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拖延心理學,關于拖延的5個心理效應(1)

拖延幾乎已經成了現代人的通病,“先放一下,待會再行動”成為了拖延者最大的思想毒瘤,它無時不在,無刻不在,困擾著人心。很多時候,你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掉進了拖延的“漩渦”。就像坐在一輛過山車上,情緒隨著它起起落落。雖然你希望事情有所進展,但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拖延了。

等待效應:思維呆板、行動遲緩

銀行辦業務需要排隊,ATM機前取錢需要排隊,乘坐公交、地鐵需要排隊,食堂吃飯需要排隊,超市買東西付錢也需要排隊……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相信沒人對排隊等待感到陌生??粗矍蔼q如長龍般的隊伍,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輪到自己,排隊的時間是如此漫長,哪怕只不過等了10分鐘,卻感覺仿佛已經過了一個世紀。

等待容易讓人陷入一種思維呆板、行動遲緩的精神狀態。拿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來說,銀行里正在等待叫號的顧客們,根本無法安下心來做某件事情,哪怕是諸如看電視、電影,或者閱讀自己最喜歡的雜志、書籍等,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萬一自己一不留神錯過了叫號該怎么辦呢?正是因為抱著這種等待的心理,他們不等到目標出現就無法安靜下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等待與行動效率之間的反比例關系。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由于對某件事情的等待,人們往往會產生態度或行為等方面的變化,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等待效應。盡管絕大多數人并不會刻意關注生活或工作中的等待,但這種等待效應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你的生活和工作。

仔細回想一下:下班前的最后20分鐘里你在干什么?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7.34%的人在接近下班的時間里都無心工作,他們大多思維呆板、行動遲緩,要么裝模作樣地“磨洋工”,要么以極其低下的效率來強制自己工作;還有一部分人會以收拾辦公桌的方式來浪費臨近下班的最后時間。

中午吃飯之前磨蹭一會,下午下班之前又拖延一會,原本定好的工作任務又怎么能完成呢?實際上,下班前的“放松”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它會給你帶上沉重的精神枷鎖。為了減輕自己的內疚感和負罪感,你常常會自我安慰道:“馬上下班了,就10分鐘而已,即便是干活也干不了多少,明天上班再說吧!”可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事事都要拖延,每天下班前都要給自己留個“尾巴”,那么長此以往,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

如果不想成為拖延者,就不要總是等著下班、等著放假、等著周末。千萬不要小看下班前的10分鐘,盡管一個10分鐘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如果把每天的10分鐘都加起來,絕對算得上一大筆時間財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浪費他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于慢性自殺?!泵刻炖速M10分鐘,日積月累就是一大筆損失,也許就是因為這點時間利用率上的差別,就會讓你失去職場競爭中的優勢,從此淪落為渾渾噩噩之人。

·下班前20分鐘你在干什么

等待往往會使時間變得漫長,在等待的過程中人的內心也會飽受煎熬,既然如此,你為什么非要選擇毫無趣味的等待呢?其實,無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顯得更漫長,內心也更容易煩躁不安。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眼巴巴地等著下班鈴聲響起呢?

你不妨把下班前的10分鐘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這樣既能消除等待效應所帶來的思維呆板、行動遲緩,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令你免受內心煎熬、煩躁之苦,可謂一舉兩得。

賽文是一家大型公司的品牌策劃,從專業角度來說,他絕對算得上是一名出色的品牌公關人員。然而遺憾的是,能力出色的他不僅從來沒有獲得過領導的賞識,而且常常成為各種會議上批評和教育的對象,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天啊,怎么還不下班?我剛才看表還有15分鐘,過了這么半天,怎么還有10分鐘才能下班?”這是賽文每天臨下班時的口頭禪,甚至有時候會反反復復說上好幾遍。想繼續工作吧,又工作不下去,因為心思早就“飛到”了別處。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怎么可能不讓人行動遲緩呢?索性就干脆什么也不干,等著下班好了。

起初,賽文等得不耐煩了,就提前開始收拾辦公桌,可收拾完了還不到下班時間,等得心浮氣躁實在難受,于是便不由自主地開始和周邊的同事閑聊。因為這事,同事對賽文多少都有些意見:“???剛才你說什么?我太忙沒聽到,一會下班再說吧!”“賽文你這個閑人不要在我們眼前晃了,我們可沒你這么有時間?!蓖禄虿挥枥聿腔蛟捴杏性挼幕貞屬愇氖钟魫?,但更令他郁悶的是領導的批評?!斑€有30分鐘才下班呢?你現在不好好工作,還找人聊天,你上班時間不工作已經屬于違紀了,居然還故意耽誤別人!”“賽文你究竟是怎么回事?雖然快下班了,但現在畢竟還不到時間。你這么快就收拾東西,本職工作都做完了嗎?”

