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國企業的研發困境和文化根源

  • 研發困局
  • 胡紅衛
  • 7797字
  • 2016-08-03 15:55:34

近年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世界一流”、“替代國外產品”、“擁有自主核心技術”、“自主提出的國際標準”、“世界名牌”、“重大突破”等字眼經常出現在企業的宣傳材料和媒體的報道上。出于市場宣傳和提升信心的需要,這些用詞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也在誤導人們對中國企業研發能力的認識。事實上,我國企業的產品研發能力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中國企業普遍處于各種研發困境中。

1.2.1 中國企業研發能力不強體現在各個方面

二十多年來,中國企業在市場及產品創新方面成績顯著,技術創新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制造更是獨步天下。現在,絕大多數消費者已經習慣于購買國產品牌的電視、冰箱、洗衣機、電腦、小家電等消費類電子產品,國產品牌手機曾經占有市場的半壁江山。在通信設備領域,華為、中興在國際市場上強勢崛起,集裝箱、工程機械、專用集成電路、應用軟件、汽車、電力自動化設備、電氣設備等領域都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頗具競爭力的產品。但是,光環的背后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是核心競爭力的缺乏。具體來說,中國企業研發能力不強體現在產品結構、關鍵技術、基礎研究、知識產權、企業地位等多個方面。

分析一下我國企業的產品結構,不難發現兩個突出的特征:一是低端產品、粗加工產品、高消耗產品還占主體地位,貼牌生產產品和模仿產品占相當比例。一些重要領域的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進口,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和數控機床等的70%都被進口產品占據。二是上游基礎性產品能夠自主研發的很少,如IT產品的CPU和操作系統、電子產品的核心芯片、軟件產品的數據庫、平板電視的液晶屏、空調的壓縮機、汽車的發動機等。

中國企業普遍缺乏關鍵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嚴重制約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手機行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 2004 年開始,國內手機廠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產品缺乏持續競爭力,導致業績集體下滑,庫存積壓嚴重。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統計,國產手機2004年上半年市場占有率仍有50%,但統計6月份銷售量時,市場占有率只剩下38%,而到2007年上半年,國產手機的市場占有率更是降低到不到 28%。除了市場主要定位于海外的華為、中興,以及聚集于專業細分市場的宇龍、步步高、多普達等少數幾家外,大部分手機廠家都生存艱難。國產手機產業的風光不再,再一次引起人們對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深思。

如果說中國在核心技術方面表現為缺乏,那么在原創性的基礎技術方面則幾乎是空白。這主要源于中國企業基礎研究方面的缺失。華為是國內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但在基礎性研究方面也投入甚少,所以,“經過18年的艱苦奮斗,至今為止,華為沒有一項原創性的產品發明”(華為總裁任正非語)。

從專利的總量看,中國也許算得上是知識產權大國了。但是,我國的專利含金量低,發明專利占的比例很小,而且近半數發明專利申請來自國外。據統計, 2005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中,46%是國外企業和機構在中國申請的。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顯示: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與國外發明專利申請在質的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以兩者發明專利申請集中的領域分析,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占我國同類發明專利申請量比例最高的領域是中藥,占98%;第二是非酒飲料,占96%;第三是食品,占90%。其次分別是中文輸入法占79%,污水處理占73%,特種陶瓷占64%。相對于發明專利的匱乏,中國企業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方面的專利是比較多的。數據顯示,僅2006年,我國的實用新型專利數量就高達161 366件。但是,這些專利很多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稍做改良、倉促上馬并快速通過的。在2007年11月27日北京“創新型國家建設與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上,富士康集團知識產權管理處處長傅紹明更是認為,目前中國的很多實用新型專利都是“垃圾專利”,“90%的實用新型專利都應該撤銷”。雖然他的話可能有些過激,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實用新型專利方面存在的問題。

