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計算機教育階段的計算機課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計算機科學為主導的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新技術革命的浪潮。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國于1982年開始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實踐。本節將以計算機課程開設的課程指導思想為線索,對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計算機課程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1.1.1 計算機文化論視野下的計算機課程(1982—1990)

1.社會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計算機科學為主導的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新技術革命的浪潮,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國開始了計算機教育的實踐。

1981年教育部派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信息處理聯合會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WCCE-World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Education)。根據世界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展需求,在聽取了參會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了“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5所大學的附中試點開設BASIC語言選修課”的決定,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和計算機課程至此拉開了序幕。

但由于當時我國經濟還處于欠發達階段,社會各領域的經費預算不足,加之許多中小學校的計算機教師師資力量準備不充分等原因,在教育界圍繞要不要搞計算機教育出現了爭論。一種意見認為,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現代化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出發,必須逐步開展計算機教育;另一種意見認為,當前我國經濟不發達,教育經費困難,許多學校常規儀器的裝備都達不到標準,要裝備計算機談何容易,主張等國家經濟上去了再說;還有一部分人則對是否開展計算機教育持觀望態度專家訪談. 縱論教育信息化歷程[J]. 信息技術教育, 2004(12).。在教育領域還在為是否開展計算機教育爭論不休時,1984年鄧小平同志在上海觀看兩位少先隊員表演計算機時提出的“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無疑成為計算機教育發展的最高指令,有如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在先期5所試點中學開設計算機課程后,又陸續有一些中學加入了學校計算機教育的隊伍,至1982年底,已經有19所中學開展了計算機教育活動。1983年,當時的教育部主持召開了“全國中學計算機試驗工作會議”,制定了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大綱,規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和內容。1985年我國組織了第一個包括中學教師參加的計算機教育考察團,赴美參加第四屆世界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并且參觀考察了美國許多中小學的計算機教育情況王吉慶.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歷程[J]. 美中教育評論, 2005(10): 33.。1986年,教育部“第三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決定成立國家教委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該中心于1987年正式成立,分北京研究部和上海研究部)。同時,此次會議還制定了發展我國中學計算機教育的指導方針,并在1983年制定的教學大綱基礎上,增加了部分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內容。

在1984年至1986年這三年期間,開設計算機課程的學校從1982年的19所增加到了3319所,全國中學裝配計算機臺數從150臺增加到了33950臺,從事計算機教育的教師人數也從最初的20人增加到了6300人。在此期間,教育部還成立了“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試驗中心”(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前身),頒發了《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等等。這一系列組織和政策措施大大推動了我國計算機教育和計算機課程的發展,至1990年,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展情況又在1986年整體上翻了一番,表1-1是對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在1982年到1990年發展情況的統計李節,谷力, 等。信息技術教育風雨20年[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1-2)

表1-1 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情況

2.課程指導思想

有關信息技術教育在不同時期所形成的觀點和做出的決策都與當時世界范圍內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動向有著直接的關系。在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國計算機課程的指導思想很大程度上受著當時世界上普遍認識的“程序設計是人類第二文化”的影響。這一觀點是在1981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信息處理聯合會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WCCE-World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 Education)上,由原蘇聯的計算機教育學家伊爾肖夫(A.P.Ershov)提出的,他在會上所做的報告:“程序設計——人類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 The Second Literacy)中提出了人類生活在一個“程序設計的世界”的看法。他指出,科學上的發現、社會組織工作、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都按照一定的過程進行,都是一種有序的生活,善于還是不善于編排與執行自己工作、生活與學習的程序是人們能不能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與能夠得到一種有條理的生活的關鍵。伊爾肖夫還提出,現代人除了傳統的讀寫算意識與能力這些文化知識以外,還應該具有一種可以與之相比擬的程序設計意識與能力,這就是說具有第二種文化——程序設計文化。而教學計算機程序設計可以幫助人們從小培育一種程序設計意識與能力王吉慶. 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沿革與反思[J]. 課程·教材·教法,2000(1)

