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遷延之役

晉悼公匆匆忙忙地從蕭魚起程回國。

從晉文公稱霸至今,晉國雄霸中原七十余年。與齊桓公的短暫霸權不同,晉文公奠定了晉國在中原地區的長期霸權。特別到了晉悼公時代,晉國更是呼風喚雨。每有出征,屁股后面就有十幾個嘍啰國追隨。連曾經不可一世的齊國,都夾起了尾巴。即便是陽奉陰違,表面上也得對霸主畢恭畢敬。

曾經首鼠兩端的鄭國人已經徹底歸附了,當然還有陳國和蔡國這兩個國家仍在楚國人的掌握之中,但這兩個平庸的小國實在不足以影響大局。

楚國固然還是第一號敵人,但秦國也未可小視。畢竟楚國距離晉國遠,中間還隔了好幾個諸侯國,楚軍想打到晉國那是做夢??墒乔貒筒煌?,秦與晉有漫長的邊界線,秦軍隨時可能光臨。

這幾年,晉悼公忙著收拾鄭國。可是秦國人總是偷雞摸狗般地突然發動侵略,晉國蒙受了很大損失。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不行,得干掉秦國人,至少要好好教訓一下。

計劃趕不上變化。

總司令荀罃還未來得及制定作戰計劃,便溘然而逝。不久后,下軍副司令士魴也緊隨其后塵。仗還沒開打,晉軍八大將領便死了兩人,迫使晉悼公不得不推遲伐秦戰爭的時間。

對晉悼公而言,荀罃與士魴的去世并不見得是壞事。長期以來,晉國卿家勢力強大,公室權力屢屢被架空。以晉悼公的雄才,仍然無法壓制卿家勢力。他只是以極高超的手腕,大搞權謀,使得幾大家族的勢力相互牽制,以謀求平衡。

原先的八大將領中,荀氏占據兩席(荀罃和荀偃)、士氏占據兩席(士匄和士魴),其余四席分別是韓氏(韓起)、欒氏(欒黡)、趙氏(趙武)和魏氏(魏絳)。如今荀罃與士魴突然病逝,對晉悼公來說這是天賜良機。荀氏與士氏都只剩下一席,這樣一來六大卿家勢力扯平了。

為了達到這種平衡狀態,晉悼公不惜裁撤新軍。

自晉文公始,晉國的軍事編制出現過幾次變化。最多時曾擴充至六個軍,后來又壓縮成四個軍。荀罃死后,晉悼公借口沒有合適的將領,將新軍建制取消編入下軍。

六大將帥的排名也出現微妙的變化,排定座次為中軍元帥荀偃、中軍副帥士匄、上軍司令趙武、副司令韓起、下軍司令欒黡和副司令魏絳。

士匄、韓起和欒黡三人的排名不變,荀偃由第三擢升為第一;“趙氏孤兒”趙武由第七躍升至第三;后起之秀魏絳由第八上升到第六。

將帥排名的微妙變化,浸透著晉悼公的良苦用心。荀氏與士氏雖然各少一人,但排名仍是前兩名;趙家獨苗趙武和新權貴魏絳因為家族力量單薄且對公室威脅不大而被超升。不過晉悼公也許想不到,日后趙氏與魏氏竟然成為晉國的掘墓人。

荀偃走馬上任后,開始著手制定伐秦作戰計劃。

公元前559年夏季,被推遲了兩年的伐秦戰役打響了。

晉國一如既往地調用了嘍啰國的軍隊,總計有十二個國家。在這些軍隊中有一個新面孔,就是剛剛歸降的鄭國。

表面上看,晉國這次伐秦來勢洶洶,軍威盛大??扇糇屑氂^察,便發現其中大有水分。荀偃率領大軍出發后,剛抵達涇水邊準備渡河時,他驚詫地發現所有嘍啰國的軍隊都止步不前,不肯渡河了。

這些嘍啰國互有默契,心照不宣。

在他們看來,秦國已經有七十年未涉足中原了。對中原防務根本沒有任何威脅,秦國人只是與晉國人有仇。那你晉國人自己去解決好了,何必要興師動眾,把我們這些無關的人卷入戰爭的旋渦呢?不錯,晉國是霸主,是中原諸侯國的保護傘,可是各諸侯國難道沒有付出代價嗎?且不要說這些年跟在晉國屁股后面南征北戰,每年也要繳納不少錢給盟主??!

