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語言文字
一、語言
(一)基諾語的系屬
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基諾語可分為基諾、補遠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的詞匯差異比較明顯,語言、語法有一定差別。兩個方言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詞匯上,彼此通話有一定困難。有90%以上的人口使用基諾方言區的母語方言。在每個方言內部,除語言外無明顯差別,村村寨寨都能通話。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生活在無文字時代。基諾語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當今的社會生活中,既是基諾族居民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又是維護內部團結的紐帶。
基諾語的基本特點是有聲調,韻母以單元音為主,沒有輔音韻尾;聲母中有復輔音、腭化輔音,塞音、塞擦音清濁不對立;詞匯以單音節詞為基礎,并有增加多音節詞的發展趨勢;語序和助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并保存有較古形式的形態變化。
基諾語言聲調的特征是聲調中喉頭和聲帶緊縮與松弛相對立。其高升調主要出現在漢語和傣語的介詞中,基諾語聲調有區別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作用。聲調的數目在不同的方言、土語中,有6個、7個、8個不同的情況。巴卡話有8個聲調,其中低降調并入了中降調,其余還有高平調,調值為55;次高平調,調值為44;中平調,調值為33;中降調,調值為42;低升調,調值為13;高升調,調值為35;高降調,調值為53。
基諾語音節結構形式共有10種,其中由1或2個因素構成的音節各有2種,由3或4個因素構成的音節各有3種。這4種形式是基諾語固有的形式。有3種基本上是外來詞語的音節,只有個別音節是基諾語所固有的。而余下的3種則是受漢語借詞的影響而增加的。但是,不管由幾個因素構成的音節,都帶有一個固定的聲調,各個聲和音都符合音樂的聲調式發音節點,比如“咪嘬哆聶額啵啵
唉”譯為閃亮閃亮的螢火蟲。口中發出的各個聲音都具有音階的高、中、低音色,猶如優美的音樂旋律一般。
基諾語的詞義有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同音詞。語序一般是主語—賓語—謂語,名詞定語在被修飾之前,形容詞、數量詞定語在被修飾之后。助詞是表示各個句子成分之間結構關系的虛詞,有主語助詞、賓語助詞、方位助詞、關聯助詞、介賓助詞等。
在基諾語中,語序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語法手段,由于基諾語尚保存著較多的形態手段,可以用聲調變化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所以句式的語序變化就比較靈活,并不影響句子的意義,如常見的主語后置,賓語后置,主語、賓語位置顛倒,主語、賓語的重復等。基諾語的句子結構有單句和復句之分,而且依照句子的語氣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
基諾語造詞法靈活多樣,按句法方式造詞和音譯漢詞語是豐富詞匯的重要手段。句法造詞的格式有5種,即聯合式、偏正式、動賓式、主調式、動補式。
拼體四字格極為豐富,這類四字格是一種固定詞組的形式,在句中當一個詞用,如進進出出、高高低低、日日月月、深深淺淺、上上下下等。
借詞有兩種情況,解放前向傣語借得多;解放后主要向漢語借。不論是漢語借詞還是傣語借詞,在語音和語法上都服從基諾語的發音習慣和語法規則,如科學、國家、偉大、犁頭、毛驢、電視、汽車、收音機、縫紉機、手表、手機、電腦等。傣語借詞,如芫荽、蘆葦、茄子、菠蘿、南瓜、水塘等。
