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員素質與能力的基本概念
引導案例1-1
上海通用汽車的“九大門檻”
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SGM)是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合資建立的轎車生產企業,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中美合資企業之一。SGM的目標是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汽車公司。同時SGM的發展遠景和目標定位也注定其對員工素質的高要求:不僅具備優良的技能和管理能力,而且還要具備出眾的自我激勵、自我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為了招到符合要求的員工,SGM制定了近乎苛刻的錄用程序。
SGM對應聘者設立了九大關口,如圖1-1所示。

圖1-1 SGM招聘員工的錄用程序
SGM的整個評估活動完全按標準化、程序化的模式進行。每個程序和環節都有標準化的運作規范和科學化的選拔方法,其中筆試主要測試應聘者的專業知識、相關知識、特殊能力和傾向;目標面試則由受過國際專業咨詢機構培訓的評估人員與應聘者進行面對面的問答式討論,驗證其登記表中已有的信息,并進一步獲取信息,其中專業面試則由用人部門完成;情景模擬是根據應聘者可能擔任的職務,編制一套與該職務實際情況相仿的測試項目,將應聘者安排在模擬的、逼真的工作環境中,要求應聘者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用多種方法來測試其心理素質、潛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如通過無領導的兩小組合作完成練習,觀察應聘管理崗位的應聘者的領導能力、領導欲望、組織能力、主動性、說服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自信程度、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SCM還把情景模擬推廣到了對技術工人的選拔上,如通過齒輪的裝配練習,來評估應聘者的動作靈巧性、質量意識、操作的條理性及行為習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觀察應聘者的各種行為能力,孰優孰劣,涇渭分明。
(資料來源:職業經理MBA整套實戰教程)
1.1.1 素質的概念、構成及特征
1.素質的概念
素質是個體完成一項工作與任務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和基本特點,是行為的基礎與根本因素。
一個人的素質是在個體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即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組成。遺傳因素是素質發展的先決條件,決定素質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因素是素質發展過程的影響因素,決定素質的現實性。任何素質都是先天和后天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對大多數人來說,遺傳素質的差別是不大的。總體素質之所以有差別,是因為后天環境、教育及實踐活動造成的。例如,營養、受教育程度以及從事的職業等都對人的素質會產生重要影響。
個體的傾向性和其他心理特征也是影響素質發展的重要條件。如對待工作,有的人主動性強,有的人主動性差一些,這表現了人不同的心理素質。
2.素質的構成
素質由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構成。身體素質是指體質、體力和精力的總和。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其他一切素質發展與事業成功的生理基礎。心理素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素質包括能力素質、品德素質、人格素質、文化素質、心理健康素質及其他素質。狹義的心理素質包括能力素質、品德素質、人格素質、心理健康素質及其他素質。心理素質是個體發展與事業成功的關鍵。素質的構成如表1-1所示。
表1-1 素質的構成

3.素質的特征
(1)素質的基礎作用。素質是個體完成任務、形成績效及繼續發展的前提。它為個體日后發展和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所以,一個人想取得成績,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光有“素質”是不行的,但沒有素質是萬萬不行的。素質是個體行為發展與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2)素質的相對穩定性。素質不是只存在于一時,而是貫穿于整個個體活動中。表現為一個人某種經常性和一貫性的特點。在時間上,素質表現雖然偶爾間斷,但總體上卻是持續的;在空間上,素質表現雖然有時相異,但總體上卻是一致的。
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一方面表現為,有些素質是隨著個體的實踐活動的進行而在時間上有所變化,如專業技能可以隨著學習和實踐的進行而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表現為,不同層次結構的素質在穩定性上的區別,如受遺傳性影響強的素質比受環境影響強的素質更穩定。
(3)素質的可塑性。個體的素質是在遺傳、環境和個體能動性三個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并非天生不可變的,因而具有一定有可塑性。通過后天學習,不健全的素質可以健全起來;由于環境的影響,成熟的素質也許會退化萎縮;缺乏素質的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提高;一般性的素質可以訓練成特長素質。素質的可塑性也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受遺傳性影響強的素質可塑性小,受環境影響強的素質可塑性大。
