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說吧,媽媽聽著呢!——傾聽孩子害羞時心里的想法
- 孩子靦腆害羞,媽媽怎么辦?
- 魯鵬程
- 1667字
- 2015-12-29 11:53:37
有的孩子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公眾場合大方地表演節目;而有的孩子卻不敢主動與陌生人接觸,甚至連向陌生人打招呼都會滿臉通紅,更別提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了。這都是孩子的害羞心理在作祟,雖然他也想好好表現自己,但就是不能控制地會緊張、害羞。
事實上,孩子的種種表現或行為背后,都隱藏著他自己的想法。對此,我們要主動傾聽孩子害羞時心里的想法,然后再針對他的想法采取有效的方法,從而幫助他擺脫害羞的心理。
妮妮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女孩,每當媽媽鼓勵她與同齡小伙伴玩的時候,她就會忸忸怩怩地不愿意參加,要是媽媽說話說得多了或重了,她就會哭起來。
有一次,幾個小朋友在廣場上跳繩,妮妮眼巴巴地站在一邊看著,媽媽走過去說:“你看她們玩得多開心啊,你也去和她們一起玩吧!”
妮妮嘟著小嘴,搖搖頭,低聲說:“我不去!”
這一次,媽媽很想知道妮妮到底是怎么想的,便問:“那你能告訴媽媽你是怎么想的嗎?”
妮妮想了想,說:“我也想和她們一起玩,但是我不會跳繩,我怕她們會笑話我。”
媽媽明白了妮妮的心思,便說:“走,媽媽給你買跳繩去,媽媽保證你一學就會,等你學會了,你就能和她們一起玩了。”
這下,妮妮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在媽媽的幫助下,妮妮很快就學會了跳繩。
之后,每當她看到小伙伴們跳繩的時候,都會高興地跟他們一起跳。
看到不愿意與小伙伴交往的妮妮,媽媽沒有責備她,而是鼓勵她說出當時心里的想法。當媽媽了解了妮妮的想法之后,及時給予她幫助,從而使她愿意加入到小伙伴的游戲中。
所以,面對靦腆害羞的孩子,我們不妨借鑒妮妮媽媽的做法,先主動傾聽孩子害羞時心里的想法,然后再針對他的想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使他變得大方、勇敢。
了解孩子害羞時的內心想法
有位媽媽經常帶4歲的女兒去逛超市,但是女兒每次都不愿意去,媽媽一直認為是女兒太害羞才不愿意到公共場合去的,所以每次都強迫她跟著自己去。
直到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摔倒了,媽媽蹲下來抱她起來時,突然明白了她不愿意逛超市的真正原因——從女兒的視線看過去,看到的只是貨架和顧客來回走動的腿、晃動的胳膊,根本看不到琳瑯滿目的商品。
從此之后,媽媽每次帶女兒逛超市,都會用超市專用車推著她,或者把她抱在懷里。
之所以講這個故事,是希望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害羞時的內心想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鼓勵他說出自己害羞時的真實想法。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不同場合,面對著不同事情,害羞時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我也很想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就是不敢,害怕說錯了”,“我想加入其中,但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我還沒準備好呢”……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害羞時的想法后,就可以“對癥下藥”了。比如,我們帶孩子去參加聚會,他若是因為沒有作好準備而害羞,那我們就可以事先告訴他要到哪里去、見什么人、聚會是如何安排的,并帶他提前到達,然后帶他認識新朋友。當孩子事先有了心理準備,知道了事情將如何進展,內心的焦慮就會有所減退,也就會以輕松的狀態面對接下來的事情了。
讓孩子在家“預演”不同的場景
對于害羞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在家里“預演”容易出現害羞狀態的場景,比如,認識新同學、新伙伴,與陌生人接觸,加入到小伙伴的游戲中,在公眾場合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在預演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互換角色,讓他體驗到不同角色在特定場景中的不同感受。
經過這樣的“預演”之后,孩子的腦海中就會留下一個積極的記憶印痕。這樣,當孩子遇到真實的情景后,這個積極的記憶印痕就會被喚醒,從而引導他的思維和行為朝著“預演”的情景發展。
幫助孩子打消內心的顧慮
孩子出現害羞的心理和行為,往往是因為他的腦海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否定自我的思維模式,他會有種種顧慮,如“別人不喜歡我”、“小朋友會嘲笑我”等。
對此,我們要幫助孩子打消內心的顧慮,多給他正面的、積極的肯定和鼓勵,比如,可以這樣對他說“我經常和張阿姨提起你,她很喜歡你,所以才會關心地詢問你的學習情況”、“只要大膽地表現自己,小朋友會佩服你的勇氣的”。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樹立自信,鼓足勇氣,大方地與人交往,不再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