了讓-巴蒂斯塔·呂利(Jean-Baptiste Lully)和英國作曲家的幾首樂曲,這些樂曲都是出自同一位演奏家之手,公平地來說,我在他們的歌曲中沒有發現任何比英國音樂突出的地方(盡管旋律非常動聽)。(1666年6月18日)他討厭查理二世的御前作曲家,法國音樂家路易斯·格拉布(Louis Grabu)譜寫的音樂。

上帝寬恕我吧!我這一生也沒有聽過這么沉悶無趣的音樂會。(1667年10月1日)通常來說,他對所有的器樂曲都不勝其煩。

我必須承認,雖然我聽過器樂曲,不過次數很少,旋律的確很美妙,不過我沒有從中體會到快樂,我認為一首二重唱抵得上二十首器樂曲。(1664年8月10日)他的日記丟掉了多少音樂特色!他究竟還能留下什么!他告訴我們的只是這些:單聲部或者雙聲部的歌曲,有沒有魯特琴、希爾伯琴和小提琴的伴奏。那么當時他演唱的是什么樣的歌曲呢?

佩皮斯對旋律簡單的歌曲倍加推崇:比如說英國作曲家亨利·勞斯(Henry Lawes)的作品,他是那個時代的時尚偶像,也是《佩皮斯日記》中經常提及的作曲家。至于戲劇方面,佩皮斯顯然對英國音樂家馬修·洛克(Matthew Locke)的音樂情有獨鐘,并且和他有深厚的交情,在1668年,這位作曲家為英國劇作家馬辛杰的劇本《圣女貞德》譜寫了樂曲,佩皮斯為歌劇中的音樂如癡如醉。在宗教音樂方面,他依然是洛克的崇拜者[16],他很欣賞托馬斯·雷文斯克羅夫特(Thomas Ravenscroft)的四聲部圣歌,雖然覺得旋律單調乏味[17]。

不過,他在本質上依然偏愛英國古典風格的優美旋律。

曼紐爾太太(Mrs.Manuel)的歌聲甜美動人,頗有意大利風情,不如科尼普小姐英國色彩濃郁的歌聲那么打動我。(1667年8月12日)我聽了曼紐爾太太和其他意大利歌手的演唱,他們唱得不錯。不過我得承認,我對這些歌曲談不上喜愛,更別說贊賞了,要是聽科尼普唱上兩三首英國小調,我會感到更高興,盡管其他人的作曲和表演也非常精巧美妙。(1667年12月30日)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喜愛的這些歌曲都是純正的英格蘭風格。他甚至不認同蘇格蘭的民謠。

吃晚飯的時候,他們的仆人用小提琴演奏了幾段蘇格蘭民謠;其中有幾首歌曲是蘇格蘭最優美的旋律,人們對此大加贊美,深表欽佩,似乎很看重這些曲目;我的天啊!這真是我平生聽到的最古怪的曲子,全都是一個樣兒。(1666年7月28日)我們看得出來,在佩皮斯的眼中,音樂的概念局限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他音樂的熱愛之情夾雜著貧乏的見識,真是奇妙無比!他很有音樂品味,看法坦誠率直。佩皮斯的個性溫和謙遜,從不愛出風頭;他所說的都是心里的真實感受;他具有英國人普遍的常識,不相信失魂落魄的迷戀。讀者從日記中就能看出,他對于意大利音樂有本能的反感,當時意大利音樂剛開始在英格蘭盛行。布龍克爾子爵(Lord Brouncker)成為了意大利音樂家在倫敦的恩主,佩皮斯在子爵的宅邸里聽音樂時察覺到了這種趨勢。

那個女郎唱得甜美婉轉,不過這就是區別所在,聽眾必須理解演唱的方法,揣摩歌詞的含義,知道他們選曲填詞的方式,熟悉和了解這個國家常見的口音,否則永遠不會善于鑒賞其他國家的聲樂藝術,我完全不能體會這種音樂的妙處,既不理解歌詞,也不愿意費心勞神,他們的動作手勢,聲音的高低起伏,對于理解這種語言的意大利人來說喜悅歡快,對我而言卻并非如此……(1667年2月16日)我越發相信,因為每一個國家的語言都有獨特的聲調和口吻,一國語言的音調對另一國的人而言,說不上贊同或喜歡,演唱的歌詞也不能做到這一點,歌詞寫得越優美,就越符合唱歌所用語言的音調,英國作曲家譜寫的歌曲,在英國人聽來,必然比外國人更受用,也比外國人用外語寫的歌詞更動聽。(1667年4月7日)這段話充滿哲理,讓我們想起大約五十年后英國作家約瑟夫·阿狄生(Joseph Addison)寫下的文章。這種滿心猜疑的審慎態度,原本會讓英國的音樂愛好者和音樂家對外國風格充滿警惕,尤其是意大利藝術,已經對英國音樂造成了致命的打擊。然而,意大利音樂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我們也看到,英國藝術的品位限制在極狹小的范圍內,面對外國藝術拱手讓出了大片領土,躲進小屋子里不肯出來,這種做法多么輕率。外國音樂立刻在英國取得了一席之地,希望徹底征服這個國度。佩皮斯日記里的幾段話顯示出,他也開始妥協讓步。

