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曲禮(2)
- 禮記·孝經(中信國學大典)
- 饒宗頤
- 2577字
- 2015-08-04 14:03:37
譯文
做兒子的,父母在世時,帽子與衣服不敢以白綢鑲邊。孤子當家,帽子與衣服不敢以彩綢鑲邊。
幼子常視毋誑[1]。童子不衣裘裳[2],立必正方,不傾聽。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3],辟咡詔之[4],則掩口而對。
1視:通“示”,示范。
2童子不衣裘裳:小孩子穿裘皮襖、著裙裝,既不合身體需求,又不便做事活動,所以“不衣”。
3劍:指牽在身旁。
4辟咡(èr):指轉頭對童子說話。詔:教,告。
譯文
對幼兒要正確引導,不能說謊騙人作壞榜樣。兒童不穿皮裘與裙裳,站立時必須姿勢端正,聽人說話不歪頭側耳。長者牽著兒童行走時,兒童應該用雙手捧著長者的手。長者將小孩子背在背上或領在身旁,轉頭側臉跟兒童說話,小孩子要掩著口回答。
賞析與點評
儒家教人注重“身教”多于“言傳”。所謂的“仁義道德”并非僅宣之于口,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成就。
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1]。
1鄉(xiànɡ):通“向”,面向。
譯文
跟隨先生走路時,不可自顧自跑過路與人說話。在路上遇到先生,應快步前進,對先生立正拱手。先生對他說話就應答,不對他說話就快步退下。跟隨長者登上丘陵時,則一定要面向長者所看的方向。
將適舍,求毋固[1]。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2],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3]。將入戶,視必下[4]。入戶奉扃[5],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后入者,闔而勿遂[6]。毋踐屨,毋踖席[7],摳衣趨隅[8],必慎唯諾。
1固:指平常固有的習慣。
2戶外有二屨(jù):戶外有兩雙鞋,指室內有兩個人。舊注說,因長者的鞋可放在室內,所以室內也可能有三個人。
3言不聞則不入:指在外面聽不見室內說話的聲音,那么室內的人可能在密謀私事,因此不宜入內打攪別人。
4視必下:眼光向下,是為了避免看到他人的隱私。
5奉扃(jiōnɡ):雙手猶如捧著門閂的樣子。這里是表示恭敬之意,不是真的捧扃。扃,門閂、門杠,是關閉門戶用的橫木。
6闔而勿遂:慢慢地掩上門,但不關死,表示不拒絕后來的人。
7毋踖(jí)席:從席子的前方走上去,就叫作“踖席”。踖,踩踏。
8摳(kōu):提起。
譯文
將出外投宿館舍,各種要求不能像平時在家的習慣一般。快走到堂上時,要先發出聲音表示自己來到。如果門戶外放著兩雙鞋,聽得到室內說話的聲音就進去,聽不到室內說話的聲音就不要進去。將要進室門時,眼光要朝下。進門時,雙手要像捧著門栓一樣恭敬地放在胸前,不回頭四處張望;進入室內時,門若本來就開著,進了門也還是讓它開著;門若本來就關著,進了門也還是讓它關著;如果后面還有人要來,就把門慢慢掩上,不要關死。不可踐踏別人的鞋子,不可從坐席前方上席,要提起衣服快步走到席的下角上席就座。談話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地應對。
賞析與點評
觀《曲禮》可知,尊重隱私,并非始于今天。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于客。客至于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1]。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后客復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2],連步以上。上于東階則先右足,上于西階則先左足。
1肅客:引導客人進入。肅,進。
2拾(shè)級聚足:上臺階時,前腳登一階,后腳跟上與前腳并立。
譯文
凡主人與客人一起進門,每過一門,主人都要讓客人先進。客人走到寢室門口,主人先請入內鋪席,然后再出來迎客。客人一再推辭后,主人就引導客人入門。主人進門后朝右走,客人進門后朝左走。主人到東階,客人到西階。客人身份爵級若低于主人,就跟隨主人到東階前。主人一再推辭,然后客人又回到西階前。登臺階時,主人與客人彼此謙讓,主人先登一階,客人也隨之登一階,登階時都是前腳登上而后腳隨之并立,兩腳連步相隨,后腳不越過前腳。若從東階上,則右腳在前先登;若從西階上,則左腳在前先登。
若非飲食之客[1],則布席,席間函丈[2]。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客徹重席[3],主人固辭。客踐席,乃坐。主人不問,客不先舉。將即席,容毋怍[4]。兩手摳衣去齊尺[5]。衣毋撥,足毋蹶[6]。
1非飲食之客:即“講問之客”,指來討論學問的客人。
2函:容,指席間的距離。
3徹:撤去,撤除。重席:為了表示尊敬,主人給客人鋪兩重坐席。
4怍(zuò):改變臉色。
5齊(zī):衣服的下擺。
6蹶(ɡuì):急遽。
譯文
如果不是前來飲食的客人,為客人鋪坐席,席與席之間距離一丈遠。主人跪下為客人擺正席子,客人要跪下按著席子辭謝。客人要撤去重席,主人堅持不許。客人上席之后,主人才坐下。主人不發問,客人就不先主動問話談論。客人將要就座時,臉色不要有所改變。用雙手提起下身衣裳,讓下擺離地一尺。衣裳不要亂抖,腳步不要急促。
賀取妻者[1],曰:『某子使某[2],聞子有客,使某羞[3]。』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1取:通“娶”。
2某子使某:前“某”指代賀者,后“某”指代表賀者送禮的使者。
3羞:進獻。
譯文
祝賀別人娶妻,要說:“某人派某前來,聽說你有客人,派我來進獻禮物。”貧窮人家不必以財物作為賀禮,老年人不耗費體力行禮。
賞析與點評
所謂“禮從宜”,社交禮儀之道,就是要有體貼別人的心。
名子者不以國[1],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
1不以國:古人給兒子起名不用國、日月、山川,是因為這些都是日常用語,難以避諱,因此不用。
譯文
給兒子起名,不用國名,不用日月名,不用身體隱蔽之處的疾病名,不用山川名。
賞析與點評
古人重視“命名”,凡孩子出娘胎三月,便有“命名之禮”。父母給孩子命名之時,除了避免不祥之物,還要謹守“大物不可命名”的原則,這是為了避免個人妄自尊大。譬如人既為天地所生,故不能以日月和山川為名,以示對天地之敬畏。
男女異長[1]。男子二十,冠而字[2]。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3]。
1男女異長:兄弟與姊妹各自排行,不相混雜。
2冠:冠冕,這里指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要加戴冠冕。
3笄(jī):發簪,這里指笄禮,是女子的成人禮,要綰發加笄,與男子的冠禮相似。
譯文
家中男女各按性別依長幼排行。男子到了二十歲,行加冠成年禮且另外取字。在父親面前,兒子自稱名;在君主面前,臣子自稱名。女子許婚后,要為她綰發加笄且另外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