荀偃發布了渡河的命令,可是各諸侯國還是無動于衷,消極怠工。沒有人吭聲,一片沉默。新任總司令覺得很沒面子,他心里窩了一團火,暗暗罵道:“這群不識好歹的家伙,要不是有晉國在這里擋著,秦國軍隊恐怕早就蹂躪中原了。”

魯國人怎么也按兵不動?荀偃想起幾個月前,晉國剛剛減免了魯國對霸主所應繳納的費用。這么快,魯國人就忘記了嗎?還有宋國人,晉國不是攻下偪陽城,送給了宋國嗎?這些都是忘恩負義之輩!

元帥荀偃派叔向去游說魯軍統帥叔孫穆子。

叔孫穆子有點不好意思了,原來晉國作為中原霸主,有保護各諸侯國的責任。而各諸侯國也有繳納禮金的義務,這也成為晉國的一筆經濟來源。由于魯國的表現積極,親晉的立場堅定,所以晉國政府特地減輕了魯國的費用,這可是其他諸侯國享受不到的優惠哦。

叔向前來問話,叔孫穆子自知理虧。于是表示魯國愿意為諸侯國軍隊做出表率,率先渡河。

鄭國遠征軍統帥子蟜一直采取觀望的態度,與其他嘍啰國不一樣,鄭國是新近才歸附的,第一次參加聯合軍事行動。由于徹底脫離了楚國,鄭國更需要得到晉國的保護。子蟜想表現積極點,讓老大滿意。可是當他發現其他國家都止步不前并不打算渡河時,他沒有搶出頭,只是暗中觀察。

如今魯國人渡河去了,其他諸侯國還在觀望,子蟜得站出來表現一番了。

子蟜先找到衛軍統帥北宮懿子,對他說:“現在我們都歸附晉國了,就得表現得堅定點。不然容易引起晉國的厭惡,這樣對國家是不利的?!?

北宮懿子雖然心懷不滿,消極怠工,可是說到底,晉國這只老虎還是得罪不起啊,不敢與晉國撕破臉皮。子蟜說得有道理,行。既然魯國人過河了,鄭國人也要過河,那衛國人也不要太落后了。

緊接著,子蟜又會晤齊、宋和曹等國的統帥,逐一進行勸說。經子蟜這么一說,大家想想,還是硬著頭皮走吧,于是十二國的軍隊先后渡河。

荀偃終于長長地吁了一口氣。

可是很快麻煩事又來了。

聯軍渡過涇水后,在河邊安營扎寨。早有防備的秦國人使出了陰險的一計,在涇水上游投毒。聯軍士兵有不少人喝了有毒的河水后,毒發身亡。仗還沒打,就出現大量的非戰斗性傷亡。對聯軍的士氣更是一大打擊,大家又開始賴著不走了。

荀偃真的很沒面子了,他這個“聯軍總司令”有名無實。不要說打仗,就是行軍都困難重重,他開始有點手足無措了。所幸的是,有一個人出來為他解圍了。

這個人還是鄭軍統帥子蟜。

子蟜擺出一副效忠晉國的姿態,跑去跟荀偃說:“我們鄭國士兵愿意充當先鋒?!逼渌T侯國統帥們都對子蟜使白眼,心里暗想你鄭國倒好,第一次出兵就要出風頭。我們出了多少次兵自己都數不過來了,你不累,我們可累著呢。心里這樣想,可不敢說出來,只有總司令荀偃對以蟜投以感激的目光。

鄭國軍隊出發了,其他諸侯國沒有辦法,只好繼續跟進。

就這樣,這支多國部隊拖拖拉拉地行軍抵達了棫林。

荀偃的打算是利用人多勢眾的優勢,以多欺少,不戰而屈秦之兵。

然而秦國人不怕死,也可能得知了聯軍的內訌。明白這所謂的十三國軍隊其實是中看不中用,人多心雜。秦景公斷然拒絕晉國的施壓,擺開架式,準備與聯軍決一死戰。

既然如此,那就戰場上見分曉吧。

荀偃傳令各軍:“天亮雞鳴之時套好馬車,填井平灶,唯我馬首是瞻?!薄榜R首是瞻”的成語典故就是從這里來的,意思是看我馬頭的方向。

這個成語現在我們用熟了,不覺得別扭。但當時在晉軍其他將領與各諸侯國的統帥聽來,這是一句很刺耳的話。怎么說呢?這句話有點獨斷專行的味道。荀偃接替荀罃擔任晉軍元帥,可是他的威望不及荀罃。有一個人對他很不服氣,這個人就是下軍司令欒黡。