(4)素質的內在性與表現性的統一。雖然素質是任何個體客觀存在的,卻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的東西,具有抽象性和隱蔽性。素質雖然是內在的與隱蔽的,但它總會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行為方式、行為過程與工作績效是素質表現的主要途徑。雖然就個別素質與個別行為來說,不一定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但總體來說,特定個體的特定素質都會以獨特的形式表現,而特定的表現形式也反映了特定個體的特定素質。即素質一般都表現在具體而實在的行為方式、行為過程與工作績效之中。
(5)素質的差異性和層次性。沒有遺傳素質完全相同的人,也沒有生活在完全相同環境中的人,所以,每個個體都表現出與其他個體不同的素質。素質的差異性表現在每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過程與工作績效之中。有人活潑好動,有人沉靜敏捷,有人反應遲鈍。然而這種差異性并不排斥遺傳素質相近和社會環境相似的群體中人們在素質上所具有的共性。此外,這種不同個體的素質還表現出不同的結構層次,包括核心素質、基本素質和生成素質三個層次,在核心素質的基礎上形成基本素質,在基本素質的基礎上形成生成素質。
(6)素質的綜合性。同一個體的各種素質、同一素質的各種成分,作為高度統一的有機體存在于個體之中,它們相互聯系,統一作用于行為方式、行為過程與工作績效。素質的綜合性還表現在素質對行為輻射的共同性、普遍性與全時空性。因此,對任何一個人與任何一種素質的測評,都不應該是一時一事的,而應該依據所有的行為表現進行綜合評判。
(7)素質的可分解性。素質對個體行為輻射的綜合性與全時空性,并不排斥對它的可分解性。任何個體的素質都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想在特定的時空下把握所有素質,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先從素質的表現媒介中逐一地去認識單個素質,通過對單個素質的綜合,再去把握整體素質。
1.1.2 能力的概念、構成及特征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品質,即順利地完成一項活動所具備的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看不見,摸不到,它必須借助于外在的活動才能表現出來。心理學家認為,能力與大腦的機能有關,它主要側重于實踐活動中的表現;能力是在運用智力、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經過反復訓練才能獲得的。能力是人依靠自身的智力、知識和技能等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所表現出來的身心能量。
2.能力的構成
能力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種。一般能力是指在一般活動中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即通常所說的智力。特殊能力是指人在專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動中發揮作用。
心理學家將智力分為五個要素,即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和操作能力。通過對科技工作者采用自我評價的方法進行調查,得出智力要素在五類科技創造中的作用大小,其排列次序如下。
(1)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科技創造是:思維能力、操作能力、想象力、觀察力、記憶力。
(2)自然科學應用研究的科技創造是:思維能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操作能力。
(3)自然科學發展研究的科技創造是:思維能力、想象力、記憶力、觀察力、操作能力。
(4)社會科學研究的科技創造是:思維能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操作能力。
(5)科技管理研究的科技創造是:思維能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操作能力。
(6)總的科技創造(上述五類研究的科技創造的總體)是:思維能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操作能力。
這個結果表明,智力五要素在科學研究中作用大小的次序不盡相同,但思維能力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說明思維能力在科技創造活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般能力越是發展,就越為特殊能力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反之,特殊能力的發展也會促進一般能力的提高。
3.能力的特征
人與人之間在能力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主要表現在能力類型、能力水平和能力發展的時間三個方面。
(1)能力類型差異。能力類型差異是人的能力在質的方面的差異。不同的能力有與之對應的職業。比如,工程師、藝術家、醫生、護士、繪圖員等要有察覺細節的能力,即對物體和圖形的有關細節具有正確的知覺能力;舞蹈演員、健身教練、司機等要有運動協調能力,即身體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做出動作反應;技術工人、檢修人員、模型制造人員、手工藝者等要有動手能力,即手腕、手指能夠迅速而準確地操作物體;職業校對、錄入人員等要有書寫能力,即對詞、印刷物、賬目、表格等的細微部分具有正確的知覺能力;公共關系人員、對外聯絡人員、政府新聞官、物業管理人員等要有社會交往能力,即善于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系、幫助,以便協同工作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管理人員,如企業經理、社會團體負責人要有組織管理能力,即擅長組織和安排各種活動及協調參加活動的人的關系的能力。
