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應用范圍也很廣的學科。長期以來關于它的研究對象,各種心理學派各持己見,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
以德國的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意識經驗,并首創了內省法來研究意識經驗。他們把意識經驗分析成感覺、意象和感情等若干基本的心理要素,認為心理活動是這些基本要素的整合。
以美國的詹姆斯為代表的機能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個體適應環境的機能。他還認為心理活動是一種持續的意識流,因此不能分析出基本的心理要素,他所強調的是行為的機能而不是結構。
以美國的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行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而不是意識的科學。他堅決反對傳統心理學中的意識和內省這兩個基本概念。主張用客觀的方法,按照刺激-反應的公式去研究心理學。他把傳統心理學中的意識、感覺、意象等概念一概排除在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之外,并錯誤地把人的行為和動物的行為等同起來加以研究。
以奧地利的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分。其中的中心課題應當是研究潛意識的活動,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雖然曾經被意識到,卻被壓抑到無意識中的欲望。以德國的魏特墨為代表的格式塔主義學派又認為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有關知覺的歷程。
直至20世紀50年代之后,各學派對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一般趨于折中的傾向。盡管如此,至今仍沒有一種統一的說法。
我們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和發展的規律。
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起源于近代西方哲學,于19世紀末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心理學未成為獨立的學科以前,就有很多古代哲學家、教育家、文學藝術家和醫生關注到了“觀念”、“心靈”、“欲望”和“人性”等心理學問題。在歐洲,心理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亞里士多德曾就靈魂的實質、靈魂與身體的關系和靈魂的種類等問題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而他的《論靈魂》也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
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受到了近代哲學思潮的影響。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笛卡兒發明了唯理論哲學,認為某些心理現象如感覺、想象和情緒活動都離不開身體的活動;而經驗主義代表--英國哲學家洛克則反對笛卡兒的觀點,他認為人的知識和經驗是靠后天獲得的,同時將經驗分為源自外界的外部經驗和源于自身的內部經驗。隨著不斷發展,哲學中的唯理論與經驗論的斗爭,漸漸就表現在現代心理學各種理論派別的斗爭上。
近代哲學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現代心理學的試驗方法則直接來源于實驗生理學。實驗生理學的發展,特別是神經系統生理學和感官生理學的發展,對心理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世紀前,心理學屬于哲學范疇。19世紀中葉,開始引入實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德國的韋伯研究出著名的韋伯定律。1860年,德國的費希納開創心理物理學,德國的艾賓浩斯開創記憶的實驗研究。1879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心理研究,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里,心理學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心理學幾大主要學派
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學中派別林立的時期。至今,心理學共有數十種流派,大致包括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等。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的奠基人為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構造主義的理學派主張心理學應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經驗。并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知覺和激情三種元素。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象是觀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緒的元素。
19世紀末機能主義心理學在美國興起,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主張心理活動的作用在于獲得、鞏固、保持、組織和評價經驗,從而指導行為,以便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格式塔心理學派由柯勒、彥夫卡和魏特墨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德國創立。德語中,格式塔的意思是“整體或完整的圖形”。格式塔學派強調的是人的經驗的整體性。格式塔心理學非常重視心理學實驗,為人們在知覺、學習和思維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
19世紀末20世紀初,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美國興起,以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為代表。他們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人的行為;反對使用內省法,主張運用試驗方法進行研究。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是西方頗有影響的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和動機,重視對異常行為的分析,并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動機和無意識現象。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在美國興起,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人物。人本主義心理學以意識為出發點,主要研究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也日益擴大。從根本上說,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和“應用”兩部分。主要有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程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
普通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學基本原理和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如感知覺、記憶和思維的一般規律,人的需要、動機及各種心理特性的一般規律等。普通心理學是所有心理學分支的最基礎和一般學科,屬于心理學的入門學科。
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生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主要指各種感官的機制、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機制、內分泌腺對行為的調節機制、遺傳在行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學主要研究行為因素對行為和心理的影響,以及大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生物化學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心理生理學研究的則是由心理活動引起的生理功能的變化。
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學的發生和發展規律。一般以人的整個生活歷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心理特點。發展心理學按照人生的階段,分為嬰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教育過程中所包含的各種心理現象,揭示教育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系。
醫學心理學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診斷、治療及預防過程中的作用,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工程心理學研究的是人與機器之間的配置機能協調,它與管理心理學相結合,統稱為工業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系統研究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科學,研究的是團體中的社會心理現象。如社會情緒、社會交往與人際關系等,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因此,研究心理學就需要用客觀的研究方法和科學謹慎的態度。目前來說,心理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測驗法、實驗法和個案法四種。
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進而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的方法。
測驗法指的是通過一套預先經過標準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按內容分為智力測驗、成就測驗、態度測驗和人格測驗;按形式可分為文字測驗和非文字測驗;按測驗規模可分為個別測驗和團隊測驗等。
實驗法是指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實驗室實驗借助專業的實驗設備,在對實驗條件嚴加控制的情況下進行;自然實驗也叫現場實驗,是在人們正常學習和工作的情境中進行的。
個案法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研究方法,由醫療實踐中心的問診方法發展而來。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研究,以便發現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通常與其他研究方法配合使用。
沒有一種研究方法是完美的,每種都有它們各自的利與弊。觀察法的研究條件更加自然,一次性能獲取大量信息,但難以發現不常出現的行為,容易出現不穩定的因素,結果難以量化;測驗法可以收集大量信息,了解到觀察對象的整體特征,但容易忽略測驗項目外的事情,不能確定因果關系;實驗法的條件簡單純粹,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看見不常出現的行為,情境可以再現,卻有脫離實際的危險,一次所獲取的信息量較少,無法認識到行為的整體性;個案法具有一定的實踐性,有助于了解到特殊案例,但記錄容易因研究者的主觀意識而產生偏差,無法控制環境,情境也難以再現。
走出心理學的誤區
長久以來,人們對心理學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解,如有的人認為心理學很神秘,也有的人認為心理學完全是在故弄玄虛,還有的人對心理治療避之不及,狹隘地認為心理治療僅僅是心理治療師利用“催眠”的手段對自己的認識想法“巧取豪奪”。現在,我們就為大家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首先,心理學并不是“讀心術”,它無法做到真正地將一個人看穿。這是因為,心理活動并不僅僅是人們內心所想,它還具有更豐富的內涵。而心理學家僅僅是通過觀察現象去探測和研究心理活動的規律,他們既沒有猜透別人內心世界的特異功能,也沒有感受到別人內心的超能力。
其次,世上沒有一種事物能夠完整無誤地揭示一個人的心理。現在很多人迷戀“星座和血型”說,其實是在研讀星座和血型時,已不知不覺地跌進了一個叫做“巴納姆效應”的怪圈里,從而產生錯覺。“巴納姆效應”指的是,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就能十分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
再次,心理治療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催眠術。心理治療針對不同的心理疾病患者,會采取不同的適當療法,催眠療法只是若干種心理治療方式之一。
心理學是一門日益成熟的科學,并不是毫無根據地故弄玄虛。心理學中涉及的各項內容背后都有著很多觀察實驗結論為依據。研究心理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持久深入的系統過程。
涉及心理學的時候,有些人偏愛談論“夢”,認為學習心理學,就要懂得解夢。事實上,夢是睡眠狀態下的產物,雖然有時候通過夢境可以探測出我們的潛意識,但若認為研讀心理學就是學解夢,就以偏概全了,因為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學從未把夢當作主要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