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壯族
  • 梁庭望
  • 6332字
  • 2019-10-10 10:39:43

第七節 歷史遺跡

一、石器時代遺址

據目前考古發現可知,廣西地區最早的古人類活動文化遺存,首推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文化遺存。分布在田東、田陽、百色、田林等縣市境內的右江兩岸階地上,其年代距今約80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從1973年起,歷年考古采集到的石器標本總數在4000件以上。百色盆地的舊石器用料一般為石英巖、石英、硅質巖、砂巖等,為礪石工具,又稱“重型工具”。器型有各式砍砸器、尖狀器、端刮器、手斧、手鎬、薄刃斧、石錘、石片、石核等。以砍砸器居多,尖狀器次之,手斧再次。

舊石器時代晚期,壯族地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已有十余處。分別被命名為柳江人、麒麟山人、靈山人、荔浦人、干淹人、都樂人、九頭山人、九楞山人、寶積巖人、定模洞人、白蓮洞人、甘前人、祥播人、賓山人、云南西疇人,均屬晚期智人。

柳江人遺址位于廣西柳江縣新興農場西面通天巖內。麒麟山人遺址位于廣西來賓縣橋鞏鄉北部1.5公里處。九楞山人遺址位于廣西都安縣地蘇鄉九楞山溶洞。靈山人遺址位于廣西靈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馬鞍山洞穴內。西疇人遺址位于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西灑鎮東南約0.5公里的石灰巖溶洞。定模洞人遺址位于廣西田東縣城西部13公里的定模山、右江以南約3公里的山間小盆地中。白蓮洞人遺址位于廣西柳州市東郊都樂生產隊白面山南麓。寶積巖人遺址位于桂林市廣西師范大學附中校園內的寶積山寶積巖內。

壯族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與石器散布點至少有數百處,其中重要的有桂林甑皮巖遺址、柳州大龍潭鯉魚嘴遺址、南寧貝丘遺址、欽州獨料遺址、防城貝丘遺址、隆安大龍潭遺址。甑皮巖遺址位于桂林市南部;鯉魚嘴遺址位于柳州市南郊龍潭山南部;石腳山遺址位于廣西平南縣正南大新鄉新和村石腳山燈盞巖;感馱巖遺址位于廣西那坡縣城北后龍山山腳巖洞;小河洞遺址位于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栗坡縣城疇陽河西岸約150米遠的暗河道上;八寶銅木犁遺址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八寶鎮;江西岸遺址位于廣西扶綏縣城西南,左岸拐彎北岸;頂螄山遺址位于邕寧縣蒲廟鎮新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螄山;豹子頭遺址位于南寧市柳沙園藝場那壩村豹子頭;西津遺址位于廣西橫縣西津東約750米的西竹坑處邕江南岸;大塘城遺址位于桂平縣尋旺鄉大塘城村西北的河岸臺地上;上塔遺址位于桂平縣尋旺鄉上塔村西南潯江南岸臺地上,西南約1公里處便是大塘城遺址;蘭家村遺址位于柳州市東郊約5公里的柳江西岸臺地上;鹿谷嶺遺址位于柳州市西郊約7公里處;田坡遺址位于都安縣三弄鄉興利村東南約500米遠的田坡,在紅水河北岸的一級臺地上;尚來嶺遺址位于馬山縣那陳村里記屯西北約500米的紅水河南岸;北大嶺遺址位于都安瑤族自治縣旺鄉八甫村那浩屯刁江與紅水河交匯處的北大嶺上(北大,壯語意為“河口”);革新橋遺址位于百色市百色鎮東筍村東南約300米的右江臺地上;南沙灣遺址位于象州縣象州鎮沙蘭行政村南沙灣自然村柳江左岸的一級臺地上;曉錦遺址位于廣西最北面越城嶺西麓資源縣東北的延東鄉曉錦村后龍山上;獨料遺址位于廣西欽州縣那麗鄉獨料村西側的禾塘嶺上;大龍潭遺址位于廣西隆安縣喬建鄉博浪村的平緩山坡上。

