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物流法概述(2)

1.2 物流法的調整對象、淵源和體系

1.2.1 物流法的調整對象

典型案例

2010年10月,北京某商品采購中心向上海某水泥公司采購了10噸水泥,并將其交給物流公司運輸至天津的配送中心。由于暴雨導致交通阻斷,該物流公司遲延2天送達,在商品入庫時,采購中心依據采購協議進行檢驗,發現貨物沒有達到合同規定的質量標準,提出退貨和賠償要求。同時,該批貨物由于違反國家規定的強制環保標準,被當地執法部門依法查封。

[問題]

1.本案例中物流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有哪些?

2.哪些是物流民事法律關系?哪些是物流行政法律關系?

不同的法律部門有不同的調整對象。物流法的調整對象,是指物流法作為特殊的法律規范體系對現實生活發生作用的范圍。目前,我國物流法尚未成型,因此,物流法應以哪些社會關系為其調整對象,法律上并不明確。物流法的調整對象是由物流活動產生的以及與物流活動有關的社會關系。依據物流法所調整社會關系性質的不同,作為其調整對象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1.物流活動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物流活動當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它們之間的關系與民商事法律關系有著密切關系,物流活動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不能脫離民商事關系而存在。例如,物流活動的當事人依據平等、自愿的原則就有關物流活動達成協議,一方未履行協議時,對另一方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形成一種平等法律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屬于民事關系范疇。但是,這種關系又與純粹的民事關系有所區別。首先,物流活動的當事人并不是任意的民商事主體,其中至少有一方是物流服務主體【1】;其次,物流活動當事人之間形成的關系并不是任意形式的財產、人身關系,而是具有特定物流活動內容的財產關系,體現了物流經營的特點。

2.國家行政主體與物流活動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物流活動中形成的關系雖然主要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體現私法上的平權關系,但同時還含有公法上的行政主體對物流活動當事人的管理關系,即國家行政主體依據法律授權,對物流活動當事人的資格、市場行為等進行監督、管理。行政主體與物流活動當事人之間的這種關系表現為縱向的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密切相關。

1.2.2 物流法的淵源

物流法的淵源是指物流法借以表現和存在的形式。它是對物流行為有約束力的法律規范效力的來源,是物流活動的法律依據。目前,我國物流法的淵源最主要的是制定法。具體來說,物流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種。

1.法律

法律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在有關物流的法律規范的各種表現形式中,法律的效力位階最高,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我國現在雖然沒有成文的物流法,但是仍然有一些相關的法律對物流活動進行規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的總則及買賣合同、運輸合同等分則有關內容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等。

2.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即國務院及其所屬機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規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于憲法和法律。目前,我國有關物流方面的行政法規有直接規范物流活動法規及規范與物流活動有關事項的法規。我國的物流法方面的行政法規的內容基本上屬于運輸管理、企業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法規。

3.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即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規,只在地方政府管轄范圍內有效,即受地域范圍的限制。例如,天津市人大頒布與執行的與物流活動有關的法律規范等。

4.規章

規章即國務院各部委、省級人民政府以及一些有規章制定權的市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章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施行。例如,由國家鐵道部、交通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機關頒布的涉及物流內容的條例、辦法、規定,天津市人民政府為執行某物流領域的行政法規而制定的規定等。

5.國際條約

涉及物流法律關系的國際條約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國際條約都可以無條件地在我國生效,成為我國的法律淵源。只有經我國政府簽署、批準或加入的有關物流的國際條約,才對我國具有法律約束力,成為我國物流法規范的淵源。

一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可能與該國國內法規定不一致。為解決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的適用問題,我國采取國際條約優先于國內法適用的方法來解決兩者之間的沖突。即在涉外物流法律關系中,當我國批準或加入的國際條約與國內立法有不同規定時,適用該國際條約。除非我國在簽署、批準或加入有關國際條約時,有聲明保留的條款。

6.國際慣例

國際慣例是我國物流法的淵源之一。在物流活動中,國際慣例多體現為任意性慣例,即只有在當事人通過協商方式在有關協議中明確表示采用該規則時,才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國際慣例作為物流法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補充我國國內立法、國際條約規范的不足。但是,適用國際慣例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國際商會(ICC)公布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就是物流國際采購環節中經常涉及的一個國際慣例。