就句子成分來說,基諾語的句子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6個。但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除“主—謂”句、“主—賓—謂”句、“主—謂—補(或主—補—謂)”句和“主—賓—謂—補”句外,還有不少的形態變化。
主語、賓語、謂語的位置除個別新興的一兩種漢語句式外,均采用主語—賓語—謂語的語序,如,我看書,我書看;他們房子掃干凈了,他們掃干凈了房子。定語的位置依其不同的條件,有的位于中心詞之前,有的位于中心詞之后,如一座山,山一座。狀語的位置大多在中心詞之前,也有個別位于中心詞之后。
補遠方言主要分布于景洪市勐旺鄉補遠山一帶。補遠方言在當地又稱本話。補遠方言有30個聲母,可分為單輔音聲母和腭化輔音聲母兩類。單輔音聲母有24個,腭化輔音聲母有6個。有27個韻母,可分為單元音韻母、復元音韻母和帶鼻音韻尾的韻母3類。單元音韻母有14個,復元音韻母有7個,帶鼻音韻尾的韻母有6個。
在歷史上,由于基諾族與外界發生交往,出現了雙語現象及民族語言中借用外來詞匯的現象。當今基諾族與外界交往日益頻繁、經濟聯系日趨增強,語言作為交流工具,這兩種現象亦有所發展。
基諾族的雙語現象由來已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以基諾語為主,多數人也能夠較熟練地使用傣語或漢語。民間諺語說“近漢說漢話,近傣說傣話。”有部分人還會使用其他民族的語言。這種語言現象是在各族人民長期密切交往的歷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過去,有些漢商及漢族工匠在基諾山定居,他們中有些人和基諾族通婚,學會使用基諾語。與此同時,不少基諾族群眾受其影響而學會使用漢語。在基諾山,基諾語一直作為主要的語言工具,而其他民族的語言則處于非主導的地位。毗鄰傣族地區的有些基諾族居民兼用傣語。筆者長期在基諾山生活和工作,但也在與三達山的農民和菜陽河等一帶百姓進行交往時見過和聽過,有些人從未進過學校,卻能夠使用漢語、基諾語2種語言進行交流,巴來和回珍、回魯這一帶的基諾族農民會使用漢語、傣語、哈尼語3種語言的也不少見。不過,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基諾語。
在基諾族中,常用兩種語言來表達同一個詞,一般是傣語在前,基諾語在后。基諾語有倒轉句特點,如“我吃飯”基諾語為“我飯吃”;“來玩”基諾語為“玩來”,“來玩我家”;“盼星星,盼月亮”基諾語為“星星盼,月亮盼”;“基諾人盼太陽”基諾語為“基諾人太陽盼”。基諾族是根據自己基諾語的語法來使用外來詞匯的。外來詞匯必須服從基諾語語言結構的規則才能夠表達意思。這些情況顯示了言語(字或詞)服從于語言的結構語言學規律。
有的研究者指出,基諾語作為本民族的一個重要特征,不僅不會消失,而且還將隨著社會的進步,繼續得到發展和繼承。有的專家則認為,將會在現代文化市場的極大影響和沖擊之下逐步消失。
(二)與傣語的關系
基諾族借用外來詞匯的現象出現較早。基諾語詞匯十分豐富,在與傣族、漢族人民長期交往過程中,基諾語中很自然地借用了一些傣語及漢語詞匯,例如基諾語稱村寨為“巴”,傣語稱村寨為“曼”,在近代的基諾族社會中,這兩種村名同時并用,“巴卡”被稱為“曼卡”,“巴亞”被稱為“曼亞”;“碌比卡羅阿切”意為天平,其中“碌比卡羅”是傣語,“阿切”是基諾語;筷子發音為“茄唋”,“茄”是夾的意思,“唋”是傣語的筷子;南瓜叫“蔴耙”(和傣族通用稱呼)。
(三)不斷豐富的基諾語
