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地的產量,跟稻田的產量差不多,而又遠遠大于麥田的產量。馬鈴薯的畝產即使達到了一萬兩千磅,也算不上優(yōu)異;而小麥的畝產即便只有兩千磅,也算是優(yōu)異的了。當然,由于馬鈴薯含有大量水分,所以不能按照重量比例來計算從這兩種植物中得到的固體滋養(yǎng)物的分量。但是,即使把馬鈴薯這一塊根食物重量的一半作為水分扣除,一畝地的馬鈴薯所能得到的固體滋養(yǎng)物也仍然有六千磅,是一畝小麥所得的三倍。而且,一畝馬鈴薯地的耕作費用也要少于一畝麥田。單就耕種麥田來說,在播種前,通常需要用犁耙把土地理平整,光是這筆費用,就超過了栽種馬鈴薯的鋤草費用和其他各種特殊費用。
所以,這種塊根食物,如果將來能夠像米成為產米國的普通食物一樣,也成為歐洲某地人民的普通食物,那么同一面積的耕地必然能夠養(yǎng)活更多人。因為,一旦馬鈴薯成為普通食物,那么在全部耕地中,馬鈴薯地的相對面積,就會等于現(xiàn)在栽種小麥及其他人類食用谷物的土地的相對面積。此外,如果大部分勞動者都靠馬鈴薯生活,那么其扣除耕作資本及維持勞動之后的剩余也會更多。誠然,這些剩余,大部分還是要歸地主所有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人口就會增加,地租也會增至大大超過現(xiàn)在地租的程度。
所有適宜栽種馬鈴薯的土地,都可以用來栽種其他類似的有用植物。如果馬鈴薯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等于現(xiàn)在的栽種谷物的土地所占的比例,那么馬鈴薯地的地租就會像現(xiàn)在的栽種谷物的土地地租一樣,也能決定其他耕地的地租。
據(jù)說,在蘭開夏的某些地方,有人認為勞動者吃燕麥面包,會比吃小麥面包更容易飽。同樣的話,我在蘇格蘭也聽到過。不過,我總覺得這種傳聞有點兒可疑。比如說,蘇格蘭的普通人民吃的都是燕麥面包,英格蘭的普通人民吃的則是小麥面包。跟蘇格蘭的普通人民相比,英格蘭的普通人民更強壯、清秀、健康,工作也更起勁兒。不過,這種差異并沒有出現(xiàn)在這兩地的上等人中間。所以,由經驗可知,蘇格蘭普通人民的食物,似乎并不像英格蘭普通人民的食物那樣適合人的體質。
可是,馬鈴薯的情形卻完全不同。在倫敦,無論是轎夫、腳夫和煤炭挑夫,還是那些靠賣淫為生的不幸婦女,一般都只以馬鈴薯為食。這些人,大部分都來自愛爾蘭的最下層,他們也許是英國最強壯的男子和最美麗的女子。根據(jù)最明確的證據(jù)證明,馬鈴薯含有的營養(yǎng)素特別適合人的體質需要。
不過,馬鈴薯不像谷物那樣能貯藏兩三年,它一般都很少能保存一年。因此,人們都害怕它在被賣出之前就腐爛,所以不敢大面積栽種。也許是因為同一個原因,才使馬鈴薯即使是在那些大國里,也不能像面包一樣成為人們的主要植物性糧食。
有條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產物
在各種土地生產物中,好像只有人類食物才必須提供地租,其他生產物則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提供地租。除了食物,人類最需要的東西就是衣服和住宅了。
在原始社會,土地可以向人們提供充足的衣服和住宅材料,卻無法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要。相反,在進步社會,土地能夠滿足衣服和住宅材料的人數(shù),要少于滿足食物的人數(shù)。這種情況,至少會在人們需要衣服和住宅材料,并愿意為它們支付代價時出現(xiàn)。因此,在原始社會,衣服和住宅材料由于過剩,所以其價值極小甚至完全沒有;而在進步社會,它卻會因為供不應求而具有極大的價值。
當衣服和住宅材料供過于求時,其中有大部分都會因為無用而被丟棄,所以其使用價值基本上只相當于加工這些材料所花的勞動和費用,因而也不能向地主提供地租。當這些材料供不應求時,即使把它們全部用上,也往往不夠用,于是就會有人愿意以高價購買它的任何部分,哪怕要花費超過其產制和上市所需的費用。這時,這種材料就可以向地主提供許多地租。
在原始社會,衣服的材料一般都是較大動物的皮。當時,狩獵和牧畜民族是以那些大動物為生的,他們在獲取食料時,可以一并獲得他們自己穿不了的衣服。這些多余的動物皮,在沒有對外貿易的情況下是根本沒有價值的,只有被丟棄。這種情況,一般出現(xiàn)在北美狩獵民族中間,當時這個民族還未被歐洲人發(fā)現(xiàn)。
