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卷一(1)
- 中信國學大典·孔子家語
- 饒宗頤
- 4996字
- 2015-08-04 13:52:01
相魯第一
本篇導讀
孔子做官,是實踐他“以禮治國”的理想,他從中都宰、魯司空、大司寇,一直做到攝行相事的高職,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應變能力,彰顯了他的實際辦事能力,說明孔子并非紙上談兵。這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認為儒家哲學只是空洞的理想,無法付諸現實。孔子推行的措施,使民眾路不拾遺,社會和諧,教化推行,國家達到穩定而強大的水平,與鄰邦齊國簽訂盟約。而且在證據充足的情況下,迫使強盛的齊國歸還了侵占的四邑和汶上的田地。這些都證明了孔子的為政做官之才。
孔子初仕[1],為中都宰[2],制為養生送死[3]之節[4]。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涂[5];路無拾遺[6],器不雕偽[7];為四寸之棺[8],五寸之槨[9],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10]。
1初仕:初次出任政府官員職位。時為魯定公九年,此時孔子已五十一歲。
2中都宰:中都地方的長官,約等于現在的縣長或縣里一、二級官員。
3養生送死:即老有所養,死有所葬,是敬老安老的工作。
4節:有規范的禮節標準,由官員制定的就是法律條文。
5涂:通“途”,道路。
6路無拾遺:可作“路不拾遺”或“道不拾遺”,不貪婪在路上拾到的東西。
7雕偽:裝飾雕刻,是人為的加工。
8棺:棺木的內棺。
9?。和夤住?
10不封:不聚土以起墳,因山丘為墳。不樹:墳周邊不種松柏等樹木。
譯文
孔子在魯國首次做官,在中都地方任長官,制定養老的法規和送葬的禮節。依長幼分配不同食物,依能力分配工作,男女分別使用不同道路。沒有人拾取并占有他人的遺失物品,器皿上都沒有奢侈的雕飾。死人裝殮,內棺厚四寸,外棺厚五寸,依傍山丘建墳墓,無須加高封土和種植太多樹木。
賞析與點評
孔子做官,不只有宏圖大志,而且細心開展德政的實務功夫??鬃右獪p少飾物,維系儉約的生活方式,阻止貪婪奢侈的風氣漫延,甚至殯儀的規格,都定在一般的水平,整個社會,便建立在道德和諧的共融氣氛上。
孔子做官雖然只有五年左右,但政績很好,證明他不只能夠講理論,而且能做事,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1]焉。定公[2]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3]。乃別五土[4]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5]。先時,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6];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7]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8]。”由司空為魯大司寇[9],設法而不用,無奸民。
1則:仿效。
2定公:魯定公,此對話應發生在魯定公十年(前五〇二)。
3司空:主管工程、制造、手工業的官。
4五土:指五種不同的地形,包括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等。
5厥所:最理想的收成、收獲。
6“季氏”句:魯昭公二十五年,昭公討伐季平子,失敗流亡于晉,死于晉地干侯。季平子后來將昭公葬于魯國先君陵墓以南,不使與先君合葬,以泄私憤。
7季桓子:季平子的兒子,權位的繼承者。
8不臣:沒有禮法、不稱職的臣子。
9大司寇:主管刑獄的官。
譯文
新的禮節制度實行一年后,西邊的諸侯國都仿效這些規則。魯定公對孔子說:“用你的辦法治理魯國,可否行得通?”孔子回答說:“即使天下都可以治理好,何況魯國!”這樣實施了兩年,魯定公升任孔子為司空??鬃訁^別各地土壤的性質,將各種作物種植在適宜的環境里,結果所有物類都得到理想的收獲。之前,季平子將魯昭公葬在祖墓的南面,孔子挖溝將昭公的陵墓與祖墓連接起來,他對季桓子說:“貶抑君王以彰顯個人功績、遮擋自己的罪過,不合禮節,如今合葬,可以掩蓋你父親不守臣道的罪行?!庇纱丝鬃訌乃究者秊榇笏究?,即使設立法律也沒有使用,也沒有奸惡的民眾出現。
賞析與點評
孔子知識淵博,在安排土地耕作上可以看出有專業水平,使“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孔子做人處世,既細膩又不急進,替魯昭公移墓重葬,昭公后人魯定公當然高興,但孔子對季桓子也說得非常有禮而得體,解釋為掩蓋他父親的罪過,使后人安心,這種多方面圓融的工作,只有智者才能熟練進行。
