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盜墓都是哪些人:盜墓者的前世今生(1)
- 古墓賊影:中國盜墓史全記錄
- 滄海滿月
- 5196字
- 2015-07-02 10:38:17
冠冕王侯也盜墓
從我國進入階級社會開始,就出現了社會的統治階層——王侯。在古代社會,王侯就是身份地位、榮華富貴的象征。對于這些人來說,錢財似乎只是個符號,畢竟天下都是他們的。他們在盡享榮華富貴之時應該什么也不缺了。王侯由于處于尊貴的地位,所以做起事情來也與眾不同。即便是最無恥的勾當,也會被美化得非常正確,甚至溫情脈脈。以盜墓為例子,最能說明王侯的冠冕堂皇。
春秋戰國的時候,伍子胥掘開楚昭王的墓室且把楚昭王尸體鞭尸,說是為了報楚昭王的父翱王沒有重用他反而殺害其父親兄弟的仇恨。拐秦朝末年,項羽發掘秦始皇陵墓,據說是別復秦始皇對天下百姓的暴政。而廣川王劉去到處瘋狂挖墓,說是為了享受考古的樂趣。
曹操更是設立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來專門盜墓,說是為了統一中國。
明朝天啟皇帝發掘金陵,說是要斷掉女真人的王氣。
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則借著修繕十三陵的名義,盜取了永陵大量的上等楠木用于建造自己的陵寢。
王侯的盜墓究竟是為了什么呢?為了泄私憤?為了斂錢財?又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總結我國歷史上的王侯盜墓行為,他們的盜墓目的大抵有四個:即為泄私憤、為錢財、為滿足變態欲望、或這幾者兼而有之。
一部皇帝盜墓史應該是相當精彩的。而且,歷史就是如此真實,神秘的古墓就像一個嫵媚動人的美艷感女人,哪怕是帝王,同樣也會迷戀于欲望之洞。
先從王侯盜墓是以泄私憤為目的來說,以這種盜墓目的實施的盜墓行為多發生在一個朝代的開始時期,或軍閥混戰時期。其實,這都很容易理解。
盜墓為泄私憤又可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可以歸結為國恨。此種盜墓行為是因國家的仇恨而實施的。無論一個滅亡的王朝最后社會多么黑暗,統治者多么殘暴,都仍會有一批遺老遺少存在。這些人大都受過統治者的恩惠,因此對這個王朝極為忠誠,哪怕這個王朝最后多么腐朽,他們都希望它永世長存下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一個新朝代產生的初期,必然會有前朝的人來反對他,甚至想推翻新朝代,恢復舊朝代。那么,新朝代為了加強新生政權的統治,必然會出臺一些非常嚴厲的政策。這些王侯在前朝的統治者死后也不放過他們,于是,就出現了鞭尸鞭墳的事情。
第二種情況是民族恨。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或是漢族政權把少數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時發生。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些少數民族政權在長期的發展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這些少數民族中尤以北方游牧民族最為顯著。當中原的漢族政權統治比較黑暗或是勢力比較羸弱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的侵擾。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戰爭處于冷兵器時代,大刀、長矛以戰馬是主要的作戰工具。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因其有天然的條件,在馬背上作戰是他們的強項,這就使他們在戰爭中贏得了很大的優勢。一旦這些少數民族抓住戰機,就會率領騎兵大軍長驅直入,給漢族政權以沉重的打擊。少數民族戰勝漢族政權入主中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元朝和清朝的統治。
但是,漢人在人口中占絕大多數,他們怎能輕易地屈服于少數民族呢?況且,中原的漢人一向以自己的文化而驕傲,在骨子里,他們是看不起少數民族的。于是,他們就會不時的給新生的少數民族政權制造些麻煩,有時這種反抗可能貫穿整個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比如清朝從建國開始,反清斗爭就沒有停止過。正因為這樣,這些少數民族的統治者才會用偷墳掘墓的方式來震懾漢人,以加強統治。同樣地,一旦反抗少數民族政權的斗爭取得勝利,漢族政權也必然會采用相同的方式來發泄對他們的憤恨。
第三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家恨。這多是由于一個新生政權的統治者因其自身曾經遭受過前朝統治者的凌辱、迫害或是其祖先遭受過前朝統治者的凌辱、殺害,從而對前朝的統治者恨之入骨。他們勵精圖治,在取得政權后就必然會報仇。有時因為前朝的統治者已經死去,他們就只能找那些陵墓中的枯骨復仇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一個比較混亂的歷史時期,各路諸侯之間為了爭得最終的統治權而互相混戰,諸侯爭霸。勝敗乃兵家常事,因此經常出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這些混戰中的諸侯國之間必然會結下很多仇怨,因此他們在打敗一方后可能就會掘開對方祖先的墳墓來復仇,同時向天下揚威。
