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緒論(2)

蔥嶺以東之地,在地勢上可分為四區:

(一)中國本部包有黃河、長江、粵江三大流域。

(二)蒙古新疆高原以阿爾泰山系和昆侖山系的北干和海藏高原、中國本部及西伯利亞分界。中間包一大沙漠。

(三)青海西藏高原是亞洲中央山嶺蟠結之地。包括前后藏、青海、西康。

(四)關東三省以昆侖北干延長的內興安嶺和蒙古高原分界。在地理上,實當包括清朝咸豐年間割給俄國之地,而以阿爾泰延長的雅布諾威、斯塔諾威和西伯利亞分界。

四區之中,最先發達的,自然是中國本部。古代疆域的記載,最早的是《禹貢》?!队碡暋匪d,是否禹時的情形?頗可研究。即使承認他是的,亦只是當時聲教所至,而不是實力所及。論實力所及,則西周以前,漢族的重要根據地大抵在黃河流域。至春秋時,楚與吳、越漸強;戰國時,巴、蜀為秦所并,而長江流域始大發達。秦取今兩廣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閩中郡,而南嶺以南,始入中國版圖。

其對北方,則戰國時,魏有上郡;趙有云中、雁門、代郡;燕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而熱、察、綏和遼寧省之地,亦入中國版圖。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漢時才征服的。但此等地方,未能拓為郡縣,因國威的張弛,而時有贏縮。

青海,漢時為羌人所據,西藏和中國無甚交涉。唐時,吐蕃強盛,而其交涉始繁。元初征服其地,行政上隸屬于宣政院。

總而言之:漢唐盛時,均能包括今之蒙古、新疆。至西藏之屬于中國,則系元、清時代之事。但當秦開南越時,我國即已包有后印度半島的一部。至漢時,并以朝鮮半島的北部為郡縣。唐以后,此兩半島均獨立為國,我國迄未能恢復。中國疆域的贏縮,大略如此。

至于政治區劃:則據《禹貢》所載,大約今河北、山西,是古代的冀州。山東省分為青、兗二州。江蘇、安徽的淮水流域是徐州,江以南為揚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包湖南是荊州。四川是梁州。陜、甘,是雍州。秦時,此等地方和戰國時新開之地,分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閩中四郡在其外。漢時十三部,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為幽、冀、蘇三州。關中屬司隸校尉。甘肅稱涼州。荊、揚、青、徐、兗、豫,疆域略與古同。四川稱益州,兩廣稱交州。唐時,今河北省為河北道。山西省為河東道。陜西省為關內道。甘肅、寧夏為隴右道。山東、河南為河南道。江蘇、安徽的江以北為淮南道。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陜西的一部分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為劍南道。兩廣為嶺南道。后來區劃又較詳,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廣,始創行省之制。現在的河北、山西、直隸于中書省。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為河南省。江蘇、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福建為江浙省。江西和廣東為江西省。湖北的一小部分和湖南、廣西為湖廣省。云南、四川,疆域略和現在相像。陜西包括現在甘肅的大部分,而寧夏和甘肅西北境,別為甘肅省。遼寧為遼陽省。明清兩代的區劃略和現代相近。不過明代陜甘、蘇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謂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將中國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關東三省,則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時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青海,則到民國才改為省制的。

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歷史事實,前后相銜。強欲分之,本如“抽刀斷流,不可得斷”。但是為明了變遷大勢起見,把歷史劃分做幾個時期,也是史家常用的法子。

中國的歷史,當分幾期,這是顯而易見的。三代以前,我國還是個列國并立的世界,當劃為一期。自秦以后,便入于統一的時代了。自此,直至近世和歐人接觸以前,內部的治化,雖時有變遷;對外的形勢,亦時有漲縮;然而大體上,總是保守其閉關獨立之舊約。這個當劃為一期。從中歐交通以后,至民國成立之前,其間年代,雖遠較前兩期為短;然這是世運的進行,加我以一個新刺戟,使之脫離閉關自守之策,進而列于世界列國之林的,亦當劃為一時期。民國成立,至今不過二十二年。卻是我國改良舊治化,適應新環境的開始。一切都有更始的精神。以后無窮的希望,都將于此植其基。其當另劃為一期,更不待言。

所以自大體言之,我國的歷史,可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世、現代四個時期。這是大概的劃分。若更求其詳,則每一時期中,亦可更分幾個小階段。

