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壯族
  • 梁庭望
  • 3732字
  • 2019-10-10 10:39:39

第六節 民族區域自治

桂西壯族自治區的成立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的前奏,是一個包括3個專區的民族區域自治地方。1952年12月9日建立,是行署一級的壯族自治政權,覃應機(壯族)當選為主席,首府設在南寧市區。轄廣西西部的邕寧、百色、宜山3個專區34個縣(后調整為42個縣),面積11.1萬多平方公里。區內有壯、漢、瑤、苗、侗、水、仫佬、毛南、回、京、彝、仡佬12個民族共626萬多人。其中壯族420萬人,占當時廣西壯族人口的77%。1956年將桂西壯族自治區改名為自治州,覃應機任州長,政區權限、轄地、首府不變。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州同時撤銷。

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 攝影:李桐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于1958年3月5日。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壯族的要求,中共中央于1956年10月提出建立省級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倡議。這個倡議得到了廣西各族各界的贊同,認為只有成立省級自治區才能與壯族的地位相適應。在討論自治區的轄地及名稱問題時,提出了“分”與“合”兩個具體方案。分的方案主張將原廣西省的轄地一分為二,在廣西西部建立省級壯族自治區,而桂東仍保留廣西省的建制。合的方案主張原廣西省的轄地不必分割,以原廣西省的建制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在中央和國務院的主持協調下,各族各界經過反復協商、權衡得失,最后認識趨于統一,認為合的方案符合廣西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壯族是廣西的土著民族,是廣西最早的開拓者,漢族自秦代以來逐漸移居廣西。長期以來,壯族、漢族和廣西其他少數民族休戚與共,長短互補,共同創造廣西的歷史和文化,合則兩利,分則俱傷。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國務院于1957年6月作出了關于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決定,同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相應的決議。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宣告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韋國清(壯族)任自治區主席,首府設在南寧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中國華南,北鄰湖南省,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東鄰廣東省,西鄰云南省和貴州省,位于北緯20°54′~26°23′,東經104°28′~112°04′,總面積23.6萬平方公里,人口4961萬(2006年),包括壯、漢、瑤、苗、回、彝、仫佬、侗、毛南、仡佬、水、京等12個世居民族,40個其他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794萬(2006年1%抽樣),占38.50%,其中壯族1518萬人,占全區人口的30.80%,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6.10%。全自治區包括14個地級市,即:桂林市(市與地區合一)、南寧市(市與地區合一)、貴港市、柳州市(市與地區合一)、梧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玉林市、賀州市、河池市、百色市、來賓市、崇左市。有7個縣級市,56個縣,12個民族自治縣,34個市轄區,700個鎮,426個鄉(包括58個民族鄉),104個街道辦事處,1644個居委會,14359個村委會。區內南寧市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柳州為工業城,桂林為文化旅游城,北海、防城、欽州為對外貿易港口。區內鐵路、公路、航空、海運四通八達,是中國唯一有出海口的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14個地級市如下:

南寧市 地級市。包括興寧區、青秀區、江南區、西鄉塘區、良慶區、邕寧區、橫縣、武鳴縣、賓陽縣、上林縣、馬山縣、隆安縣。面積2.21萬平方公里,人口671.89萬(2006年)。壯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357.84萬人,占53.30%(2006年)。全年生產總值870.15億元,比2005年增長15.21%。該市各區縣受市區拉動,經濟社會發展前景看好。

桂林市 地級市。包括秀峰區、疊彩區、象山區、七星區、雁山區、臨桂縣、興安縣、陽朔縣、靈川縣、龍勝各族自治縣、全州縣、永福縣、灌陽縣、資源縣、平樂縣、荔浦縣、恭城瑤族自治縣。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人口499.29萬。少數民族主要是瑤、壯、苗、回、侗等。年生產總值607.02億元(2006年)。市區、陽朔、龍勝、興安等縣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廣西的旅游勝地。桂林市是個文化城。

柳州市 地級市。包括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面積1.86萬平方公里,人口360.51萬(2006年),壯、瑤、侗、苗等少數民族194.62萬,占54.00%。年生產總值622.34億元(2006年)。森林覆蓋面積達59.30%。市區是廣西的工業中心。

民族大團結 攝影:李桐

貴港市 地級市。包括覃塘區、港南區、港北區、桂平市、平南縣。面積1.06萬平方公里,人口478.90萬。壯、瑤、苗等少數民族78.60萬。市區港口是廣西最大的內河港口,年吞吐量達2276.32萬噸,通航里程達363公里。年生產總值265.19億元(2006年)。

百色市 地級市。包括右江區、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那坡縣、靖西縣、德保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樂業縣、凌云縣。面積3.63萬平方公里,人口378.80萬,壯、瑤等少數民族329.60萬,占到總人口的87.00%,是廣西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較高的市。年生產總值297.27億元(2006年)。工業發展前景看好,平果鋁業是我國最大鋁業之一,其以鋁業為龍頭的平果工業區已成為多產業集群園區,規模更大的德保鋁礦正在開發之中。

河池市 地級市。包括金城江區、宜州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面積3.35萬平方公里,人口389.00萬,其中壯、瑤、仫佬、毛南、苗、侗、水等少數民族326.90萬(2006年),占到總人口的84.00%。年生產總值248.89億元(2006年)。該市是有色金屬之鄉,水利之鄉,民族文化多彩,特色農業前景看好。