因為等待下班,賽文每天都會提前進入下班狀態。明明離下班還有30分鐘,可就是沒辦法集中精神做事,工作效率低下;明明今天可以完成的工作,結果總是留到明天。久而久之,他的工作堆了一大堆,自然就引起了領導的不滿。

要么被公司掃地出門,要么改變自我,賽文經過痛苦糾結的思考,最終選擇了后者。此后,每到快下班時,賽文就反復告誡自己:忘掉還有多長時間下班。這個應對之策聽起來簡單,但實施起來卻并不容易,記得有人曾經說過:“除掉雜草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田里都種上莊稼?!?

從等待下班的消極狀態中擺脫出來,賽文開始等待季度總結暨表彰大會,并希望自己能夠在季度總結大會上拿到數額不菲的獎金。有了拿獎金這個目標,賽文整個人都顯得精神奕奕,哪怕是距離下班只有3分鐘,他依然能夠心如止水地忙著做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一直處于高效狀態。在不知不覺中,賽文告別了因等待下班而造成的思維呆板、行動遲緩,工作狀態也有了一個相當大的改觀。有付出就有收獲,賽文的努力很快就獲得了領導的認可,并被列為品牌策劃部門的經理候選人。

等待下班與等待季度總結暨表彰大會都是等待,都暗含著等待效應,為什么所產生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呢?通過賽文的經歷你不難看出,等待效應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你如何運用。

·現在就做,不要等待

很多人工作都習慣于等待:等一會再說,等到條件成熟再說,等到有了好心情再說,等到有了好的狀態再說,這些都成了你的托詞,你花費很多的時間好讓自己能進入狀態,卻沒有想到狀態是干出來的而不是等出來的。

只要你好好想一想,你就能知道,除了現在之外,你較難把握住其他的時光。如果能使自己專心致志于現在,專心致志于經常被自己忽視并讓它白白流逝的現在,那你必定能生活得比過去更充實、更幸福。

但很多時候為了將來,你不斷地犧牲現在。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死后在天堂中相遇。中國老太太不無惋惜地說道:“我辛苦了一輩子,剛剛建好了一棟樓房,可惜沒有享受幾天就死了。”美國老太太則舒了口氣說道:“我住了大半輩子的樓房,前幾天剛剛還完了住房貸款?!?

為了想象中的將來,你忽視、犧牲了現在。

現在才是你的一切。將來只是當它來臨時,才能成為你可以把握的時刻。你應該珍惜現在,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也不要老是幻想將來。好好把握住現在,它才是你的所有。

盡力讓自己對現在的時光感興趣,而不要等待將來。抓住你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地度過這每一分每一秒,珍惜你現在的時光。把你的時光耗費在空想或后悔中,只會使你失去現在,從而也不可能把握住未來。

當你碰到較困難的工作時,經常會不知道從何處著手,遲遲無法采取任何行動。

這時,該怎么做呢?事實上,只要盡量“著手去做”就行了,并且從最簡單、最容易下手的部分去做,而不要在乎次序。當簡單的部分做完之后,你自然知道應如何繼續較難的部分。

例如,當你撰寫論文或書籍時,遲遲下不了手不能動筆,這時你就可以先從最熟悉的部分起筆。同時,如果你已養成了直接在計算機上寫作的習慣,就可以完全不受先后次序的影響。

英國有句諺語:“開始做便就完成了一半!”其實工作往往不如你想象的那般棘手,因此,別還沒開始就被自己心里的畏難情緒逼退了。

擱著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待明天做,在這拖延中所耗去的時間、精力,實際上早就能夠將那件事做好了。

日本保險銷售之神原一平為了實現他爭第一的夢想,全力以赴地工作,早晨5點鐘睜開眼后,立刻開始一天的活動;6點半鐘往顧客家中打電話,最后確定訪問時間;7點鐘吃早飯,與妻子商談工作;8點鐘到公司去上班;9點鐘出去銷售;下午6點鐘下班回家;晚上8點鐘開始讀書、反省,安排新方案;11點鐘準時就寢,這就是他最典型的一天生活。從早到晚一刻不閑地工作,從而摘取日本保險史上銷售之王的桂冠。

