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俄羅斯族
- 蘇聞宇 馬璐璐 羅意
- 2344字
- 2019-10-10 10:43:32
第一章 俄羅斯族概況
第一節 族稱族源
“俄羅斯”一詞起源于歐洲古代一個東斯拉夫部落的名稱——羅斯,俄羅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歐洲東部,1世紀時被羅馬史家稱為“維勒底人”,他們居住在維斯杜拉河及波羅的海南岸,從事農牧業,6世紀時,已有羅斯之稱。10世紀,羅斯大公奧列格控制了以基輔為中心的周圍部落。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吞并,歸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因而元朝時在我國境內就已經有“俄羅斯人”,然而當時我國史書把他們稱為“色目人”,他們就成了最早一批在中國活動的“俄羅斯人”。我國對俄國的稱呼是通過較早接觸俄國人的蒙古人學來的。在蒙古語中很少有以輔音R開頭的詞。所以借用其他語言以R開頭的詞時,都要加上相應的元音。俄羅斯在俄語中是Poccия,蒙古語音譯為OROS,第一個音節為O。漢語通過蒙古語間接音譯時就譯為俄羅斯。
中國俄羅斯族,即具有中國國籍和中國特色,在生活方式、文化特點、心理素質,甚至在體貌特征上都不同于俄國或其他國家俄羅斯族的中國少數民族。中國俄羅斯族的形成與歷史上的俄羅斯移民是分不開的。雖然早在元代就有俄羅斯人移居中國,但這對形成今天中國的俄羅斯族的影響不大。因此,中國俄羅斯族開始形成的時間應從清代算起。自17世紀中葉起,沙皇俄國的侵略觸角開始伸入我國東北地區,沙皇軍隊對我國東北地區的蠶食引起了清朝皇帝的不安。歷順治、康熙等朝,雙方大大小小爆發了多次戰爭,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雅克薩之戰,戰亂之中有不少俄羅斯人歸順清朝,一部分留居東北,一部分被清朝安置在北京。由于這些俄羅斯人在歸順清朝后有不少都在抗擊沙俄侵略軍的戰斗中立功,康熙皇帝破例優待,為遷居北京的俄羅斯人設俄羅斯佐領,編入鑲黃旗。截至1885年,被安置在北京的俄羅斯人已過百人。而內蒙古額爾古納的中國俄羅斯族也主要形成于1860年左右,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大批俄國人涌入中國境內,當時主要是以盜采黃金為主,到1884年,越界盜采黃金的俄國人已達到1.5萬余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后來就留居此地了。截至1907年,僅額爾古納右旗就有俄羅斯族1000余戶,近5000人,爾后仍然不斷有俄羅斯人遷居東北、內蒙古及內地各省區。
新疆的俄羅斯族人口是全國最多的,這里最初的俄羅斯族人也是遷徙而來。18世紀末19世紀初,一批俄羅斯舊教徒因反對東正教而受沙皇政府和東正教教廷的迫害,首先遷入我國阿爾泰地區,隨后在那里居住生活。晚清政府與沙皇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速了俄羅斯族人的遷入。特別是1851年《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的簽訂,使沙俄獲得單方面在伊犁、塔爾巴哈臺兩地設立領事的特權,在中國沿邊領土上以護衛商隊為名派兵行走,以及在伊犁、塔爾巴哈臺兩地獲得建立貿易圈、蓋房、存貨、居住、放牧等許多特權。這就為俄國商民的流入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批俄羅斯族人在這些地方定居,其中以俄國商人和下層人民居多。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為了鞏固新生政權,發起了一場消滅白軍的戰略進攻,潰敗的白軍和難民大量涌入外蒙古和新疆地區。在蘇聯局勢穩定后,雖有一部分被動員回國,但還是有相當多的人留下來了。1930年前后,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時期,又有不少俄羅斯人因對集體化政策不滿或因災荒從蘇聯逃至新疆。這一時期大部分蘇聯難民通過博樂、霍城、察布查爾、塔城等地涌入新疆,多數居住在北疆的城鎮及郊區,與當地少數民族混居。此外,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也有許多俄羅斯人為躲避戰禍,遷入新疆投奔親友,后定居于此。
除了俄羅斯移民,中國俄羅斯族的形成還有另一個淵源——俄羅斯族與中國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通婚后的后裔。這段歷史大概起自19世紀中葉。當時有不少中原漢人因為生計開始“闖關東”,其中有不少人輾轉流落到西伯利亞,這些人中不少或自發或被俄國資本家招募到金廠采金,當時有一家俄國資本家開設的金廠中招有8000余名華工。這些華工一般都是男性,他們由于長期生活在俄國人當中,經常與俄羅斯女子接觸,且不嗜酒,體貼女子,因而中俄男女便開始通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因日本在遠東不斷制造事端,蘇聯政府為了防范蘇聯境內的華僑和潛入蘇聯的日本間諜,遂對生活在遠東地區的中國人也簡單地采取了不信任態度,迫使他們攜帶著俄國妻子和子女遷回中國。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后來就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和烏魯木齊等地的城鎮和鄉村安家落戶。目前新疆的俄羅斯族中,大多數是蘇聯歸國華僑的俄羅斯妻子及其兒孫們。
盛世才主政新疆之初,為了鞏固其統治的根基,提出以“反帝、親蘇、民平、清廉、和平、建設”六個方面為主要內容的“六大政策”。盛世才為實施所謂的“民族平等政策”,遂于1934年4月18日至25日召開了第一次新疆民眾代表大會,俄羅斯族的代表第一次以“歸化族”的身份出席了會議。1935年,新疆召開了第二次民眾代表大會。會議對新疆各少數民族的劃分和稱謂做了具體規定,并通過了相應的決議案。其中,加入了中國國籍的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人被冠以“歸化族”的名稱,成為新疆13個民族之一。從此,俄羅斯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遵照加入中國國籍的俄羅斯人的意愿,廢止了“歸化族”這一名稱,改稱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屬歐羅巴人種,具有這一人種的基本特征:淺色皮膚,柔軟的波狀頭發,男子胡須和體毛發達,鼻窄且高高隆起,唇薄,直頜,面部輪廓清晰,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但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俄羅斯人還有不同的特點,如:北部俄羅斯人屬歐羅巴人種中的白海—波羅的海類型,身材中等,頭型較長,鼻子高突,鼻梁呈直形或凹形,頭發和眼珠色淺;南方俄羅斯人屬歐羅巴人種中的中歐類型(或稱阿爾卑斯類型),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頭型寬短,臉寬,鼻高且大,發色淡黃并呈波浪狀。但由于中國俄羅斯族長期與周圍其他民族通婚,體貌特征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因而不少的中國俄羅斯族人具有明顯的蒙古利亞人特征。

俄羅斯族小伙子 供圖:葛豐交

俄羅斯族小女孩 供圖:葛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