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壯族的民間文化
第一節 民間教育
家庭教育在壯族民間教育中影響很大,是壯族生產、生活知識主要的傳承基地。它同時和相應的家族教育互相配合,家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示范和規范,較早時家庭教育是家族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后來家庭有較強的獨立性,家族教育便成為家庭教育的某種規范性制約和補充,它只是借助于傳統的力量和規范來影響家庭教育,但其活動的頻率已大為降低。
在氏族社會,氏族是教育的單位,對少年兒童的教育包括生產、生活知識。壯族先民的成丁禮,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其內容包括祭祀、打掉一顆門牙、老年人傳授神話及史詩、傳授生產技能。打掉門牙此俗久遠,在神話《布伯》里早有記述,說雷公逃回天上之前拔下一顆門牙交給兄妹倆,洪水過后兄妹勉強成親。清代“土僚蠻……男子及十四五則左右擊去兩齒,然后婚娶”。說明成丁禮后才成為正式成員,并有兩性生活的權利。成丁禮過程有時很長,目前世界各地存在的原始部落中,有的長達半年至一年。在非洲,成丁禮期間,少年要單獨在另外的草棚中居住,白天自己打獵、采集或打魚,學會獨立生活,晚上由酋長或老人授予他本氏族部落神話傳說及生產、生活知識,這就是教育。壯族也有類似的說教。原始社會壯族生產力水平低下,大自然的力量常常構成巨大的威脅,人們在群體生活中,不得不給下一代傳授生存的知識及本領。《摩兵布洛陀》中所提到的“三百六十怪,七百二十妖”,諸如“禾苗尖枯死,水牛角斷裂”“鶴鷹站曬臺”“下地碰虎狼”“跟前龍卷風”“在家見大蛇”“出門蛇攔路”“掠過大門口,狐貍叫柱旁”“灶火燒烘籃”等等,都使人感到恐懼,所以要告訴青少年避害趨利,這些都是成丁禮中要傳授的。氏族制度消失后,這些傳授依然延續了下來,不過變為年三十晚祭祖時全家沐浴更衣靜聽巫師唱誦。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由于生產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家庭教育的內容便變得更加廣泛和充實,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從內容結構看,主要有品德教育、健康教育、語言教育、勞動觀念教育、生活知識教育、生產知識及技能教育、自然知識教育等等。品德教育的內容體現在《傳揚歌》中。健康教育包括防病治病知識、衛生知識、中草藥的性能、鑒別、加工和使用,所謂“椎結剪發,文身跳足,暑熱好浴于江,使舟善水”,講的是壯人的體育鍛煉和衛生習慣。語言教育包括交際能力、正確使用詞匯、表達技藝和語言健康等,是一項經常性的教育。勞動觀念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極重要的一環,它始終貫徹《傳揚歌》中“勤勞是頭條”的思想,對青少年教育抓得較緊。生活知識內容廣泛,包括如何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如何做人、交友睦鄰、安全防衛、禮儀禮節、生活習俗等。自然知識包括動植物知識、山川河流知識、氣象知識、季節知識,其中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農作物知識、鳥獸知識、季節知識受到特別的重視。生產知識和技能主要是各種農作物、林木、經濟作物的種植季節、種植技術、田間管理、收獲時機及技藝、運輸、加工、儲藏等,壯人對農業實用技術的傳授特別用心。
家庭教育的時機與方法,和教育的內容及目的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最起作用的是家庭的和諧氛圍和家長的榜樣,即《傳揚歌》中所提倡的“小事各相讓,大事好商量,夫妻一條心,勤儉持家忙。言語當謹慎,和睦把家當,親友有榜樣,家貧變小康”。如果家庭內部出現矛盾,家庭內部老人便出來調解,調解不成,族長、寨長調解,有時親友也遠道而來調解,調解的過程便是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教育的過程。寨老、老人那慈祥的話語,生動的實例,動人的民歌,發人深省的格言俗語,是化解矛盾銳利的武器,使各方心悅誠服,破涕為笑。壯人的家庭,總的來說比較和諧,少有大打出手、大聲呵責咒罵、酗酒鬧事,養成了一種比較內向溫和的性格。生產知識的傳授,除了手把手講授,還有大量的農事歌、季節歌、鳥獸歌、牧歌、紡織歌、建房歌,隨時隨地傳授。各種節日如四月八插秧節、六月二牛魂節、十一月洗小鐵節,都是傳授生產知識的重要時機。家庭中的紅白喜事,也是教育的時機,這里既有人生禮儀的演繹,可供青少年們實地觀察,也有不少的道德說教,讓人們擇善而從之。如在不少地方,壯人的喪葬開始時有一個莊重的“告別”儀式,孝男孝女及族人圍在靈臺之前,由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致辭,內容是某某不幸辭陽,他生前勤勞創業,尊老愛幼,敬友睦鄰,品德崇高,同族子孫應當繼其人品家風,使我族一門興旺發達;然后懇求歷代考妣接納新魂,帶他上下享用牲禮香火,佑護子孫。這個過程便是一次生動的家庭傳統教育。此外,由于道德宗教化和宗教道德化的雙向運動,師公在道場中所唱誦的《二十四孝》《董永》《童靈》等不少經詩,都有許多道德說教的內容。