淡綠色玻璃托盞(東漢)攝影:李桐

重環紋雙耳銅盤(西周)攝影:李桐

二、左江流域崖壁畫

左江流域崖壁畫始于最南的寧明珠山,終于扶綏縣仙人山,沿江200余公里分布兩岸,共73個崖畫點183處。絕大部分的崖壁畫畫面地點選擇在河流轉彎處的陡峭絕壁上,上插云天,下臨深淵,距水面高20~40米、最高達120米。崖畫以人物畫像最多,約占所有圖像的80%,余者為動物畫像和器物畫像,還有自然界的日月星辰等。寧明花山崖壁畫畫面寬221.05米,高約40米,尚可辨認的種種畫像1800余個,除上面提到的畫像種類外,還有男女交媾圖、渡船圖、雄性狗圖、扁莖劍、各式銅鼓紋飾、路線等圖像,堪稱壁畫的代表作,規模之大,畫像之多,氣勢之磅礴,在國內已發現的壁畫中首屈一指。畫面中的中心人像人身蛙形,有些超過2.5米接近3米,銅鼓圖像直徑在1米左右,與出土實物差異不大,體現了博大為美的藝術特點。崖畫反映的是壯族祖先打扮成蛙圖騰過節的歡歌狂舞盛況。

銅壺(西周)攝影:李桐

三、羅泊灣墓葬群

位于貴港市城郊,古墓葬分布密集,連綿不斷。目前已發現最大的古墓有4座,即羅泊灣一號墓、羅泊灣二號墓、風流嶺西漢槨墓和南江村古墓。從1954~1988年,已發掘古墓500多座,出土文物達10000余件。

羅泊灣一號墓包括封土堆、墓道、墓坑、槨室、車馬坑、殉葬坑、器物坑等部分。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陶、銅、鐵、金、銀、錫、玉石、瑪瑙、玻璃、竹、木、漆、麻、絲等。包括生產工具、生活工具、車馬器、樂器、兵器、木牘、木簡、植物種實等。其中,陶器50件,銅器192件,鐵器25件,尺2件,木器僅存208件,漆器保存完整的22件,復原31件,木牘、木簡和封泥共19件,絲麻織品原物均已腐爛。根據墓葬結構風格和隨葬品,專家推測此墓時代為西漢初期,上限至秦末,下限不會晚于西漢文景時期,即趙佗稱王的南越國時期。墓主人生前很可能是當時地方機構的最高官吏,布山縣是南越王國的桂林郡治,桂林郡守、郡尉死后葬在這里,完全是可能的。

羅泊灣二號墓由封土、墓坑、墓道、槨室、殉葬品等五個部分構成。此墓歷經盜掘,主要發現數量較多的車蓋弓帽(已殘破不全)、漆皮和漆器殘片。在前室中部還發現銅車器和鐵箍各一件。后室東邊廂存有陶罐、五聯罐、盆木桶、銅壺、銅鼎、弩機、木炭和植物種實等,西邊廂有陶罐、五聯罐、陶甑、三足盒、紡輪、溫壺、盆、銅鏡、銅鼎、銅熏爐、無字玉質章、木梳(置于一漆奩內)、豬牙及豬的骨髓。中廂有少量的車蓋弓帽和一件小型銅車器,頭廂有一方“夫人”玉質印章,還有陶罐碎片。棺室還有玉璧、玉璜、玉鐲、玉龍形拐杖、金餅、銅鏡、銅矛、鐵斧、封泥等。出土陪葬品共計123件。其中以陶器為主,間有玉、鐵、木和金器,還見到了漆器、竹器和紡織品痕跡。從器物用途分為兵器、炊器、儲容器、貨幣和隨身用品等類。其中陶器83件,銅器15件,鐵器3件(包括盜墓者留下的一件),玉器8件,木器3件,金餅、銅扣及封泥共5件,漆器殘片,植物實種計有青梅、橄欖、李、花椒、菜子、瓜子等7種。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推測,此墓葬時間為西漢初年南越王國時期,墓主人可能是趙佗王國派駐當地的相當于王侯一級的官吏的配偶。

