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我常年關心的一些問題(1)

中國式討薪緣何又掀高潮?

臨近春節,與中國文化產業創意貧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無奈的農民工為了拿到自己被拖欠的薪水,紛紛開動腦筋,上演了一幕幕神奇的討薪秀。

媒體報道,2013年1月31日,“憤怒的小鳥”“加菲貓”“唐老鴨”和“財神爺”等5個不同的卡通人物會聚在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外,以靜坐的方式討薪,希望得到社會關注。

此前的2013年1月21日下午,在武漢東西湖區七雄路星光大道音樂會所門前,一群農民工跳起了江南Style騎馬舞,引來不少路人圍觀。原來是年關將至,40多位農民工因為沒拿到工錢,被逼無奈才“出此下策”。

在最近錄制江西衛視《深度觀察》節目時,我在現場遇到了一位來自武漢的職業討薪策劃師,擅長導演跳樓秀,結果幫助很多通過正常渠道討薪無果的農民工迅速地要回被拖欠的工資。

這些黑色幽默在無情地追問:為什么中國式討薪再掀高潮?又為什么依法討薪效果遠遠不如行為藝術?

2003年10月27日,一次意外掀起了本世紀初全國最大的清欠風暴的序幕。

一位叫熊德明的農婦用她渴望的手拉住了總理溫暖的手,只是為了拿到他們家應該得到的東西她老公被欠了一年的工錢。

在溫總理的關心下,熊德明一家當晚就拿到了工錢。在為這溫暖的一幕感動之余,其實更多的被欠薪者明白:普天之下沒有幾個人能有這樣的好運。

9年過去,中國一直在致力于構建更完善的清欠制度,甚至在刑法中設立了惡意欠薪罪,但始終沒有遏制住中國欠薪高發的勢頭,并伴隨著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在2013年春節前迎來新的峰值。

其實有這樣一個數據可視為嚴厲的預警:2012年全國勞動監察系統共督辦欠薪案件21.8萬件,追回被拖欠的工資200.8億元,比上年增加29.5%。

沒有人知道這個數據包含的被欠薪的農民工的比例,但近期連續上演的農民工討薪風暴卻不斷地刺痛著人們的神經。

先是一個模仿外交部發言人的討薪視頻紅遍網絡,后是一批娃娃被大人們導演了一次引發媒體廣泛關注的討薪秀,再后來在汕頭一個被欠薪的職工為泄憤一把火燒死了14名無辜的女工,最近來自陜西富平的130余名農民工于縣人民廣場集體下跪討薪。

這一系列令人震驚的事件背后是更多的農民工為拿回自己該得的東西在奔走呼號和熊德明最初的愿望別無二致。

2013年欠薪事件高發呈現了一個嶄新的特點:過去主要是建設領域,而去年以來,紡織、船舶制造、風電等行業企業都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欠薪事件,其中中小企業、個體經濟尤甚。

這與國內整個經濟形勢依舊嚴峻,尤其是外貿企業仍未脫困有關,當然,也有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自然淘汰帶來的新的失業壓力。但在一個法制逐步完善的國家,這些都不能成為企業侵害職工基本權益的理由,都該依法嚴懲。

但仔細深究下去,卻遠沒有這樣簡單,比如建筑領域,很多工程的主導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不規范的工程發包過程中,往往充滿權力尋租和吃拿卡要,經重重轉包后,基層的建筑商經常陷入被拖欠工程款的窘境為了獲得利潤,他們要么在施工中偷工減料,要么拖欠工人工資。

而欠薪的廣大中小企業主,相當一批又遭遇到政策、資金的歧視,普遍陷入高稅負、融資難的困境,最終鋌而走險,拔刀向更弱者,走向欠薪這樣的危途。

如果不通過深化改革,找出欠薪的真正罪魁并徹底根除,很難保證這些企業從此走向遵紀守法、自覺捍衛職工權益的陽關大道。像武漢信義兄弟那樣的道德高尚者畢竟是少數沒有制度支撐的崇高必然行而不遠。

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中國治理欠薪的法規越來越健全,從事職工維權的公務員隊伍越來越龐大,但仍有相當數量的職工為了討薪,游離于解決問題的正當渠道之外,更愿意以極端的姿態登場,成為中國社會一道道另類風景線。

除了法治的啟蒙需要加強外,我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媒體報道,來自湖北黃岡的農民工宋斌是名油漆工人,2012年2月起在東莞“麥拓裝飾有限公司”做裝修業務。年底本想著拿到工錢回家歡喜過年,沒想到工程完成后,老板卻跑了。為了討薪,工人們兩天跑了六個政府部門八趟路,最后只討到了個“等”字,讓“跑斷了腿”的工人們更傷心的是:“政府部門為啥不愿理我們?”

