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孔子家語》導讀(2)

至于學,古字“學”()與“教”()非常相似,學由“手”、“爻”、“冖”、“子”組成,教由“爻”、“子”、“手”組成,共通之處是“爻”、“手”。“手”是老師的手或學生的手,或者是老師執學生的手,“爻”是卦爻,代表《易經》的數學,因為一劃開天的數學符號和理論從《易經》開始,而學習數學,就是開始理性思維。小孩子從數一二三開始,就知道有秩序有理性,有邏輯可以運算,令數學成為科學之母,終極是宇宙大道呈現出自然的方程式,最后是覺悟真理的所在。終身學習的方法,是保持開放客觀的態度,謙虛的精神,完成生命自我的善德修養。學以致用的第一步,就是自身的心性修煉,渴求真理,追求藝術的圓潤,令生命花朵自然綻放,以至探索融和天地一體的大道,才是絢麗人生的樂趣所在,也是天人合一的無限境界。

(二)政教合一

大同與小康都是孔子的理想,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安寧幸福,是政治的基本目標。孔子在政治的實踐上,已經在小范圍內實現了這種理想,《相魯第一》篇里,孔子為政,先制定禮節,然后改善社會的風氣:“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在孔子眼中,政治不是爭名奪利的場所,而是充分使用權力,為民眾謀取利益,所以政治的核心便是“為政以德”。孔子形容君主和人民的關系是水和舟,《六本第十五》篇:“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水能載舟又能覆舟,君主需要運用他的權力和魅力,說服人民接受政令,游說下屬配合去執行。一位仁德君主,散發著領袖的善良正氣,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威嚴,而君主在替人民祭祀祈福時,人民又能感覺到他是一位關愛自己的領導。孔子先行制定禮儀,讓人與人之間互相恭敬,然后取得互信,下屬可以坦然忠誠,上司可以寬厚對待,各人遵守工作本分,不貪心、不奢華浪費,便沒有盜賊和罪案。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論并不深奧,而且與個人修養相結合。因而,政治就是教育,教人民各自修養,不論禮樂詩書,還是仁義道德,結果都是要修養成為有仁德的君子。君子必須“自強不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到時機來臨,便可以一展所長,利民濟世。

(三)道、德、仁、義

有些道家人士認為孔子只講仁義,而脫離了傳統的大道思想,其實并非如此。在《孔子家語》一書中,所用“道”、“德”二字共三百六十一次,比“仁”、“義”二字的二百四十次要多二分之一。孔子從來沒有離“道”而談“仁”,這在正文的導讀與賞析中會一一細說。

“”是古代“仁”字,有三種解釋,一是“忎”,二是上“身”下“心”,三是上“人”下“心”。從個人的心,到千人的心,或者心身一體,都包含有內在的心性學問。本書的對答之中,問及“仁”者有十九處,孔子的答復有兩大類。《王言解第三》篇說:“仁者莫大乎愛人。”《哀公問政第十七》篇說:“仁者,人也。”心性的學問,是生命的真實經歷,由自身出發,感通他人,因為人類平等、人人相同,所以愛他人即是愛自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是天理良心,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個人內涵修養。有了這個基礎,才可以談論群體的人倫關系,兩者不能偏廢,否則家庭與邦國的理想便不能實現。春秋戰國時期,對身心或心性的辯證,已經有很多的討論,如在《性自命出》這本書中,便有性由心生的說法,并非到宋明時代,才衍生出心性的學問。心是通往天地大道的途徑,可知孔子論仁,確實有“推儒備道”的整體性,并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而只談人道。

“義(義)”,字形上“羊”下“我”,是善良的自我威儀,現代人多理解為正義、公義、俠義,是善良意志的堅守,甚至是俠義能力上的襄助。本書中,《哀公問政第十七》篇有孔子的回答:“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善良的心,發動為外在行為時,必須要合宜,不能過分,尤其不能傷及他人。簡而言之,便是以賢者的行義為參考導引,這是非常理智而實用的行為模式,人的沖動義憤,往往令人做錯事,最終傷害自己。德行顯示大道,仁慈的心性流露成為德行,而因仁心彰示見義勇為的行徑,且有禮的規范使俠義的行為恰到好處,這便是道德行為顯現、互相制約的最佳配合。

(四)忠孝智勇之道

先秦儒家的忠孝之道,并不是后世的愚忠、愚孝和單方面的服從。要實踐忠君愛國之道,君主必須是一位有道德的仁君,下屬則盡職盡責,仁君忠臣互相結合。“智”、“仁”、“勇”是互為配合的思想和行動,以智為首,智慧和仁愛加以配合,才能達到正確的德行。孔子開創的儒家哲學,注重“孝”道思想,比道家的討論更為深入。老子《道德經》只有兩處提到“孝慈”,而孔子提倡人道為主的生命關懷,更貼近大眾的感情,是人文主義的踐行者,提醒人們不能放棄對生命的感恩,回報父母的大愛,必須通過踐履孝道,才是對真正生命意義的體驗。

忠孝不能兩全,家國不能兼顧,雖然二者有產生矛盾的時候,但也絕非根本的對立。一切道德行為都要視乎細節以及當時環境條件,由當事人根據具體情境做出最終的抉擇,等到結果慢慢浮現,才明白該行為是否恰當。所以“當下是道”,自我修身即可,不要輕易去批評別人的道德,切忌自以為是,隨意指責他人的道德,必須首先反思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且道德的高下亦不是判然分明的,孔子教導學生要從側面和多角度去思索問題,提倡行為簡樸才是修養品德的基礎,平常日用之間即是大道的所在,不用強求。

