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時代的火力與指揮控制
- 火力與指揮控制研究會主編
- 5266字
- 2018-12-28 19:32:32
航母對空自防御指揮控制要求分析
周智超 劉永輝
(海軍兵種指揮學院,廣州 510430)
摘要:航母面臨嚴重的空中威脅,航母的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是確保航母空中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在航母武器裝備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闡述了航母所面臨的空中威脅形式,系統地論述了航母對空自防御作戰及其航母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體系,提出了航母對空自防御作戰對指揮控制的要求。
關鍵詞:空中威脅,航空母艦,對空自防御,指揮控制
Principle Analysis on Anti-Air-Self Command Control of Aircraft Carrier Formation
Zhou Zhi-chao Liu Yong-gui
(Naval Arms Command Academy,Guangzhou,510430,China)
Abstract:Aircraft carrier is face with serious air threat ,air self-defense equipment of aircraft carrier is the final line of air defense to ensure safety of aircraft carrier ,it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with equipment system of aircraft carrier. Air threat forms with aircraft carrier are expounded,component part about air self-defense equipment system of aircraft carrier are analyzed ,at last demands of aircraft carrier air self-defense command control are proposed.
Keywords:air threat;aircraft carrier;air self-defense;command control
引言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并作為其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水面戰斗艦艇,航母借助其艦載機具有強大的作戰能力,可執行廣泛的軍事任務。航母不僅自身具有極高的戰術戰略價值,更由于其載有數千官兵以及其國家力量的象征作用,使得當今任何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都難以承受航母一旦被擊沉的嚴重后果。但航母作為海上龐然大物又為其自身防御帶來困難,容易成為導彈攻擊的目標。這使得航母表現出政治、軍事價值高與防御脆弱性的突出矛盾。這種矛盾決定了航母采取以編隊活動的方式,航空母艦編隊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與警戒、支援水面艦艇以及潛艇組成的海上艦艇編隊,通常由航空母艦1艘,若干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及潛艇等組成,編隊內的護航艦艇和艦載機為航母本艦構成全方位和遠、中、近多層次的立體防御體系。為防御突破航母外中層防御圈的來襲空中目標,現代航母均配備對空近程末端防御武器系統,以確保航母的最后安全。本文將闡述航母面臨的空中威脅,描述航母對空自防御裝備及自防御裝備作戰使用要求。
1 航母面臨的空中威脅分析
航母作為大型的水面艦艇,目標大、易被發現,而且軍事價值高,從而成為敵方打擊的重點目標,隨著現代飛機和導彈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突防能力不斷提高,航母面臨的空中威脅不斷加大,主要表現在空中來襲目標種類多樣、攻擊飛機普遍采用遠距離飽和攻擊以及導彈突防性能不斷提高等方面。
1.1 對航母實施空襲的目標種類多樣
目前從空中對艦船進行的攻擊兵器除了各種作戰飛機外,還有了各種制導武器,其中包括掠海反艦導彈、反輻射導彈、巡航導彈、彈道式戰術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另外還有無人駕駛飛行器。這些作戰飛機、制導武器以及無人駕駛飛行器的攻擊方式各異,制導形式各不相同,往往令被攻擊的目標防不勝防,比較難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抗擊,盡管水面艦艇防空手段和武器較多,但常常防空效能不高。對航母而言,由于目標巨大,對于突破航母編隊艦載機負責的最外圍防線的飛機和導彈而言,再由后續由艦載武器對這些來襲目標進行攔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各類作戰飛機和導彈以及無人駕駛飛行器為航母的主要空中威脅,是航母防空作戰的重要作戰對象。
1.2 攻擊飛機普遍采用遠距離飽和攻擊
擔任對水面目標攻擊任務的飛機,主要包括戰略、戰術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它們對航母的機載攻擊武器,主要是大射程精確制導武器,包括各種空艦導彈、反輻射導彈等。航母的第一層外防區,是以航母為中心,半徑185km~400km的防御圈。其防御任務主要由艦載機承擔。但由于對航母的攻擊往往是多方向的飽和攻擊,交戰過程中,實施多方向飽和攻擊的部分飛機,突破航母第一層外防區還是有可能的。而飛機攜帶的導彈的射程一般可達數百千米,這樣一來,飛機目標可以在幾乎不受攔截的條件下,完成對航母的攻擊任務,使得航母對空防御行動變成了對各種來襲導彈的防御,這構成了對航母防空體系的一項重大威脅。