從王侯盜墓是以收斂錢財為目的來說,這種情況一般都沒有什么特定的時間,各個歷史時期都可能發生。雖說這些王侯盜墓都是以斂財為目的,可是具體情況又有不同,具體可分為三類:只是因愛錢而赤裸裸的收集錢財,為了籌集軍餉,為了營造園林、陵墓。
只是因對錢財的欲望沒有止境而盜墓的王侯,不是很多。因愛錢而盜墓實在不能為人所理解。因為他們在處于社會的最高統治地位的時候,錢堆他們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因這種目的而盜墓的王侯,只能說是個人性格所致。他們無休止的盜墓,只是為了滿足他們對金錢無休止的欲望。東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的后趙國王石勒、石虎兄弟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代表。他們兩個自幼生活貧苦,石勒還曾多次被人轉賣給漢人當奴隸,石虎也在社會的底層沒少受委屈。這些苦難的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必然會給他們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導致了他們視財如命的心理狀態。正是因為這樣,這兩個人后來雖然登上了國君的位置,卻還對金錢有著狂熱的需求與欲望。這種狂熱的欲望無時無刻不在煎熬著他們,從而使他們為斂財走向了極端。
在社會動蕩的歷史時期,為了籌集軍餉而盜挖陵墓的情況時有發生。因為社會動蕩,所以才會有無數的割據勢力相互混戰,這與上面提到的為國恨而盜墓的情況有些相似。不過他們的目的是不同的。這些混戰中的王侯盜挖陵墓的目的是為了籌集軍餉,以圖在諸侯爭霸中取得勝利。在眾多諸侯中脫穎而出,統一天下,登上帝位,這是每個胸懷大志的諸侯的夢想。然而,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想稱王稱霸,必然會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而軍閥混戰必然導致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農業生產可能還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士兵們連飯都吃不飽,衣服都穿不暖,哪有心思去訓練、去打仗呢!沒有充足的戰斗力,必然會在諸侯混戰中失敗。因此,這些想統一天下的王侯們無不為籌集軍餉而大費腦筋。曹操就是這樣的一位典型代表。曹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在自己統一天下的政治野心前加了“匡扶漢室”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就更給他的盜墓行為提供了義正言辭的理由。這使他絲毫不會為自己的盜墓行為感到羞恥。
還有一種為了錢財的盜墓方式似乎有些隱蔽,就是以修建園林、陵墓為名來盜取陵墓中的較為珍貴的建筑材料。古人,尤其是王侯將相等都十分重視自己的身后之事。因此,他們的陵墓多用十分珍貴的建筑材料來營建。一旦后世的王侯們在建造陵墓、園林缺少珍貴的建筑材料時,就必然會想到那些建造精美的古代陵墓。這種情況遠的有孫權,近的有乾隆皇帝。孫權大破長沙之后,派人挖毀吳芮的墓,用陵墓中的棺木來給其父孫堅建廟。乾隆則為了得到明長陵、永陵中的珍貴的金絲楠木來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以修繕為名,采用“偷梁換柱”的方法盜墓。這種以獲取建筑材料為目的的盜墓雖然初看上去不是為了錢財,但究其本質與錢財是脫不了干系的。
從王侯盜墓是以滿足病態的嗜好或變態的心理需求為目的來說,這種情況也沒有時間的規律,只能看有這種病態嗜好或心理需求的王侯處在哪個時代了。
對盜墓有著病態的嗜好的王侯以西漢廣川王劉去疾為代表。劉去疾自幼生活優越,不知怎么竟形成了這樣一種殘忍的嗜好,這與他飽讀詩書的教育背景很不相稱。他把盜墓當作一項游戲來玩,把盜墓的過程當作一種享受。他在盜墓中力求刺激、驚險,困難越大越能引發他的興趣。可以說劉去疾是真正以盜墓為生活的人,在盜墓中體驗著快樂,后人無人能及。
為了滿足變態的心理需求而盜墓的王侯代表非南北朝時期陳國的始興王陳叔陵莫屬。他的這種變態的心理需求可能與他自幼殘暴的性格有關,他以看到別人受苦受難為樂。看慣了活人的痛苦,便也覺得沒什么意思,就去尋找更大的刺激,而盜墓正是能滿足他這種心里需求的“良藥”。每當看到盜墓得到的珍寶和從墓葬中取出的遺骨,他心里就會升起無限的滿足感。
從王侯盜墓是為了達到多重目的來說,有的是泄私憤與斂錢財相結合,有的是斂錢財與特殊的心理需求相結合,有的是三者兼而有之。
項羽盜秦始皇陵就是在這樣的多種原因下發生的。從泄私憤上來說,項羽的祖父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因此,項羽對秦始皇是極為痛恨的。再有項羽是楚國人,秦滅楚,統一天下,他對秦始皇也是有著國仇的。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時值項羽與劉邦楚漢爭霸之時。項羽的百萬大軍必然是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的,而此時,項羽剛剛入關不久,立足時間尚短。況且由于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因此盜掘秦始皇陵墓可以給項羽帶來三重收益,了家仇、報國仇、籌軍餉。
