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曲禮(1)

本篇導讀

《曲禮》是《禮記》的第一篇。本篇之命名,各家說法不同,有謂“曲”字具“周遍”、“詳細”之義,或說僅是以篇首“曲禮”二字為名。若據(jù)朱熹的理解,《禮記·禮運》云:“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所謂“經(jīng)禮”就是指禮的大節(jié),而“曲禮”就是指禮的小目。《曲禮》的內(nèi)容煩瑣,概言之,可包括以下數(shù)項:一、闡釋“禮”意;二、記載貴族日常生活的禮儀;三、記載喪禮和祭禮的禮儀;四、記載周代封建制度中,天子與諸侯遵行的禮儀,以及相關的種種制度。

據(jù)文本和戰(zhàn)國楚簡的考證,《禮記·曲禮》約成篇于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初期之間。本篇原來分為上、下篇,但由于篇幅所限,現(xiàn)僅選譯上、下篇共五十一小節(jié)。我們期望借著本文,讓讀者在久遠的禮俗中體會“生活的美”。

《曲禮》曰:毋不敬[1],儼若思[2],安定辭,安民哉。

1毋不敬:鄭注:“禮主于敬”,所以開宗明義便說,“毋不敬”。

2儼:莊嚴、莊重的樣子。

譯文

《曲禮》說:遇事待人無不恭敬嚴謹,神態(tài)如若有所思般莊重,說話態(tài)度要祥和,措辭要肯定,這樣就能安定民心了。

賞析與點評

“禮”以“敬”為主。若用今天的話說,所謂“敬”,就是人類面對天地萬物和人間世界的一種謙卑虛己的心理狀態(tài)。“毋不敬”是一種凡事不以“自我”為先的生活態(tài)度。

敖不可長[1],欲不可從[2],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1敖:同“傲”,傲慢。

2從(zònɡ):同“縱”。

譯文

傲氣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氣不可自滿,享樂不可超限。

賞析與點評

驕傲和自滿,是“自我”膨脹的惡果。

賢者狎而敬之[1],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茍得[2],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3],分毋求多。疑事毋質(zhì),直而勿有。

1狎(xiá):親近。

2茍:茍且,隨便。

3很:通“狠”。鄭注:“謂爭訟也。”

譯文

對有才德的人,要親近而尊敬,又要敬畏而愛慕。要知道所喜歡的人的缺點,知道所討厭的人的長處。既能把累積的財物散發(fā)給別人,又能夠在處于安逸時面對變遷。面對財物,絕不取不該得的;面對危難,絕不隨便逃避;與人爭執(zhí)時不要強求勝利;分配財物時不求多取。對于有疑問的事,不以自己的成見妄下定論,意見正確時也不自以為是。

賞析與點評

有時候,人總會偏執(zhí)己見而不自知。此節(jié)所言,均是勸人要破執(zhí)去我,皆因世間一切的好惡得失,無非是“我執(zhí)”所致。

若夫坐如尸[1],立如齊[2]。禮從宜,使從俗。

1若夫:如果。尸(shī):古代祭祀時用以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2齊(zhāi):通“齋”。

譯文

如果坐著,就要像尸那樣莊重,站著,就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行禮要順從時宜,出使要遵從別國的風俗。

賞析與點評

“禮”從時而變,是因為“禮”所貴的是“敬”,而不是形式化的儀文。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1],不辭費。禮,不逾節(jié),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zhì)也。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1說(yuè):同“悅”。

譯文

禮,是用來決定親疏、判斷嫌疑、分別異同、明辨是非的。禮,不胡亂取悅、討好人,不說多余的話。禮,不逾越節(jié)度,不侵犯侮辱,不輕佻親狎。修養(yǎng)自身、實踐所言,叫作善行。行為有修養(yǎng),說話合于道理,這是禮的本質(zhì)。禮,只聽說要主動向人取法學習,沒聽說硬讓人取法學習的。禮,只聽說學禮者要前來學習,沒聽說授禮者跑上門去傳授的。

賞析與點評

“禮”不是法律,它肩負了一個“分別”的作用。這全賴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的一種“默契”,而“默契”又本于“我”與“你”互相的認同和信任。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默契”,社會就會進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1],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2],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3]。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4]。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1宦學:“宦”指為吏者,“學”指學習六藝者。孫希旦曰:“宦,謂已仕而學者;學,謂未仕而學者。”

2禱祠祭祀:吳澄曰:“禱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常事之祭。”