此外,美國計算機教育領域的學者也都不約而同在各自的理論與實踐中指出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可以成為學生思維技能發展的一種途徑。如,美國心理學家與計算機教育家西摩·佩珀特(Seymour Pepert)于1980年提出了計算機可以具體化形式思維,進一步提出了“組合思維(Combinatorial Thinking)”的觀點。他強調,應該讓兒童擺弄計算機,在計算機文化的氛圍中去理解現實世界。他還組織一些計算機工作者研究開發了一種計算機語言——LOGO語言,讓學生掌握這種容易學習、結構良好、程序運行過程可見的程序設計語言,用它來吩咐計算機做這做那,并且觀察運行過程,驗證指令是否正確。經過一個“設想—驗證—查錯—認識”的反復過程,學生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學習與研究方法。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科學館的副主任阿瑟·劉赫曼1984年也提出:“計算機文化也是一種思維技能。計算機文化意味著能夠吩咐計算機做那些你希望它做的事情。”此外他還提出了程序設計形成了計算機文化的脊椎骨。

“程序設計是人類第二文化”和“程序設計可以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觀點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當時在計算機教育界一批很有聲望的學者和專家,多年來,計算機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員都把學習程序設計語言作為計算機課程的核心內容,認為學生可以利用算法的學習來培養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把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和程序設計方法的學習作為唯一獲得這種問題解決能力的途徑。他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算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比數值計算的能力更為重要。因此,這些專家強調在基礎教育中學習程序設計語言和程序設計方法是培養全面發展的、能迎接信息化社會挑戰的新型人才所必需的,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加強李藝.信息技術課程: 設計與建設[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5

3.課程目標

這一時期,我國計算機教育和計算機課程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由于受到當時“程序設計是人類第二文化”觀點的影響,以及計算機硬件設備的條件限制和計算機教師隊伍數量的限制,計算機課程以選修課程的形式出現。

在1983年教育部主持召開的“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試驗工作會議”上,在總結試點學校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大綱,規定了相應的教學內容,規定計算機選修課的目標是:

(1)初步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2)掌握基本的BASIC語言并初步具備讀、寫程序和上機調試的能力;

(3)逐步培養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綱中還規定課時數為45~60學時,要求保證至少要有1/3的課時上機操作。

這個“教學大綱”的側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學習BASIC語言。在教育目標上將“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的觀點發揮到了極致。

此后,1984年頒發了《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1986年教育部又在福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在1983年制訂的教學大綱中增加部分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內容,課程的目的也相應地包括了計算機應用。1987年,在聽取了各方專家的意見以后,又頒布了《普通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規定教學目的與要求是:

“……在于使學生初步了解電子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鍛煉學生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電子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要求學生:

(1)初步了解電子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統構成;

(2)會用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簡單程序;

(3)初步掌握電子計算機的操作并了解一種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

4.課程內容

這一時期,由于受“程序是第二文化”觀念的影響,產生了以程序設計為主的“程序設計”選修課。1984年頒發的《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規定了計算機選修課的內容與目的,當時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該教學大綱編寫的教材共分“計算機簡介、BASIC語言、數的進位制和邏輯代數”四個部分。1986年,第三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以后,受國際上通行的“工具論”的影響,在原國家教委頒發的第二個試驗教學大綱中,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文字處理、電子表格和數據庫等應用軟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原有內容,但從教學大綱規定的目的與要求中仍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課程內容仍然是以“計算機工作原理與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為主的。

1.1.2 計算機工具論視野下的計算機課程(1991—1999)

1.社會背景

進入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已經不再僅僅應用于科學計算,而是向著成為各行各業的基本信息處理工具的方向發展,比如應用于辦公自動化。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步開始應用信息技術來進行信息處理。專門化應用軟件開始面市并日趨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無需懂得程序設計即可使用計算機。電子數據表格程序和文字處理為桌上型計算機提供了有形的價值。在計算機應用的傳統領域——科研工作和設計工作中,90年代也有了長足的進展,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成了很多工程技術人員的常用語。基于圖形用戶界面(GUI)的操作系統給用戶呈現了一個形象直觀、易于操作、交互性強的圖形化界面。用戶只要學會其中之一,就不難掌握其他軟件,從而降低了用戶學習的難度。

1991年10月在山東濟南召開的第四次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是我國計算機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這次會議是在我國計算機教育發展了10年基礎上召開的,此時的教育管理部門和計算機老師對計算機教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并且對其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會上作了《積極穩步地發展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報告。報告從提高思想認識、加強領導和規劃的宏觀角度肯定了我國發展計算機教育的決心,提出了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發展方針,指出計算機在中小學的普及和提高將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各地要積極進取、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逐步擴大計算機教育的速度和規模,這個方針要在實踐中補充完善。并且向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了要辦一些實事的具體要求。此次會議,國家教委還成立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隨后,各個省市也陸續成立了相應的機構,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健康發展。