雖然王侯盜墓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造成的后果卻是相同的,這就是使我國的文化遺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盜墓者自身大多也沒有什么好下場。比如,項羽雖然因盜墓獲得了充足的軍餉可是卻因為喪失民心最終敗給了劉邦,最后引頸自殺;劉去疾因為盜墓等行為而被流放,病死在了流放的路上,無人收尸;陳叔陵因叛逆而被處死,也是暴尸荒野,無人收尸;乾隆雖然用盜得的金絲楠木建造了奢華的裕陵,但是最終還是被民國的盜墓者孫殿英所盜,最后竟然落到尸骨異處的下場。
明火執仗為官盜
與王侯的出現一樣,從我國進入階級社會開始,便產生了幫助統治者管理國家的一個上層社會階層——官吏階層。
在我國,從有準確的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就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官吏制度。此后,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官吏制度越來越完善。統治者把幫助他管理國家的人分為不同的等級,又增加了許多爵位,用于封賞那些功勛卓著的官吏。這些官吏上至太師、宰相,下至縣令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一定的權力。這些權力是極有伸縮性的,倘若當朝的是個有德的帝王,那么他手下的官吏可能就會好官多一些。這些好官不僅能幫帝王統治國家,還能幫帝王治理國家。倘若當朝是個無德的昏庸帝王,那么朝野中就會奸黨林立,惡官縱橫。那些惡官不但不能幫助帝王穩固江山,還是江山社稷的蛀蟲,是一個王朝毀滅的因素。在我國幾千年的官宦史上,出現了比干、包拯、寇準、房玄齡、魏征等許多好官。同時,也出現了趙高、楊國忠、蔡京、高俅等一系列壞官。
這些官員在他們的權力范圍之內,做了許多好事與壞事。但是,有一種事情是好官壞官都可能做過的,這就是盜墓。當然好官與壞官盜墓的目的是不同的。在官吏盜墓中,盜墓目的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復仇;第二類是為財;第三類則是為了取悅當權者,謀取前途;第四類是為了獵奇;第五類是為了滿足變態的心理需求。當然這幾種目的很多都是相互交錯的。
官盜,顧名思義,就是統治者或者官員組織進行的盜墓活動。這種盜墓行為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不必擔心違反法律而惶惶不可終日。眾所周知,歷朝歷代都有明文規定,偷掘墳墓是重罪,由此可見,統治者們是極其厭惡并堅決抵制盜墓行為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這些本該打擊盜墓的統治者走向盜墓之路的呢?
細數中國古代著名的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干。
在三國時,中國歷史上甚至出現了專門的盜墓機構和主管盜墓的專職人員。這一“創舉”的始作俑者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主角——大奸雄曹操,他在軍中設立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專門負責尋找陵墓、執行盜掘,堪稱古今最專業的官方盜墓代表。曹操之所以做這種“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傷懷”的缺德事,是因為當時軍隊糧餉匾乏,為了補充自養,不得已而為之。(關于曹操盜墓的內容,在后面的章節里會有所表述,此處不作贅述。)
其實,某些官吏盜墓是為了得到某種制度的默許。比如,著名的陳奉盜墓事件,就得到了萬歷皇帝的默許。雖然歷代對于盜墓有著各種法律的規定,但是這些法律規定基本上還是官吏制定的,再加上中國古代的法律傳統是刑不上大夫,所以那些盜墓的基本法律對官員沒有什么約束力。
從制度根源上講,由于古代對官員沒有很好地監管,所以對于官吏盜墓,皇帝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然,官吏盜墓也必須把握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不鬧出事情來,不過度違背孝道、儒家的基本道德規范。歷史上也有官吏因為盜墓被皇帝查處的。比如,宋徽宗的時候,陜西的一個官員挖掘了商朝比干的墳墓,并且挖到的一個青銅盤子送給宋徽宗,結果宋徽宗沒有收,退回了銅盤,還嚴肅地批評這個盜墓的官員說:“前代忠賢之墓,不可發掘!”然后罷免了這個官員。很顯然,這個盜墓官員違反了社會的基本道德政策,所以他的命運就是被罷官回家。
從官吏盜墓是為復仇來說,典型的代表是伍子胥。這種復仇與王侯的復仇有一定的區別。王侯的復仇目的有家仇、國仇,而官吏盜墓就不存在國仇了,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為了家庭而找那些死去的仇人的麻煩。伍子胥為了給自己的父親、哥哥報仇,把楚平王的尸體挖出來,鞭尸三百。他甚至為了自己的個人恩怨而背叛了自己的祖國,帶領著吳國的軍隊滅了楚國。伍子胥在政治上的作為可以堪稱是一個好官,好官盜墓大多數是為了雪恥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