3撙(zǔn)節(jié):節(jié)制。

4麀(yōu):牝鹿,泛指雌獸。

譯文

道德仁義,若沒有禮就不能實行、完成;教導訓誡、端正風俗,若沒有禮就不能完備;分辨爭訟,若沒有禮就不能決斷是非曲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若沒有禮就不能確定尊卑名分;為學習做官、學習道藝而侍奉師長,若沒有禮就不能親近和睦;上朝按官位依次排列、治理軍隊、做官在位、執(zhí)行法令,若沒有禮就沒有威嚴,一事無成;無論特別的祭祀或定期的祭祀,供奉鬼神時,若沒有禮就不能虔誠莊重。因此君子抱持恭敬、節(jié)制、退讓的態(tài)度,以彰顯禮。鸚鵡雖能說話,終究不過是一種飛鳥;猩猩雖能說話,終究不過是一種禽獸。而今要是作為人卻沒有禮,雖然能說話,不也還是禽獸之心嗎?只因禽獸不知禮,所以父子與同一雌獸交配。因此圣人興起,制定禮法來教導人,使人從此而有禮,知道把自己與禽獸區(qū)別開來。

賞析與點評

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禮”滲透在人們?nèi)粘I钪小4斯?jié)指出“有禮”之后人便知道自己與禽獸有何分別。但“人禽之別”的關鍵不是“禮”的有無,而是在于行禮之心的存亡。

大上貴德[1],其次務施報[2]。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3]。

1大上:指上古的三皇五帝之世。大,同“太”。鄭注:“大上,帝皇之世。”

2其次:指上古以后的世代。孫希旦曰:“其次,謂后王也。”

3懾:膽怯,困惑。

譯文

上古時以德為貴,后世才講究施惠與回報。禮,崇尚有往有來,施惠于人而人不來報答,這是失禮;人來施惠而不去報答,也是失禮。人有禮,人際關系就會安定平和,無禮就會危險。所以說,禮是不可不學的。所謂禮,須自我謙卑而尊重別人,雖然是挑擔做買賣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重的,何況是富貴的人呢?富貴的人而知道喜愛禮,就能不驕奢淫逸;貧賤的人而知道喜愛禮,心志就能夠不怯懦疑惑。

賞析與點評

今天,在中國人的社會,還是十分注重“禮尚往來”的傳統(tǒng)。這一種“施報關系”的往來實踐,實是滿載行禮雙方的期望。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1]。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2],服官政[3]。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4]。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5]。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1冠(ɡuàn):冠禮,舉行加冠的儀式,表示已成年。其禮節(jié)可參閱《儀禮·士冠禮》、《禮記·冠義》。

2艾:衰老,指發(fā)色蒼白如艾。

3服官政:成為行政主管。孔疏:“五十堪為大夫,大夫得專事其官政,故曰‘服官政’。”

4傳:指將家族大事傳給子孫。孔疏說,傳給子孫的家族大事,主要是祭祀之事。

5悼:愛憐。

譯文

人生十歲稱為“幼”,可開始學習。二十歲稱為“弱”,舉行成人加冠禮。三十歲稱為“壯”,可娶妻成家。四十歲稱為“強”,可當官。五十歲稱為“艾”,可做行政主管。六十歲稱為“耆”,可指使人做事。七十歲稱為“老”,可將家族事務傳給子孫。八十歲、九十歲稱為“耄”,七歲稱為“悼”。“悼”與“耄”年齡段的人,雖然有罪,也不施以刑罰。滿百歲稱為“期”,由人贍養(yǎng),頤養(yǎng)天年。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1],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2]。自稱曰『老夫』,于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3],必告之以其制。

1幾(jī):一種可以靠背的用具。杖:拄杖,拐杖。

2安車:可安穩(wěn)乘坐的小車。

3越國而問:鄭注:“鄰國來問。”

譯文

大夫七十歲時即可退休,如果無法辭官,就一定要賜給他憑幾與拄杖,出差辦事要帶著伴隨看護的婦人。出使四方,要乘坐安車。可以自稱為“老夫”,但在本國之內(nèi)仍然稱名。他國使者來訪問,一定要把本國的典章制度告訴對方。

謀于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1]。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1從:往。鄭注:“猶就也。”

譯文

跟長者商議事情,一定要拿著憑幾與拄杖前往。長者問話,不謙讓就直接回答,是不合禮儀的。

賞析與點評

“敬老”是個人對父母、祖輩之愛的延伸,對生命、歷史、文化延續(xù)傳承的深深敬意。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1],昏定而晨省[2],在丑夷不爭[3]。

1凊(qìnɡ):涼。

2定:指鋪設安放床褥被枕等。省:問候安適與否。

3丑:眾人。夷:平輩,同儕。

譯文

舉凡做兒子之禮,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溫暖而夏天感到清涼,晚上要為父母鋪床而早晨要向父母請安,在眾同輩之中不和人爭斗。