崇左市 地級市。包括江州區、扶綏縣、天等縣、龍州縣、寧明縣、大新縣、憑祥市。面積1.74萬平方公里,人口233.20萬,其中壯、瑤等少數民族230.87萬,占到99%(2006年),是廣西少數民族比例最高的市。年生產總值194.03億元(2006年)。該市有邊境線533公里,邊貿繁榮,是廣西對外開放的前沿,前景誘人。

來賓市 地級市。包括來賓區、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合山市。面積1.34萬平方公里,人口247.60萬(2006年),壯、瑤、苗等少數民族185萬,占74.70%。年生產總值203.46億元(2006年)。來賓市是新建市,投資前景看好。

北海市 地級市。包括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合浦縣。面積3337平方公里,人口152.06萬(2006年)。少數民族主要是壯族。港口吞吐能力804萬噸,是面對東南亞、印度洋最重要的南海港口。銀灘等是我國重要的海濱旅游區,年生產總值199.64億元(2006年)。

防城港市 地級市。包括港口區、防城區、上思縣、東興市。面積6173平方公里,人口82.21萬(2006年),壯、京、瑤等少數民族40.72萬,占49.50%。年生產總值119.61億元(2006年)。港口吞吐能力3250萬噸,是廣西重要的對外口岸。

欽州市 地級市。包括欽南區、欽北區、浦北縣、靈山縣。面積1.07萬平方公里。人口348.56萬(2006年),少數民族主要是壯族和瑤族。年生產總值245.07億元(2006年)。作為廣西重要的港口城市,吞吐能力達1476萬噸,是面對東南亞的重要口岸。

玉林市 地級市。包括玉州區、北流市、容縣、興業縣、陸川縣、博白縣。面積1.29萬平方公里,人口609.31萬(2006年),壯、瑤、苗等少數民族10.30萬。年生產總值415.06億元(2006年)。玉林是廣西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玉柴機器遠銷國內外,玉柴工業園區是廣西“十一五”規劃的重點項目。

賀州市 地級市。包括八步區、昭平縣、富川瑤族自治縣、鐘山縣。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214.50萬(2006年),其中瑤、壯等少數民族32萬。年生產總值189.05億元(2006年)。因地處三省區交界,商業前景看好。

梧州市 地級市。包括萬秀區、蝶山區、長洲區、蒙山縣、蒼梧縣、岑溪市、藤縣。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308.22萬(2006年)。少數民族主要是瑤族和壯族。年生產總值270.42億元(2006年),人均收入在廣西是比較高的。航運比較發達,在鐵路和公路興起以前,這里曾經是廣西的交通要道。

其他的自治地方較重要的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這是地區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1958年4月1日成立。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東面和北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接,南鄰越南。面積3.3萬平方公里,州府設在文山,轄文山、廣南、硯山、丘北、西疇、富寧、麻栗坡、馬關8縣。自治州成立時,全州總人口148萬多,其中壯族47萬多,苗族16萬多,漢族65萬多,余為彝、瑤、回、傣、白、蒙古等少數民族。因壯、苗民族人口占全州少數民族人口的絕大多數,故以壯、苗兩個民族聯合成立自治州。1990年,全州人口增加到297萬,其中壯族87.10萬,占總人口的29.30%。該州有色金屬蘊藏量豐富,水電資源豐富,盛產三七,經濟發展潛力很大。南昆鐵路雖然未經該州,但距離不遠,其沿線拉動力也到達文山州各縣,有利于該州的經濟發展。此外,文山州與越南有邊界線,發展外貿和邊貿具備有利條件,使該州的改革開放有著廣闊的前景。

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是縣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1962年10月1日成立,位于廣東省西北部,西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接,面積1265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翠。1990年全縣總人口為120034人,其中壯族42841人,瑤族8566人,漢族68627人,余為其他民族。

縣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欽北壯族自治縣,成立于1958年5月10日,1964年2月1日改稱欽州壯族自治縣。該自治縣當時歸廣東省管轄,1965年7月區劃調整時,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故撤銷自治縣建制改稱欽州縣。

在貴州、湖南、廣東三省境內小片壯族聚居地先后建立了8個壯族鄉,其中有貴州省從江縣的正平、宰河、堯貴、剛邊、高武、秀塘6個壯族鄉,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清塘壯族鄉,廣東懷集縣下帥壯族鄉。每個壯族鄉中壯族人口數千人不等。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的建立,實現了壯族當家做主的愿望,對推動壯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保障作用。

壯族民族區域自治一覽表

壯族民族鄉一覽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河县| 平昌县| 汽车| 宿松县| 北京市| 南木林县| 芦山县| 洛扎县| 定远县| 湖南省| 始兴县| 文昌市| 和田市| 祁连县| 麦盖提县| 徐汇区| 蛟河市| 宁阳县| 龙海市| 绥棱县| 台北市| 东安县| 藁城市| 东莞市| 马边| 岑溪市| 本溪市| 浦江县| 宜兰县| 大田县| 铜梁县| 三原县| 武鸣县| 长泰县| 铁岭县| 大姚县| 延津县| 内乡县| 汕头市| 瑞昌市|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