1992年2月教育部決定將“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試驗中心”的名稱改為“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進一步明確了該中心作為基教司領導下的一個計算機教育研究機構。這次更名標志著我國計算機教育從一個以試驗嘗試為核心的階段進入了一個以研究與實踐為主題的新的階段,開啟了計算機教育進入小學階段的大門。

1992年7月,教育部隨即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8月,柳斌組長牽頭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成立,小組成員細致規劃了我國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教育發展的藍圖。

1994年5月,教育部首次對計算機教育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進行了表彰,表明我們國家已經認識到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需要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的中小學計算機師資隊伍。

1994年9月,首批計算機教育實驗區和示范校成立,10月,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正式下發《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對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性質、目的和內容有了比較詳細的要求。

1996年12月,教育部又頒發《中小學計算機教育五年發展綱要》(1996—2000),其中詳細規定了到2000年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方針,并對師資建設、教育軟件的研發管理、經費投入等重要問題做了規劃。

截至1996年底,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已經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與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樣,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表1-2是自1992年至1996年底以來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狀況的簡單統計王吉慶.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展歷程[J]. 美中教育評論,2005(10):34

表1-2 1992~1996年我國中小計算機教育統計情況

1997年以后,我國各地的計算機教育發展更快,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城市與地區已經將計算機教育納入課程,并且廣泛地在教學活動中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等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到1999年底全國開展計算機教育的中小學學校數已達到58449所(占10 %左右),開設計算機課程的學校19995所,每年接受計算機教育的學生有2920萬人(占10%左右);具有計算機總臺數165萬臺(平均每121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計算機教室95000間,建立校園網的學校2660所,占學校總數的千分之五。

這一時期的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已經逐步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試驗階段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階段,相應地,中小學計算機課程也從原來的選修課程邁向了必修課程。1997年10月,教育部頒發《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自1998年9月起在全國實行,此綱要是國家對中小學計算機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是編寫計算機學科教材和考試的主要依據。

2.課程指導思想

1985年,在美國弗吉尼亞舉行的第四屆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WCCE/85)上,有些專家提出: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應該從以程序設計語言為主轉向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即以計算機應用為主。這就是“計算機工具論”的提出。持“工具論”觀點的人認為,計算機只不過是現代社會中的信息處理、信息傳播的工具,只要能操作、會用就行了。也就是說,計算機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并將其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為主要目標。即應該使學生有一種使用信息工具來幫助自己進行腦力勞動的意識,同時應該培養學生使用這些工具來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逐步發展與廣泛應用,計算機輔助教育在國內外教育界、出版界、計算機界等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計算機文化”的說法又被重新提起,但這時的“計算機文化”與80年代以程序設計作為“計算機文化”核心的概念又有所不同,它更加強調利用計算機技術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

丹麥皇家教育研究院的高級講師安德森(B. B. Andresen)在他的題為《有超媒體文化才是有文化:讀寫算與多媒體文化是基本能力》的論文中系統地提出,包括閱讀文字消息的能力、書寫文字的能力、理解數字與進行計算的能力、非英語母語國家的人的英語運用能力、媒體文化和計算機文化在內的六大能力是信息時代人們具備的基本能力。

受國際“工具論”的影響,1987年在原國家教委頒發的第二個試驗教學大綱中,已經嘗試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文字處理、電子表格等應用軟件,但當時課程仍以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為核心。直到1997年10月《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的頒布和實行,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才逐漸明確,把重點之一放在了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計算機輔助管理,強調計算機應用技能的提升。這一時期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計算機輔助管理主要是開發教學軟件、課件和教育教學管理軟件,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與教育教學相結合。

盡管這一階段仍受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文化”觀念的影響,但它實質上已經轉變為以培育學生熟悉與熟練運用計算機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為主要目標,除了計算機單獨設科并逐步成為一門必修課程以外,以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輔助管理為主的計算機普及應用已經開啟了課程整合的思想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與建設[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9-11

3.課程目標

受到計算機工具論思想的影響,學者們已經認識到計算機是一種經常使用的信息處理、信息傳播工具, 應該使學生有一種使用信息工具來幫助自己進行腦力勞動的意識, 同時應該培養學生使用這些工具來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基于這種思想,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應用軟件的能力是這一時期教學中的目標,計算機課程的開設也都以教授應用軟件為主。

1994年10月由原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下發的《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對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性質、目標和內容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其中目標分為中學和小學兩個部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試行)》,1994.9

● 中學

1.認識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了解電子計算機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信息處理工具,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

