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做個不生氣的人(2)
- 照著做,你就能掌控情緒
- 龍小云
- 3681字
- 2015-07-17 09:52:16
林肯有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作為的人,絕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在跟別人爭論正誤參半的問題上,你要多一點讓步;如果你確實是對的,就少一點讓步。總之,不能失去自制。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認為:“在多數情況下,同事間爭論的結果只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你贏了,還是輸了。為什么?如果你的勝利,使同事的論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樣?你會覺得洋洋得意。但他呢?你使他自慚。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的勝利,即使口服,心里也不服。最糟糕的是,轉過身來,你們還不得不同在一個屋檐下共事。”
你要衡量一下:你寧愿要一種字面上的、表面上的勝利,還是別人對你的好感?
正如睿智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的“如果你老是爭辯、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氣易失足:別動不動就負氣出走
有家晚報曾刊登過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男子胡某因為一點小矛盾竟然負氣出走15年。胡某家住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鎮西村。15年前,正在準備開辦小型加工廠的胡某因和父母吵了幾句便負氣出走,一直不與家人聯系。其家人四處尋找,多次在報刊上登載尋人啟事,仍杳無音信。福建省東峰鎮公安分局在對轄區內所有外來流動人口進行拉網式清理登記時,發現在鎮內一個瓦片廠打工的胡某解釋身份時吞吞吐吐,似有難言之隱。在民警的一再詢問下,胡某不得不說出實情。分局立即向其出生地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鎮派出所發出函調信,多次與他們聯系,終于使他的家人得知胡某在東峰鎮。當胡某的哥哥及叔叔專程趕到福建,看著10多年未見面的親人,聽著公安民警的耐心勸導,胡某終于消除了心中的怨氣,抑制不住多年的思親之情,叔侄三人熱淚盈眶,緊緊相擁。等他回到家里,他那個沒有親手去辦的加工廠已經在哥哥的手中頗具規模了。
未離家時壯志滿懷,15年后回鄉時仍是一個打工仔。一股怨氣能生15年,還真是少見!
怨恨之氣多因自認為遭遇不公而生。生怨氣的對象多是自己的上級或其他有權勢者,而受害者往往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許多人為了形象,不方便在外人面前發泄氣憤,只能帶著一肚子的怨氣回家爆發,使家人成了受氣包,受害最深。靠生怨氣發牢騷,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心中裝滿怨氣,今天怪這個,明天怨那個,讓這種消極情緒經常困擾自己,不但會破壞自身的心理平衡,渙散自己的意志和進取心,進而還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的降低或紊亂。仔細觀察一下周圍,不難發現,那些牢騷滿腹、怪話連篇、怨氣沖天的人,幾乎都與事業成功無緣。怨氣,它只會誤事,有百害而無一益。
在同樣或相似的外界刺激下,為什么有人很少生怨氣而有人卻怨氣十足呢?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和情感的發生,不僅取決于環境刺激,還取決于人的認知水平,這兩者同樣重要。比如,對待車船票漲價一事,人們的反應相差懸殊。有些人憤憤不平,抱怨國家接連提高運費,增加群眾負擔;有些人則從國家發展經濟的大局出發,認為現在能源不足,運價成本大幅度上升,人員的工資也增長許多,運費理應提價,因此,并無怨氣。這表明,欲不生或少生怨氣,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水平。
如果別人的言行觸犯了你,你首先要看一看對方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假如是無意的,則應該“不知者不怪”;假如是有意的,則要分析其言行是對還是錯。對者,應該欣然領教;錯者,可以采取恰當的方法回敬。凡事沒有必要生氣,否則便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氣易傷情:絕情的“老死不相往來”
生氣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決于氣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氣憋在心里,不向外發泄,一般持續時間均較長。這種不良情緒壓在心頭不消散,可導致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肌體的抗病力隨之下降,從而有損健康。氣憋在心里,則是越憋越重,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這時再驟然發泄,如同山洪暴發,即大發雷霆,我們稱之為盛怒,而盛怒則會對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但我們更想說的是氣也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最怕的是兩個最親或關系最密切的人相互生氣。如夫妻之間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斗氣,誰也不服輸,誰也不先開口,久之不僅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而且夫妻關系也會日益緊張,隔閡加深,雙方感情受到傷害,甚至會招致嚴重的后果。
據調查研究,性格內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時很少與人交際,朋友甚少,不愿意與親友同事談心的人,都比較好生氣。因此,這些人應該更加重視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加強自身修養。誠然,改變性格并非易事,但也不是辦不到的。這些人應該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會活動,走出狹小的天地,多結交一些朋友,培養一兩項業余愛好,經常參加文娛和體育活動。這些都可以逐步優化自己的性格,開闊自己的心胸。特別是要逐步養成與熟人、朋友、同事談心、聊天的習慣,心里不痛快就及時向外宣泄。在這方面,尤其需要得到其親友和同事們的幫助,當發現他們有氣憋著、悶在心里時,就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其將心里話說出來。
人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盡量做到不生氣。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消氣”;確實遇到煩心的事,也要“戒”字當先,戒除惱怒。當然,這不是簡單下個決心就能辦到的事情,其中還有道德修養和陶冶情操的問題。古人把“責己嚴,待人寬”以及“溫、良、恭、儉、讓”視為人際交往的準則,這對現代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遇事冷靜、待人寬厚并能適當克制自己的情緒,這實際上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動輒生氣,總是使家庭處于“戰爭狀態”,或者總是和朋友冷言相對,你的生活會快樂,會輕松嗎?
