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讀
“初見秦”,是韓非“初”次求“見秦”王的上書。
本文所選文段意在勸秦王用戰爭統一天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取代諸侯割據勢力,是大勢所趨,是社會和平安定的需要。韓非通過對當時形勢的分析,贊揚推行法治的強秦“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指出秦國早已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作者認為,秦國所以沒有能夠成就“霸王之名”,主要是由于“謀臣皆不盡其忠”,以致三次失去成霸之機。文章還列舉了許多喪失戰機的事例,批評謀臣誤國。對于統一戰爭的重要性,文章也著重加以論述,得出“戰者,萬乘之存亡也”的結論。
或說,《初見秦》不是(陳耀南按:至少不全是)韓非作品。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1],連荊固齊[2],收韓而成從[3],將西面以與秦強為難。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4],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于前不至千人[5],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6],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頓足徒裼[7],犯白刃,蹈爐炭,斷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8],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里,此其大攻也。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9],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1]陰燕陽魏:北面是燕國,南面是魏國。指趙國處于中心位置。
[2]固:緊密結合。
[3]收:接納,糾合。從:同“縱”,合縱。
[4]囷(qūn):圓頂谷倉。
[5]戴羽:把羽毛系在頭盔上作為將軍的標志。至:止。
[6]斧锧(zhì):古代腰斬時的刑具。锧,墊在被殺者身下的砧木。
[7]徒裼(xī):脫下上衣,赤膊上陣。
[8]與:通“舉”,攻取。
[9]索:盡。
譯文
臣聽說:天下的大局是北燕南魏,連接楚國和齊國,糾合韓國而成合縱之勢,將要向西去同秦國對抗。臣私下譏笑他們。世上有三種滅亡途徑,六國都具備了,大概說的就是合縱攻秦的情形吧!臣聽說:“以混亂進攻安定必亡,以邪惡進攻正義必亡,以倒退進攻順乎前進的必亡。”如今六國的財庫不滿,糧倉空虛,征發全國百姓,擴軍數百萬,其中戴羽的將軍發誓在前線決死戰斗的不止千人,都說是不怕死;到了利刃在前,斧锧在后,還是退逃不去拼死作戰!——不是說這些士兵不能死戰,而是六國君主不能使他們死戰的緣故。該賞的不賞,當罰的不罰,賞罰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死戰。如今秦國公布法令而實行賞罰,有功無功分別對待。百姓從脫離父母懷抱,一生都不曾見過敵人;但一聽說打仗,跺著腳赤膊上陣,迎著利刃,踏著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死戰,是因為他們崇尚英勇戰斗而死的精神。一人奮勇拼命可抵十,十人可抵百,百人可抵千,千人可抵萬,萬人可以攻克天下。如今秦國領土截長補短,方圓數千里,雄師有百萬之眾。秦國法令賞罰嚴明,地形險要,天下沒有一個國家可比。憑這些有利條件攻取天下,無需費力就可以兼并。因此,秦國打仗沒有不獲勝的,攻城沒有不占領的,遇上抵抗的軍隊沒有不擊敗的,開辟疆土數千里,這是一件大功。但是,士兵疲憊,百姓困乏,積蓄耗盡,田園荒蕪,谷倉空虛,四鄰諸侯不服,霸主之名不成。其中沒有別的緣故,只是秦國的謀臣沒有盡忠。
賞析與點評
“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兩語道出六國敗弱而秦兵善戰之故。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1],東破宋[2],西服秦[3],北破燕[4],中使韓、魏[5],土地廣而兵強,戰克攻取,詔令天下。齊之清濟濁河[6],足以為限;長城巨防[7],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8],一戰不克而無齊[9]。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且臣聞之曰:(削株無遺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10],取洞庭、五渚、江南[11],荊王君臣亡走,東服于陳[12]。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13]。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荊人為和,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14],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15]。