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孔子家語》導讀(1)

潘樹仁

提起孔子,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論語》,而《孔子家語》,卻知之者甚少。造成這種狀況,可能有兩大原因:一是,《論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內(nèi)容豐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而《孔子家語》則相對內(nèi)容駁雜,篇幅龐大,字數(shù)遠遠超過《論語》。二是,《論語》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歷來對此意見比較統(tǒng)一,雖然也有人對其版本有不同的意見,但無大的分歧;而《孔子家語》的真?zhèn)蝿t遭遇較大質(zhì)疑,甚至一度被認定是偽書,影響了它的流傳。無可否認,學習研究孔子的基本思想,當以《論語》為最可信賴的材料。但若要全面了解孔子的人生事跡及其學說,感悟一位圣人的立體生命形態(tài),則不可不讀《孔子家語》。

一、書名、作者與成書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者《家語》,是記述孔子生平和思想的著作,采用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及其他人的對話、問答和言談行事,比《論語》的記載更為詳盡具體。關(guān)于該書的作者和版本問題,歷來爭論較多,莫衷一是。

《漢書·藝文志》最早著錄《孔子家語》曰,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作,其書早逸。而唐代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他所謂今本,即流傳下來的十卷本,題為三國時魏王肅所注。宋代王柏首先提出《家語》實為王肅所撰寫,是一部偽作。至清代訓詁派,如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等都認為《家語》是偽書。近代學界疑古之風盛行,《家語》乃王肅偽書的觀點幾成定論。雖也有學者指出其并非偽書,但也多認為《家語》經(jīng)過了王肅加工,有相當部分內(nèi)容為其所增。

不過,現(xiàn)代考古學的發(fā)展為古書真?zhèn)沃嫣峁┝撕芎玫淖糇C。一九七三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出土西漢墓竹簡《儒家者言》,內(nèi)容與今本《孔子家語》近似。一九七七年,安徽省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木牘,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yīng),內(nèi)容同樣與《孔子家語》相關(guān)聯(lián)。另外,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的問世、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語》的公布,人們對于《孔子家語》偽書說逐漸有了新的認識。這一系列新的發(fā)現(xiàn),說明今本《孔子家語》是有來歷的,它很可能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并流傳,并非偽書,更不能直接說成是王肅所撰。大致可以理順的是,《孔子家語》是孔子后學所撰,曾被荀子帶至秦國。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收集秦朝焚書后的各種版本,在西漢武帝元封時重新編輯成書。后又經(jīng)歷了一個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到三國時王肅從孔子后人孔猛那里得到此書,為之寫序,并作了注解,成為現(xiàn)在流行的十卷四十四篇版本。

二、史料價值及研究情況

《孔子家語》在很長的歷史階段中被疑為偽書,其史料價值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雖則如此,它仍流傳不廢。《四庫全書總目》中說:“其書流傳已久,且遺聞軼事,往往多見于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可見,即便認為是偽書,古人也并沒有完全否定其價值。在偽書說占主流的局面被打破以后,其學術(shù)思想價值更為人們重視和肯定。

今人通過對該書的系統(tǒng)研究,多認為其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價值。首先,《家語》對孔子的記載比其他古籍更為完整。《論語》雖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但它篇幅短小,內(nèi)容簡略,不能表達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而《家語》無論是在篇幅還是在內(nèi)容上,都多出許多,它記載全面,又有孔子言行的具體情節(jié),顯然更能展現(xiàn)孔子的人品和思想。此書搜集孔子的詳盡生平事跡,以及當時事件的背景資料約二百六十多篇,更值得讀者研習。例如,孔子在魯國做官,曾取得很好的政績,使得社會環(huán)境和人民生活都有改善,很多人都不了解這件事,而本書第一篇對此就有詳細的記載。所以有研究者認為,《家語》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價值甚至超過《論語》。

其次,它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通過將《家語》與傳統(tǒng)文獻比較,可以看出《家語》的數(shù)據(jù)較為原始。例如,《家語》中的《哀公問政》又見于《禮記·中庸》,將二者對勘,可發(fā)現(xiàn)《禮記·中庸》語言更為簡練,應(yīng)進行過修改、潤色,這種改動明顯帶有西漢的歷史印痕。如本篇中“舉廢邦”一句,在《禮記·中庸》中為“舉廢國”,顯然是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由此可斷定,《家語·哀公問政》成書年代早于《禮記·中庸》。由于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guān)記載,對于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兩漢典籍,有重要價值。

三、主要思想內(nèi)容

(一)禮、樂、教、學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所以他致力于恢復周公制禮作樂的精神內(nèi)涵,要讓社會和諧,重回大同的理想。他一生堅持這種理想,從未放棄。我們通過分析本書的用字,可以約略看出孔子的思想特點和理論方向。以書中十三個單字的使用次數(shù)為例:

