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風水寶地”選址的玄機:盜墓與風水(5)

落成后的清東陵從選址、設計,到布局、結構都非常周密和講究,殿宇、陵墓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既體現了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又具備了科學性和藝術性。難道這一切都始于順治皇帝的那枚扳指嗎?這一疑問在康熙年間終于有了答案。據史料記載,康熙六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688年7月。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提出要去看守孝陵,康熙不明白他的意圖,于是派人去詢問。蘇克薩哈回答說:“世祖皇帝卜地時,蒙諭:‘朕萬歲后,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此,幸甚!’蘇克薩哈又說:‘卜閱陵地,非我一人侍從,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齊叩謝。’”這段史料證明,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確實是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游景區。

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說清東陵是“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杰作”,陵區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線,依山勢呈扇形東西排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規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筑,總體布局為"前朝后寢"。“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審美思想貫穿于每一座陵寢建筑中,使各單體建筑在空間組合上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間組合。遠望時,殿宇、城垣、門坊、道路、橋涵,金黃碧綠、丹紅雪白,氣勢恢宏壯麗而深沉。由遠及近,步移景易,變化豐富,秩序嚴謹,相得相濟,引人入勝,是中國古代陵寢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藝術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頂峰。在這龐大的建筑群體中包容了中國明清兩代宮廷建筑的基本形式,運用了最先進的工程技術,采用了最為珍貴的建筑材料,陵區的580多座單體建筑中,有經過兩次大地震330年巋然不動的全國現存最寬的石牌坊;有全長達5.5公里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聲若金鐘的“五音橋”,五音橋全貌有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宮,更有采用最為珍貴的黃花梨木建成并為黃金裝飾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鳳在上龍在下”的丹陛石,游人看后既被她那精湛的藝術所傾倒,更為她那宏偉的氣勢所折服。

清東陵是一部用磚、木、瓦、石寫就的清王朝盛衰的歷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財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規模龐大的石像生則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馬開創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則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時代特征,定陵和惠陵則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寫照;慈禧陵則是權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的那段特殊的歷史。

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綜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建筑學、美學、哲學、景觀學、喪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不入祖墳有隱情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的梁各莊西永寧山下,距北京140公里,距保定約100公里,占地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此外還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園寢。因與清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陵區西依紫荊關,南臨易水河,與狼牙山隔水相望。陵區的四周層亂疊嶂,松柏蔥蘢,景色清幽,十分雅致。清朝最初建陵在河北遵化的馬蘭峪。雍正帝即位以后,原來在馬蘭峪九鳳朝陽山選定陵址,動工興建,后因穴中土質帶有大量的砂石,遂廢陵址,另外選擇易縣的永寧山太平峪為“萬年吉地”,興建泰陵。

西陵的建筑保存完整,共有房舍1000余間,石質建筑和石質雕刻一百多座,建筑面積503萬平方米,占地100平方公里,陵區的圍墻長達21公里。雍正帝及帝后的泰陵和泰東陵位居陵區的中部,西側是嘉慶帝后的昌陵和昌西陵,再西是道光帝后的慕陵和慕東陵;泰陵的東側是光緒帝后的崇陵。在帝后陵的旁邊還陪葬有妃子的園寢、王公和公主園寢共七座。整個清西陵埋葬帝后、嬪妃、王公、公主等共計76人。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和忌辰,清廷都會在東陵和西陵舉行大規模的祭祖活動,稱為“大祭”;每月的朔、望則舉行小祭。祭祖活動耗費巨大,僅僅東陵的祭祖活動,每年就要耗費銀兩103萬兩。

西陵的建筑形式和布局與東陵大體相同,都是按照清代嚴格的官式標準建造的,等級森嚴。后陵小于帝陵,園寢又小于后陵。帝陵、后陵有紅墻環繞,建筑都是用黃琉璃瓦覆頂;妃、公主園寢雖有紅墻環繞,但都是以綠琉璃瓦蓋頂;行宮、衙署則是灰色的磚墻,都用布瓦蓋頂。各陵的主要建筑有碑樓、神廚庫、朝房、隆恩門、配殿、隆恩殿、明樓、寶項等。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西陵建筑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完整的陵墓。陵園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雍正帝和一后一妃葬于此陵。陵入口處的標志是三座巨大的石牌坊,過了石牌坊是一條寬10米、長2.5公里的神道,神道將中軸線兩側的建筑貫通起來。進入大紅門后,北側是具服殿,殿北是30多米高的圣德林功碑亭,重檐歇山頂,亭內的碑石上記載了雍正帝一生的功績。碑亭的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石的華表,滿刻云龍紋的浮雕,氣勢莊嚴。由此過七孔石橋,神道兩側排列的石獸、石人等皆垂首肅立,神態恭謙。再往北蜘蛛山后就是龍鳳門,四壁三門,上有用琉璃制作的云龍花卉裝飾。門的兩側是碑亭、神廚庫、井亭等建筑。再北是主殿隆恩殿,殿內明柱瀝粉貼金包裹,頂部飾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大點金,殿宇金碧輝煌。殿后依次是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等建筑,寶城的下面是地官,雍正帝和后妃就合葬于此。

從此,清朝的帝陵在關內分為兩地,遵化縣陵區位于京城以東,稱為東陵;易縣陵區位于京城以西,稱為西陵。從雍正皇帝起,實行昭穆之制,一東一西,隔輩相聚,祖孫葬于一地。乾隆時又下詔定父子死后不葬一地的制度。