最后,從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創新地位和能力來看,差距也是很大的。就拿國內自主創新的領頭企業來說,如果與國際領先企業相比,不管從行業地位、技術實力還是從創新效能上,無疑都是相形見絀的。比如,華為與思科、愛立信相比,差距還很明顯;海爾和西門子相比,在海外市場不管是品牌還是技術形象都不在一個檔次上;聯想盡管收購了IBM公司的PC業務,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PC領域還很難超過惠普;一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領頭羊,但顯然還無法與豐田、通用、大眾等汽車巨頭同日而語。在2007年10月份召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與知識產權研討會”上,信息產業部電子知識產權咨詢服務中心主任趙天五認為,“國內的一流企業和三星差距在15年到20年”之間。

1.2.2 中國企業的6大研發困境

近年來,中國企業已經越來越感受到研發能力不強這一硬傷,也不是不想盡快提升產品創新能力,但受困于各種研發難題。歸納起來,中國企業普遍面臨著以下6大研發困境。

1.產品創新模式落后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市場機會實在太多了,市場空間實在太大了,而且市場又不成熟,知識產權缺乏保護,國內勞動力成本低,只要依靠簡單模仿和修改,或者合資引進產品及技術,就能夠發展壯大了。如果仿制別人的產品、購買別人落后的技術還能夠賺錢,企業犯不著冒自主研發的艱難險阻。

這種客觀因素,加之企業界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態、浮躁情緒和片面追求規模的經營導向,導致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產品及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不足,研發投入比例一般是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研發投入比例的1/2~1/5,甚至更少,而投入在基礎研究方面的資金則幾乎沒有。過去二十多年來,很多企業最關注的是如何搞營銷,如何跑馬圈地,以迅速擴大自己的規模,而在研發方面則明顯重視不夠,研發部門只是被動響應銷售和競爭的角色。陜西彩虹集團曾經是我國C RT顯示器方面的龍頭企業,由于對研發重視不夠,研發人員的薪酬待遇甚至不如生產人員,導致產品及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終于在新一輪平板電視產業的競爭中敗下陣來。TCL集團之所以陷入困境,表面上是國際化擴張的失誤,其根本原因是產品及技術創新能力不足。TCL本質上就是一家銷售公司,產品研發只是銷售的配套甚至擺設。如果把營銷和研發比喻為企業發展的兩只腳的話,TCL是跛腳的,跛腳的 TCL 終究沒有成功地走向國際市場。在歐洲市場,消費者對彩電的需求快速變化,TCL在產品創新方面無法做出及時反應,而運營成本又居高不下,導致巨額虧損,拖累了整個集團的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在產品方面主要采用模仿、跟隨、引進、合資、改型等較低層次的產品創新模式,企業發展主要依靠粗放式的營銷和生產驅動,研發還沒有上升到企業戰略的突出位置。在絕大多數國內企業,研發投入比例明顯偏低,缺乏前瞻性、有效的產品戰略及規劃,產品研發被動響應客戶和競爭,市場與研發脫節嚴重,缺乏支撐產品持續發展的產品平臺和技術平臺,缺乏核心技術,沒有建立高效的創新機制和研發管理體系。

產品創新模式的落后只能產生低水平的創新,造成產品競爭力不足,使中國企業在下一輪更高層次的競爭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一些企業已經認識到必須實施高效的產品創新模式,如美的集團在2006年認識到必須調整經營思路,提出企業發展要技術和營銷雙驅動,但如何實施先進、成熟的產品創新模式又是一大難題。

2.核心技術短板

國產手機2003年依靠渠道和終端比國外品牌更廣更多,加之款式不斷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到 2004 年,國外手機廠商也實現了渠道的延伸和滲透,國產手機缺乏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的短板就充分暴露了出來。這不光是手機行業的問題,核心技術短板幾乎存在于國內各行各業。

在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采用技術引進的方式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在技術引進的戰略措施上出現了明顯失誤。我國一直以來希望通過合資合作、開放市場的方式,達到“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但實踐證明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其結果是市場給了別人,我們的企業并沒有得到核心技術。

