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北宋初期(10)
- 北宋名家詞選講
- 葉嘉瑩
- 5222字
- 2015-08-21 19:21:52
我們先看全詞:“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臨風,想佳麗,別后愁顏,鎮斂眉峰??上М斈辏D乖雨跡云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边@個詞調結合了兩種不同的句法形式。一種可稱為“單式”,另一種可稱為“雙式”。所謂單、雙,專指每句最后的一個節奏頓挫之字數的單雙而言,與全句字數無關。例如,同是五個字,柳詞的“高柳亂蟬嘶”是二三的頓挫,便是單式。而他的“竟無語凝咽”是一四頓挫,便是雙式。一般說來,單式的句式比較流利,雙式則富于頓挫?,F在,我們以《雪梅香》為例一加說明:“景蕭索”三字,單式;“危樓獨立面晴空”七字,單式;“動悲秋情緒”五字,但因是一四結構,故屬雙式;“當時宋玉應同”六字,雙式。以上是兩個單式,兩個雙式的結合。下面“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兩個七字單式的對句,于單式中有流利,于對句中見整齊,這是單式的駢偶用法。“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三、四、四,又是單式雙式結合。下闋,“臨風,想佳麗”,本是五字單式,流利,但“風”字押韻,“臨風”二字形成短句,頓挫。接下去“別后愁顏,鎮斂眉峰。
可惜當年,頓乖雨跡云蹤”,四個雙式,而有長短變化?!把艖B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兩個單式對句。最后“無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兩個單式流利,最后雙式收結,因“盡分付征鴻”,是一四句式,屬雙式。整首詞單式雙式交錯運用,單式句有駢偶,又有押韻形成的頓挫短句,“流利頓挫,甚為美聽”。關于敘事詳盡,有頭有尾,我們可以《夜半樂》為例:開始,“凍云黯淡天氣,扁舟一葉,乘興離江渚”,寫剛剛開始出發;“渡萬壑千巖,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泛畫翩翩過南浦”,把一路的行程一點點寫出來;“望中酒旆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敗荷零落,衰楊掩映,岸邊兩兩三三,浣紗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語”,把沿途景色非常有層次地寫下來;“到此因念,繡閣輕拋,浪萍難駐。嘆后約丁寧竟何據?慘離懷,空恨歲晚歸期阻。凝淚眼,杳杳神京路,斷鴻聲遠長天暮”,寫出羈旅之人的心情。這首長調分成三段,非常有層次而又完整地寫出一個過程。我們說五代的溫、韋、馮、李,北宋初的大小晏、歐陽修,都是寫小令。
而小令要含蓄,寫得少,引人感發多,不用鋪陳。而柳永用長調,就必須要鋪陳敘述,生動有層次地來寫了。
除了以上所舉柳詞之幾點特色以外,柳永在精神品質方面其實還有一些更可重視的好處,也曾被一些有眼光的詞評家談到過。例如清朝的周濟,他是屬于常州詞派的重要詞論家,是一位頗為具眼的讀者,能夠看出詞人的最珍貴的成就和特色。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里說柳詞“為世訾久矣”,但其“森秀幽淡之趣在骨”。周濟說得非常對。這幾個字下得非常精確。但未加說明,別人不容易了解。原來在柳永的詞中往往有一些非常平淡幽微的敘寫,而里邊卻含有一種幽微的感發。秀,是心靈的感發之美;森,是凄涼的韻味。例如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寫平淡幽微的感觸,有一種凄涼的感受在里邊。又如《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這種凄涼的感受反映了柳永內心的悲慨,是柳永真正精神品格的流露。
此外還有宋趙令《侯鯖錄》曾引蘇東坡語,說柳永詞雖然有被士人認為俗鄙的一面,可是柳詞的佳作“不減唐人高處”。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載晁無咎也有類似的對柳永的稱贊。他們都認為柳永詞的佳句,具有唐人最高的妙處。近人鄭文焯也曾說柳永詞“神觀飛越,只在一二筆便爾破壁飛去”。這是用了“畫龍點睛”的典故。是說柳永寫詞,一大段看似平常的敘述,可是在開端,在結尾,或在換頭處,忽然用一二句話,便使整個詞活起來,如同畫龍點睛,只一二筆便使全詞飛越起來。柳永詞這種情形很多。如《夜半樂》一首,前邊都是平鋪直敘,跳起處在結尾,“斷鴻聲遠長天暮”,飛起了。《八聲甘州》的神觀飛越、畫龍點睛處在開端“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以下數句,而后邊是平鋪直敘。神,是指他的精神;觀,是他所寫的意象。神觀,是他精神和形象的結合。我們看《八聲甘州》的前半部和《夜半樂》的末句,都是精神和景物形象融為一體的。