1.3 導彈突防性能不斷提高
目前,反艦導彈日益先進,正朝著速度更快、射程更大、隱身化、智能化等方向發展,以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和打擊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很多高新技術如超音速技術、推進技術、隱身技術、制導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等,已經被應用到反艦導彈上,促進了反艦導彈的發展。新一代反艦導彈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超低空、超音速、超視距、隱身性和先進的導引頭等方面,如俄羅斯研制的“白蛉”的反艦導彈,速度達到5Ma,而且還有提高的可能。這些先進的性能使航母對導彈的防御愈加困難,導彈已成為航母空中的最大威脅。
2 航母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
現代航母對空中威脅配系了外防區、中防區和內防區三層立體防御體系,在航母編隊作戰中,航母本艦的外防區、中防區的防御任務主要依賴其編隊的艦載機和護航艦艇擔任,但對突破航母外防區、中防區防御圈的近程末端來襲空中目標的防御和抗擊,則主要由航母本艦自己完成,這就是航母本艦對空自防御作戰。航母本艦對空自防御作戰是確保航母空中自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直接關系到航母的安危,極其重要。
為了防御突破航母外中層防御圈來襲空中目標,確保航母本艦的最后安全,目前世界各國航母在航母的四周舷臺裝備了大量的對自防御武器系統,以防御來襲的導彈,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的數量和種類遠遠超過一般艦艇。航母的對空自防御武器主要裝備在艦的四周舷臺,數量和種類眾多,對空防御系統由對空中目標的警戒探測設備、防空導彈、近程反導艦炮、電子戰裝備構成,自防御作戰指揮控制系統一般作為全艦共用的指揮系統,含有自防御指揮的功能,如美航母裝備的“艦艇自防御系統(SSDSMK2)”和法國“戴高樂”號航母作戰系統的中的SENIT8作戰管理系統。航母各種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系統構成了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體系,其構成如圖1所示。圖中警戒探測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一般為全艦共用。
下面以世界最先進的大型航母和中型航母,即美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和法國“戴高樂”航母為例,說明航母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
美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其裝備的自防御武器武器有3座雷聲公司的GMLSMK29型八聯裝“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裝置,3部MK91Mod1型導彈火控系統,該防空導彈為半主動雷達尋的,射程14.6千米,飛行速度2.5馬赫數,戰斗部重39千克;4座MK15型20毫米6管“密集陣”艦炮系統,射速達4500發/分,射程為1.5千米;軟對抗武器有SLQ32(V)型電子戰系統,4座洛拉爾·海格爾公司MK36型SRBOC6管誘餌發射裝置,可發射紅外曳光彈和箔條彈,射程為4千米。

圖1 航母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體系構成
法國“戴高樂”航母是目前除美國航母外世界其他國家唯一采用核動力的航母,也是目前世界唯一采用核動力的中型航母,其上也裝備了大量自防御武器裝備。在防空導彈方面,裝備有4座歐洲導彈公司八聯裝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發射法國國營航空空間公司的“紫菀”15反導導彈,該導彈為慣性制導和中斷修正,主動雷達尋的,飛行速度4.5馬赫數,射程15千米,戰斗部13千克,裝彈32枚,兩座六聯裝馬特拉公司“沙德爾”點防御導彈發射系統,發射“西北風”導彈,用來防御反艦導彈和低空飛機的攻擊。“薩德爾”系統發射“西北風”導彈,導彈速度2.5Ma,它攔截目標的距離為300~6000m。“西北風”導彈采用紅外制導和激光近炸引信,其導引精度和彈頭碎片的穿透能力遠遠超過近程火炮系統。“薩德爾”導彈發射系統反應時間短(3s)、機動性強、精度高,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能攔截速度小于等于1.2馬赫的飛機和掠海飛行的來襲導彈。在艦炮方面,裝備有8門“吉亞特”20F2型20毫米火炮,射程8千米,彈重0.25千克。在軟對抗方面,裝備有4座法國電氣與信號設備公司的“薩蓋”10管回轉式誘餌發射裝置,達索公司LAD舷外誘餌,湯姆遜無線電公司的ARBR21雷達預警設備,兩部SAT公司DIBV2A“旺皮爾”紅外探測儀,兩部ARBB33型干擾機。
從以上國外最為先進航母所裝備的對空自防御裝備來看,主要有防空導彈、近程反導艦炮、各型軟對抗裝備等。相對一般戰斗水面艦艇而言,航母裝備的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種類全、數量多,形成了較為嚴密的確保航母空中最后安全的一道屏障。
3 對空自防御作戰中對指揮控制的要求