還有,我們對引進的技術缺乏后續的吸收、消化和再創新的投入和策略,往往只停留在一般的應用層面。有關比較研究發現,韓國如果花1美元引進技術,會花7美元投入后續的吸收、消化和再創新,而我國如果花1美元引進技術,只會花0.7美元投入后續的吸收、消化和再創新。我們很多引進的技術,過幾年后又落后了,又得花很大的代價去引進。中國和韓國幾乎是同時從西方國家引進核電站技術,到現在韓國公司已經能夠參與國際上核電站項目的投標,而我國的核電站建設還完全依賴進口。

事實上,很多中國企業要么不太重視研發,即使重視研發也只是重視產品研發,在技術研發上投入的資源和精力過少,或者對核心技術的積累和突破失去了信心,結果多年過去了,新產品做了一大堆,但在核心技術方面還是落后,甚至與國外同行的差距更大了。江蘇大全集團主業是電力設備,近年來發展迅速,2006年的銷售額將近40億元人民幣,一直也挺重視研發,但是其董事長在2006年參加了德國的自動化設備展后感慨地說:“幾年過去了,我們在技術上與跨國公司的距離不是近了,而是被拉遠了!”

3.質量管理薄弱

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功能方面基本沒有什么問題,有的甚至更適應本土化的需要,但產品質量實在不敢讓人恭維,故障頻發,可靠性差,加之技術含量不高,致使在絕大多數行業國產產品處于中低檔產品的范圍。而且,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事故時有發生,對“中國制造”的聲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更有甚者,有的質量事故直接危害到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2008年9月爆發的“三鹿奶粉”事件更令人震驚。

“質量第一”、“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等質量口號還不時回響在我們的耳邊,但在現實中真正把產品質量放到突出重要位置上的企業并不多見。究其原因,根源上是很多企業缺乏責任心,缺乏真正對客戶負責的意識,還有就是企業普遍注重短期擴張,而對質量改善這樣的長期性工作關注不夠。

在很多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活動中,產品質量管理松弛,尤其是研發質量管理薄弱。在產品研發中,往往只重視功能實現,不重視性能和產品可靠性,缺乏有效的質量控制活動。在質量管理和保證體系方面,只是形式上建立了一些像ISO9000 這樣的體系,并沒有在實際工作中落實。許多員工質量意識淡薄,“差不多”精神和馬虎了事作風比比皆是。長期以來,研發質量管理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研發工作的軟肋,尤其是產品可靠性設計及控制更是軟肋中的軟肋。

4.職能化壁壘

產品研發需要各職能領域共同參與和通力合作,包括各專業技術領域和相關職能領域。專業技術領域如系統工程、硬件、軟件、結構、測試等,相關職能領域如市場、銷售、制造、采購、服務、財務等。然而,各職能部門的設立和運行必然使員工形成部門意識,習慣從部門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逐步形成本位主義,往往導致部門之間溝通及協調不暢、接口不清,進而相互扯皮推諉、協作困難,從而產生了職能化壁壘,也被形象地形容為“部門墻”。

職能化壁壘會給產品研發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礙,其對產品研發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也是潛移默化的,如導致市場壓力傳遞減弱、研發與市場脫節、對需求了解不充分、產品研發效率低下、研發質量失控等問題。

隨著企業產品種類的增加,職能化壁壘帶來的問題將更加突出,許多公司開始實施產品管理模式,如建立橫向的產品線組織,形成“產品線+資源線”的矩陣結構,強化跨部門流程和團隊化運行,試圖從橫向上將各個職能部門貫通,以實現跨部門協同研發,快速響應市場需要。但是,頑固的職能化壁壘常常使企業的這種努力付諸東流。

