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壯族
- 梁庭望
- 2951字
- 2019-10-10 10:39:37
第二節 人口狀況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現在壯族已發展成為擁有1830多萬人口的大民族(2009年),其中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1686萬多人,占廣西人口的32.98%;分布云南的有100多萬人(2000年),還有50多萬分布在貴州、廣東和湖南以及全國各地。作為古代越人的主要后裔,壯族在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總人口1617.88萬人,分別占全國人口總數和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1.37%和17.1%。在亞洲和世界1000萬至5000萬民族人口排列中,分別占第二十三位和第四十五位。壯族人口在1949年以前的數百年間增長緩慢,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約420萬人,民國30年(1941年)約600萬人,在129年間僅增加180萬人。1949年以后,壯族人口增長加快,1953年為6864585人,1964年為8386140人,1982年為13383086人,1990年為15555820人。自1953~1990年的37年間增加869萬人,平均年遞增34‰。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西壯族地區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逐漸趨緩,進入90年代以后,年增長率已降至15‰左右。2006年,達到1830多萬人。
性別結構:壯族男女性別結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1982年壯族13383086人口中,男性6744944人,女性6638142人,男女比例為100.78∶99.22。同期,全國總人口中男女比例為102.66∶97.34,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中男女比例為101.76∶98.24。1990年壯族15555820人中,男性7940413人,女性7615407人,男女比例為102.20∶97.80。同期,全國和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男女比例分別為102.94∶97.06和102.50∶97.50。壯族男女性別不平衡程度略低于全國及少數民族的平均水平,但離生育性別自然法則的比例尚有一定的差距。在影響性別比例的多種因素中,重男輕女意識的存在是第一位的。
體質特征:壯族屬于南亞蒙古人種(亦稱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其外部體質特征主要有:膚色淡黃而比北亞、東亞蒙古人稍黑,身高以矮型(男150~159.9厘米,女140~148.9厘米)、亞中等型(男160~163.9厘米,女149~152.9厘米)、中等型(男164~166.9厘米,女153~155.9厘米)占多數,與華南、西南漢族相當,比北方漢族稍矮而比東南亞的馬來人稍高。顴骨較突出,唇偏厚,均比北亞、東亞蒙古人更明顯。鼻廓低,頭發黑硬。在血型特征調查中,壯族與傣族的遺傳距離最相近,僅有0.0062,壯族與侗族、布依族、黎族間距離也僅在0.0066~0.0084。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會展中心 攝影:李桐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1990年廣西壯族人口14215476人,占全國壯族總人口的91.4%。其中南寧地區和南寧市以507萬多人列壯族聚居人口的首位,百色地區以274萬多人居第二,柳州地區和柳州市以257萬多人居第三,河池地區以238萬多人居第四。以下依次為:欽州地區57萬多人,玉林地區55萬多人,桂林地區和桂林市13萬多人,梧州地區(今賀州地區)和梧州市9萬多人,北海市9000多人。邕寧縣以75萬多人列壯族人口第一大縣,來賓縣56萬多人,靖西縣54萬多人,武鳴縣53萬多人,分列2~4位。壯族人口在30萬人以上的縣、市、自治縣有都安、宜州、貴港、柳江、天等、平果、馬山、忻城、隆安、橫縣、大新、上林、扶綏、田東、德保等,10萬人以上的有南寧市轄區、柳州市轄區、寧明、龍州、鹿寨、象州、武宣、百色、田陽、河池、環江、東蘭、大化、欽州、柳城、賓陽、融安、那坡、田林、隆林、羅城、南丹、巴馬、上思、防城港等,10萬人以下1萬人以上有憑祥、合山、樂業、凌云、天峨、鳳山、西林、三江、融水、金秀、永福、龍勝、平樂、荔浦、昭平、蒙山、賀州、鐘山、玉林、桂平、平南、博白、靈山、桂林市轄區等。壯族人口占總人口90%以上的縣、市有靖西、天等、德保、大新、隆安、龍州、平果、忻城、那坡等;占80%以上的有邕寧、武鳴、田陽、東蘭、上思、田東、上林、憑祥、馬山、扶綏等,占70%以上的有崇左、寧明、環江、宜州、柳江、都安、百色、巴馬等,占60%以上的有河池、西林、來賓、武宣、田林等。