到詹姆斯宮的女王禮拜堂去,在那里聽意大利人唱歌;意大利歌曲的確值得贊揚,勝過本國的歌謠。(1668年3月21日)這分明是承認英國音樂幾乎敗在了意大利人手下,放棄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我對《佩皮斯日記》的段落加以詮釋,呈現了查理二世宮廷中音樂愛好者的生活。我這么做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娛樂讀者,重現這個令人喜愛的人物,他的個性在幾個世紀中并沒有太多的變化:位高權重的英國紳士、政治人物和藝術家,他明智清醒、通達事理、冷靜沉著、心境平和,他幽默詼諧,滿懷天真的樂觀精神;他具有音樂家的出眾天賦,但是見識淺薄,正如彌爾頓所言[18],他在音樂中所追求的是身心的快樂,而不是難以抑制的熱情。他周圍的人物都是我們熟悉的面孔:佩皮斯太太這位執意要當上音樂家的英國貴婦,堅持不懈地彈奏羽管鍵琴,從來不會灰心喪氣,也不曾掌握熟練的手法。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人……不過,這并不是我看重《佩皮斯日記》的原因。這本著作具有真實的歷史價值,反映了1660年左右英國的音樂品味;那個時期正是英國音樂黃金時代的開端。

這本書也會讓我們明白,為什么英國音樂的黃金時代并不長久。無論珀塞爾那個時代的音樂天才多么光華奪目,也沒有落地生根;最重要的是,沒有合適的土壤讓他們扎下根來。那些受過高等教育、聰慧睿智的英國民眾,對藝術懷有莫大的熱情,他們只對那類飽受束縛的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而這些音樂其實來源于詩歌:主要是單聲部或雙聲部的室內聲樂作品,由對白、民謠、舞蹈和詩歌組成。這就是英格蘭音樂靈魂的精髓和風味[19]。所有的英國音樂都盡力體現民族風格,在這方面尋找靈感;最出色的音樂作品正是誕生于此,比如說珀塞爾輕快活潑的樂章,保留了詩意柔情和優雅純樸的芳香。但是對藝術而言,這些都是淺薄的地基、貧瘠的土壤;這些音樂形式很難出現巨大的進步;盡管英國的音樂文化氛圍相當廣泛,卻依然非常膚淺,不會取得這樣的進步。

拋開英國歌曲和民謠的狹小領域不說,因為這些歌謠時至今日幾乎保持原樣,我們在《佩皮斯日記》里看到了意大利音樂勝利的曙光,輝煌耀眼的光芒就在前方。

[1]愛德華·蒙塔古爵士即日后的桑威奇伯爵(Earl of Sandwich)。他的母親嫁給了佩皮斯的祖父。

[2]任職于軍費辦公室,喬治·唐寧爵士(Sir George Downing)當時是他的上司。

[3]佩皮斯在1668年4月2日的日記中寫道,“他們說到笛子,談得很起勁,我買了一把八孔豎笛,想學會吹笛子,這種樂器的聲音比世上其他的音樂都要悅耳。”

[4]英國劇作家菲利普·馬辛杰(Philip Massinger)的作品。

[5]參見1660年8月28日的日記。

[6]心地善良的佩皮斯真是寬容;他的妻子已經學了五年唱歌了!

[7]巴克爾是另一位女傭,也擅長音樂。

[8]參見1667年5月8日的日記。

[9]參見1667年4月12日的日記。

[10]參見1667年12月18日和1667年2月2日的日記。

[11]參見1660年4月23日的日記。

[12]參見1663年12月14日的日記。

[13]參見1667年9月15日的日記。

[14]參見1666年2月23日的日記。

[15]參見1663年1月8日的日記。

[16]參見1660年2月21日的日記。

[17]參見1664年11月和12月的日記。

[18]彌爾頓在著名的小冊子《論教育》中談到了學術教育和體育鍛煉,他提議,“學生們應在吃飯前稍作休息,既是為了身體健康,也是為了放松心情,然后聽神圣莊重的交響樂,便于修養身心,振作疲憊的精神。”他認為在飯后聽音樂更為合適,“有助于品味音樂的本質,讓他們集中精神,輕松快樂地學習。”

[19]本文沒有提及復辟時代的英國宗教音樂和合唱曲,當時產生了許多題材廣泛的作品,保留了莊重優雅的音樂風格,但不具有真正的民族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依安县| 健康| 屯门区| 方城县| 阜康市| 卓资县| 彝良县| 乳源| 竹山县| 郓城县| 江华| 乐陵市| 行唐县| 芮城县| 靖宇县| 重庆市| 蒙城县| 蕉岭县| 应城市| 罗田县| 乌审旗| 贺兰县| 赣州市| 南澳县| 东丰县| 伊宁市| 阆中市| 和平县| 泾源县| 页游| 昌平区| 八宿县| 嘉荫县| 海安县| 苍南县| 绵阳市| 五原县| 焉耆| 建德市|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