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說不到心里,孩子怎會聽(1)

聽,是因為有人說。作為父母,在指責孩子不聽話之前,應該反躬自省:你是如何跟孩子說話的?你在說話前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了嗎?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不會說話在先,孩子不聽話在后。如果你不注意說話的藝術,話說不到孩子心里去,就別怪孩子不聽話了,也別抱怨孩子叛逆了!

1.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發現,當孩子慢慢長大后,無論怎么苦口婆心、唇焦舌敝,孩子就是不聽話,著實讓人煩惱!于是,心煩氣躁的父母常常忍不住甩出這樣一句話——

“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

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家長還沒有學會如何跟孩子說話。只有父母會說話,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孩子才會聽話。

記住: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有位教育專家去外地探親,要回北京了,小侄子執意要和爺爺送她到火車站。其實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侄子的媽媽不答應。侄子就和他媽媽要求了半天,但還是不被允許。

最后教育專家要走了,侄子“倔強”地要上公交車送她,他媽媽當著很多人的面上車拉他下去。弄得司機不知如何是好,教育專家也很尷尬,沒辦法,只好讓司機先開車。

到了城里,孩子的媽媽還是不允許他去火車站,這回孩子竟然先跑了,搞得大家哭笑不得。教育專家只好勸他媽媽先回去。他媽媽沖著跑遠的兒子丟下這么一句話:

“回去看我不打死你!”

就在教育專家快上火車的時候,小侄子終于哭了。教育專家問他為什么?他說怕媽媽回家打他。教育專家聽了心里酸酸的……

再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白林放學后進門放下書包,就坐到了電視機前。半個多小時過去了,他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爸爸忍不住提醒起來:“兒子啊,你現在都是初中生了,可不比小學生,不能把時間都搭在這上面,你要抓緊時間學習……”

“好了,好了,你別講大道理了,我不愿聽你說話。”白林一邊不滿地說著,一邊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在家里,白林對學習抓得不夠緊,爸爸經常要說上他幾句,可他總是這樣不愛聽爸爸的話。為此,爸爸很納悶:我都是為了他好,他怎么就不理解呢?

在中國,像這兩位一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這些父母到底怎么了?

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不會和孩子說話。

有了不會說話的父母,才有了不聽話的孩子。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在這個邏輯關系上,總是犯錯誤。

試問,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做什么?除了拿巴掌打孩子以外,就是和孩子說話!

可惜我們的父母太不會說話,所以孩子才不聽話!當然,話說得不合適,就很容易變成親子之間一場激烈的唇槍舌劍式吵架。吵架要是還不夠勁,很多父母就干脆用拳腳等粗暴的方式來“交流”,用“武力”高壓的方式來使孩子達到眼下的服從。就連眼神這種會意開心的交流,也演化成了瞪眼。很多孩子都抱怨:“我家人一和我說話就瞪眼!”似乎不瞪眼,說話的效果就達不到似的。

現實中,很多家長往往是瞪眼、責罵、開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體地來完成一次教育交流。這實在是親子交流的悲哀和家庭教育的不幸!

很多家長更關心自己說了什么,甚少關心孩子聽了什么,甚少關注孩子的想法。這樣的背景下,怎么能把話說到孩子的心里去,怎么期望孩子能很好地接受家長的要求,按照父母的思路去行動呢?而對于這種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家長能夠認真反思其中原因的又有幾人呢?

人為什么要說話?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溝通和交流。溝通好了,交流到位了,原來不理解的就能夠理解,許多誤會也能夠消除。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溝通、交流。只有注重親子間的有效交流,家長才會順利地將孩子培養成才。當家長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后,孩子對家長教育的逆反和抵抗就會減少,變得聽話,并且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

父母的語言是雕琢孩子成才的最銳利的刻刀。語言的力量無窮大,足以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說話得體,每句話都能說到孩子心里去,孩子離成才的距離就會更近一步。父母的一句話,往往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如果話說不到孩子心里去,父母就是抱著真理又能拿孩子怎么樣呢?

如果父母說的話沒有道理,孩子不會聽!

如果父母說的話不是時候,孩子不肯聽!

如果父母說話的態度不當,孩子不愛聽……

最要命的是,不管父母的話有沒有道理,只要孩子不肯聽,不愛聽,就是廢話,就是錯話!父母要想讓孩子肯聽、愛聽自己的話,就必須掌握和孩子說話的藝術,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

2.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是一門藝術

要徹底解決孩子不聽話這個難題,家長應該學習如何保證自己說話的效果,把話真正說到孩子的心里去。這就要求家長一定得用心研究一下說話的方式和談話的技巧。因為和孩子說話,實在是一門藝術。

先看看下面這兩個例子:

例一: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媽:“你回來了?”

兒子:“我回來了。”

媽媽:“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么?”

兒子:“沒做什么。”

媽媽:“吃的什么點心?”

兒子:“忘記了。”

例二: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媽:“嗯!寶貝,讓媽媽看看!(專注地看了孩子一會兒)今天你一定玩得很快樂。”

兒子:“對呀!我和馬曉濤一起玩搭積木,我們搭了一座動物園,然后,把許多玩具關進去當動物,很好玩哦……”

媽媽:“哇!聽起來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沒有玩到。”

兒子:“沒關系!下次我教你玩。”

兩個例子都是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的動機同樣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過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樂不快樂,但是結果卻相去甚遠。例一中的媽媽措辭很生硬,命令的方式質問孩子,孩子回答她的問題很不情愿。而例二中,聰明的媽媽以“玩”為突破口打開了孩子的話匣子。試想,幼兒園的孩子不正是以玩為主嗎?可見,家長說話的藝術和問話的技巧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要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家長就要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孩子融成一片。很顯然例二中的媽媽平時一定經常和兒子一起玩,她的話很容易引起兒子的共鳴。因此,父母是否擁有一顆赤誠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要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家長就要和孩子密切相處,多關心孩子,了解其想法和需要。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以及內在需要。

要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家長就要學會傾聽,重視孩子說的話。如果孩子發現爸爸媽媽十分重視自己說的話,那么他也會很愿意聽父母說話。如果父母在孩子說話時總顯得心不在焉,或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喜愛看的電視節目,或還在看手中的書,那么孩子依葫蘆畫瓢也就不足為怪了。

要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家長就要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現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經常忽略了孩子的反應。和孩子說話時,如果不了解他們的想法及立場,而讓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會令他不舒服,他們自然而然會避免接觸,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親子間的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要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家長就要針對不同的年齡和個性,使用不同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還有屬于孩子自己的氣質。例如,對于年齡小的孩子需要示范引導,年齡大一點的則需要激勵。引導孩子聽話,并不是把一個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需求,在他們的身上找到力量,從而創造孩子能夠自覺聽話的先決條件。

要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家長就要把握與孩子說話的時機。與孩子說話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當孩子正專心地學習或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或孩子的心情不好時,父母所說的話盡管有道理,他也是聽不進去的。因而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并把握教育時機,與孩子進行交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洮南市| 油尖旺区| 什邡市| 龙胜| 黄山市| 常德市| 弥勒县| 大邑县| 仁怀市| 安阳县| 常宁市| 广东省| 汝南县| 开封县| 新乡市| 松原市| 富顺县| 兴山县| 浮梁县| 保德县| 清新县| 滕州市| 珲春市| 贵德县| 武隆县| 会昌县| 文安县| 青铜峡市| 阳山县| 灵武市| 闸北区| 罗山县| 北辰区| 连平县| 舟曲县| 郓城县| 丘北县| 凌海市| 十堰市| 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