5.“大廚式”研發

依賴能人的研發狀況在中國企業十分普遍。這些研發高手就像大廚一樣,只有他們才能做得出“好菜”,離開他們就不行了。這種研發模式可以稱之為“大廚式”研發。

“大廚式”研發是在企業創業和成長中形成的。在初創時期,企業老總可能本身就是“大廚”,企業到了一定規模,老總不可能親自來做研發了,于是出現了新的“大廚”。“大廚們”憑自己的技術和經驗研發產品,產品研發過程中出了難題,只有他們能夠搞定,離開他們研發就“玩”不轉了。他們因為太忙或者也不想把他們的經驗積累下來,一般的研發人員只是打下手的,使“大廚們”經常到處救火。“大廚們”是公司的寶貝,老板也得供著他們,生怕他們離職,有的老板甚至感慨自己實際上是為“大廚”在打工。

隨著企業規模的發展壯大,“大廚式”研發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很多問題都會暴露出來,如難以找到那么多研發高手,高手們難以管理也難以留住,高手還往往制約人才成長。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系統化的研發流程建設,從依賴“大廚”到依靠流程來推動產品的持續發展,就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

很多企業老總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依賴個人英雄搞研發肯定走不遠,開始建立研發規范,制定研發流程,進行經驗總結,培養研發人才,但效果很不理想。有些公司指望質量部門或企管部門把研發流程編制出來,但是管理部門閉門造車搞出來的流程顯然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也得不到研發人員尤其是“大廚們”的支持,最后辛辛苦苦做出來的一套流程只能束之高閣,依賴“大廚”的局面并沒有實質上改變。

6.缺乏職業化人才

中國企業研發人員總數已經位列世界前列,我們的研發人員普遍比較勤奮,專業水平較高,而且人力成本低,這是我國企業在研發方面的突出優勢。但是,我國企業的研發人員也具有明顯的劣勢,如職業化水平不高,由于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原因導致創造力不足。另外,由于歷史背景、創新投入、創新機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帶頭人。在創新文化方面,雖然絕大多數企業都把創新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主題,但很多企業并沒有真正理解產品及技術創新的內涵,也沒有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詮釋產品創新的模式和要求,研發人員在創新理念方面存在不少誤區,言行上存在很多與優秀創新文化相背離的地方。

研發人員職業化水平不高,除了喜歡盲目標新立異外,還表現在市場意識和商品化意識缺乏,重技術輕管理,不重視質量和成本等方面。在遵循規范和方法工具應用方面,相對于我們的鄰居印度,我們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華為曾經把研發人員的這些毛病稱為“幼稚病”。

“我們最頭痛的問題是缺乏優秀的研發人才。”這是中國企業老總談到研發上的困難時說得最多的。一方面是由于“大廚式”研發模式使企業必須依賴更多的能人;另一方面也說明企業在研發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上困難重重。確實,如何培養職業化、高水平的研發人才隊伍是中國企業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以上6大研發困境,就像擺在中國企業產品創新能力提升道路上的6道鴻溝,必須一一跨越。造成這些研發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歷史因素造成了中國企業研發基礎差、底子薄,很多企業長期不重視研發,國家在技術引進和合作戰略上的失誤,行業政策引導不足等,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中國企業在研發管理上問題重重,研發管理水平長期落后。

1.2.3 中國企業研發困境的文化根源

著名學者余秋雨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存在“三個不在乎”:不在乎公共空間,不在乎真假,不在乎創新。中國文化的淵源傾向于辯證和整體思維方式,而不是西方文化的邏輯和分解思維,遇到問題習慣于調和和中庸,自然就逐步不在乎真假了。中國的科技成果鑒定會最容易走形式,正是這種文化表現的典型例證。表現在企業研發上,就是追求事物本質和真理的科學精神不足,對產品及技術創新容易滿足于實際應用,甚至淺嘗輒止,難以做到深入并取得突破。

儒家文化中循規蹈矩的思想傳統是不在乎創新的根源的,這導致了對創新的漠視和輕視,甚至反對。試問,在這種環境下,誰還愿意去創新?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在企業已普遍意識到不創新不行了,對產品及技術創新的投入越來越大。但是,社會上還明顯存在不在乎創新的另一種表現,即對創新失敗的不寬容、不理解,這無疑也是制約創新的一大因素。另外,企業研發人員對創新的理解經常陷入一些誤區,如認為創新就是標新立異,盲目應用新技術,忽視創新中繼承的重要性等。