2008年,壯族人口增加至1686萬人。廣西壯族人口分布的特點是:本民族居住地基本連片,以左江、右江、紅水河、邕江、柳江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具有沿江、沿海、沿邊、沿山的區位;壯族與仫佬族、毛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黎族居住地相鄰或相近,與越南的儂族、岱族等相連,與泰國的泰族、老撾的佬族相近。壯族與上述國內外壯侗語族各族有著密切的歷史文化關系;壯族與漢、苗、瑤等民族形成立體雜居的局面,即“壯族住水頭(沿江),漢族住街頭(城鎮),苗瑤住山頭(山區)”。形成立體雜居的原因為:壯族是這一地區最早的土著,他們多居于河谷、山谷的平壩垌場;漢族進入壯族地區多從事工商業,故住在城鎮圩場;苗、瑤、彝等民族進入壯族地區最晚,故住山區或半山區。

山清水秀風光誘人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縣 攝影:李桐
云南省壯族:1990年云南省壯族1010876人,占壯族總人口的6.5%。其中,與廣西接壤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是云南壯族最大的聚居地,計有878264人,占云南壯族人口的86.9%。全州8個縣中,廣南27萬多人,富寧20萬多人,硯山11萬多人,邱北10萬多人,文山7萬多人,馬關4萬多人,麻栗坡3萬多人,西疇2萬多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有壯族83716人,主要分布在蒙自、個舊、開遠、河口、金平、彌勒、屏邊、元陽等縣(市、自治縣)。文山州和紅河州以外,尚有48975人小聚居或散居在云南各地,其中曲靖地區2萬多人,昆明市7000多人,昭通地區4000多人,麗江地區3000多人,其余地、州、市有數百人至1000多人不等。2000年,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壯族增加至114.4萬人。

云南壯族服飾
廣東省壯族:1990年廣東省壯族149112人。其中,清遠市轄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42841人,是廣東省壯族最大的聚居地。此外散居廣東各地的壯族有:茂名市和湛江市各2萬多人,肇慶市1萬多人,東莞市8000多人,廣州市和深圳市各6000多人,江門市5000多人,佛山市4000多人,韶關市、汕頭市、陽江市、中山市、珠海市等各有1000~2000人不等。近年來,廣西壯族到廣東從業定居者日漸增多。
貴州省壯族:1990年貴州省壯族38210人,主要聚居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從江縣19498人,占貴州壯族人口的51%,大部分聚居于該縣平正、宰河、堯貴、剛邊、高武、秀塘等6個壯族鄉內。此外,有1萬多人散居各地、州、市。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7000多人,貴陽市2000多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000多人。
湖南省壯族:1990年湖南省壯族20918人。其中,零陵地區江華瑤族自治縣11536人,大部分人聚居在該自治縣清塘壯族鄉。此外,散居在湖南各地的壯族還有:長沙市和衡陽市各1000多人,邵陽、株洲、懷化、岳陽、郴州、益陽等地市各有數百人不等。
散居壯族:廣西、云南、廣東、貴州、湖南五省區以外,1990年有121228名壯族人散居在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海南省3.1萬多人,河北省1.7萬多人,列散居壯族前兩位。福建、浙江兩省各有7000多人,新疆6000多人,湖北5000多人,山東、四川、北京、江蘇四省市各4000多人,河南、黑龍江兩省各3000多人,江西、遼寧、安徽、山西、天津五省市各2000多人,內蒙古、吉林、陜西三省區各1000多人,上海、甘肅、青海、寧夏四省市區各數百人,西藏自治區最少,僅有53人。
壯族的就業狀況:以2000年為例,第一產業為8108343人,占人口的79.96%;第二產業為520356人,占5.77%;第三產業為1042225人,占11.55%;其他為2.72%。總的來說,第一產業的比例仍然很高,壯族比全國高15.71%,比漢族高17.1%。改變壯族的產業結構,任務仍然很艱巨。
壯族6歲以上人口的文化狀況:以2000年為例,有大專文化以上的為307298人,占2.09%;高中及中專為1354609人,占9.05%;初中為5200763人,小學為6955244人,兩者占81.30%;文盲為1157823人,文盲率7.56%。壯族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為13817915人。壯族由于居住連片,小學生復盲率很高,初中生也有一部分復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