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產品創新,即研發方面的投入普遍偏低。其實,很多企業也意識到研發投入是對未來的投資,但是企業的利潤有限,無法支撐較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而這又進一步導致產品創新受限,產品競爭力缺乏,利潤更薄。企業如何才能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
2.2.1 從投資的視角看產品研發
企業習慣于把產品研發定義為一個從需求到樣品,再到最終產品的技術實現過程,對與技術相關的活動比較關注。其實,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產品研發首先是一種投資,而且往往是企業最重要的投資,應該從投資的視角看產品研發,用投資的理念和方法來管理產品研發。對產品研發進行投資管理,存在財務上如何支持的問題,以及如何具體落實到產品研發管理過程中去的問題。
長期以來,財務會計是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但財務會計是一個歷史系統,它只能對已經發生的財務狀況和收益情況進行反映,而無法對公司的長期價值做出評估。決定企業長期價值的主要因素——研究與研發投入和市場投入在財務核算時均計入費用。從傳統財務控制的理念出發,這種費用是應該被嚴格控制的,這顯然與產品研發的投資理念是相沖突的。所以,對于產品研發,不能只考慮費用控制和對當期利潤的影響,而更應該從投資的視角來看,確定適當的研究與研發投資比例。
2.2.2 企業R&D投入強度多少合適
企業 R&D 投入強度(即 R&D 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的合理范圍與企業所處的行業、產品、規模、發展階段等因素均有關系,不能一概而論。根據漢捷的研究和咨詢實踐,我們提出了外部參照法和內部預算法兩種方法,幫助企業確定合適的R&D投入強度范圍。
所謂外部參照法,即參考行業的典型企業或主要競爭對手的R&D投入強度,從而確定自己的投入比例。譬如,美國IT企業的R&D投入強度一般在10%左右。在實際操作時,還應該對行業進行進一步細分,找出其中的典型企業進行統計分析。以通信行業為例,取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西門子為參照企業。
根據 R&D 投入強度行業均值和平均離差率,從而得出企業 R&D 投入比例合理下限和上限,企業可依此,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如新產品競爭、財務狀況)確定R&D投入強度。
內部預算法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企業的成本結構及企業的贏利目標,具體步驟如下。
(1)按照損益表(R&D費用單列)列出企業的成本及費用項目。
(2)對銷售成本做出預算,計算銷售毛利率。
(3)確定公司合理的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
(4)計算出期間費用率,并在市場及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R&D 費用率、財務費用率之間進行分配,從而得出R&D投入比例。
(5)必要時對以上數據進行調整,最終確定R&D投入強度。
按照預算法,影響R&D投入強度最大的因素是毛利率。通信設備行業的毛利率一般在40%~60%之間,而PC行業的毛利率只有12%~15%,所以通信設備商的 R&D 投入比例與 PC 廠商肯定有很大差別。即使在同一個行業,不同企業的毛利率也有較大差別,而這正是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尤其是產品研發水平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不能被動地根據當前的毛利率確定R&D投入強度,而應主動地通過增加 R&D 投入來改善成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