雖然這是一個極端個案,但也暴露出一些職能部門面對農民工的合法訴求,麻木不仁,敷衍塞責,卻鮮有聽到如此不稱職的官員被嚴厲問責。

面對可以逆料的欠薪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近日表示,對10人以上的集體勞動報酬爭議,要當天立案并加快結案,其中人均涉案金額1000元以上的案件,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掛牌督辦。

誰來執行,不執行者該如何問責呢?

自2011年5月1日起,新修訂的刑法修正案規定惡意欠薪入刑以來,一年多時間,全國僅有80余人因為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被法律制裁,而擁有1000萬左右農民工的東莞直到2012年年底才有了首次判決。

要化解愈演愈烈的新一輪欠薪風暴,有必要在督促企業主、討薪農民工尊重中國法律之前,讓我們的地方公權力率先扮演遵紀守法的模范無論以推動發展的名義,還是所肩負的維護職工權益的責任。

中國孩子最缺啥?

功利化和工具化是中國教育的兩大頑疾。當了父親,突然對一句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中國,你生下來就老了。也許沒有一個國家的父母像中國家長那樣溺愛孩子,但中國孩子的成長史卻是一部與家長的對決史。

有西方教育專家將中國家長稱為“直升機父母”將孩子當成賭注,以愛的名義做掩護,去逼迫他們完成自己未竟的人生目標,而毫不顧及其興趣愛好。而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又往往鼓勵家長們對孩子的公開綁架。

有首很有名的兒歌,說孩子們是花園里鮮艷的花朵。真正的花園應該是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綻放,每一種綻放的美麗都應該得到同樣的掌聲。否則,那些笑臉不過是言不由衷的傻笑。

但當北大清華耶魯哈佛成為所有孩子必須追逐的目標,當大官大款大腕成為人生成功的唯一標志,所有的孩子便只能努力活成一個樣子他們本來都是與眾不同的孤品,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獨特的稟賦和才華。

對于無權無勢的平民家長來說,現實的壓迫過大,以致無力去為孩子設計未來。畢竟,高考是這個社會賦予孩子們唯一公平改變命運的機會,即使付出的是童趣童真和青春的風采。這些考試水平一流的孩子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無一例外地需要重新補課承擔責任,放飛情感,安放靈魂。

更小的孩子在為上幼兒園、小學擇校而全力以赴。背后是他們的家長在為此進行各種關系、財力的較量。

寒暑假來了,被綁在學習戰車上的孩子們有了難得的喘息盡管其中相當一批會被各種作業、社會實踐繼續圍困。這是難得的補課時機畢竟他們不是讀書機器,完成做人的啟蒙更急迫。

中國孩子的課外讀物的主體往往是各類教輔讀物,而電視上則充斥著各類知識講座和浮華虛假的心靈雞湯。動畫片除極少部分原創,就是各類國外的動漫其中日本作品最為風靡。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文明史的國家,竟然拿不出像樣的開啟孩子心智、傳承文化的作品,的確匪夷所思。

再比如,韓劇的風靡卻往往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出口轉內銷,《大長今》和諸多家庭倫理劇都是杰出代表。

從這個角度看,在上一次現代西方文明和中國傳統文化大沖撞時期,當時的教育家還能以開放的心態,堅守傳統,使中國傳統文明與現代精神實現對接,推動國學的揚棄與傳承。民國時期的教材《開明讀本》便是一個代表,至今仍讓諸多文化精英推崇備至。同期的教育家們希望在一個開放的年代,以此達到“巧用國學、趣味德育、寓教于樂”,學習、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之目的。

所幸現在情況有所改變。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推動教改,更多的文藝工作者則開始了再啟蒙的可貴努力。

六十集電視劇《中國孩子之學堂故事》便是其中一個代表。在民國的時代背景下,整個故事圍繞著“大智先生”跟他的學生們展開。他在教學中大膽采用新式教學法,鼓勵孩子動手動腦,帶孩子們去看大自然。借用《弟子規》,反省自身,教育他人,幫助孩子們追尋人生的樂趣和價值。該劇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傳統美德,用現代語言和喜劇藝術形式進行包裝,讓觀眾通過一個一個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一個一個獨立成章的趣味故事、一種輕松的喜劇氛圍,明辨是非忠奸、領悟思想真諦。例如主張立志報國的民族精神,建立和諧協調的社會人倫關系,倡導“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提倡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而這一切與人類共同情感和價值是琴瑟交鳴的。該劇運用喜劇的藝術形式、動作化的表演風格,并吸收中國水墨畫寫意風格和詩化意境,更增加了觀賞性。