壯族傳統的家庭教育,從現在看來不少內容已經陳舊了,因為這些內容所適應和維護的生產方式業已消失,但不少內容具有超時代的意義,仍然應當作為優秀傳統予以繼承。
壯族過去由于沒有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俱樂部、少年宮、電影院一類設施,社會教育的內容、場所及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教育的內容上,除了繼續強化家庭教育的有關方面,還要加上公共道德教育、習慣法教育、社會知識教育、歷史知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民間非常重視歷史知識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人們通過傳說故事、民歌、民間長詩、壯劇、民間說唱來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的是非觀。在歌圩和歌臺中有一種比知識、比智慧的盤歌,通過互相對答,唱出我國朝代的更替和事件的過程,唱出了對歷史上奸惡的憎恨和否定,對正直的名臣、衛國的武將的景仰與贊揚。在民間所流傳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香蓮》《自明朝至民國史歌》《馮子材打老番歌》等思想健康的大量長詩,更是壯人教育青少年的生動教材。
社會教育的時機及地點,一是公共場所,如各地的廟宇、公園、傳統集會的山洞、祠堂及公共集會場所,宣揚習慣法、鄉規、鄉約多在這里舉行。二是節日娛樂場所,如舉行歌圩的傳統地點、壯戲露天劇場、廟宇、民間說唱場合等,這是通過民歌、敘事長詩、傳說故事進行社會教育的好時機,且由于寓教于樂,效果甚佳。節日的火塘邊,是民間故事家施展才華的好地點,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傳說正是通過這樣的機會發揮其功能。三是紅白喜事,歌王、歌師、師公所唱誦的長詩、經詩及臨機應對的壯歌,在某種濃烈氣氛之下更能發揮其穿透力。
教館教育以傳授古壯字及民歌創作方法為基本內容,屬于民間教育的一種。在傳授過程中,歌王、歌師要講述民族的歷史、傳統道德、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生產和生活知識、當地風土人情,使青少年具有較為廣泛的社會知識和生活常識。這一方面是為了給年輕人一個道德的導向,另一方面使他們在歌場中能左右逢源,應付自如,以顯示自己的才識和修養,同時在倚歌擇偶中不至于打敗仗。因此,教館無形中成了壯人一度倚重的教育陣地。20世紀70年代逝世的柳城歌王黃三弟,曾在歌臺上對贏一個橫行鄉里的歌霸。他在柳州各縣所設的教館,培養出了一批德才兼備的高徒。
工匠教育實為民間的職業教育,這些工匠主要有石匠、木匠、鐵匠、銀匠、銅匠、泥瓦匠等,他們授徒傳藝,一絲不茍,既傳其技,又教做人。行業之間,還有一些規矩,如過去制造銅鼓的絕技,秘不外傳。其特點一是神秘性,非徒不傳,拜師后經3年學徒,認可才舉行收徒儀式;二是在具體操作中傳藝,強調實踐;三是除少數行業傳子不傳女,一般不壟斷技術,徒弟可繼承其真傳;四是注重人品,不嫖不賭,壯族工匠及門徒生活比較嚴謹。
壯族民間教育具有較強的傳承性和時代性,把繼承與發展統一起來。因此,相對而言,壯族民間教育較少有保守性,注重向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學習。幾十年來,民間教育不是萎縮而是發展,只不過內容、形式、手段有很大的變化,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電影院、大禮堂、展覽館、俱樂部的普遍建立,廣播電視網絡的覆蓋,電腦進入家庭,都使民間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煥然一新。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且不說覆蓋全州的電視臺、廣播電臺和博物館、電影院等現代化公共設施,單就遍布壯鄉的專業和業余壯劇團而言,每當年節連耋耄老人也扶杖到臺下觀賞具有時代色彩和教育意義的壯劇新劇目時,更使人感受到新時代社會教育的分量。現如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規模和深刻程度已非昔日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