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1],故州閭鄉(xiāng)黨稱其孝也[2],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3],執(zhí)友稱其仁也[4],交游稱其信也;見父之執(zhí),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1三賜:三命之賜,指為官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君王的任命封賞。

2州閭鄉(xiāng)黨:地方上的各級單位。據(jù)《周禮》記載,二十五家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xiāng)。

3弟:同“悌”,敬順兄長,這里指以對兄長的態(tài)度來對待同僚。

4執(zhí)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執(zhí),同志。

譯文

做兒子的,受到三命之賜而不敢接受車馬,因此州、閭、鄉(xiāng)、黨地方各級都稱贊他孝順,兄弟親戚都稱贊他慈愛,共事的同僚稱贊他恭順,志同道合的朋友稱贊他是仁人,平時交往的人都稱贊他誠信可靠;見父親的友人,不告訴他可以上前來就不敢任意上前來,不告訴他可以退下去就不敢任意退下去,不向他發(fā)問就不敢任意說話。這就是孝子應有的品德行為。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1],所習必有業(yè),恒言不稱老[2]。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3]。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4]。

1常:常規(guī),經(jīng)常不變。這里指出游有規(guī)律,總?cè)ヒ欢ǖ牡胤剑悦飧改笓摹?

2不稱老:以免父母聽了“老”字因聯(lián)想而傷感。

3肩隨:并行而稍居后,表示謙遜。

4異席:古人鋪席而坐,每席坐四人,并推年長者坐席端,若有五人,其中一人必須另外設席,則推長者異席,表示尊敬長者。

譯文

做兒子的,出門前一定要稟告父母,返家后一定要面告父母;出游有常規(guī),有一定的地方;學習一定有專業(yè),平常說話不說“老”字。比自己年長一倍的人,就像父輩一樣侍奉他;比自己年長十歲的人,就像兄長一樣侍奉他;比自己年長五歲的人,與他差不多并肩而行但稍后一些。有五人同處而坐,年最長者必須另設一席單坐。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1],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2],祭祀不為尸[3]。聽于無聲,視于無形[4]。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孝子不服暗[5],不登危,懼辱親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

1奧:室中的西南角,古人認為是室內(nèi)最尊貴的位置。

2食(sì)饗:食禮和饗禮。食、饗禮皆行于宴會賓客或宗廟祭祀。(ɡài):同“概”,限量。

3不為尸:如兒子充當宗廟的尸,父親參加祭祀,尸將尊臨其父,這是孝子不能接受的。古代一般以孫輩小孩子為尸。

4聽于無聲,視于無形:父母沒有說話,就已經(jīng)知道他們要說什么;父母沒有動作,就知道他們要做什么。指在父母示意之前,就揣知父母的心意。

5暗:此處指暗中。

譯文

做兒子的,居處不敢占據(jù)室內(nèi)西南角的位置,坐時不敢坐在席的中間,行走時不敢行在路的中間,站立時不敢站在門的中央。舉行食、饗禮招待賓客時,飲食多寡由尊長決定,不敢擅自做主限量;祭祀時,不充當尸。雖未聽到父母的聲音、未見到父母的身形,就能在父母指使之前揣知他們的心意。不攀登高處,不身臨深淵。不隨便詆毀,不隨便嬉笑。孝子不在黑暗中做事,不到危險的地方,懼怕因此使父母受辱。父母在世,不向朋友承諾可以獻身去死,不背著父母私存錢財。

賞析與點評

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并不是設想為父母做什么;反之,為人子女的應該避免讓父母親擔憂,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妄顧己意而行。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1]。孤子當室[2],冠、衣不純采[3]。

1不純(zhǔn)素:不以白色鑲邊,這是因為白色是喪服之色。純,指衣、冠的鑲邊。

2孤:未婚娶而父已亡故。

3不純采:采是喜慶之色,孝子為寄托喪父哀思,衣冠不用彩色鑲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都县| 泸溪县| 穆棱市| 常德市| 福海县| 屯门区| 海晏县| 高要市| 闽清县| 肃北| 黄平县| 祁阳县| 合山市| 瑞安市| 革吉县| 黄梅县| 镇沅| 旬邑县| 昌邑市| 北京市| 团风县| 芷江| 丹棱县| 航空| 昌图县| 双牌县| 上林县| 留坝县| 青河县| 陵水| 静乐县| 万全县| 芜湖市| 耒阳市| 马关县| 新干县| 洛宁县| 浦北县| 滨州市| 洞口县|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