什么是“不減唐人高處”?中國的詩,每個作者都有不同的風格,李白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不同于杜牧之。同時,每個時代的詩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色。例如,建安詩有建安詩的特色,唐詩有唐詩的特色。
建安詩的特色是“建安風骨”,也有人稱之為“風力”。這個提法最早見于鐘嶸《詩品序》:“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陳子昂也說“建安風骨,晉宋莫傳”?!帮L骨”是什么?劉勰《文心雕龍》有《風骨》篇說:“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庇萌梭w來比喻。因為中國古代詩評家沒有切實的能說清楚的詞匯來說明文學現象,所以都用了一些抽象的概念的詞。我個人認為,風者,是感發的力量,是詩歌生命的所在。因為,風本來是一種流動的力量,用來比喻詩歌,就是說詩歌要有一種感發的力量,這就是詩歌的生命。這就好比人一樣,人沒有生命,就只是沒有生機的偶像。骨者,劉勰云:“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這里的“結言端直”,我認為,結,是指一種結構,包括句法結構,章法結構。只用美麗的詞句,有感發,但沒有端正的結構,結果全詩散漫,不能站立起來。
這種結構使作品站立起來的力量就是“骨”,而具有“風骨”便是建安時代詩歌的特色。
至于唐詩的特色,嚴羽《滄浪詩話》說:“盛唐之詩,唯在興趣?!?
嚴羽認為作詩的第一義,一是漢魏,一是盛唐。漢魏詩和盛唐詩都有感發的力量,但是形成這種力量的原因卻不同。嚴羽是非常有眼光的,他看到了這一點區別。他說,盛唐諸公詩在“妙悟”,漢魏詩則“不假悟”也。他看出了漢魏詩與唐詩的區別。但他以禪喻詩,沒說清楚。實際上的區別就在于,漢魏一般都是五言古詩,以直接敘述為主,雖然不是全然不用比興,但用賦的手法的卻更多。曹子建的《贈白馬王彪》“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鲩T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感發力量都是直接表達,注重句法章法結構,雖然平順,但有力量。
而盛唐的特色,是“興趣”、“氣象”。后人稱之為“興象”。翁方綱的《石洲詩話》就曾說“盛唐諸公之妙,自在氣體醇厚,興象超遠?!庇终f:“唐人之詩,但取興象超妙?!迸d,是一種感發;象,是形象。唐人的好處就在感發和形象結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中國的舊詩從比較原始的《詩經》一直到漢魏,都是以抒情敘事為主,雖然也用“比”“興”,但并不以寫景為主。自晉宋以來,“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先有郭璞的游仙詩,因此不免寫到山中景物。發展到了大謝,成為寫景大家??墒谴笾x的特點是情和景分開:一首詩,前面寫景,后面加上哲理;寫景,也常是刻畫景物的形貌,如“蘋萍泛沉深,菰蒲冒青淺”、“巖下云方合,花上露猶泫”,都是景物外表的形狀顏色。而到了盛唐詩人則做到了情景融合。雖然不是每個盛唐詩人都如此,但總的時代特色是這樣的。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情和景結合在一起;盛唐諸人的七言絕句,如王昌齡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都是景物形象與情意相結合,并且氣象恢宏,景物的氣象高遠。
這是歷史、社會、政治整個社會環境決定的。唐朝時國家的政治、外交十分強盛,使一般人的感情意念開闊博大。所以盛唐詩的特色,重在“興象”,情景交融,博大高遠。而到了南宋,史達祖喜用“偷”字,如“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綺羅香》),“巧沁蘭心,偷粘草甲,東風欲障新暖”(《東風第一枝》),他寫的都是纖小細微的景物。這是因為南宋末,偏安江南,已面臨國家危亡,詞人只能以纖細工巧取勝,沒有盛唐或北宋盛時那種博大的氣象了。
柳永詞“不減唐人高處”的地方,正在于他寫景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而且開闊博大。如其被眾人稱贊的《八聲甘州》的好處就正在于此。我們知道,詞自五代至歐陽修,所寫的景都是閨閣園亭,所寫的情都是離別相思。其中好的作品能給人一種更高更深的感發聯想和體悟。如溫庭筠的“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寫的是女子閨閣相思,但我們可以產生更高的聯想。所以張惠言說,溫詞有《離騷》初服之意。