欒黡是前元帥欒書的兒子,這個人的特點是霸道,敢于頂撞上級。因為欒氏家族在晉國國內勢力很大,其他家族不能不買他面子。荀罃當元帥時,他就已經是下軍司令;荀罃死了,荀偃當了元帥。他還是下軍司令,地位并沒有水漲船高。他以前頂撞過荀罃,現在又要跟荀偃唱對臺戲了。欒黡一肚子不高興,罵道:“晉國從來沒有這樣下達軍令的,元帥說要馬首是瞻,我的馬頭偏偏要向東?!闭f完后掉轉馬頭,把部隊撤走了。

其實不僅是欒黡,下軍副司令魏絳對荀偃的命令也十分不滿。他命令所部軍隊跟在欒黡后面,也準備撤走了。這時他的手下跑過來問:“不等元帥的命令嗎?”魏絳說:“元帥要咱們馬首是瞻,現在我的上司欒黡走了。我跟著他走,這有違反命令嗎?”

看來魏絳倒頗為狡詐,撤退他不落后,而且一股腦兒地把責任推到欒黡身上。

欒黡與魏絳的下軍一撤退,心里最高興的恐怕是各諸侯國的軍隊。晉軍都走人了,我們還待在這兒干嘛呢?各諸侯國統帥開始做好撤退的準備。

晉軍總司令荀偃沒想到一句“馬首是瞻”,竟然引起這么多麻煩,他懊惱不已。如今欒黡和魏絳的下軍撤走了,諸侯國的軍隊也準備開溜。一點兒士氣也沒有,仗還怎么打?

荀偃不得不打退堂鼓了,撤銷了對秦軍發起進攻的計劃,宣布全軍撤退。

但是有人不想撤退。

欒黡的弟弟欒鍼就是一個積極的主戰派,他對哥哥的臨陣脫逃很不以為然,他對部下說:“大軍出征是為了報仇,如果無功而返,是國家之恥辱。”他與中軍副司令士匄的兒子士鞅是好朋友,兩人各自帶著自己的部隊拒絕撤退。

身為武士,戰死也比逃跑光榮。

欒鍼要選擇光榮之路,他與士鞅合兵主動出擊,迎戰秦軍。這次出擊沒有任何援兵,以弱擊強,以寡擊眾。但欒鍼沒有絲毫膽怯,他視死如歸,沖入敵營……

這是榮譽之戰,欒鍼贏得了榮譽,但犧牲了性命。在秦軍優勢兵力的阻擊下,欒鍼英勇戰死沙場。士鞅則率殘兵突出重圍,回到了晉國。

欒黡對弟弟之死大為悲痛,他把責任推到士鞅身上。他向士鞅的父親、中軍副帥士匄討公道:“我弟弟本來不想打仗,是你兒子慫恿的?,F在我弟弟戰死了,你兒子卻活著回來了。是他害死了我弟弟,如果你不把兒子驅逐出境,那么我就親手殺死他?!?

其實欒黡是瞎搗亂。

欒鍼之死,其實就是欒黡一手造成的。正是因為他臨陣逃跑,欒鍼為了捍衛武士家族的尊嚴,寧可選擇戰死沙場??墒菣椟d卻歸罪于士鞅,并公然威脅士匄。

按理說,士匄作為中軍副帥,在軍隊中排名第二。而欒黡作為下軍司令,排名第五,欒黡怎么敢威脅中軍副帥呢?這正是其家族背景在起作用。當年欒書殺晉厲公并立晉悼公,其家族之勢力如日中天,無論是荀偃還是士匄都不敢輕易得罪欒氏家族。

士匄不得不做出重大讓步,讓兒子士鞅出國避避風頭。

伐秦之戰虎頭蛇尾,草草而終。戰爭的節奏非常慢,諸侯國聯軍無心作戰。每到一處就拖拖拉拉,故意耗時間。最后晉軍內訌,對秦國的打擊不了了之,后來史家把這場戰爭叫做“遷延之役”。

