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全面內戰的烽火(10)
書名: 中國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作者名: 汪朝光本章字數: 4456字更新時間: 2016-07-28 18:02:47
1946年11月,周恩來結束國共談判,自南京回到延安后,中共高層在幾次會議中檢討以往因應之得失,分析未來形勢之發展,相應決定了中共的戰略方針。11月21日,毛澤東、劉少奇和周恩來在延安棗園開會討論形勢。毛澤東認為:“前一段時間,在中國人民中間以及在我們黨內都存在著內戰打不打得起來的問題,人們都希望國共不打仗,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剩下的便是我們能不能勝利的問題了”;“我們的統一戰線是寬廣的。我們只要熬過明年一年,后年就會好轉。”“蔣介石的進攻是可以打破的,經過半年到一年消滅他七八十個旅,停止他的進攻,我們開始反攻,把他在美國援助下七八年積蓄的力量一年內打破,使國共兩黨的力量達到平衡。達到了平衡就很容易超過它。那時我們就可以打出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4卷,196—1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周恩來認為:經過談判,中共的和平民主方針與蔣介石的獨裁內戰方針為群眾所認識,蔣集團中除極少數外都缺乏對前途的信心;我們的方針是堅定不移的,和平、民主、團結、統一,而以武裝斗爭為根本。(《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695—699頁。)劉少奇認為:在一二月間是糊涂了一下,但現在證明和平是不可能了;打的方針是定了,從國際國內分析,勝利是可能的,但要經過較長的困難時期,要提倡克服困難。(劉崇文、陳紹疇:《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56—57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當晚,中共中央全體擴大會議決定采取“打”的方針,即蔣要滅共,我必倒蔣,但現在尚不公開提“打倒蔣介石”的口號;認為共產黨能夠戰勝蔣介石集團,預計用三年到五年,也可能十年到十五年可以實現這個目標。(《任弼時年譜》,5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947年2月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于時局和任務的指示》,提出:“目前各方面情況顯示,中國時局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新的階段,即是全國范圍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發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階段。現在是它的前夜。我黨的任務是為爭取這一高潮的到來及其勝利而斗爭。”(《毛澤東選集》縮印合訂本,1107頁。)中共領導人在會上的發言均肯定了形勢的變化及革命高潮的即將到來。毛澤東說:“和國民黨打的結果,有打得大、中、小三種可能,現在看來,打小的可能性是很小了,打大的可能性是很大了”,“我們現在的口號還不是打倒美蔣,但實際上是要打倒他們”。(《毛澤東文集》第4卷,220—221頁。)劉少奇認為,最近我們在軍事上取得許多勝利,全局即將變化,在政治上國內外形勢也有利,蔣的國大憲法、和平攻勢均未達到目的,蔣區群眾運動大發展,這些都表明中國大革命高潮要來。(《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64—65頁。)周恩來分析了蔣管區的人民運動,指出這是第二戰場,認為從現在看,蔣介石是可以打倒的,但在宣傳上要有保留,關鍵是自衛戰爭的勝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898—1949)》,7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朱德認為,現在到了快打出去的時候了,準備工作要做好;我們內無后顧之憂,外有發展之途。(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朱德年譜》,292—2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共已經最終改變了戰后初期一度實行的與國民黨合作建國的方針,對中共而言,現在已經不是與國民黨談和的問題,而是迎接革命高潮,打倒國民黨蔣介石的統治,另起爐灶,實現自己的建國理想。這是中共高層多年來第一次明確提出打倒國民黨蔣介石的問題,并在中共高層內部獲得了一致的共識,再由中共中央會議將此確定為中共的戰略方針。當時不僅國民黨正處于其政治、軍事進攻的巔峰時刻,而且即便是中共黨內也還有不少人對前途存有某些疑慮,然而中共中央已經敏銳地觀察到形勢將要起變化,提出革命高潮論,并決定相應的戰略戰術,動員全黨為之奮斗,的確表現出中共領導層的成熟及其遠見卓識。
中共戰略方針的變動當時經由高層討論決定,并通過一定的渠道傳達到各地各級領導干部,同時也通過傳媒公開透露其端倪。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公開聲明:“對于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以后,由國民黨政府單獨成立的一切對外借款,一切喪權辱國條約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協定諒解,與今后未經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或未經征得本黨和其他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各黨派同意的一切同類外交談判,本黨在現在和將來均不承認,并決不擔負任何義務。” (1947年2月4日《解放日報》,延安。)此聲明實際上等于公開否認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使蔣介石得知后深覺“痛矣”,成為他下令驅逐南京等地中共代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制憲國大開幕、周恩來離開南京后,中共代表團由董必武領導,仍留守南京,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塊陣地,在國統區進行宣傳、組織與聯絡工作,促進中共領導下的國統區反戰民主運動,并逼國民黨“負最后破裂之責”。