基諾族在與傣族和漢族的交流中也保留了自己的母語,用母語支撐著基諾族的生存。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發展與豐富的過程,如果不再完善和修復它也有衰竭的可能。對于基諾族的語言來說,它也是一樣的,有過渡與發展以及豐富的過程。他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用多彩的語言交流情感,以語感人、以語馴獸、以語育子,萬物皆有自己的名詞,辨別出真善美、假惡丑,不論樹有千種萬類,獸有不計其數,魚有種類無數,是飛禽走獸還是河魚兩棲,甚至果類和塊根,他們都用自己古樸憨實的語言來詮釋色彩繽紛的世界。史冊上記載瑪黑、瑪妞從大鼓里出來后生兒育女,創造了更豐富的語言。阿匹歐歐向兄妹倆傳授語言、生活和生產知識。據說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阿匹歐歐坐爛了9個用牛皮繃制的凳子,使瑪黑、瑪妞掌握了生存的各種技能。瑪妞后來生下了6個孩子,6個孩子長大后繼續繁衍后代,子孫逐漸增多。他們圍著阿匹歐歐,請求她老人家給孩子們取名字。阿匹看了看門前一棵參天的大樹說:“老大兩口子的后代叫‘烏優’,老二兩口子的后代叫‘阿哈’,老三兩口子的后代叫‘阿希’。”烏優、阿哈、阿希即樹尖、樹杈及分枝。后來,阿希、阿哈到了杰卓山,烏優在小黑江東岸。分布在小黑江東岸的阿烏饒(原稱曼武)、毛俄(原稱曼哇)、洛科、茄瑪、補遠(勐旺鄉科連一帶人)的后代生活習慣和語言與烏優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差異。
(四)基諾族兩種方言
一種是漢語方言,另一種是地方母語。
(1)漢語方言,就是本地漢語方言。烏優家族(阿烏饒、毛俄新寨、毛俄老寨、洛科大寨、洛科新寨、巴別、銀場上寨、銀場下寨、普米)9個寨子講的是漢族語言,沒有基諾族的語言元素,發音近似于北京普通話,但三聲和二調難以辨別或是混用發音。用這樣的語言便于與不同地方的漢族溝通,也易于和講普通話的漢族溝通,比如沒有—不有不知道—不曉得哪兒—哪點走這條路—走這道路父親、母親—阿爹、阿嫫哥哥、妹妹—阿哥、阿妹烏鴉—老哇鳥—雀……這樣久而久之,地方方言便形成了當地通俗常用的語言,斷了臍帶后的小孩也是受母親的語言影響,開口就說漢語了,甚至沒有讀過書也會慢慢地學會了當地烏優的方言,乃至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周邊鄰村附寨的基諾族,所以,現在的基諾族小孩還沒有接受學校教育就會聽、會講漢語。
(2)地方母語,純基諾族的語言。語從口出、歌從嘴唱,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沒有任何文字的傳教,而是全靠口碑語言傳教,從睜眼看世界就看到了身邊的母親、父親和人們都在不停地做事情,都在不停地發出聲音,肢體運動也是基諾族最好的無聲語言,所以,基諾族人都受祖輩、父輩和身邊的同伴相互影響,他們在生活、勞動中不斷獲得對事物的認知,也同時也獲得了語言的傳教。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與漢族、傣族、哈尼族的商業交往,基諾族的語言發生了變化,基諾族的語言進一步的“漢化”,許多新型和現代化生活用品進入基諾族的家庭,比如電視、收錄機、手機、汽車和高檔的家用電器等,漢字逐步增加到日常用語里,比如來看電視—電視跌咯,他是來開車的—車開咯呢凸哦,這句很鮮明,“開”和“車”都由漢字替代。
基諾語的發音各寨有各寨的特點和不同的特征,但對人或事物的表達意思是相似的,雖然彼此不是一個寨子的人,或是大伙兒在一起聊天,對同一件事情有統一的看法,但是發出的語言信號和音調有所不同,以巴亞、洛特、巴卡、巴來、司土為例,比如問干什么,巴亞人說儈闊釀,洛特人說哈倭闊釀,巴卡人說咔倭闊咦,巴來人說卡遮闊釀,司土人說擴遮闊釀,說唱是基諾族純母語的一個鮮明的特征,它不用任何漢語。從敘事歌曲中可以覺察和體會到這一點,講述一個人從懷孕在母體、小孩出生后母親對小孩的口傳、母親背后的孩子、小孩玩游戲、帶小孩做家務和體驗生活(上山砍柴火、背柴火,下河背水喝、摸魚蝦)、青少年成長過程、舉行成年禮、婚戀過程、結婚成家、生育小孩、幸福家庭、白頭偕老、去世等,完全用基諾族的語言來完成說唱。
二、非語言符號
(一)表達可見事項的符號方法