“昭穆”為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居廟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其左為昭,其右為穆。父為昭,則子為穆,父為穆,則子為昭。這種方法也用于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早在古代的《周禮》一書中就曾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的規范記述。

根據這樣的記載,雍正皇帝顯然違背了“昭穆之制”。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雍正皇帝違背“昭穆之制”另選陵址呢?對于這個疑問,一直以來就有不同的說法,一說雍正帝嫌東陵風水不佳而選西陵為自己“萬年吉地”,一說雍正皇帝覺得易城離北京較近,尤其是距離出產石料的曲陽縣非常近,明清兩代修建皇宮和陵墓所需用的漢白玉石料都是產自曲陽太行山區,因此,決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節省許多人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遺旨,死后不敢去見他父親,才在西陵另建墳墓。那么,哪一種說法才是雍正帝的真正意圖呢?

通過對歷史的考證,我們可以看到,雍正即位后,政權日益穩固,建造陵寢一事業已提上了日程。雍正四年(1726年),他把這一重任交給干練忠誠的心腹重臣允祥,命另一位心腹張廷玉輔助,工部、內務府負責具體辦理建陵事務。

因為順治、康熙二帝陵墓都建在遵化,所以允祥等人把遵化一帶奉為尋找吉地的首選。他們經過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仔細尋覓,終于在第二年四月,在九鳳朝陽山看中了一塊陵地,雍正帝也點頭同意。但后來精通堪輿的臣僚術士再三相度,又認為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此,雍正廢掉了這處陵址,讓臣僚們再行勘察。允祥等人轉而又到別處尋找,經過四處踏勘,確認遵化一帶再無中意之地。于是,朝北京西南方向踏勘,總算在易縣泰寧山太平峪找到一塊上好陵地。按照允祥等人的說法,此處西依云山,北靠泰寧山,東傍丘陵地,南臨易水河,堪稱:“乾坤聚秀之區,為朝陽會和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

但是,若在此處選擇陵址,顯然違背了子隨父葬的制度,他不便馬上表態,只說此處是“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但距父親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暗示臣僚們為自己違背“子隨父葬”之制尋找依據。

臣僚們心領神會,很快就引經據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來頗具情理的依據。允祥聯合大學士們奏稱道:“漢唐諸陵雖都建于陜西,但漢高祖、漢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卻分布于咸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諸陵則分散于三原、醴泉、干縣、蒲城等地。據此典法,在易州建陵,與古禮不為不合。且遵化與易州都屬畿輔之地,離京師不遠,完全可以建陵。”群臣果然不負厚望,一番引經據典,使雍正的意圖得以順利實施。雍正八年(1730年),位于易州的泰陵開始動工興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宮被安葬于泰陵地宮。至此,清朝入關后沿襲的“昭穆之制”的喪葬規范,被雍正輕而易舉地擊破,歷史在這里無聲地拐了彎。清朝自入關后,帝王的陵寢開始以京師為坐標,逐漸分為兩大陵區。那便是位于北京以東遵化縣馬蘭峪附近的清東陵和位于北京以西易縣境內的清西陵。

對于雍正為了節省人工,而修建清西陵,最直接的反證是兩廣總督孔毓殉在奏稱采辦情況時,雍正帝說:“一切動用錢糧,寧費毋省。”也就是說為建自己的陵墓,只要辦好,花費錢糧多少可以在所不計。

而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遺旨,崇仰佛教的他害怕死后靈魂遭康熙報復而不敢葬于東陵不過是后人們的妄自揣測罷了,并沒有直接的證據。

泰陵從1730年始建到1737年竣工,歷時八年之久,征用舟車,運載數萬輛次,役使民工上千萬人,死亡人數不可計數,泰陵落成后,乾隆皇帝,為兼顧東、西兩陵區的盛衰,決定把自己的陵寢改建在東陵區,并于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在諭旨中言明:“因思皇考陵寢在西,朕萬年吉地設又近依皇考,萬萬年后,我子孫亦思近依祖父,俱選吉京西,則與東路孝陵、景陵日遠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為防止有子孫在清東、西陵之外另選陵址,乾隆還在詔諭中硬性規定了“兆葬之制”。也就是說,若父葬于東陵,則子在西陵;若父在西陵,則子必在東陵。不過,令乾隆沒想到的是,還沒出三十年,他的孫子道光帝又違背乾隆的規制,埋葬到了西陵區。讓道光感到慶幸的是,這一違規之舉竟逃過軍閥孫殿英一劫,使其免遭盜陵暴尸之厄運。

2000年,清西陵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河县| 东台市| 闽清县| 磐石市| 开远市| 合阳县| 大洼县| 昔阳县| 永和县| 扎兰屯市| 伊宁县| 武威市| 年辖:市辖区| 余庆县| 琼中| 青铜峡市| 环江| 兰溪市| 营口市| 通化县| 洱源县| 峡江县| 玛多县| 泸溪县| 鄂伦春自治旗| 南陵县| 喀喇| 云阳县| 英吉沙县| 宁乡县| 保亭| 锡林浩特市| 乌什县| 霍邱县| 莱州市| 和平区| 太仓市| 拜城县| 基隆市| 临汾市|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