“禮”三百三十二次,“道”二百二十次,“德”一百四十一次,“義”一百二十二次,“仁”一百一十八次,“樂”一百零七次,“教”九十三次,“學”七十八次,“智”五十六次,“忠”五十五次,“孝”五十三次,“勇”二十六次,“恕”十三次。

可以看出,“禮”字的用量為首,“樂”在中間第六位。“禮”可以作為道德哲學的命題,加以詳細探討,“樂”側(cè)重于心理情緒。但禮樂教育作為基本的教育內(nèi)容,除了教的工作外,也必須包括身體、行為的經(jīng)驗學習,更包含德育及哲學,可分為身教、家教、境教三大范疇。教的對立面是學。根據(jù)生命成長規(guī)律,教育階段可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校教育,然后是成人教育的終身學習。每個人出生之時都是一張空白的紙,必須接受教育,自己學習,再加以思索融化,才有知識和理性思辨的進步,所以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教與學的過程。

古“禮”字即“豐”字,現(xiàn)在的“禮”字則是由“示”“豐”兩部分組成。“示”為表示,是原始祭祀的開始;上部分的“二”字,即古“上”字或天的意思;下部分“小”字三撇,即代表“日、月、星”三光下照,意味著上天的恩德照臨大地,令人類有光明而賴以生存,故此人類祭祀以感恩。“豐”字下部分是“豆”字,為高腳器皿,用以盛載祭祀物品,古代以腳愈高,禮制規(guī)格愈高;上部分有如稻穗,或者是玉石或貝殼串,是部落社會最珍貴的禮物。

社會需要法律來管束人們的行為,但不能所有細節(jié)事情都寫成條文,一切標準訴諸法律,則變成爭訟字眼和法律的灰色地帶。人們普遍接受的行為,就成為禮節(jié),用來互相規(guī)范約束。但這只是禮表面的作用,禮的意義,更在于相互平等、尊重,約束自己,也愛護別人,每個人有內(nèi)化的克制能力,“克己復禮”才是其最高內(nèi)涵。人與禽獸的分別,正是人能夠用禮尊重他人,自然恰當?shù)卣宫F(xiàn)自我的風采,舉手投足的禮儀,回歸內(nèi)心的觀照,能體驗人類心性融貫于天地之間。

本書提到“知禮”與“好禮”兩個觀念,書中分別有八處和六處加以論述。“知禮”是知識學習的過程,包括了解社會人群操作禮儀的方法,訂立禮制的背景和原因,強調(diào)自己加以思辨和判斷,而不是盲目地依從,要在禮儀之中感悟禮的意義,思考禮的精神內(nèi)涵,逐步向內(nèi)心發(fā)展德行的修養(yǎng)。《顏回第十八》篇提到:“子曰:‘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若乃窮神知禮,德之盛也。’”用盡全部精力來學習、研究禮,必然能令德行修養(yǎng)加強。“好禮”是德行的表現(xiàn),要完善禮的行為,一舉手一投足,不能有失禮的地方。好好學習每一種禮節(jié),然后將禮節(jié)推行和教導學生,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行為,減少摩擦和爭吵,維護社會和諧,都是好禮的重要性。《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篇:“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一個人有了錢財,而不能以禮義待人,不但會被人罵為財閥,更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音樂使人快樂,人類心中的快樂,有如一座音樂廳在演奏音樂,回旋縈繞,抑揚頓挫,手舞足蹈,輕松愉悅,令人回味無窮。孔子愛古琴,聽韶樂,深知音樂陶冶性情的作用巨大。禮樂的教育就是動靜的搭配,非常恰當,有靜態(tài)的和諧禮序,有動態(tài)的舒暢樂韻,陰性的心境謙虛自信、互相尊重,陽性的體態(tài)抒情愉悅、共樂平等。用身體藝術(shù)作為語言,結(jié)合禮樂,表達心中的道德情操,是一種行為藝術(shù),是德育的揮灑自如,確實是中華文化蘊涵深厚而獨特的生命禮樂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远安县| 油尖旺区| 拉孜县| 班戈县| 天门市| 来宾市| 芜湖县| 广德县| 合阳县| 宁南县| 民县| 金堂县| 扎鲁特旗| 炎陵县| 揭西县| 姚安县| 府谷县| 民丰县| 曲松县| 墨竹工卡县| 天镇县| 兴隆县| 青浦区| 武城县| 灵璧县| 长泰县| 禹州市| 衡阳市| 磐石市| 淮南市| 柳林县| 平山县| 呼图壁县| 平乡县| 沙湾县| 武平县| 方山县| 达尔| 朝阳区| 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