玻璃龜形器(西漢)攝影:李桐

玻璃環(西漢)攝影:李桐

漆繪銅盆(西漢)攝影:李桐

風流嶺西漢木槨墓位于今貴縣北郊風流嶺。該墓早已被盜,今出土文物主要有大銅馬,高約83.3厘米,雄性,體形高大,昂首張嘴,前腿后翹,呈奔馳嘶鳴狀,為廣西出土文物中較珍稀的一件。另有一件牽馬架車銅俑。俑為一帶須老者,面目端莊樸實,戴帽、披肩,身著盔甲,雙腿跪坐,兩手在胸前緊握作牽馬狀。同時出土的還有鎦金銅四轄、馬銜、銅弩機、鐵車戟和車馬飾等文物共40多件。

南江村古墓葬位于貴港南面郁江南岸的南江村西面。此墓直徑20米,高6米,經勘探已發現陪葬漆器木屑出土,還有藍色穿孔料珠一粒和墓壁。墓呈饅頭形,高頂,初判為漢、晉古墓。屬古墓葬群中較大的墓葬之一。

四、欽州隋唐碑與隋唐古城

清道光六年(1826年),在今欽州市久隆鎮新明村石狗坪發現隋朝寧越郡欽州市正義大夫墓志碑一方,系當地豪酋寧氏家族族人寧贙墓內所出。碑屬石質,銘文分30行,每行39字,出土時損傷13字。1920年在欽州平吉公社平心村后背山山岡又發現唐朝欽州刺史寧道務墓志碑一方。碑系陶質,出土時碎為十片,修復方能識別拓印。銘文分30行,每行有40~50個字。1977年和1981年,又分別在欽州久隆公社的新明大隊、草青大隊兩地發掘了七座寧氏族人的墓葬,共出土文物130多件,這兩方墓碑及出土文物成為研究寧氏一族及相關歷史的珍貴資料。

寶塔形尖頂活鏈錫銅壺(元)攝影:李桐

欽州隋唐古城遺址在欽州市東北50里的久姓鎮上東壩村東北。城址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80米,開有東、西、南、北四城門。古城坐北朝南,城墻用紅色土夯筑而成,極堅實,墻高出地面5~10米,墻底部厚8米,墻頂厚3~4米。城址四周護城河尚依稀能夠辨認。城址內出土文物有板瓦、筒瓦、蓮花紋瓦當、繩紋紅磚、菱紋紅磚、青瓷碗片、玉璧形碗足、青瓷罐等。

靈山縣唐舊城古城址位于靈山縣舊州鎮駐地西南部約300米,北靠山岡,東南臨舊州河。城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50米,四周土墻均有殘留。城墻殘高2~3米,厚約2米,系用黃色泥土夯筑。北門尚殘存,其余城門已全部毀壞。城址遺物有筒瓦、板瓦、陶罐口沿殘片。

侈耳獸足銅鼎(戰國)攝影:李桐

越州唐古城位于浦北縣泉水鎮坡子坪村前,北距縣城約65公里,西距公社約12公里。古城南瀕南流江,依山勢建成,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地勢極為險要,可扼今浦北、合浦、博白三縣交界一帶。古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南墻長360米,西墻長280米,北墻、東墻依山勢構筑。整個外城面積為250畝,包括四個小山包在內。城內東北面三個山包,呈品字形。內城構筑在西部一個山包旁,呈長方形:南北寬約130米,東西長約160米,外城四周均有護城池。故城遺址中發現大量隋唐時期的陶瓷器、瓦當、城磚以及一件唐朝乾元年間的銅鐘。

浦北縣唐舊州古址位于浦北縣泉水鎮舊州村,北依南流江,北距鎮所在地約1公里。因破壞嚴重,無法從地表丈量城址尺寸,但從整個地勢觀察,城址分為內城和外城。在城址內發現的遺物有筒瓦、布紋板瓦、蓮花紋瓦當、玉璧形碗足、青黃釉陶片等。