7.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是物流法領域的一種特殊淵源。技術標準可以分為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① 國家標準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制定、批準和發布。其中,有一些強制性標準屬于國家的技術法規,這顯然屬于物流法淵源范疇。一些標準本身雖不具有強制性,但因標準的某些條文由法律賦予強制力而具有技術法規的性質。② 國際標準由國際組織制定,本身沒有強制力,一般均為推薦性標準。但是,國際公約常常將一些國際標準作為公約的附件,從而使其對締約國產生約束力。例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制定的針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及技術要求的標準就是如此。此外,一些標準經過長期的適用,已形成國際慣例,從而也成為物流法的淵源。

8.其他淵源

(1)判例。我國不承認判例是法的淵源,但是,人民法院在審理同類案件時案例卻在實際上起到了借鑒的作用。在目前我國物流法律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法院對物流活動引起的新類型糾紛,可以參考其他領域中出現的有類似點的案例進行分析并做出判決,而這些新類型案例的判決,則又將形成新的案例,對以后該類糾紛解決的借鑒作用更不容忽視。

(2)權威學說與法理主張。在我國,任何一種學說及法理主張,無論具有多么大的權威性,當它還沒有依照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之前,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不應看做物流法的淵源。但是,在目前我國物流法剛剛起步的階段,權威學說與法理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卻能推動我國物流法研究的前進,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物流法的立法進程。

1.2.3 物流法體系

物流法尚未形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具有完善的體系,我們對其體系的探討仍屬于理論探索的階段。目前在我國,調整各類物流活動的規范比較廣泛,主要散見于各種法律規范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與物流主體有關的法律規范

與物流主體有關的法律規范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等。

2.與貨物銷售相關的法律規范

與貨物銷售相關的法律規范主要涉及國內法律、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國內法律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分則之“買賣合同”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等。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主要包括《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

3.與貨物倉儲、流通加工有關的法律規范

與貨物倉儲、流通加工有關的法律規范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分則之“保管倉儲合同”部分、《海關對保稅倉庫及所存貨物的管理規定》等。

4.與貨物運輸有關的法律規范

與貨物運輸有關的法律規范也可以分為國內法、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

與貨物運輸相關的國內法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分則之“運輸合同”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法》、《汽車貨物運輸規則》、《道路運輸條例》、《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國際海運條例》、《鐵路貨物運輸管理規則》、《民用航空貨物國內運輸規則》等。

與貨物運輸相關的國際公約主要包括《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漢堡規則》、《華沙公約》、《鐵路貨物運輸國際公約》、《國際公路貨物運輸合同公約》等。

5.與貨物搬運裝卸有關的法律規范

由于運輸與搬運裝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與貨物搬運裝卸有關的法律規范常常都直接規定在與貨物運輸相關的法律規范中,如《汽車貨物運輸規則》的第四章即為“搬運裝卸與交接”。當然,也有單獨或主要對貨物搬運裝卸做出規范的法律規范,如《鐵路裝卸作業安全技術管理規則》、《港口貨物作業規則》等。

6.與貨物包裝有關的法律規范

與貨物包裝有關的法律規范更多表現為技術標準,如GB9174《一般貨物運輸包裝通用技術標準》、GB/T16471《運輸包裝件尺寸界限》、《危險貨物運輸包裝通用技術條件》等。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一些運輸法律規范中也對貨物包裝進行了一定的規范。

7.與貨物流通加工有關的法律規范

與貨物流通加工有關的法律規范主要表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分則之“承攬合同”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县| 宜黄县| 三台县| 正定县| 东港市| 贵溪市| 顺义区| 怀集县| 余庆县| 昭通市| 璧山县| 来凤县| 常山县| 苍南县| 双柏县| 齐齐哈尔市| 尼玛县| 嘉鱼县| 汾西县| 吉安县| 德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曲靖市| 奉新县| 前郭尔| 饶阳县| 牙克石市| 陇南市| 车致| 建德市| 彭州市| 眉山市| 北流市| 浦城县| 遂川县| 湄潭县| 卢龙县| 博兴县| 微博| 北安市|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