定公與齊侯[1]會于夾谷??鬃訑z相[2]事,曰:“臣聞有文事[3]者必有武備[4],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5]?!倍ü珡闹V習?,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酢[6]既畢,齊使萊[7]人以兵鼓謲[8],劫定公??鬃託v階而進,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裔夷之俘[9],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為不祥,于德為愆義,于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10]侏儒戲于前。孔子趨進,歷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夫熒[11]侮諸侯者,罪應誅,請右司馬速加刑焉。”于是斬侏儒,手足異處。
1齊侯:即齊景公。
2攝相:代理儐相的職位,包括接待和贊禮的工作。
3文事:談判的事務,此處是指盟會。
4武備:武力軍事的準備。
5司馬:掌管軍事的官。馬是古代戰爭的重要工具,故職銜有此稱呼。
6獻?。河镁偏I給客人的禮儀。
7萊:齊國的外族屬國,可稱東夷。
8鼓謲:鼓噪。
9裔夷之俘: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俘虜。裔,邊裔;夷,夷狄。
10俳優:演舞蹈滑稽戲的人。
11熒:混淆視聽。結盟的隆重典禮,不應該有嬉戲的人與行為。
譯文
魯定公和齊景公在夾谷進行盟會,孔子以代理儐相的身份隨行。他對魯定公說:“我聽聞以和談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糾紛,必定要有武力為后盾;準備用戰爭來解決爭端,也必定要準備和平解決的辦法,古代的諸侯離開國境范圍,必定配備應有的文武官員隨從,請批準我帶上左右司馬的部隊?!倍ü爮牧怂慕ㄗh。到達會盟的地方,搭建典禮壇場和席位,筑起三級臺階,用諸侯相會的禮遇,與齊侯會面,賓主互相拱手揖讓,登上席位,并且互相敬酒。齊國早已安排萊人帶著兵器埋伏,此時鼓噪喧嘩,想劫持定公??鬃記_上梯級高臺,走到定公身旁,扶他退下禮壇,同時向魯國侍衛說:“你們拿起兵器,殺了他們?,F在兩國君主結盟,東夷的俘虜敗卒,竟敢興兵作亂,破壞兩國友好,這不是齊國君主對諸侯的行動。遠方的人,不應該參加華夏的政務,東夷不應擾攘華夏的活動,俘虜不可破壞盟約,士兵不應威逼鄰邦。否則,從神道上講,是不吉祥的;從道德上講,是違反正義的;從人際關系上講,是嚴重失禮的。齊國的君王,一定不會這樣做。”齊侯心中感到非常慚愧,揮手叫萊人退避。不多久,齊國的樂師奏出宮廷音樂,歌舞藝人和矮人小丑在禮壇前表演和嬉戲??鬃玉R上沖上臺階,還未到最后一階,就說:“一般老百姓熒惑侮辱諸侯,罪當斬首分肢,右司馬,立刻執行刑法吧!”于是雜技藝人就被斬殺,手足被分散在不同地方。
賞析與點評
這段記載凸顯孔子的文韜武略和英明決斷?!坝形氖抡弑赜形鋫?,有武事者必有文備”,自己堅守道德禮節,不會逾越,出國談判兵馬隨行,防備劫盟危機。侏儒表演侮辱國君,他立刻命令隨行軍隊腰斬他們,令對方不再做滋擾的小動作。盟會的最終結果是,齊國交還了四處地方及汶上的田地,是“以禮治國”的成功實例。
始誅第二
本篇導讀
孔子剛做代理國相的高職,只用了七天的時間,就殺了魯國一位名人少正卯,但赦免了要訴訟父親的忤逆子。季氏和子貢兩人都提出異議,認為孔子的判決錯誤。孔子用令人折服的法理,闡釋或赦或殺的道理,彰顯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政教合一理論。
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1]執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季孫[2]聞之,不說,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國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3]以告孔子,孔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4]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5]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6]謹誅[7],賊也;征斂無時,暴也;不試則成[8],虐也。故無此三者[9],然后刑可即也?!