2.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3.培養學生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處理信息 。

4.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5.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計算機職業道德。

● 小學

1.了解計算機的一些基本常識和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廣泛應用。

2.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3.初步學會計算機的基本操作。

4.在初步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

1997年10月,教育部頒發《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規定了中小學計算機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計算機課程教材和教學的基本依據。在這一版本的課程指導綱要中,為適應計算機技術新的發展和應用,在課程體系、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上都在1994年綱要的基礎上做了相應的增加、調整。其中規定《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知道綱要(修訂稿)》,1997.10

● 小學階段

1.幫助學生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2.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一些基本常識,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一般使用方法。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愛護機器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等良好習慣。

● 初中階段

1.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2.使學生理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學會計算機的基本操作。

3.培養學生初步的信息處理的能力。

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計算機使用道德,以及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等。

● 高中階段

1.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以及利用現代化的工具與方法處理信息的意識。

2.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具備比較熟練的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以及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等。

這一階段課程的指導思想制約著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目標的設計,人們對計算機學科的普遍認識還停留在“一個工具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其)操作性和實用性都很強”這樣的層次,因此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實施目標的核心被放在了“計算機熟練操作”這樣的簡單技術性目標層次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學以致用的觀點有著它的合理性, 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掌握這種技能的積極性。

4.課程內容

這一時期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已經逐步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自1991年開始制定課程指導綱要,到1994年正式發布試行版本,再到1997年的修訂稿,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指導綱要已經在各地實施了五六年。這期間無論是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價值觀,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還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都已經與20世紀80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為適應新時期計算機教育理念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的發展和應用,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內容需要在保留計算機學科的一些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做出相應的修改和調整。同時,為了滿足我國當時各地區經濟、社會、教育等領域發展不平衡的要求,中小學計算機課程主要采用模塊化的內容劃分,在內容設置上有一定的彈性和層次,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的條件(設備、師資等)選取不同的模塊進行教學。

在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工具論”觀點在課程指導綱要中的體現發揮到了極致。

1994年下發的《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首次提出了計算機課程將逐步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的觀點。綱要中規定,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內容共包含五個模塊,作為各地編寫教材、教學評估和考核檢查的依據。

(1)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包括信息社會與信息處理、計算機的誕生與發展、計算機的主要特點與應用、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紹、微型計算機系統及類型的介紹、我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

(2)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與使用,包括聯機、開機與關機、系統設置、鍵盤指法訓練、漢字編碼方案及漢字輸入方法介紹、APPLE機及中華學習機CEC-I操作系統的簡單介紹、PC操作系統介紹。

(3)計算機幾個常用軟件介紹,包括字處理軟件、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電子數據表格軟件、教學軟件與益智性游戲軟件。

(4)程序設計語言,包括BASI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和LOGO語言等。

(5)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1997年10月15日,原國家教委辦公廳頒布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并于1998年秋季正式實施。在此“修訂稿”中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等。在教學課程內容方面規定:

小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應以計算機簡單常識、操作技能和益智性教學軟件為主,計算機本身的教學內容和課時不宜過多。

初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以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操作系統、文字處理或圖形信息處理為主。建議在初一或初二年級開設。

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不宜教程序設計語言。如果開展LOGO語言教學,應從繪圖、音樂等功能作為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的手段來進行教學。

高中計算機課程要以操作系統、文字處理、數據庫、電子表格、工具等軟件的操作使用為主。程序設計可作為部分學校及部分學生的選學內容。建議在高一或高二年級開設。

從1991到1999年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9年,同樣也是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生質變的9年。社會各界對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越了20世紀80年代。國家教委成立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和多數省市建立的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機構,在政策上和體制上保證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順利發展。這個階段發生了很多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歷史上的第一次,開啟了諸多思想觀念和實踐嘗試。重要文件的頒發實施、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實驗成果的交流推廣,都標志著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日趨成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四会市| 德昌县| 正蓝旗| 吉首市| 定州市| 驻马店市| 龙胜| 屏东县| 永丰县| 马山县| 嘉黎县| 洛扎县| 南丹县| 隆回县| 汝城县| 临江市| 建水县| 道真| 久治县| 金沙县| 防城港市| 寿光市| 淳化县| 来安县| 定兴县| 沅江市| 新平| 商水县| 江源县| 延长县| 青浦区| 咸宁市| 高清| 荔浦县| 留坝县| 右玉县| 临朐县| 惠州市| 香格里拉县|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