當馬歇爾離華、美國決定撤離軍調部、國民黨發動的和平攻勢未得中共之回應、國民黨軍正準備發動對延安的進攻時,國民黨再也無法容忍中共在其統治區保留機構,進行宣傳鼓動,國共關系的最終破裂勢成必然。2月27日,重慶警備司令孫元良致函中共駐重慶代表吳玉章,令其于3月5日前撤離。2月28日,南京首都衛戍司令部致函中共代表團稱:“自貴黨拒絕和談,關閉和平之門,貴黨軍隊在各地公開叛亂,處處攻擊國軍,而貴黨人員又在各處散播謠言,鼓動變亂。本部為維持地方治安,應請貴處將居留本京人員,于本年三月五日前全部撤退。”同日,上海淞滬警備司令宣鐵吾亦致函中共駐上海辦事處,要求中共駐滬人員撤離。(1947年3月1日《中央日報》,南京。)各地中共人員遂陸續撤回延安(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最后撤離時間推遲了兩天)。3月7日,中共駐南京代表團董必武一行最后離開南京。行前,董必武發表書面談話稱:“十年來從未斷絕之國共聯系,今已為國民黨好戰分子一手割斷矣!”“內戰顯將繼續,人民之災禍必將更大更深。然而,此種以千百萬人性命為賭注之極大冒險,因其違反全體愛好和平人民之愿望,終必失敗無疑。” (《董必武選集》,1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他登機前自信地對送別者說:再見之期,當不在遠。至此,以全民團結、聯合抗戰為契機,維持了近10年之久的第二次國共合作,也因抗戰結束使國共雙方失去了合作基礎而最終結束,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角斗場已由談判桌轉至戰場,國共雙方將繼續在全國戰場進行決定自己,也是決定對手命運的生死大戰。
第五節國民黨的重點軍事進攻
自1946年年中全面內戰開始后,華東一直為國共雙方的主要戰場。進入1947年,隨著華東中共部隊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的逼迫下自蘇北逐步退向山東,山東已經成為華東戰區的主戰場。國民黨軍為配合蘇北作戰,擴大防區,并便利其后之攻勢,1946年12月中旬于魯南的4個整編師奉令向前推進。其中整編第26師進展最快,當進至魯南向城時,師長馬勵武有感于己部“前進位置過于突出,兵力極感薄弱,形勢極為孤立”,建議暫時后撤,以接上友鄰各部,但未得徐州綏署同意,使其“孤軍久暴,既不進又不退,前后左右皆空”。 (棗莊市出版辦公室:《魯南戰役資料選》,152—153頁,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陳毅抓住此次機會,集中山東和華中野戰軍主力,于1947年1月2日晚突然出擊,包圍了集結于向城的整編第26師和第1快速縱隊。此時正值新年,師長馬勵武在后方嶧縣師部休息,前方群龍無首,軍心渙散,無力堅守待援,4日決定突圍。但恰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濘不堪,輜重車輛均陷泥淖,行動倍增困難,快速縱隊的戰車在泥濘中根本無法發揮作用,不僅不能快速突破,反成挨打目標。突圍當天的下午,整編第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被全殲。中共部隊繼續作戰,向國民黨軍在魯南的孤立據點嶧縣和棗莊發起進攻,并于11日攻占嶧縣,俘獲馬勵武;20日又攻占棗莊,全殲整編第51師,俘師長周毓英。全部戰役過程歷時近20天,國民黨軍損失2個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共5萬余人。此時,蘇北作戰尚未最后結束(1月中旬中共部隊才放棄蘇北最后一座縣城沭陽),徐州綏署可能是對中共部隊的動向判斷不明,故未作出及時反應,未令正在隴海路南的主力部隊北進增援,致路北部隊遭受重大損失。及至戰役結束后,國民黨統帥部判明中共部隊主力已轉移山東,決戰之機已至,故積極策劃魯南會戰,期望一舉拿下中共華東根據地的政治和軍事指揮中心臨沂,并殲滅中共在山東的主力部隊。蔣介石認為,“關內土匪計有四大股,為賀龍、聶榮臻、劉伯承、陳毅等,現賀聶已無大能為,如陳劉兩股能一舉擊滅,則中原大局可早安定”,故指示陸軍總司令顧祝同:“此次隴海東段與魯南之決戰,實為堵遏共軍成敗之惟一關鍵……必須先集中我主力對付陳毅一股以后,再肅清劉伯承股,此為既定不易之方針。”2月初,蔣介石先后親至徐州、鄭州部署作戰,“責令前方將領乘此有利形勢,把握戰機,督率所部繼續前進”。參謀總長陳誠亦認為,華東中共部隊“大勢已去,不得不作困獸之斗”,而魯南“為主要戰場所在地,同時更為匪我決戰所關”,故親臨濟南部署魯南會戰,命令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整編第11師、第74師等8個整編師(軍)組成南兵團,擔任主攻,由南面隴海路出發,沿沂河、沭河分三路北進,目標直指臨沂;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指揮第73軍等3個軍(師)組成北兵團,擔任助攻,由北面膠濟路出發,南下進占萊蕪、新泰一帶,切斷中共部隊后路。他們企圖以優勢兵力南北對進,在沂蒙山區夾擊中共部隊而殲之。1月底,國民黨軍各部開始按計劃行動。(《鄭州綏署魯豫邊區作戰經過概要》,見《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第4輯第18冊;《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6(下),362、380頁。)
1月30日下午5時,魯南會戰計劃在國防部作戰會報通過,半個小時之后,此份極密情報通過中共內線傳遞已放在陳毅的案頭,所以中共應對國民黨軍魯南會戰可謂從容不迫。就在大戰前夕,2月3日,中共將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所轄部隊編為11個縱隊及1個特種兵縱隊(其中有2個縱隊仍留在蘇北作戰),總兵力達到30萬人,成為中共實力最強的一個戰略集團。自上年10月以后,中共華東部隊的兩大集團——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由于客觀形勢所逼已逐漸會合一處聯合作戰,并收到了較好的成效,為最終完全合編打下了基礎。當此山東將成為華東主戰場之際,中共華東部隊的合編,使華東戰場中共部隊分頭指揮之困擾與不利完全消除,部隊實現了完全的統一指揮,更有利于統一運用,為打大戰創造了條件。中共中央也將山東視為與國民黨軍作戰、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的主要戰場,對山東戰場的形勢較為關注,在戰前指示陳毅和粟裕:不要輕動,而要休整部隊,充分準備,創造戰場,一切以打大殲滅戰為目標。這樣,山東戰場就成為國共兩軍實力較量的主要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