又如大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寫的是傷春懷遠、閨閣園亭,但帶給我們一種對人生哲理的領悟。這些詞的外表形式雖小,但可以從小見大,引起更高聯想。至于小晏詞,他寫相思之情就是相思,引不起更高的聯想,不過寫得很精美。柳永的詞,如《定風波》“芳心是事可可”、“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寫得很真切真實,也引不起聯想,而又很通俗。他如果只寫這一類詞,他的地位不會有今天這樣高。他的高處在于他寫了另一種感情。中國古典詩歌寫的感情一般有兩種,一是春女善懷,一是秋士易感。二種感情看起來雖然不同,但在中國詩歌傳統上棄婦可喻逐臣,美人可比才士。正因為這個傳統,五代詞才能引起人們的聯想。柳永的春女善懷的詞則只是女子懷春,不能引起人們的聯想。
但是他寫秋士易感寫得好,真正把一個讀書人的這種悲哀感慨寫到了詞里。柳永是北宋早期的一個作者,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柳永以前,都是花間和南唐系統,內容都是閨閣亭園,相思離別。柳永雖也寫相思離別的內容,但是他是用白描來坦白大膽地寫,不用女子為托喻。至于他的另一類詞,則直寫了他自己真正的感慨,即是秋士易感的悲哀,柳永詞中很多好的詞,都是寫秋天的景物。一年中的景色他寫得最感人的是秋日的景色,一天之中他寫得最好的是日暮的景色。“斷鴻聲遠長天暮”,則既是秋天又是日暮。柳永最喜歡用的一個古人的名字是宋玉,如“當時宋玉應同”(《雪梅香》)、“堪動宋玉悲涼”(《玉蝴蝶》)、“當時宋玉悲感”(《戚氏》),柳永對宋玉有一種很微妙的情意。這是因為宋玉寫的是悲秋,而悲秋已經成了中國文學上的一個傳統。我們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由于讀同樣的書,受同樣的教育,有一些詞匯,一看到就能引起讀書人相同的聯想,所以寫秋天常用宋玉悲秋的典故。與悲秋之感相結合,柳永詞寫望遠也比較多。悲秋望遠,能引起人們傳統上的感發情意。
第二節
下面,我們分析幾首詞。
雪梅香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
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臨風,想佳麗,別后愁顏,鎮斂眉峰。可惜當年,頓乖雨跡云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
開端“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數句寫由景物蕭索引起之悲秋情緒。中國古典詩歌中敘寫“悲秋情緒”的傳統一般以為始于宋玉的《九辯》。在《九辯》中,宋玉一開端就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庇终f:“坎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睂懗隽瞬胖局棵鎸κ捝渎涞那锾?,聯想起自己坎坷的道路,才志不得施展,不被人了解和任用的悲慨。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春女善懷”與“秋士易感”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其感情是有著相通之處的。寫女子的不被人賞愛和才士的不被人任用,其寂寞悲涼之感,是相似的。但是,“秋士易感”比“春女善懷”卻更有一種比較強烈的對于生命無常的悲哀。因為寫春女善懷一般都不寫衰老的女子,都寫年輕美麗的女子;而寫秋士易感則寫才士走向衰老,慨嘆年華已逝,而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卻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未能成就。這種悲哀是春女善懷的詩里所缺乏的。引用宋玉悲秋這個典故最有名的是杜甫的詩:“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意思是說:面對草木搖落、景象蕭疏的秋天,深深地感到了當年宋玉“悲秋”的情緒,也就是年華已逝功業無成的悲哀,而宋玉的風流儒雅也正是我所仰慕的;而今悵望千秋緬懷宋玉,不禁流下淚來,但我雖與宋玉同有悲秋之感,卻可惜我們未能生在同時。他在當年是蕭條寂寞的,我在今日也是蕭條寂寞的。杜甫詩中所表現的“搖落”的悲秋之感是很深刻的。
這種哀感,其實從屈原就已經開始了。《離騷》中就曾說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話。
不過屈原是在長篇的《離騷》中偶然寫了這幾句,而宋玉則是在《九辯》的一開端就寫了“悲秋”,因此使人感到更加深刻罷了。其后數句,“坎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是說貧士不能得到切合自己才能的職位,人生的道路中充滿了坎坷和挫折。柳永一生不得志,只是輾轉于羈旅行役的途中。宋玉的這些悲秋情緒,就引發了柳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