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能行嗎?——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讓他擁有正面情緒
- 孩子靦腆害羞,媽媽怎么辦?
- 魯鵬程
- 1897字
- 2015-12-29 11:53:37
暗示,是一種最常見的心理現象,是指人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不明顯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的某種信息,而個體在無意中接收到這種信息,從而使自己在情緒、心境、意志、興趣等方面發(fā)生變化。
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他正處于心理的迅速發(fā)展期,缺乏判斷能力,很容易接受暗示。而且,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主要取決于周圍人的評價,他總是無條件地接受他人的評價,但卻不能分析、判斷這些評價是否合情合理。
所以,暗示就猶如一把雙刃劍,其作用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不幸的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不同程度地犯“消極暗示”的錯誤。
媽媽接7歲的女兒放學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同事,便讓女兒跟阿姨打招呼。
女兒遲疑了一下,并沒有說話。
媽媽解釋道:“這孩子就是害羞,從小就這樣,怎么說都改不掉。”
同事笑笑,說道:“女孩子內向、靦腆一些是很正常的。”
女兒聽到這話,下意識地把頭埋得更低了。
這位媽媽以“這孩子就是害羞”解釋女兒不愿意打招呼的原因,但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在暗示她,她從小就害羞,改不了了,這種暗示只會起到負面強化的作用,使她默認自己就是一個害羞的孩子。
可以說,消極的暗示就像腐蝕劑,不僅會讓孩子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還會誤導孩子接受某種錯誤的信息。
曾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90%在品質、智力等方面有出色表現的人,幾乎都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時期受到過周圍人,尤其是媽媽的積極暗示。
的確,積極的暗示猶如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在潛移默化中滋潤著孩子的心靈,給他一種“我能行”的心理氛圍,在無形中培養(yǎng)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舉止和堅強的情感意志。
因此,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時常向他傳遞積極的暗示,讓他擁有正面情緒,從而引導他朝著陽光、健康、快樂的成長之路前進。
給孩子積極的語言暗示
恬恬是一個內向的女孩,老師為了讓她突破自己,便讓她參加班級組織的講故事比賽,但是她對自己卻非常沒有信心。
回到家后,恬恬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說:“你前幾天不是還給媽媽講了一個故事嗎?講得多生動啊!”
“但這次不同了,要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講,我怕我一緊張就滿臉通紅,腦子一片空白。”
“你這是在嚇唬自己。你不要有那么大的壓力,就把它當成在家里給媽媽講故事好了。”
“媽媽,我能行嗎?”
“一定能行,媽媽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你這幾天可以把媽媽當成觀眾,練習一下。”
恬恬點點頭,說:“好!”
這位媽媽給了恬恬積極的暗示,給她點燃了希望,讓她在心理上有一種“我能行”的自信和動力。
平日里,我們要經常給孩子積極的語言暗示,如“你一定能行”、“媽媽相信你一定會做得更好”、“你是一個大方的好孩子”等,這會使孩子形成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因為這些暗示的話語會儲存在他的潛意識中,繼而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我們在給孩子積極暗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幾個原則:第一,語言要明確,不要含糊不清;第二,語言要簡明扼要,不要太冗長;第三,語言要從正面的角度講,如“你是個大方的孩子”而不是“你不是個害羞的孩子”。
給孩子積極的非語言暗示
在對孩子進行暗示教育的時候,我們可以靈活運用手勢、神態(tài)、表情等非語言形式達到教育的目的。比如,當孩子因靦腆害羞而不愿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一個鼓勵、信任的眼神,也可以用手勢為他加油打氣;當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很多時候,這些積極的非語言暗示更能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注意在別人面前對孩子的評價
我們除了要注意直接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評價外,更要注意在別人面前對他的評價。因為,孩子會在無意間聽到我們與別人交談時對他的評價,而后他會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從而影響他自我概念的形成。
因此,當著別人的面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也要用正面、積極的語言。不過,我們要拿捏好分寸,實事求是,要多評價他做事的過程而非結果,要多描述我們看到他的表現之后的感受,從而讓他擁有正面的情緒。
教孩子學會轉移消極暗示
有時候,雖然我們沒有給孩子消極的暗示,但是他很可能會接收到其他人對他的消極暗示。對此,我們要教孩子學會轉移消極暗示,從而將消極暗示轉化為積極暗示。
比如,孩子一站起來回答問題就會臉紅,同學說他的臉像紅燈籠,結果他一說話就害怕同學說他,甚至嚇得不敢說話,那我們就可以這樣對他說:“不管是誰,說話的時候要是緊張、有顧慮,就會心跳加快、臉紅,如果你能放平心態(tài),打消內心的顧慮,就不會臉紅了,同學自然也不會說你的臉像紅燈籠了。”如此一來,孩子就不會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而是會想辦法改變現狀。
其實,轉移消極暗示就是進行內心的自我調適。孩子一旦學會了自我調適,就不容易受到外界消極暗示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