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信息技術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類已經在21世紀初邁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步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素養成為個人在信息社會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我國的計算機教育也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起步和90年代的穩步發展之后,在新世紀逐步過渡到信息技術教育階段,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1.2.1 社會背景

1.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發展及廣泛應用,國際上開始提出了信息化社會的概念。教育如何應對信息化社會的挑戰成為教育家們和政治家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應用多媒體教學和聯網學習,實現教育信息化和促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變革,迎接正在到來的信息社會對于教育的挑戰,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必然選擇。這一時期,美國、歐洲、日本等世界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國家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戰略、積極投入資金發展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同期,我國也開始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要性,于1996年擬定了一個關于1000所學校教育手段現代化試點項目的五年計劃,至1998年底已有近半數學校實現聯網,每校平均裝備微機百余臺祝智庭. 信息教育展望[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18

2001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指出:“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水平”張蓉. 教育信息化與世界基礎教育改革[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6):6。“十五”期間,國家將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重點支持建設以中國教育科研網和衛星視頻系統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啟動“校校通”工程,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網絡教育,把遠程教育網絡建設納入國家信息技術工程建設的格局。

截至2008年上半年,標志著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兩大工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CEBsat)——已經初具規模,覆蓋面已遍及全國,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現代遠程教育傳輸網絡。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高速主干網已分別覆蓋全國31個省市的200多個城市,用戶達到2000多萬人;我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CERNET2主干網也已開通。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CEBsat)通過衛星覆蓋全國,具有8套數字電視節目、3套IP流媒體節目、8套數字音頻廣播節目、25套IP數據廣播的傳輸能力。

這一時期,全國中小學校生機比大幅度提高,學校聯網率也逐年上升,教育資源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截至2006年底,全國普通中小學校生機比為19.4∶1;農村初中學校聯網率達到90%以上,農村小學聯網率達到80%以上,其中農村小學以連通中國教育衛星寬帶網接收衛星資源為主;60%以上的中職學校建成了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教學資源開發實驗室等信息化教學和實習場所,生機比達到7.8∶1;高等學校網絡環境基本普及。到2008年8月,縣市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的網絡接入比例達到95%以上,計算機人機比達到3∶1。覆蓋全國城鄉和各級各類教育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初步建成,網絡教育已成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資源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教育電子政務建設成果顯著,初步實現了與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和部屬高等學校的政務信息聯網交換教育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郭向遠在2008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家和地區已經認識到信息化人才是教育信息化、國家信息化的重要保障。為此,世界各國紛紛在基礎教育領域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以適應國家信息化對人才培養方面帶來的新挑戰,我國也不例外。在2000年10月召開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會上做了題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中小學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報告,會議還印發了《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三個重要文件。決定從2001年開始,用5~10年時間,在中小學(包括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啟動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與互聯網或中國教育衛星寬帶網連通,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會議還決定將信息技術課程列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并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目標、內容等做了詳細的規定,指出了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指導方針,明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目標與內容。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在21世紀初,我國信息技術教育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嶄新階段,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已經到來。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面對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如何培養在新時期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也是基礎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基礎教育的任務和職能已經發生了改變: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掌握知識、如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如何讓學生掌握學習、學會學習。世紀之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出臺,標志著世紀之交的最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式啟動。這個“決定”明確提出要“在高中階段的學校和有條件的初中、小學普及計算機操作和信息技術教育,使教育科研網絡進入全部高等學校和骨干中等職業學校,逐步進入中小學。”

2001年6月,經過長期醞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草案)》頒布試行,確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不僅有利于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更是未來社會中賴以生存的終身學習的基本條件,是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高的必要途徑。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大眾已經普遍認識到了這一點。體現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就是明確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在2001年出臺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里面,又進一步設置了一個技術領域,將信息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科目放在技術領域,從此確定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

此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特別需要指明和強調的是,這次課程改革是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環節。要求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合作、生存、做人;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探究學習;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多元的評價體系。作為本輪課程改革重要組成部分的信息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必然要遵循這種發展軌跡。

1.2.2 課程指導思想張義兵、李藝. 理想與現實的統一——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理念[J]. 電化教育研究,2003(5):16-19

基于上述背景,從20世紀末開始到現在,這一時期的信息技術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就是“信息素養”,它引起了世界各國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并逐漸加入到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一方面,隨著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普及,帶來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此時的信息技術已經變成一種大眾技術,而且隨著這種大眾技術逐漸被更多的人掌握,隨著信息活動逐漸對教育、經濟和政治等領域的不斷滲透和占領,逐步形成了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李藝. 信息技術教育:設計與建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33。這一時期的信息技術課程價值從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精英教育逐漸走向大眾教育,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內容應著眼于每一個未來社會公民的基本信息素養。

另一方面,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著眼于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信息素養作為未來信息社會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是全體學生素質提高的必要組成部分。同時,信息素養不僅是信息和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更是信息和信息技術運用的過程與方法,是對信息和信息技術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內化。信息素養的提高要強調未來社會公民在信息交流、共享能力的提高和運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上。

有關信息素養的詳細論述請參見第3章相應內容。

1.2.3 課程目標

隨著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以及素質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深入開展,信息素養及其培養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自2000年《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至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都把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作為信息技術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的首要目標和任務。

2000年的“綱要”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003年3月31日發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也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應把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核心目標。

以提高一個人的素養作為根本的教育目標,意味著信息技術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教育,更本質的是一種素養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進而發展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

有關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請參見第3章相應內容。

1.2.4 課程內容

圍繞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2000年以后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在原有的課程指導綱要基礎上對課程內容做了相應的調整。

在高中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歸于技術領域,內容標準分為信息技術基礎、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網絡技術應用、智能信息處理六個方面,同時規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部分只有一個模塊“信息技術基礎”,2學分。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相銜接,是培養高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必要保證,是學習后續選修模塊的前提。其中規定“信息技術基礎”模塊由信息獲取、信息加工與表達、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技術與社會四個主題構成。該模塊著重強調在大眾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初步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選修部分包括“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強調在必修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和延伸。模塊內容設計既注意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前沿進展的適度反映,同時關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

關于現行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內容請具體參看第4章相應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玉县| 安康市| 聂拉木县| 平陆县| 丰原市| 南漳县| 化州市| 云梦县| 库伦旗| 吉隆县| 长沙县| 本溪市| 雅江县| 伊春市| 安国市| 南部县| 大丰市| 滦平县| 昌乐县| 新营市| 霍山县| 保定市| 保康县| 迭部县| 宝清县| 南昌市| 新化县| 云林县| 洱源县| 丽江市| 米脂县| 肥乡县| 洛隆县| 贵州省| 富平县| 云霄县| 阿城市| 临西县| 广饶县| 伊金霍洛旗|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