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財政與財政學基本理論
【學習目的】
掌握財政活動、財政、財政學概念,了解財政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熟悉中西方財政理論與實踐的演變過程,了解東西方財政理論的異同。
【開篇導言】
平常家里過日子,今年一共有多少錢可以花,往哪兒花,花得對不對,每個人可能作為家里的成員,一定非常關心。如果是一個國家,你是不是同樣關心?這就涉及財政問題。
在當今社會,說起“財政”,人們并不陌生,財政問題和財政現象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并與每個單位、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2006年度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全國財政支出在2006年達到了3.8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為2.2萬億元。根據財政部的解釋,2006年度財政預算的顯著變化是:支出安排向農業、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和群體傾斜,向科技創新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傾斜。
“財政”就在我們身邊。從早到晚:水、電、煤氣、公共汽車……從生到死:醫院、幼兒園、學校、失業與再就業、社會保障……財政問題不僅是經濟學問題,而且廣泛地涉及政治學、行政學、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正像蕭伯納把經濟學喻為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一樣,財政學是促進人們樹立和增強社會意識、宏觀意識、和諧意識、平衡意識的助動器,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完美結合的黏合劑。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對財政、稅收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我國的財政稅收狀況和改革方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本章從財政活動入手,引出財政的概念,以及財政學所要研究的內容、研究視角,并系統論述了西方財政理論變遷情況、我國財政思想與財政理論變遷情況。希望通過這樣簡單明了的安排,開啟財政與稅收知識殿堂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