稌吩疲骸x刑義殺[10],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11]事?!员亟潭笮桃病<汝惖赖乱韵确?,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詩》云:‘天子是毗[12],俾民不迷[13]。’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14],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15]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16]故也。今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1狴(bì):監獄。
2季孫:即季桓子,魯國的大夫。
3冉有:冉求,字子有。是孔子學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4聽:處理審判。
5獄犴(àn):此處指刑獄。
6慢令:散漫的法令。
7謹誅:嚴厲的懲罰,輕易誅殺罪犯。
8“不試則成”另本作“不試責成”?!幷咦?“故無此三者”另本作“政無此三者”?!幷咦?0義刑義殺:合宜的刑罰和判決。
11慎:謹慎。古代判處死刑十分嚴謹,而且必須在秋天執行,犯人有足夠時間想辦法上訴。
12毗:輔助。
13俾民不迷:令民眾不會迷失方向。
14三尺之限:不高而很細小的險峻,限,通“險”。
15仞:古代八尺為一仞。
16陵遲:登山的道路拉長,使斜度減少易于行車,但路程卻增多。后一句“陵遲”,指禮教道德滑坡,形成向下的勢態,已經難以從新向上。
譯文
孔子做了魯國的大司寇后,有父子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一并收監,三個月都沒有審理。其后父親請求終止審判,孔子便放了他們。季桓子聽聞此事,感到不高興,便說:“司寇欺騙我!以往他告訴我:國家的管治,必以孝道為先。現在懲罰一個不孝子,以教育民眾盡孝,不是可以嗎?為什么又要赦免他呢!”冉有將這番話轉告孔子,孔子嘆息說:“真可悲!政府不守正道而殺戮下民,是不合常理的做法;不去教導孝道,而審理不孝的案件,是殺害無辜;三軍打敗仗,不可以斬殺士卒;牢獄管治不好,不可以隨便用刑。為什么?政府不推行教育,罪責不在民眾。政令散漫,但用刑嚴厲,是傷害百姓;隨時濫征稅收,是殘暴人民;不嘗試教化,推卸責任而要求成效,是虐待他人。主政者沒有在這三種情況下犯錯,才可以馬上用刑罰?!渡袝氛f:‘合宜的判刑和死罪,無須使你不安心。唯一要考慮的是有沒有謹慎行事?!褪钦f,先教導,然后才用刑罰。先陳述道德,令人們佩服;如果行不通,便請賢士來勸導;還行不通,便廢除他們的權力;仍然行不通,最后才用律法的威嚴懾服人民。這樣推行三年,老百姓便會走正道了。當中有少量邪僻刁民不遵從教化,就可以依據刑罰對待,則民眾都深知罪責了?!对娊洝诽岬剑骸o佐天子,令民眾不會迷失道德方向。’因此威嚴厲政不試行,刑罰也不應該使用?,F今的社會則不同,混亂的教育,繁雜的刑罰,使民眾迷糊困惑,而陷入羅網中,又會馬上被制裁,因此刑罰越多,盜賊越難以制服。不高而細小的險峻,空車也不能攀登,為什么?因為峻峭的緣故;高山崇嶺,重載之下仍然可以登山,為什么?因為拉長斜坡能使車緩緩爬上去。現今社會風氣、禮教墮落很長時間了,雖然有刑法,人民怎會不違犯呢?”
賞析與點評
蕭昌明提出,“不忍不教而誅”,應該是所有圣人和慈悲者的心愿,人類出生時只是空白一片,君王應該好好關懷每一個子民,要刑德兼備,教導人民道德仁善,將教育工作做到最完善,這是首要的任務。不斷增加法律條規,只會令社會變得僵化。
孔子的“德政治國”理念,必須由上而下,主政者引導人民修養道德,自己當然也要以身作則?,F今世界以經濟掛帥,又說法治為首,相比之下,德政治國才是根本的方法。有道德者做領導,又有良臣相助,必能達至成功。
王言解第三
本篇導讀
這是孔子回答學生曾參的提問時的講話,主要說明作為統領天下的王者,如何不出戶牖而教化天下。明王必須“內修七政,外行三至”,“七政”是: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三至”是:至禮不讓、至賞不費、至樂無聲。君王自己身體力行,才可使國家昌盛繁榮,所以推行教化非常重要,領袖人物本身的修養,就是一個明確的指標。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譯文
所謂“道”,便是要發揚光明完善的德行;所謂“德”,便是要尊崇正確大道的哲理。因此,沒有德,道便不能受到尊崇;沒有道,德行就不能光明完善地發揚。
賞析與點評
道與德的相互關系,孔子解說得非常清晰,與道家及傳統哲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