生活在無文字時代的居民,彼此之間經常需要進行感情交流,如表達愛慕、友誼、不滿等;人們還需要記錄一系列具體的事件及過程,作出揭示、提醒、警告等。為了彼此交流的需要,基諾人創造了一整套非語言的符號方法,例如“樹葉信”,在山間小路上架有木棍小門以提醒行人注意危險;祭祀活動的“達流”竹片或百葉樹干制成的木刻,在木棍上刻上紋路,拴上雞毛、辣子或木炭,制成“通訊棍”等。這些符號方法可以被分為下述3種類型。
第一種符號方法是把實物進行一番加工制作以表達一定的意思。其特點是一種制作品只能夠表達一種特定的事物或意思。例如:
全寨性的祭祀活動都要在村寨的主要路口插“達流”,這是不允許鬼魂進入的標志。村寨的寨門上插上了“勒肉”的樹皮,這是禁止本村人外出,停止生產勞動,不允許外族人進入的信號,如果有外人無意進入就要罰款。
在自己選定準備開墾的山地中找一棵顯眼的樹,在樹身上砍3刀,劃剝開一塊樹皮,樹皮中夾上一撮草,草尖對著所要開墾的山地。
在山間毛路上架有木棍小門,意思是此處有捕野獸的機關,不可誤入。
男女之間談情說愛通常需要采用許多巧妙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感情,人們上山勞動或外出漁獵采集時,走在前面的人,在路旁或岔路口上留下“樹葉信”表示要和情人相會。基諾族把這種“樹葉信”稱為“曉冒悠串波克羅”,意為擺在岔路上表示愛情的東西。
青年戀人把兩片掃帚葉編織成人字形,再用三寸來長的三尖枯馬葉掛上紅線,放在掃帚葉上面,即成為一封“情書”。其中,人字形的掃帚葉表示人生道路上岔道很多,枯馬草到旱季就會枯死,紅線拴住它就表示不會枯黃了,枯馬草放在掃帚葉上,表示只要兩人的心被紅線拴住,就永遠不變。
滴漂葉的葉子疏松,用在樹葉信中表示關系要疏遠。百葉長在山頭,形狀圓,表示情人朝思暮想、情意綿綿。
如果放在岔路上的是蕨菜葉,那是對情人的嘲笑和諷刺,蕨菜葉長得難看而沒有什么用處,只會供人背柴火時墊屁股或是人們在山路邊就手抓一把扭成坐墊后來坐。留下這樣的樹葉信,就是意味著情人已經反目成仇。
月亮花刻在刀把和鋤把上送給女人,表示愛慕之情。在筍葉上畫著馬與箭送給對方,意味著發出了一封挑戰書。
第二種符號方法是在實物上面刻畫專門的痕跡,其特點就是這些刻痕可以用來表示多種東西,因此這些刻痕已經初步具有抽象符號的特征。李拂一先生在《車里》一書記載道:“攸樂記賬用木刻。一端刻元數(幣)、尺數(度)、斤數(衡),一端刻角、寸數、兩數。前者痕大而后者小,中倍為二,各執一半,至期則合著清數。”可見當時基諾族使用的刻木已經比較復雜。
在過去的年代,基諾山每個寨子都有8副大刻木,分別刻記肉類、糧食、馬料、蔬菜、食鹽、貨幣等賬目及全村寨的總賬目。每個家庭中家長的船頭也有7副較小的刻木,每個刻木上面布滿大小、長短各異的刻痕或是刻紋,刻1小痕表示1個數量單位,滿10則刻1道大痕,以這種方式作為家長全家1年之中交糧交款派公差的記錄。

刻木記事 攝影者:張云
基諾族各村為防火特設有一種守護村寨人的木刻,長5米、寬1米、厚3厘米,稱為“遮殊馬巴”。在遮殊馬巴上刻3道深寬各1厘米的痕跡。扎果村每5家畫1片,負責本村的防火防盜任務。巴亞寨每8家畫1片,負責防火防盜。保護村寨的人員基諾語稱為“遮殊”。每天檢查3遍,逐戶逐家檢查。
第三種是用實物符號加抽象的木刻符號以表達一定的含義。比如,寨子之間的聯系使用通訊棍。若是一般的信息,就在木棍上刻3道紋,表示有事相邀;若是急信,就在木棍上拴上雞毛、辣椒、火炭,分別表示事情的緊急程度不同。雞毛表示事情的緊急;辣椒表示事情十分緊急;火炭表示事情已經達到了非常緊急的程度,如火星子那樣的燙手。辣子和火炭通常來表示發生武力沖突事件。人們收到此信時,只要看到送信者手中的雞毛、辣椒、火炭就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基諾族人民為維護民族生存而進行的反抗斗爭中,通訊棍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表達思想觀念的象征方法
