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趨勢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信息技術課程編訂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信息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不斷普及與推廣,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面貌將會在現有基礎上發生一些變革,呈現出以下一些發展趨勢。
1.3.1 信息技術教育將逐步走向信息教育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高度顯現,信息科學和技術的高度發展,信息資源越來越成為社會的表征性資源,基于信息技術的智能工具日益成為表征性的社會工具,信息產品越來越成為表征性的社會產品。社會所使用的資源、工具和產品的性質決定了世界范圍內的信息社會普遍形成,在信息社會,勞動者是利用大規模信息網絡這樣一種先進的社會生產工具進行社會生產的,以培養勞動者的信息素養為目標的信息教育成為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本體論的視角出發,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體系是不斷演進的。綜觀20世紀后期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得到這樣一組關于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歷程的連續圖景:由計算機教育走向信息技術教育,再由信息技術教育走向信息教育。可以說,信息技術教育起源于計算機教育,正在經歷著信息技術教育,最終將走向信息教育,如圖1-1所示。

圖1-1 世界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歷程示意圖
如果更深一步研究某些國家和地區20世紀中后期學校課程的發展狀況,我們還會發現:第一,除了上述主流的信息技術教育變遷過程外,其實更為廣泛的起源在于圖書館教育;第二,技術教育可以視為信息技術教育的母體之一,如日本現行的初中課程中“信息與計算機”學習領域仍然是技術教育的一部分;第三,在信息技術教育與信息教育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過渡階段,即信息與通信技術教育,英國和韓國是這種教育的典型代表。圖1-2簡要表示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演進歷程。

圖1-2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演進模型
注:LE——圖書館教育;CE——計算機教育;TE——技術教育;ITE——信息技術教育;ICTE——信息與通信技術教育;IE——信息教育
1.3.2 信息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基礎將是信息學科群
信息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建構應該基于STS的理念來把握(STS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縮寫)。STS教育最早應用于科學教育領域,并一直備受推崇和重視。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一些學校就開始了以“科學、技術與生活”為題的課程研究。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體系在從計算機教育,經由信息技術教育走向信息教育的過程中其實是不斷擴展的過程,即信息技術教育對應的信息技術包含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而信息教育對應的信息學科群包含了信息技術。信息學科群可以從科學、技術和社會(即STS)的觀點來考慮。如此,信息學科群包含了涉及信息科學、信息技術和信息社會等方面的諸多學科和分支。
信息科學是以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計算機等技術為主要研究工具,以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
信息技術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傳輸和處理的技術,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而成,有時也叫做“現代信息技術”。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信息采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制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的新學科。
信息社會學是研究信息社會流通以及信息與社會變化的相互關系和信息化社會結構的一門學科,也是研究信息學與社會學的一門橫斷學科。它以信息學理論為基礎,探討信息社會化的特點與發展規律和信息化社會結構的基本模式,以及信息對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與影響,即信息的廣泛應用所引起的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就業結構的變化等基本問題。
我國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正處于信息技術教育向信息教育的過渡階段,今后一段時期內,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體系將會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信息學科群。在基于STS的視角思考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發展趨勢時,至少有兩點可以明確,即:(1)課程內容將由與信息科學、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相關的內容構成,可能在不同時期三者比重會有所不同,但三者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或缺;(2)與信息科學、信息技術和信息社會相關的內容之間是聯系起來的,不可以分割、斷裂。
1.3.3 信息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將更加面向學生生活![董玉琦. 信息技術課程研究:體系化、方法論與發展方向[J]. 中國電化教育,2007.(3)8-12](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A241C/3590322103202601/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70704-117SIhn7WmNBCokvYirLW3E7S28tRcR3-0-f67cca9aa25856ef48e40efe0fe7fbe4)
《光明日報》2006年8月5日報道,“楊岳認為,網癮現象是新形勢下產生的問題,無論是互聯網普及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還是互聯網滲透率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網癮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美國的網癮比例為6%,我國香港青少年網癮的比例為14%,韓國比例是11.2%”。“國內的網癮問題有多嚴重?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1.23億網民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網民占了14.9%,達1833萬人。2005年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青少年中有網癮的比例高達13.2%,另外有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其中,以13~17歲的青少年比例最高,達17.1%。如果按此計算,目前1833萬未成年網民中,僅13~17歲這一年齡段就有近313萬人沉迷網絡難以自拔,另外還有300多萬人有嚴重的網癮傾向”。
信息技術課程正處于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之下,上述現象也正是當前青少年面向信息化的生活寫照的一個側影。有家長指責信息技術課程只是教會學生上網,而學生上網的主要活動又是游戲和聊天。更有甚者把由于網癮導致的厭學、退學、犯罪等問題也歸罪于信息技術課程。在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之時,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的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實際生活的關照的確不夠,甚至有時幾乎是沒有的。如果一門課程對學生當前的發展不能帶來積極的現實意義,而是一味強調對學生未來具有多么美好的價值的話,社會各界就會懷疑、指責甚至會放棄這樣的課程。
信息技術課程如何面向學生的實際生活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信息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內容。第一,課程學習一定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不是孤立的學習課程內容。如生態化的主題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好的實效。通過學習,學生能夠體驗到利用學習成果的確可以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第二,把一些網絡問題同信息倫理與信息法規的學習結合起來。當前的網絡問題的確不少,如垃圾郵件、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網癮、網戀、網婚、網絡詐騙……對此,信息技術課程不能回避,必須正面應對;第三,提升信息技術課程的文化品位。學生是未來信息社會的主人,信息技術課程承擔著信息文化建設的重任。信息文化將是信息社會的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個人、組織和社會的發展。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應該能夠理解縮小數字鴻溝對于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自覺意識到課程深遠的文化意義。
1.3.4 信息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研究的發展
在STS視角下審視未來信息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與實施,需要進一步對信息技術課程做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研究,以正確處理信息技術課程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間的關系。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今天,我國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趨于完善,社會上關于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逐步趨于認同,新生代教師與學生的信息素養較之信息技術教育初期已經有了較大提高,這時,社會中關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存在價值有了各種異議。有人說,整合以后就不用單獨開設信息技術課了,今天開信息技術課程為了將來不開信息技術課。實際上,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課程一直發展現在,這么幾十年的歷史對世界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它的文化價值,顯然是個無盡的寶藏。任何課程中一定蘊涵文化。但如果我們的研究人員、一線教師沒有課程文化意識就難以悟出其中的文化內涵,也就難以在教學中實現文化滲透。我們認為,信息技術作為技術的一個分支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游離于文化,更不是與文化對立的,信息技術具有文化屬性,所以信息技術課程是具有文化教育意義的
。
2.小學—初中—高中系統連貫的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研究。2003年4月頒發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伴隨著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而研制的,并未相應研制初中和小學階段的課程標準或指導綱要。隨著小學、初中信息技術必修課逐漸普遍地開設,以學生信息技術教育“零起點”水平為前提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難以指導小學和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在以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總體培養目標下,今后一段時期內,小初高一貫制的信息技術課程研制將成為信息教育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
[學習活動建議]
1.通過文獻閱讀,學習我國各個時期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或課程標準,梳理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脈絡,并用概念圖的方式表示出來。
2.通過自主學習和同伴互助,對我國未來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并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和匯報。
[思考與討論]
1.討論我國各個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區別與聯系。
2.思考未來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