(五)圣人楷模

如果讀者再配合閱讀孔子所撰寫的《周易·系辭》,便會發覺孔圣人的哲學思維深度通天達地、寬厚宏博,令人贊嘆。《孔子家語》比《論語》更全面地勾畫出孔子的人物形象,豐富了圣人的面貌,使人了解孔子修身以禮、從政以德、待人以恕等多方面的生活態度。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孔子,是一個至圣、至仁、至德、至博的圣者,品德修養已臻化境,揮灑自如,平凡當中顯出偉大高明的德行,成為后人的道德楷模,人人跟隨學習,必為圣賢君子。

此次,因參與編纂中信國學大典系列之《孔子家語》的機緣,我能夠重新潛心投入書中,猶如站在圣賢的身旁,聆聽他們一字一句的教誨和交談,理解這些千古的德音,受益無窮。修身是先秦諸子共通的行為,道家后來深入發展為性命雙修的氣功系統,而孔、孟都沒有離開身心合一的修養,后來的儒家更是發展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孔子的修身,是哲理思想的學習與身體語言的禮義相結合,個人有修養并合宜地尊賢,就是義,如果不懂適宜的尺度,也可按照習俗的儀規,這是退一步的禮義。孔子推行六藝教學:禮、樂、射、御、書、數,他本人文韜武略樣樣皆能,引導學生謹慎思辨,在人生大道之中,堅持道德仁義,“雖千萬人吾往矣”,培育出的學生個個都是俊彥君子。所以孔子三千弟子,人人以老師為傲,七十二賢各有杰出成就,人人感戴師恩。知識無涯,孔子每事都虛心發問,溫故知新,自然博學多才。學思之后是實踐,必須學以致用,靈活應世。先有“好學不倦”,然后是親切的家語,諄諄的提點,在“誨人不厭”的工作中,以生命影響生命,永不言休地執教于杏壇,整理古籍,刪掉淫穢的詩篇,以春秋筆法評判歷史,被后人贊為“一支妙筆,戰勝七雄五霸;幾卷詩禮,流傳億萬斯年”,成為“萬世師表”。

以下簡略列出孔子作為圣人的品格與成就:

(1)自強不息:雖然身為貴族之后,但因家道沒落,幼年喪父,孔子在社會上身份低微,他仍然努力實踐君子之道,自強不息,自我構建人生大道。

(2)終身學習:三歲失父,十七歲喪母,生活艱難困苦,卻始終為生命而奮進,十五歲立志求學,成為終身學習的典范。

(3)禮行天下:三十歲學禮有成,齊景公訪問魯國,與之會面,談論天下大事,漸有名聲而謹守禮讓謙虛,從不驕傲自大。

(4)教學并進:三十多歲開始教學生涯,“誨人不厭,好學不倦”,教與學結合,是教學相長的模范。

(5)因材施教:能夠體察人性,結合學生的不同性格和資質,加以恰當的輔導和啟發,引導人格品德的完善學習和發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6)官績卓越:做官時政績顯著,賊人聞風逃避,軍事上當機立斷,兵不血刃收回國土,顯示出文韜武略。實行仁政和德政,創建富裕和諧的社會環境。

(7)刪書訂禮:述而不作,阻擋負面信息流通,不畏王權惡霸,公正地記錄客觀歷史。

(8)身教化育:待人接物和顏悅色,令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發,增進知識和才能,因而他去世后,很多學生替他守墓三年,子貢更是守墓六年,古今所罕有。

(9)有教無類:教育學生無論富貴貧賤,皆用禮樂加以教化,誘發學生多元化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每一個學習過程。

(10)萬世師表:行住坐臥,都產生教與學的人格魅力,日常生活中修身以禮、從政以德、待人以恕,處處散發人性光輝:至圣、至仁、至德、至博,成為圣者。

《孔子家語》全書共十卷、四十四篇,本書對每篇文字進行了精選,加以簡明注釋,并對經典段落和名句進行點評,竭力為讀者呈現全書的整體風貌。在譯注過程中,參考了北京中華書局王國軒、王秀梅注本,特此說明,以表謝意。書中若有錯漏與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對于《孔子家語》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日角度下,不妨加入西方的生命教育(The Holistic Curriculum)理念重新審視,希望從中找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智慧,令孔子思想古為今用,為下一代教育開辟新途,提供借鑒。完成此書后,感慨良多,故不揣鄙陋,為之歌曰:

家語絲絲,溫馨燕爾,

圣賢鈞道,悠然坦蕩。

學習終生,修身力行,

齊家治國,孝德仁義。

禮樂教化,育才維新,

君子雍穆,恭順敬慎。

忠貞厚恕,信誠日月,

大同康莊,和諧體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星| 双峰县| 喀喇沁旗| 丹寨县| 绥阳县| 临澧县| 嘉善县| 肇源县| 图片| 甘谷县| 蒲城县| 南阳市| 广饶县| 改则县| 仙桃市| 海兴县| 马山县| 和平区| 金堂县| 库伦旗| 芦山县| 治县。| 敖汉旗| 勃利县| 弥勒县| 山阴县| 金寨县| 辛集市| 枝江市| 西贡区| 乌鲁木齐县| 通城县| 永泰县| 讷河市| 兴国县| 长泰县| 广平县| 彭水| 辽阳市| 井冈山市|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