更關鍵的是,這部作品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孩子為中心,所有的老師、家長等大人都變成了服務者,認真而小心翼翼地找尋他們的個性、愛好、特長,并真誠而善意地幫助他們完成知識的豐富和內心的豐盈。

教育的真諦在于:不是強加給孩子其無法承受的遠大理想和崇高道德,而是尊重他們的個性和特長,與他們一起成長您不僅在他們面前是個知識淵博的人,更需要在他們面前扮演一個有責任感、正直、忠誠的人,身教永遠重于言傳。

中國孩子的心愿是什么?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心愿。而且這個心愿往往成為其夢想起飛的最真實DNA。但現實是幾乎沒有成年人真正在乎。在這個階層分化、貧富對立嚴重的社會,寒門子弟在18歲之前只允許有一個心愿: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孩子滿足家長這個千篇一律的要求,他們就可以獲得與之匹配的一切:各種營養品的無限供給,所有家務勞動的免于承擔,甚至帶有獎勵性質的寒暑假去未來的理想歸宿北大清華游覽。

在讀書這個主渠道之外,總有一些孩子在應試的戰車上過早出局,淪為差生,對此,家長們還需要兩手準備:有條件的準備銀子努力將自己無法在應試中勝出的孩子送到海外,更多的人則需要讓孩子掌握一門才藝。

夏天,忙完高考、中考、擇校的各年齡段的中國孩子,贏得了難得的喘息機會,在家長的帶領下,在為下一次殘酷的打拼進行著厲兵秣馬。

在地方衛視的綜藝節目被安排到夜深人靜的時刻后,暑期成了他們擴大收視率的黃金時間因為孩子們放假了。這些節目宛如社會報考藝校熱潮的延伸,借助全民卡拉OK狂歡積聚的草根“麥霸”,向孩子們展示著學業不好另外的關鍵出路:有才藝才配有夢想。

當下至少有十幾檔各類歌舞節目在激烈地PK。一夜成名的渴望在一個急功近利的年代,將孩子們的激情瞬間點燃。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那些處境和自己無比相似的人,在經受了導師和編導的反復折騰后,成為萬眾追捧、身價倍增的新星。

事實上,這樣的角逐比高考還要殘酷,還要遵循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成功學邏輯在一個學會唱歌比掌握知識更易成功的年代,靠才藝崛起更容易獲得缺乏起碼人文啟蒙的孩子們的認同。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本應多元的社會生態便形成了逼仄的二元成才模式:青少年要么成為優秀的考試機器,要么成為歌星舞神。相較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今天的進步還是顯著的:除了應試,還有歌舞。

麻煩的是,這個時代稀缺的人才卻是創新型的科研人才,是懂市場的企業家,是有人文素養的社會管理者。其稀缺的背后除了社會選拔機制和價值導向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整個教育啟蒙的失敗。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身上都隱藏著獨特的稟賦和才華,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和特長。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偉大理念,兩千多年后,為了捍衛社會最基本的公平,在高考唯一的準繩下,有教無類異化成無視社會需求的荒誕應試比拼,而因材施教則被學校、家長、社會改造成無視孩子興趣特長的才藝訓練。

一個被無數次驗證的規律是:一個孩子只有被充分地尊重其愛好,發現其特長,才能成為一個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但現實是自認為萬能的“滅絕師太”,按照同樣模式對其進行格式化,導致所有的愛好和特長被集中,孩子們被洗腦,然后完成了盲從和適應,上大學以后再踏上發現自我的苦旅有不少成功的幸運兒,但代價是絕大多數的湮滅。

從這個角度上說,深圳衛視2013年新版電視真人秀節目《飯沒了秀》特別值得推薦。這檔節目最大的社會意義在于直擊當下教育的痼疾,去努力發現孩子們最初的心愿和特長,并以鼓勵的姿態,通過平等的交流方式,讓孩子們去堅守去彩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安县| 吉木萨尔县| 那曲县| 内江市| 凤山市| 海安县| 浦北县| 高要市| 紫金县| 孝义市| 安化县| 剑阁县| 安义县| 增城市| 淮南市| 遂川县| 霞浦县| 蓬安县| 奉贤区| 清水县| 庆元县| 阿鲁科尔沁旗| 永州市| 绍兴县| 嘉义县| 汶川县| 海阳市| 社会| 乐至县| 南召县| 徐水县| 根河市| 兴文县| 香格里拉县| 新兴县| 临猗县| 蓬莱市| 乃东县| 平山县| 万州区|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