五、唐代智城峒遺址

上林縣唐代智城峒遺址已無地面建筑,非常荒涼,分內城與外城兩部分,中間有城墻隔開。總體形狀呈彎月形,東西最寬處為530米,南北最寬處為250米,內城面積1.15公頃,外城面積為5.04公頃,總面積6.19公頃,周長1.7公里。城內文化遺存有4道城墻、3個池塘和1個水井,并發現有石磙、石臼、石碾槽、智城峒碑等遺物。智城峒碑是智城峒址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屬于摩崖石刻。碑高164厘米,寬78厘米,碑文由序文、詩兩部分組成,內容為盛贊智城峒及附近的自然環境,頌揚韋敬辦的文治武功。全碑共24行,直書,字徑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行文1108字。碑文中的“日、月、星、天、地、年”皆用武則天自造字,還雜有變體字、異體字和俗字。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則在澄泰鄉洋渡村石牛山腳下,與前者距離約4.5公里,大宅頌所稱頌的是智城峒唐朝時期的整體建筑及周圍的生態環境。

捶碟花鳥摩羯紋高足銀碗(宋)攝影:李桐

六、土司城遺址

明清時期,壯族地區各地土司都建有城垣,城垣規模大小視其管轄范圍及經濟基礎而定,土司城外墻基本都是夯筑土墻,衙治既是辦公判訟的地方,同時也是土司家屬起居之地和土司祠堂之地,一般都用建筑物作圍墻。

平果思恩土府遺址先建于今平果縣,后又遷至馬山縣。平果縣思恩土府遺址位于今平果縣舊城鄉政府駐地,原是唐宋時期思恩州州治,明初為思恩土府治所。舊城依山而造,四圍是山,凡低矮處皆壘筑城墻,城墻周長約3公里。目前保存較好的是八峰山上的一段及東部的一段。東城墻殘長200米,寬8米,殘高5~6米,兩側用石塊壘筑,中間填土,壘徹門石頭很大,有些重一百余公斤,一般也有二三十公斤,城墻非常牢固。

壯族忻城土司衙門

忻城土司衙門舊址,坐落在忻城縣城的翠屏山腳下,被譽為壯族“故宮”,是目前所知保存最為完好的縣級土司衙署建筑群,系莫氏第八代世襲土知縣莫鎮威于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所建,后多遭兵火毀壞,新中國成立后修復。忻城土司衙門坐南朝北,高于舊有街道,背后是翠屏山,山南有芝江河,是天然的護城河。土司衙門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現仍保留的建筑群有衙門和祠堂兩大部分。衙門由照壁、前門、正堂、長廊、二堂、三堂、后院組成軸線,另有西轅門、東花廳、西花廳、東廂房、西廂房和兵舍、牢房分布左右。祠堂分照壁、大門、祭堂和正寢四個部分,是祭祖圣壇。二者建筑群占地9500平方米,全部是磚木結構,飛檐挑脊,鏤空花窗,莊嚴雄偉。另有附屬建筑,三清觀、代理土司府第、練武場、關帝廟、伴云亭等,另有亭榭、小橋和土司官塘,西北有土司陵園,園門立有華表和石牌坊,神道旁立著石俑、石鼓、石馬、石牛、石獅、石象。

馬山思恩土府城址位于縣城西南23公里喬利街西側的那舊屯,南為石山,北為土坡,中有小河自西向東流經,東西兩側為開闊地帶,城墻沿土坡北面砌筑。思恩土府從明朝正統七年(1442年)到嘉靖七年(1528年),在喬利建署長達86年之久。現僅在拉舊屯側保留有長50米、寬5米、高2米的墻基,其上外側保留有高0.7~1.2米、寬0.3~0.5米的護體墻,城中皆辟為耕地。

遷隆峒遺址位于廣西寧明縣那堤鄉遷隆村。宋朝時曾在此設遷隆州,明朝洪武初年因黃氏土司丟失州印而降為遷隆峒巡檢司。遺址內未見有宋代建筑遺跡,幾乎都是明清時期文化遺存。現仍有兩千余居民居住,全部為壯族。城址呈“十”字形,分東、西、南、北街,各有城門,城墻為土夯,少有保存。街道寬約5米,鋪青石板,兩側民房較低矮而整齊,舊時街道以東街保存較好。州署設在北街,地勢較高,目前仍看到衙署地面上有26個石墩,分兩行排列,石墩與地表平。衙署遺址內還有一個石刻獅子,刻工古樸流暢,為明代文物。南門外有石狗兩只,東街有北帝廟和遷善書院,北帝廟仍留有石柱礎,飾仰蓮紋,似為明代產物。