在上古期中,巢、燧、羲、農,略見開化的跡象。自黃帝御宇,東征西討,疆域大拓。自此稱為天子的,其世系都有可考。雖然實際還是列國并立,然已有一個眾所認為共主的,這是政治情勢的一個轉變。東周以后,我民族從各方面分歧發展。地丑德齊之國漸多,王朝不復能號令天下。號令之權,移于“狎主齊盟”的霸主。戰國時代,霸主的會盟征伐,又不能維系人心了。諸侯各務力征,互相兼并,到底從七國并而為一國。雜居的異族,亦于此競爭劇烈之秋,為我所攘斥,所同化。隆古社會的組織,至此時代,亦起劇烈的變遷。學術思想,在這時代,亦大為發達而放萬丈的光焰,遂成上古史的末期。

中古史中:秦漢兩代,因內國的統一而轉而對外。于是有秦皇漢武的開邊。因封建制度的鏟除,而前此層累的等級漸次平夷;而君權亦因此擴張。

實際上,則因疆域的廣大,而政治日趨于疏闊;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會亦因此而更無統制。競爭既息,人心漸入于寧靜。而學術思想,亦由分裂而入于統一。這是第一期。因兩漢的開拓,而有異族入居塞內的結果。因疆域廣大,亂民蜂起之時,中央政府不能鎮壓,而地方政府之權不得不加重,于是有后漢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國的分裂。晉代統一未久,又有五胡亂華之禍。卒致分裂為南北朝。直至隋代統一,而其局面乃打破。這是第二期。隋唐之世,從積久戰亂之余,驟見統一,民生稍獲蘇息,國力遂復見充實。對外的武功,回復到秦漢時代的樣子。這是第三期。唐中葉以后,軍人握權,又入于分裂時代。其結果,則政治上的反動,為宋代的中央集權。而以國力疲敝之政,異族侵入,莫之能御,遂有遼、金、元的相繼侵入。明代雖暫告恢復,亦未能十分振作,而清室又相繼而來。這是第四期。

近世這一期,是我們現在直接承其余緒而受其影響的。清朝雖亦是異族,然其對于中國的了解,較胡元為深。其治法遵依中國習慣之處,亦較胡元為多。因其能遵依中國的習慣而利用中國的國力,所以當其盛世,武功文治,亦有可觀。假使世界而還是中古時期的樣子,則我們現在,把這客帝驅除之后,就更無問題了。然而閉關的好夢,已成過去了。歐風美風,相逼而來,再不容我們的鼾睡。自五口通商以后,而門戶洞開,而藩屬喪失,外人的勢力,深入內地。甚至劃為勢力范圍,創作瓜分之論;又繼之以均勢之說。中國乃處于列強侵略之下,而轉冀幸其互相猜忌,維持均勢,以偷旦夕之安。經濟的侵略,其深刻,既為前此所無;思想的變動,其劇烈,亦非前此所有。于是狂風橫雨,日逼于國外,而軒然大波,遂起于國中了。所以近世史可分為兩個小期。西力業已東漸,我國還冥然罔覺,政治上、社會上,一切保守其舊樣子,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覺,不容我不起變化,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這前后兩期的界線。

現代史是我們受了刺戟而起反應的時代。時間雖短,亦可以分做兩期。革命之初,徒浮慕共和的美名,一切事都不徹底,所以釀成二十年來的擾亂。自孫中山先生,確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我民族奮斗、國家求治的方針。對內則鏟除軍閥,以求政治的清明;對外則聯合被壓迫民族,廢除不平等條約,以期國際關系的轉變。雖然革命尚未成功,然而曙光已經發現了。所以國民政府的成立,亦當在現代史上,劃一個新紀元。

以上只是指示一個大勢,以下再舉史實以證明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留县| 吴堡县| 太和县| 托克托县| 通化县| 名山县| 会东县| 宁南县| 沙雅县| 永靖县| 隆子县| 墨脱县| 彭阳县| 仁化县| 营山县| 万盛区| 泸溪县| 普格县| 崇义县| 潮安县| 汶上县| 新巴尔虎右旗| 北碚区| 陵川县| 花垣县| 阿城市| 永寿县| 肥西县| 镇坪县| 五原县| 泸州市| 怀来县| 赤水市| 庆安县| 博客| 永仁县| 娄烦县| 铅山县| 灵台县| 晋城|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