戰拖有術:巧用等待效應趨利避害

帶有積極目標的等待可以促使你的工作態度和行為發生積極變化,而消極的等待則只會讓你思維呆板、行動遲緩,這也正是造成你習慣性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

哈佛商學院教授大衛·梅斯特在對等待心理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和研究后,專門提出了等待的8條心理原則:無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覺更長;過程前和過程后的等待比過程中的等待感覺更長;焦慮使等待看起來比實際時間更長;不確定的等待比已知的、有限的等待感覺更長;沒有說明理由的等待比說明了理由的等待感覺更長;不公平的等待比公平的等待感覺更長;服務的價值越高,人們愿意等待的時間就越長;單個人等待比許多人一起等待感覺更長。

盡管這些都是純粹的理論知識,但對你巧用等待效應趨利避害方面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實際意義。

那么,具體來說,你怎樣才能避開等待效應的負面影響,并充分發揮其正面影響呢?

1.保持自身認知的心理平衡

你為什么會在等待中感到焦慮、煩躁,越來越按捺不住,甚至喪失自主有效的行動呢?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心理失衡的現象。所謂心理失衡,簡單來說就是內心矛盾,在等待的過程中,你往往期盼時間能夠變成一道光,一閃而過,但這與時間不緊不慢的現實是充滿矛盾的,而這種矛盾感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的態度以及行為。

要想克服等待效應的負面影響并不難,只要消除這種矛盾感,你就能從思維呆板、行為遲緩的泥潭中擺脫出來。佛家常講“心動萬物皆動,心靜萬物皆靜”,實際上所有外物都是人真實內心的外在投影,如果你能夠保持自身認知的心理平衡,那么即便是泰山崩于眼前也能安之若素,又怎么可能會被毫不起眼的等待效應擾亂心智呢?

2.懸念有助于你克服等待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對于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或現象,會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懸念往往能夠激發人的好奇心,開始思考,從而促使人立即行動。盡管等待效應很可能會使你陷入被動、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中,但有了懸念,這種負面等待效應就很難產生。

懸念具有充滿矛盾、無法令人準確預料等特點,因此常常會令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渴望與興奮,由于想打破砂鍋問到底,想盡快知道謎底,你往往會不自覺地立即行動起來,以求盡快揭開懸念。如此一來,思維呆板、行動遲緩的毛病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一個人如果不能克服等待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那么必然會因為等待而陷入焦慮、煩躁的情緒之中,從而導致做什么都心不在焉,行動效率自然低下無比。

等待效應并非僅僅與你個人有關,對公司以及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來說,同樣有著非比尋常的借鑒意義和作用。

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廣大顧客的認可和青睞,就必須盡可能地減少顧客獲得產品以及服務的等待時間。如果非要等待不可,那么為了避免因等待效應而損失顧客,就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在顧客等待的時候為其提供舒適的等待環境,避免對方因內心焦慮而離開,如專門設置簡易小書架,用來放置顧客感興趣的報紙、雜志等。等待容易令顧客產生焦慮情緒,如果不能很好地疏導顧客的這種情緒,可能會使他們因為等得不耐煩而走開,這是公司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要想避免因此而丟失訂單,就必須趕緊行動起來。

誰能讓顧客在等待的時候更舒適、更輕松,誰往往就能夠贏得更為廣闊的市場。

超限效應:快樂的痛苦代價

電視是較為常見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對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廣告,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真討厭,怎么又到廣告時間了!”“每天都在播這些廣告,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了!”“看個連續劇也這么煩,廣告比電視劇還長!”

……盡管人們對待廣告的態度并不完全相同,但絕大多數人對廣告似乎都沒有什么好感,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實際上,人們討厭看廣告往往并不是因為廣告不招人喜歡,因為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其中有不少廣告是極具創意的,第一次亮相時也確實能讓絕大多數觀眾產生賞心悅目之感;但哪怕是再好的廣告,如果總是在短時間內進行大密度“轟炸式”宣傳,也必定會引起觀眾的厭惡與反感,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超限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明县| 岳西县| 唐海县| 泉州市| 施秉县| 隆尧县| 深州市| 汉沽区| 溧水县| 湖州市| 江阴市| 尖扎县| 墨江| 廊坊市| 涿鹿县| 永登县| 乌鲁木齐市| 新营市| 罗城| 子洲县| 上林县| 榆树市| 定兴县| 呼图壁县| 彭水| 珲春市| 马关县| 麻城市| 曲沃县| 花垣县| 赫章县| 嘉祥县| 门头沟区| 巫山县| 包头市| 亚东县| 庆元县| 昂仁县| 股票| 沁阳市|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