養身當以戒悶氣為本。要頤養身心,就要下工夫修煉品行,寬厚待人,謙遜處世。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不要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于懷。“退一步”并非“懦弱”,而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許還會由此冰釋前嫌,換得海闊天空。要頤養身心,還要學會息怒,善于控制和調理自己的情緒,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
情緒掌控術 咽下怨氣,才能爭氣
證嚴法師曾說:“一般人常說,要爭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人只看得見別人的過錯,看不見自己的缺失,面對別人的指責,也常不加自省,反倒以惡言相向來掩飾自己的心虛。
不中聽的話是一把銳利的劍,可以刺穿你的心臟,但是你也可以伸手握住它,使它成為你的利器。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切在于你如何用心來面對人生的挫折,你可以反駁別人的批評,斥責別人的無知,但這樣并不會使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反而得不償失。只有痛定思痛、反求諸己的人,才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麥金萊任美國總統時,因一項人事調動而遭到許多議員政客的強烈指責。在接受代表質詢時,一位國會議員脾氣暴躁、粗聲粗氣地給總統一頓難堪的譏罵。但麥金萊卻若無其事地一聲不吭,聽憑這位議員大放厥詞,然后用極其委婉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愿意詳細解釋給你聽……”說罷,那位氣勢洶洶的議員只得羞愧地低下了頭。
遭到別人的指責和抱怨的事常可碰到。遭人指責抱怨,是件極不愉快的事,有時會使人覺得很尷尬,尤其是在大庭廣眾面前受到指責,更是不堪忍受。但從提高一個人的處世修養角度講,無論你遇到哪種情況的指責,都應該從容不迫,對者有則改之,錯者加以耐心解釋,泰然處之。為擺脫因指責而氣憤的尷尬局面,不妨采納心理學家提出的以下建議。
1. 保持冷靜
被人指責總是不愉快的,面對使你十分難堪的指責時,要保持冷靜,最好暫時能忍耐住,并做出樂于傾聽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贊同,都要待聽完后再作分辯。因對方的一兩句刺耳的話,就按捺不住,激動起來,硬碰硬,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易將問題搞僵,將主動變為被動。
2. 讓對方亮明觀點
有些指責者在指責別人時,往往似是而非,含糊其詞,結果使人不知所云。這時,你可向對方提出講清問題的要求,態度要和氣,如“你說我蠢,我究竟蠢在哪里?”或者“我到底干了什么傻事?”以便搞清對方究竟指責和抱怨你什么,讓對方及時亮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一策略往往能有效地制止指責者對你的攻擊,并能將原來的攻防關系轉變為彼此合作、互相尊重的關系,使雙方把注意力轉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3. 消除對方的怒氣
受到指責,特別是在你確實有責任時,你不妨認真傾聽或表示同意對方對你的看法,不要計較對方的態度好壞,這樣,指責完畢,氣也消了一半。即使當你確信對方的指責純屬無稽之談時,也要對其表示贊同,或者暫時認為對方的指責是可以理解的。這會使對方無力再對你進行攻擊;相反,你卻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時間進行解釋,從而消釋對方的怒氣,使隔膜、猜疑、埋怨和互不信任的堅冰得以化解。
4. 平靜地給惡意中傷者以回擊
也許,大多數指責者并不是出于惡意而指責別人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有極少數人為了其個人目的而對他人進行惡意中傷的。對于這樣的尋釁挑戰者,應該堅定地表示自己的態度,不能遷就忍耐,更不能寬容而不予回擊,但應注意態度,以柔克剛。這樣,會使你顯得更有氣魄,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