忻城莫土司衙門建筑圖案 攝影:何敏

靖西歸順州衙遺址在廣西靖西縣舊州街上,北靠高山,前有舊州河,土司衙門已無地面建筑,但在遺址當中仍可看見明朝的花磚、鋪地磚、柱礎等文化遺存。

下石西州衙門遺址位于憑祥市夏石小學校內,明朝萬歷年間(1573~1619年)從下石舊州遷徙茶柳(即今憑祥市夏石小學校內)建筑。衙門已毀,現僅存石柱礎及殘損的土城墻和碉樓。土城墻呈正方形,周長160米,殘高20米,厚0.4米。碉樓呈正方形,用石灰、泥沙夯筑。現有3層,每層長3.4米,寬3米,高2米,有3個小窗口,入口處是泥土夯成的通道。碉樓頂部已毀,每層隔板已失,其他基本完好。

江州土州衙門遺址位于今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江州街南100米處。主體建筑幾經拆遷,現已毀壞,僅存衙署大門前臺階、石獅、石鼓。

下旺土司故治位于今廣西平果縣海城鄉那海街,石城。正南倚靠觀音山,其余三面長500米,高2米,東、西、北面各設一石門,東門名“古”,西門名“律”,北門名“紹興”。

歸德土州故址在今坡造鄉歸德村,清代轄四地,東接武鳴縣,西接上林縣,南接隆安縣。

廣西忻城縣土司衙門簡潔的木窗花紋

果化土州在今百色市平果縣果化鎮槐前村太平屯。舊筑有土城墻。

西林岑氏家族建筑群位于今百色市廣西西林縣那勞村馱娘江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筑群占地面積共8971.61平方米,皆為明清時期建筑。主要建筑有岑氏土司府、宮保府、南陽書院、增壽亭、榮祿第、岑家祠堂、思子樓、孝子孝女牌坊等。

遠街寨遺址位于今廣西百色市田東縣思林鎮西南3公里的遠街村,是南寧市上林縣黃氏土官的衙門所在地,為清代所建。寨建于臺地上,高出四周約3米。寨址呈長方形,南北長250米,東西寬40米,總面積在1萬多平方米。舊有磚砌圍墻,其東西南三面有護城河環繞,河寬15米。寨門設在東面,門寬3米。地面建筑已全毀,僅余寨基部分。

廣南儂氏土司衙門遺址在今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第一小學內。衙署占地11000多平方米,原有大堂、鼓棚、監獄、代辦房、簽押房、書房、議事廳、五鳳樓、土司家屬起居室等建筑,現在大部分已毀壞,僅存衙門大堂部分。遺址內的石刻如大門前的石獅、石臺階、望柱、柱礎、花磚等,都有保存。

阿用古城遺址坐落于云南省富寧縣阿用鄉西北面阿用街后面約300米遠的山坡頂上,城依山勢而筑,墻為土夯。原城墻約500米長,現僅存23米,殘高2米,寬2.3米。

鏨花摩羯紋花口高足銀盤(宋)攝影:李桐

阿雅龍氏土司遺址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八寨北面。城依山而建,居高臨下,地勢險峻,占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分前、中、后三營,設東、西、南、北四門。石壘城墻,全長約530米,最高處3米,墻體除東、西、南局部坍塌外,北面保存基本完好。

壯族土司城址還有很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定结县| 新建县| 沙雅县| 静海县| 广平县| 延安市| 大冶市| 游戏| 定陶县| 金华市| 都兰县| 合肥市| 全州县| 肃北| 凌海市| 巨野县| 张家川| 上饶县| 彭州市| 会理县| 金川县| 米脂县| 拉萨市| 花垣县| 荣昌县| 阳朔县| 法库县| 韶关市| 沙雅县| 秀山| 徐闻县| 曲沃县| 拉萨市| 饶河县| 如皋市| 开化县| 松阳县| 文昌市| 新余市|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