現(xiàn)在,北美的狩獵民族一旦有了過剩的毛皮,就會用它們去交換歐洲人的毛氈、火器和白蘭地酒。這樣,這些過剩的毛皮就有了許多價值。現(xiàn)在,在全球通商的狀態(tài)下,我相信只要是確立了土地所有制的民族(不管它有多么不開化),都會有這種對外貿易。那些在國內生產卻不能在國內加工或消費的衣服材料,都可以在較富裕的鄰國中找到銷路,這么一來,這些材料的售價就會被抬高得超過其運輸費用的價格,從而足夠為地主提供許多地租。
在蘇格蘭高地,當大部分牲畜都在內部的丘陵地帶被消費時,其最主要的輸出商品就是獸皮了。用這些獸皮來換其他物品,就能稍微增加高地的土地地租。當時,英格蘭國內不能加工或消費的羊毛,也外銷到了更富裕、更勤勞的弗蘭德愚,其售價足夠補償羊毛產地的許多地租。而在那些沒有對外貿易的國家,即使其耕作技術和當時的英格蘭和現(xiàn)在的蘇格蘭高地差不多,它們的衣服材料也會明顯過剩。這些多余的材料,大部分都會因為無用而被丟棄,這樣也就無法向地主繳納地租了。
跟衣服材料相比,住宅材料更不容易被運輸?shù)竭b遠的地方。所以,即便在今日這種商業(yè)狀況下,它也不能像衣服材料那樣容易外銷出去。當一國的住宅(愚譯注:弗蘭德,即現(xiàn)在的比利時和荷蘭。)材料過剩時,地主們就不能從這些材料中獲得地租了。比如說,在倫敦附近,地主們從一些良好的石礦中得到了相當大的地租;而在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許多地方,大部分的石礦都無法向地主提供地租。在人口稠密、農耕進步的國家里,用于建筑的無果樹木的價值都非常高,為其產地提供了非常大的地租;而在北美的許多樹木產地,樹木的所有者不但得不到地租,反而會為有那么多樹木而發(fā)愁,并希望有人愿意無償采伐并運走他的大部分大樹。在蘇格蘭高地,有些地方由于缺少公路和水運,只好剝下樹皮運往市場,而把木材隨地丟棄。
當住宅材料相當過剩時,其使用價值也不過和加工它時所花的勞動和費用相等,所以無法向地主提供地租。不過,當鄰近的富裕國民需要這種住宅材料時,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比如,鋪設倫敦街道的需求,使得蘇格蘭海岸一向不提供地租的一部分巖石,也向地主提供了地租。再比如說,挪威及波羅的海沿岸的樹木,都在大不列顛找到了市場,并為所有者提供了許多地租。
與一國人口成比例的,不是該國供應衣服和住宅材料的水平,而是該國供應食物的水平。在食物得到充足供應的情況下,必要的衣服和住宅也不難得到;但是,在有了衣服和住宅的情況下,食物卻往往不易得到。在大不列顛的許多地方,一個人花費一天的勞動建成的簡單建筑物,就算是住宅了;如果用獸皮來做衣服,只需要花費一天多的勞動,就能制出最簡單的衣服。在野蠻或未開化的民族,人們花費在獲得這種衣服及住宅上的勞動量,僅僅占全年總勞動量的百分之一;而花費在獲取食物上的勞動,卻占了全年勞動的百分之九十九。即使這樣,還是不能獲得充足的食物。
在土地改良之后,一家可以生產出供兩家食用的食物。于是,只要一半人口,就可以生產出滿足全社會需要的食物;剩下的一半人口(至少是其中的大部分勞動),就可以去生產滿足人類其他欲望和嗜好的物品,比如衣服、住宅、家具,以及所謂的成套應用物品等。
富人和窮人消費的糧食幾乎是一樣的。富人消費的糧食,也許在質的方面與窮人消費的糧食大不相同。比如說,在選擇和烹調富人的糧食時,可能要花費更大的勞動和技術??墒?,富人所消費的糧食的量,卻幾乎和窮人所消費的量相同。我們再比較一下富人和窮人的衣服和住宅的情況。富人擁有巨大的衣櫥、富麗堂皇的宅邸,而貧民卻穿敝衣、住陋屋。二者無論在質和量上,都有極大的差異,根本沒有可比性。
每個人的食欲,都會因為胃的狹小容量所限而有滿足的時候;可是,人們對住宅、衣服、家具及應用物品的欲求,卻似乎沒有止境。這時,有權支配自己消費不了的剩余食物的人,也一定愿意拿出這些剩余食物,用它們去交換能夠滿足他的其他欲望的東西。這樣,這些物品不但滿足了他的有限欲望,其剩余部分還能換取到其他滿足他無限欲望的東西。相反,窮人則要為了取得食物而拼命勞作,并滿足富人的這些無限欲望。