圍梁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為和,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16],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內,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1]齊南破荊:指齊宣王十九年(前三〇一年)聯合秦國在重丘(在今河南泌陽東北)打敗楚軍,虜楚將唐昧一事。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此事發生在齊湣王二十二年。
[2]東破宋:指齊湣王十五年(前二八六年)齊國攻滅宋王偃一事。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此事發生在齊湣王三十八年。
[3]西服秦:指齊湣王三年(前二九八年)齊國和韓、魏攻秦,攻至函谷關,秦割河東三城求和一事。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此事發生在齊湣王二十六年。
[4]北破燕:指齊宣王六年(前三一四年)齊國攻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一事。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此事發生在齊湣王十年。
[5]中使韓、魏:指前二九八年,齊和韓、魏攻秦國一事。使,驅使。
[6]濟:濟水。河:黃河。
[7]長城巨防:指齊國長城。東起自海,西抵濟水。巨防,指防門,齊長城西段的一個要塞,在平陰城(位于今山東平陰東北)南。
[8]五戰:指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和齊宣王二年(前二八四年)齊和魏、趙、韓、楚、燕聯軍攻秦五次戰事。
[9]一戰不克而無齊:指齊湣王十七年(前二八四年)燕、秦等五國聯軍在濟西打敗齊軍一事。燕將樂毅連下齊七十余城,攻破齊都城臨淄,齊湣王逃到莒,為楚將淖齒所殺。
[10]襲郢(yǐnɡ):指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一事。
[11]五渚:地在宛(位于今河南南陽)、鄧(位于今湖北襄樊北)之間,臨漢水。
[12]服:保,防守。陳:楚國地名,位于今河南淮陽。
[13]三晉:指取代晉國而建立的韓、趙、魏三國。
[14]比周:緊密勾結。軍:駐兵。華:指華陽,韓國地名,位于今河南密縣東北。
[15]梁:大梁,魏國國都,位于今河南開封。
[16]穰侯:即魏冉,楚國人,秦昭襄王時,他四次任相,曾利用職權擴大封地。因封地在穰(位于今河南鄧縣),故名穰侯。
譯文
臣斗膽進言:過去齊國南面打敗楚軍,東面攻滅宋王偃,西面迫使秦國屈服,北面擊敗燕國,從中調遣韓、魏兩國,領土廣闊而兵力強大,戰勝攻取,號令天下。齊國清澈的濟水、渾濁的黃河,足以用作防線;長城、巨防,足以作為要塞。齊國打了五次勝仗,后來僅因一次戰斗失利而瀕于滅亡。由此看來,戰爭關系到大國的存亡。而且臣聽說過這樣的話:“砍樹不要留根,不與禍害接近,禍害就不會存在。”秦軍和楚軍作戰,大敗楚軍,擊破郢都,占領洞庭、五渚、江南一帶,楚國君臣逃跑,困守在東面的陳地。當此之時,秦兵追殲楚軍,就可以占領楚國;既可占領楚國,楚民就足以歸我所有,楚地就全部歸我所用。東可進而削弱齊、燕,在中原可進而控制韓、趙、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舉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鄰諸侯都來朝拜。然而謀臣不這樣做,卻率軍隊撤退,重新與楚人講和,使楚人得以收復淪陷國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廟,讓他們統率東方各國軍隊西向來挑戰秦國。這的確是秦國第一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合縱六國又緊密配合,駐軍華陽之下,大王下詔擊敗他們,兵臨大梁城下。包圍大梁數十天,攻克大梁在即;攻克大梁,就可一舉占領魏國;占領魏國之后,楚、趙聯合的意圖就破滅;楚、趙聯盟破滅,趙國就岌岌可危;趙國危機,楚國抗秦決心就會動搖;大王向東面可進而削弱齊、燕,在中原可進而控制韓、趙、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舉成就霸主之名,讓四鄰諸侯前來朝拜稱臣。然而,謀臣沒有這樣做,卻率領軍隊撤退,重新與魏人講和,反而讓魏人收復國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廟,讓他們統率東方各國西向來挑戰秦國。這的確是秦國第二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以前穰侯治理秦國時,用一國的兵力而想建立兩國的功業,因此士兵終身在野外艱苦作戰,百姓在國內疲憊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這的確是秦國第三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