每一個職業不可能只需要一種能力,但它至少需要個體能夠在該職業中發揮最大效應的能力;雖然每一個人的能力是多樣化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能力。
(2)能力水平差異。各種能力都有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在相同的條件下,一個人在某種活動中表現出比別人更好的成績和優勢,就說明與別人相比,他有較高的能力。能力水平在智力上有明顯的表現。心理學將智力水平分為超常、正常和智力缺陷三級。科學家經過大量的抽樣調查和統計分析發現,人類的智力水平是按正態分布的,即智力缺陷的人和智力超常的人占人類的極少數,絕大多數的人智力屬于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
(3)能力發展的時間差異。人與人之間的能力發展的時間也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能力發展的早晚在年齡上的分布,同智力水平的分布一樣,也呈正態分布,即絕大部分人在中青年時期表現出能力最高。
相關鏈接
素質與能力的區別:素質和能力都包括一些基礎性的能力水平,如智力等。這種能力水平的高低也體現出素質的優劣,而除此之外能力還包括一些特殊的能力,如高級的專業技能等。素質則還包括人格與品德等。
1.1.3 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的概念及特點
1.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的概念
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是指測評主體采用科學的方法,收集被測者在主要活動領域中的表征信息,針對某一素質與能力測評目標做出量值與價值的判斷過程;或直接從表征信息中引發與推斷某些素質與能力特征的過程。素質與能力測評由以下兩部分組成。
(1)測量。主要是測評主體采用科學的方法,收集被測者在主要活動領域中行為的表征信息。測量包括以下五要素:
1)測量對象。當對事物進行測量時,實際上測量的對象是事物的某種屬性和特征,如人的智力、品德、知識、技能等。
2)測量規則。即指導如何測量的一種準則或方法。它是根據事物的特性來確定采用什么測量方法。
3)測量結果。一般都用數字來描述被測事物的屬性。例如,智力高低可用智商來表示。
4)參照點。要確定事物的量,必須有一個計算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參照點。理想的參照點是絕對零點,但在測量人員的心理和素質時,很難找到絕對零點,一般采用相對零點。例如,設0歲兒童智力年齡為零,實際上此時的兒童不能說沒有智力。
5)單位。理想的單位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有確定的意義,二是要有相等的價值,即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差別是相等的。一般來說,心理測量所用的單位是不等值的。例如,不能說智商100的人是智商50的人智商的2倍。
(2)評定。主要是測評主體采用科學的方法,針對某一素質與能力測評目標系統做出量值與價值判斷,或者直接從表征信息中引發與推斷某些素質與能力特征的過程。
素質與能力測評雖然離不開素質與能力的測量和評定,但并不是兩者的機械相加,而是指一種建立在對素質與能力特征信息“測”與“評”基礎上的分析判斷。在綜合大量行為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的整體測評,局部范圍內行為事實與素質與能力高低不一致的偶然現象,并不能否定素質與能力測評整體把握的必然性。
2.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的特點
(1)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主要是心理測量,而不是物理測量。這是就素質與能力測評的內容指向而言的。一般來說,素質與能力測評主要是對個體心理現象的測量,包括智力、性格、興趣、氣質及價值觀等。身高、體重等物理指標有時也列入測量范圍,但不是主要方面。
(2)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是抽樣測量,而不是具體測量。從理論上講,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實施時,涉及范圍越廣,收集的相關信息越充分、越全面,測量結果就越有效、越具體客觀。但在實際操作中,任何一項測評的主持者,在有限時間內不可能掌握被測者素質與能力的全部表征信息,只能本著“部分能夠反映整體的原理”,對測評要素進行抽樣,保證樣本的足夠多及足夠的代表性,從樣本的測量結果來實現全部待測內容的特征。
(3)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是相對測量,而不是絕對測量。從測評的實施主觀愿望來講,任何測評都力求盡量客觀地反映被測者的實際情況,但由于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是對人的測評,測評的主觀性決定素質與能力測評必然會存在誤差。一是測評方案的設計及測評活動的實施都是憑借人的個人經驗進行的,而不同的測試者對測評目標的理解,測評工具的使用及測評結果分數的解釋,都難免帶有個人色彩,不可能完全一致;二是作為測評對象的人,其素質是抽象的、模糊的,構成也是極為復雜的;三是測評工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4)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是間接測量,而不是直接測量。這是由素質與能力的特征決定的,素質與能力是隱蔽在個體身上客觀存在的,是一種內在抽象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的。但素質與能力并不神秘,它具有一定的表現性,即素質與能力可以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與行為之間存在一系列中介物。我們不可能對素質與能力本身進行直接測量,但可通過其表現的行為特征進行間接推測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