遷延之役暴露了晉國的兩大問題。

第一大問題是晉國高層內部充滿矛盾,一部晉國史就是一部晉國卿家的斗爭史。自從趙氏家族被屠和三郤被誅后,到晉悼公時代晉國卿家之間的內斗有所緩和,但是并沒有停止。在遷延之役中,欒黡公然違抗元帥命令是晉軍失利的最主要原因。事后他不僅沒有遭到處罰,反而還氣焰囂張地向士匄問罪。欒氏家族與其他家族的矛盾日益激化,這也為日后欒氏滅族埋下了伏筆。

第二大問題是諸侯國與晉國之間貌合神離。各諸侯國的軍隊雖然跟在晉國后面屁顛屁顛的,但早已厭倦了晉國的霸業戰爭,而且這些國家還要遭到晉國的盤削。一些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諸侯國,當然還是愿意擁晉國為霸主。但像齊國這樣的國家,早就憋足了一口氣??梢韵胂蟮玫?,只要有機會,齊國一定會向晉國開戰。

雄才大略的晉悼公沒有時間來解決以上兩大問題。

在伐秦之戰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58年),晉悼公便去世了。晉悼公之死使得公室復興之夢破滅,之后晉國的卿家勢力又開始上演威逼君權和相互傾軋的故事。

晉悼公在位時間總計十六年,英年早逝,年僅三十歲。他是一位頗有才能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晉國內部相當團結。雖然眾卿之間磕磕踫踫在所難免,但并沒有引發流血沖突。晉國的國際影響力達到空前的地位,聽命于晉國的中原諸侯達到十二個之多。

在與楚國沉悶的爭霸戰中晉國最終完全勝利,重新控制鄭國,從而遏制了楚國北進的步伐。

事實上,楚國已經顯露出衰弱的跡象。

楚共王比晉悼公早兩年(公元前660年)去世,在臨死之前他回想起自擔任國君以來,有愧先父楚莊王的事業。令國家蒙受羞辱,因此心中郁郁寡歡。平心而論,楚共王在位三十一年期間,還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讓楚國這個巨型航母安全地行駛。然而在與晉國的爭霸中,還是落入下風。

這一段時間里,對楚國最大的打擊有三,其一,鄢陵會戰的失利,在這場戰爭中,楚共王還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其二,東面遭到后起之秀吳國的騷擾,吳國正悄然成為楚國的心腹之患;其三,在楚共王晚年時,長期歸附楚國的鄭國最終棄楚從晉,使楚國的霸業再遭打擊。

楚共王回顧自己三十一年的君王生涯,不禁心生愧疚,如何對得起祖先之英靈呢?

楚國一直是明君輩出,幾乎每一任君王在國家擴張上都有貢獻,從楚武王、楚文王到楚成王和楚穆王。在楚莊王時代,楚國的勢力更是如日中天。想到這些,楚共王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涼。他決定要懲罰自己,怎么懲罰呢?

他把大臣們叫了過來,立下遺囑。自己死了之后,所用的謚號選擇“靈”或“厲”。謚號其實就是對君主一生事業的評價,“靈”和“厲”都是惡謚,亂而不損曰“靈”;戮殺不辜為“厲”。楚共王傳話給大臣了,我這一輩子事業無成,只準用這兩個惡謚,不然自己會不安心的。

然而楚共王去世后,楚國的大臣們并沒有把惡謚加給他。而是認為楚共王所說的,只是謙遜美德的的表現。因此謚為“共”,就是“恭”的意思。

楚共王與晉悼公相續去世,也意味著晉楚爭霸漸趨尾聲。

有兩個國家悄然興起,一個是齊國;一個是吳國。

齊國將在北方阻擊晉國,而吳國則在南方叫板楚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营山县| 泰和县| 左贡县| 大埔县| 荆州市| 赤城县| 溧阳市| 蒙自县| 伊金霍洛旗| 南平市| 鲜城| 勐海县| 石河子市| 昭平县| 鄂尔多斯市| 长阳| 卫辉市| 屯留县| 德令哈市| 平泉县| 昌邑市| 洛隆县| 横峰县| 铁岭市| 黄山市| 龙南县| 达孜县| 临武县| 黄浦区| 枣庄市| 林芝县| 江山市| 济宁市| 伊吾县| 常宁市| 嵊泗县| 鄂托克前旗| 榆树市| 平乡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