生活在無文字時代的居民在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表達感情、記錄具體的事情或過程,還經常需要進行理性思維的交流。由于無文字時代居民的抽象詞匯有限,人們為此使用了另外一類非語言的符號方法,即象征方法來滿足進行思維交流的需要。黑格爾說:“象征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基諾族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彼此之間為了交流思想,需要使用諸如健康、幸福、永恒、勇敢、智慧、勤勞、懦弱、膽小、祖先、鬼神等概念,然而由于過去這類詞匯不多,常常無法使用語言符號來表達豐富的思想。基諾族先民于是創造了一套象征方法,通常用一種實物特指一類含義深遠的、具有概括性的思想內涵。由于需要表達的思想甚多,人們就使用許許多多的實物來表達用語言詞匯難以表達的概念。
同上一節的符號方法相比,其區別是第一,前面表達的對象具有感性具體的性質,表達的是情感,如愛慕,或某種具體事情,如約會,均為感官能夠感覺到的東西。象征方法表達的是概念,如“勇敢”“幸福”“永恒”或“祖先神靈”,這是只有用思維才能夠把握的東西。常用的方法如下:
象征永遠不變的方法:
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一對銅手鐲,銅手鐲戴在手上不會生銹,表示兩人的愛情永遠不會變化。
女方送給男方用紅豆子穿成的一朵花,下面吊著白木蟲的翅膀。白木蟲翅膀永不褪色,象征兩人的愛情永遠不變。
綠殼蟲翅膀不會變色,以此表示誠摯的愛情永不變心。
象征吉祥幸福:
例如,“這是一束雞毛”表達的是“吉祥幸福”。
雞毛表示新的一天來到,愿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吉祥幸福。
象征光明的前程:
荊芥花據說給人指點生活的路程,使人們踏踏實實地安排好日子。
象征健康:
雞冠花則象征人的健康,人們以此祈求身體健康,氣色有如雞冠花。
象征勤勞、聰明能干:
善于竹編是勤勞、聰明能干的標志,因此成為時尚及追求。
象征勇敢:
耳孔大是勤勞勇敢的象征;有些人的耳孔直徑約10毫米。耳孔越大就越美觀。
象征膽小懦弱及懶惰:
耳孔小則意味著膽小懦弱及懶惰。
鬼魂在人們的心目中也想象不出是個什么形象,用專門削制的竹筒來代表鬼神。過去基諾人家中供奉有象征阿布阿嫫、苔洛丕嫫和嫫丕鬼魂的竹筒。
另外,上一節所述符號方法所表達的含義通常較為簡單明顯,而象征方法所表達的思想則具有概括性、含義較為深遠。
例如,崇拜木鼓“司土”是基諾族崇拜祖先的象征。每逢年節敲響木鼓之際,人們聽到這“咚咚”鼓聲,本民族的悠悠往事涌上心頭,對祖先的無限崇敬之情從心中油然而生。用不著語言表達,人們都會想到,基諾族是共同祖先的后代,原是同根所生。同伴之間由此增強了團結意識,村寨集體由此增強了凝聚力,居住在各地的基諾族由此獲得了民族認同感。用不著任何語言表達,只要敲響這神奇的木鼓,基諾族祖先所走過的種種艱難歷程,村寨的集體觀念,民族的團結意識,就會從人們的腦海中升起。任何言辭,都難以收到這樣強烈的效果。在過去漫長歲月中,基諾族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來表達內心深處的、超越于普通情感之上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群體意識及思想觀念。
又例如,精致的民族服裝以及精巧的手工藝品,如竹制的煙盒、飯盒、口吹的精致響篾、雕刻精美的鐮刀把和用竹篾編制的刀把等,既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又能夠表達了“勤勞”“聰明能干”的象征寓意。因此成為男女青年們贈送戀人求愛的珍貴禮物。
作為象征符號,木鼓、荊芥花、雞冠花、生姜、芋頭等物原有自身的實際用途或存在的意義,除了做符號之外,它們還保持著原有的用途或存在的意義。這些東西需要通過轉喻、折射或隱喻的方式,才能夠被人們用于表達另一種層次的思想,發揮象征符號的作用。這顯示象征符號與其他表意符號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