產品及技術創新需要科學精神,更需要長期艱苦探索和持續積累的意識和意志,“科學的入口處就是地獄的入口處”,馬克思的話正是這種精神和意志的最好詮釋。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對待成功的態度上,人們傾向于尋找奇謀和捷徑。就像郎咸平教授所談到的,中國人欣賞“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崇尚“四兩撥千斤”。所以,我們在對待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態度上,缺乏持久的探索精神,沒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意志力,錢學森、袁隆平、陳景潤式的科技工作者在中國不多見。在企業界,研發人員普遍傾向于做“短、平、快”的產品研發項目,而對艱苦的技術研發工作就沒有那么熱衷了。這些年來,中國企業在產品創新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技術突破和進步不大,與此種傾向有直接的關系。而且,當前社會整體比較浮躁,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無疑大大助長了這種傾向。

中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是扼殺企業產品及技術創新的撒手锏。過去的社會,“學而優則仕”,當今的企業,“技而優則官”。似乎當官才是技術人員的出路,缺乏技術發展通道,技術水平再高也不如當官地位高、待遇好。在很多科技導向的企業,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還在影響著研發的方方面面,如當部門主管的既然是官,就得管項目,結果企業大大小小的主管們都要到項目來插上一手,讓真正需要對項目負責的項目經理無所適從。在一些企業,產品及技術創新的成績是領導的,失敗是研發人員的,這也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在我國歷年國家科技技術進步獎的獲獎者名單中,幾乎都是把企業和單位的領導們放在前面,而實際負責的科研人員跟在后面,這種現象值得反思。

盡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現代的教育模式與過去那種儒家經典教育的教條主義模式不能同日而語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強調的還是聽老師的話和接受經典論著。再加上長期應對考試,使得研發人員在學生時代學到的主要是遵循經典和追隨標準答案,而不是創造性地探索自然,這無疑對以后從事產品及技術創新造成很大障礙。當然,中國的教育優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非常嚴謹和扎實,這是有利的方面。

由于中國歷史上長期的法治不健全,中國人比較缺乏紀律性,漠視程序和規則,這對于企業的產品及技術創新也是一大障礙。當今的產品越來越復雜,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企業不可能靠小打小鬧地搞研發,需要的是幾百人、幾千人甚至幾萬人整體協作來搞研發,在激發個人創造力的同時,嚴格的紀律與程序控制越來越重要。但是,在傳統思維的影響下,企業研發人員往往喜歡各行其是,不愿意受到流程的約束,更不愿意提煉、總結和推廣流程。

以上是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對企業產品及技術創新帶來的障礙。從企業內部來看,由于企業文化建設不到位,研發人員普遍存在職業化意識不強的問題,體現為市場意識不足,重功能輕性能,重技術輕管理,缺乏商品化意識,缺乏成本意識,甚至缺乏質量意識。

資源是會枯竭的,只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在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文化建設無疑是一項基礎工程。盡管國家在大力提倡建立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文化,但由于傳統的社會文化存在巨大的慣性,阻礙企業產品及技術創新的社會文化因素不可能短期改變,那么企業唯一、也必須要做的是通過創新文化的建設,超越這些社會文化的障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津南区| 奉节县| 麦盖提县| 淮阳县| 城口县| 休宁县| 兰西县| 大宁县| 观塘区| 渝中区| 建水县| 镇康县| 新沂市| 洪洞县| 益阳市| 赣榆县| 从江县| 胶州市| 延庆县| 通城县| 宁城县| 安陆市| 石景山区| 桂阳县| 建水县| 德令哈市| 昌图县| 太谷县| 垫江县| 盐池县| 阿克陶县| 峨山| 涞水县| 石狮市| 镇雄县| 五家渠市| 米脂县| 孟连| 林周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