航母盡管裝備了種類多、數量大的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但在實際運用中,特別是在指揮控制上不科學、不合理,指揮關系不清、遠近抗擊銜接不上、軟硬武器協同不好,各型對空自防御裝備不但不能形成中整體抗擊能力,還會互相干擾,造成混亂,導致作戰效能低下,難以完成對來襲空中目標的最后攔截。
3.1 及早發現、提前預警
由于目前空中作戰目標運動速度很快,飛機和導彈的速度一般都接近音速或在音速以上,若發現來襲目標較晚,將來不及進行抗擊。例如,以一倍音速來襲導彈為例,即使在10千米發現導彈,留給航母抗擊的時間將不大于30秒,如果還考慮對目標穩定跟蹤和智慧決策的時間,真正能夠進行抗擊的時間將會更短,估計只有20秒左右。因此航母必須科學設置警戒探測設備,合理進行編隊警戒探測組網,配置遠中近的探測搜索平臺和設備,及時發現來襲目標,對于編隊遠程防御圈發現并進行抗擊的目標,雖然此時距航母本艦還有數百千米的距離,這時航母本艦也必須對該目標進行密切關注,隨時注意該目標的動態,一旦目標突破遠中層防線,進入自防御范圍,即可立即攔截。
3.2 快速反應、及時決策
對于發現的來襲空中目標,必須快速反應,立即做出抗擊決策。任何的拖延和猶豫都會帶來滅頂之災。對空自防御指揮決策的時限盡可能做到:使用硬武器的抗擊時,應使硬武器中射程最遠的硬武器在最大射程的距離上與來襲空中目標交匯;使用軟武器(無源干擾)抗擊時,軟武器開始使用的時機應盡可能在來襲導彈末制導雷達開機前,即應使有可能使用的方式均有機會使用。快速反應、及時決策是航母對空自防御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在只有約幾十秒乃至十幾秒的抗擊時間里,如何加快決策反應速度,已成為防空成敗的關鍵。為了進一步縮短對空自防御作戰指揮的反應時間,有效地抗擊來襲的空中目標,應做好以下工作:
(1)掌握海上空中威脅態勢,預有抗擊方案;
(2)嚴密組織觀察監視,確保編隊信息共享和態勢同步;
(3)及早發現來襲目標,及時判明威脅情況;
(4)實時指揮決策,果斷采取防御措施;
(5)充分發揮艦載指揮信息系統的效能。
3.3 遠近銜接、梯次抗擊
航母裝備的自防御武器裝備中,硬抗擊武器種類較多,主要有艦空導彈和進程反導艦炮,不同種類的武器,射程不同,抗擊的距離段也不相同,比如艦空導彈系統,射程一般在數千米到數十千米距離,而艦炮系統的射程一般在數百米至數千米。所以在對來襲目標的抗擊中,要注意不同武器之間的抗擊銜接,密切跟蹤目標,射程大的武器首先抗擊,保證在最大射程處與來襲目標交匯,同時跟蹤抗擊效果,未能命中或擊毀時,及時再次發射攔截。隨著目標的不斷推進,控制射程較小的近程艦炮系統適時開火攔截,開火時機要恰當,要與艦空導彈系統進行無縫銜接,同時也要注意艦空導彈系統與艦炮系統在射程上的一個重疊區,所謂重疊區是指艦空導彈和進程反導艦炮系統在射程上均能達到的區域,艦空導彈與艦炮的銜接一般是在這個重疊內,所以在重疊區內還有可能發生航母本艦的艦空彈和近程艦炮彈丸相互交匯的問題,而這種情況在對空自防御的過程中是要必須避免的。
3.4 合理分配、協同攔截
航母對空自防御武器中,同一類型的武器往往裝備有數座,例如美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裝備有3座八聯裝“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裝置,4座MK15型20毫米6管“密集陣”艦炮系統,4座洛拉爾·海格爾公司MK36型SRBOC6管誘餌發射裝。法國“戴高樂”航母裝備有4座歐洲導彈公司八聯裝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發射法國國營航空空間公司的“紫菀”15反導導彈,兩座六聯裝馬特拉公司“沙德爾”點防御導彈發射系統,發射“西北風”導彈,在艦炮方面,裝備有8門“吉亞特”20F2型20毫米火炮。這些武器裝備安裝分布在航母的四周舷臺上,而舷臺的高度一般都在飛行甲板之下,因此在不同舷臺上的武器,其方位射界也往往不同,不同方位來襲的目標,由于處于不同武器的射界,致使有的武器可以對其進行攔截,有的卻不能對其進行攔截。并且隨著導彈目標的不斷接近,其所處的不同防御武器的射界范圍也會發生變化,有些原可以進行攔截的可能變為不能進行攔截,有些原不能進行攔截的可能又可以了。所以在對來襲目標的抗擊過程中,必須根據目標在不同時間段、不同的距離范圍內,合理安排處于武器射界范圍內的目標及時進行抗擊,根據來襲目標的方位、距離,提前預測目標處于哪座可射擊的武器內,并控制武器及時開火攔截。要做到合理分配、協同攔截,應注意以下四點:
(1)合理分配防空任務;
(2)合理優化地分配防空資源;
(3)適時地轉移火力;
(4)統一指揮,分散抗擊。
4 結束語
航母本艦盡管由航母編隊所構建的遠中近多層防御體系所保護著,但由于反艦武器的性能不斷提高,航母在海上所面臨的威脅卻不斷加大,航母自防御武器裝備是確保航母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起著“守門員”的作用,在航母編隊武器裝備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闡述了航母所面臨的空中威脅,較為系統地論述了航母對空自防御武器裝備體系,提出了航母對空自防御作戰中指揮控制的要求,為后續進一步研究航母對空自防御作戰問題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永輝,林平,周智超.國外航空母艦作戰指揮[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5
[2] 趙霜,李強,方有培.航母編隊電子信息防御能力分析[J].航天電子對抗,2007,23(6):38-41
作者簡介
周智超(1963—):男,湖北武漢人,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軍事決策理論、武器裝備系統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