窮人為了能夠讓自己的食物在市場上站穩(wěn)腳跟,往往會以提高食物質量、降低食物價格的方式相互競爭。由于土地改良和耕作的進步,食物量增大,勞動者的人數(shù)就隨著食物量的增大而增加了。不過,由于增加食物的工作可以實現(xiàn)細致的分工,所以食物的增加量比勞動者人數(shù)的增加量多得多。正因為如此,在建筑物、衣服、應用物品,或作為裝飾品使用的各種原料,以及化石、礦產、貴金屬和寶石的應用領域,才有了人類發(fā)明才能的用武之地。
由此可見,需要提供地租的,除了一向都要提供地租的食物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后來才要求提供地租的生產物。這些生產物的價值中的地租部分,也來自生產食物的勞動力的增進。這種勞動生產力的增進,起因于土地的改良和耕作的進步。不過,并不是所有后來才要求提供地租的生產物都能提供地租。即使是那些已經被改良而且耕作精細的土地,國內對其生產物的需求也未必都能達到這種程度,因而其價格也不可能在支付工資、償還資本并提供普通的資本利潤之后還有剩余。所以,這類生產物能否提供地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說煤礦,決定它能否提供地租的因素,一是它的產出力,二是它的位置。
如果使用一定數(shù)量的勞動從某一礦山取出的礦物量,多于使用等量勞動從其他大部分同類礦山中取出的礦物量,那么這一礦山的產出力就大;反之,這一礦山的產出力就小。有些位置一般的煤礦之所以不能開采,就是因為其產出力小得不能支付開采費用,更別說提供利潤和地租了。
有些煤礦,其產出物只夠支付勞動工資、開礦資本和普通利潤,因而它只能給企業(yè)家?guī)慝@得若干利潤的期望,卻不能給地主提供地租。因此,像這類煤礦,只有地主自己投下資本來開采才能獲得普通利潤,其他任何人也別想從中獲利。在蘇格蘭,就有許多由地主親自經營的煤礦。這些煤礦,由于無法提供地租而不能由其他人經營,所以地主不允許其他人采掘。就算地主允許其他人采掘這些煤礦,這些人也不能向地主提供地租。
在蘇格蘭,還有些產出力很大的煤礦,卻因為位置不好而無法采掘。在一些人煙稀少的內地,就算有些礦山有時能用一般或少于一般的勞動量采掘出足夠支付開礦費用的產量,這些礦產也會因為缺少公路或水運而無法賣出。
煤炭與木柴比較,煤炭是一種不適合且不衛(wèi)生的燃料。在有些地方,消費煤炭的費用一般要少于消費木柴的費用。另外,木柴價格和牲畜價格幾乎一樣,也會隨著農業(yè)狀況的不同而變動。而且,其變動的原因也跟牲畜價格的變動原因完全相同。
在農業(yè)發(fā)展初期,各國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是樹木。這些樹木在當時的地主眼里,全都是毫無價值的障礙物。如果它們被人采伐,那就再好不過了。后來,隨著農業(yè)的進步,一部分樹木由于妨礙耕作被砍去,另一部分樹木因為牲畜增加而被毀掉。
牲畜頭數(shù)增加的比例,不同于由人類的勤勞而獲得的谷物增加的比例。但是,由于有人類的保護,牲畜也逐漸繁殖起來。在物產豐饒的季節(jié),人類會預先貯藏牲畜的食料,以備它們在缺少食料的季節(jié)食用。人類為牲畜提供的種種食物的量,都比大自然提供的要多。此外,人類還為牲畜們鏟除了敵害。這么一來,牲畜們就能安然而又自由地享受自然所給予的一切了。許多畜群都被人們隨意地放養(yǎng)在森林里,這些畜群雖然不會損害到老樹,卻摧殘了幼樹。結果,整個森林就在兩個世紀左右的時間里被毀滅了。
這么一來,木柴就會供不應求,其售價也會因此抬高到足夠為地主提供很好地租的程度。有時候,地主會覺得即使是用最好的土地來栽植無果樹木也更有利,因為其利潤大得往往足夠補償其收入的遲緩。這種情況,似乎在今日大不列顛的許多地方都很常見。在這些地方,樹木的利潤等于田地或牧場的利潤。
但是,無論在任何地方,地主從樹木中得到的利益都不能超過田地或牧場的地租。這種情況,至少會持續(xù)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在耕作進步的內地,地主從樹木中得到的利益,往往要遠遠少于他從田地或牧場中得到的地租。
在一些海岸,如果當?shù)氐倪M步狀況非常好,而且容易得到煤炭,那么從耕作事業(yè)較為落后的外國輸入建筑木材,往往要比本國自己生產這些木材更為劃算。最近數(shù)年,愛丁堡用于建筑新城市的木材,也許沒有一根是產自蘇格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