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與夢想:我與萬科(1983-1999)
- 王石
- 2015字
- 2018-12-27 19:52:33
割喉式價格大戰
1985年,深圳到廣州尚沒有高速公路,路上需要過三個渡口,至少要走4個小時。有時,在深圳吃過晚飯后趕去廣州,我同客戶談判會談到凌晨兩點,驅車返回深圳已是凌晨6點,就干脆窩在駕駛室里睡一個多小時,用冷水洗把臉,繼續上班。
一次晚間去廣州,梁毅開面包車,我躺在后排座上睡著了。路上一個急剎車,我“咣當”一聲滾到了車地板上,卻渾然不覺。梁毅嚇壞了,以為我被摔暈了。搖晃了半天,我迷迷糊糊地問:“到廣州了嗎?”
可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睡眠多么少,我到了星期六仍要約上公司的一幫小伙子到小梅沙游泳,星期天再約另一撥年輕人踢足球。
然而,市場的一次剎車讓我游泳和踢球的愛好都變成了奢侈品。進入1985年,國務院對計劃外調匯和機電產品進口進行全面清理,銀行也開始收緊銀根,進口電子器材、影視器材市場不再熱鬧如昔,市場萎縮出現端倪。但頭腦發熱的珠三角商人們仍沉浸在供不應求的假象中。
錄像機、攝像機的進口批文受到國務院機電辦公室的嚴格限制,放像機不在限制目錄上,因此成為進口的熱門。展銷中心進口放像機的完稅成本是1900元人民幣/臺,批發出去2100~2300元/臺,市面零售2700~2800元/臺,各個環節都有利潤空間。
展銷中心新簽的放像機合同為2萬臺,45天后到貨。
貨到之前的訂貨會上的買手卻不活躍,我感受到市場趨冷的態勢。通過進口代理商、海關、省計委進口審批處等信息渠道了解到:在展銷中心2萬臺到貨的同一時期,其他公司進口的還有5萬臺,累計7萬臺。我意識到,一旦7萬臺全部到貨,放像機將即刻變成滯銷品,價格將直線下降。一個寒冷的冬天即將來臨。2萬臺放像機已在途中,不能中途退貨,必須采取措施!
廣告投放部經理蘇晨拿著記事本走進總經理室。
“我口述一則聲明:‘由于臺風原因,本展銷中心的放像機無法按預訂時間送達客戶,為保證履行合同急購2萬臺放像機。’”
廣告經理合上記錄本,迷惑地望著我,“頭兒,咱們不是賣放像機嗎,怎么變成買了,我耳朵沒有聽錯吧?”
“是急購2萬臺。”
“咱們馬上到貨的2萬臺怎么辦呢?”
“你是老總我是老總?”
“當然你是老總!”
“那就不要問那么多,明天就刊登在《羊城晚報》和《南方日報》上。”
廣告登出,售賣放像機的電報雪片似地飛來,200臺、700臺、1200臺、3000臺、5000臺……頗有戲劇性的是,在急購廣告上方的位置,同樣大小的版面刊登著某商家有大量放像機待售的聲明。
由技術維修部出面,我們組織了4個驗貨小組到珠三角求售的公司驗貨,除了個別小批量,大都是期貨,采購人員咬定:必須看到現貨檢驗之后才能簽訂合同。放像機沒有進一臺,市場零售價卻微妙地從2700元上揚到2900元。市場暫時穩住了。
內部銷售分析會上,我表述了對市場發展的看法,“必須迅速走貨,不惜虧本,溜得越快損失會越少;資金回籠了做新的生意,將虧的賺回來。”當時展銷中心的分銷商中,有家底的國營公司活力不夠,有活力的又沒能力一次吃下太多。
“我建議啟用成都八一科儀公司陳氏三兄弟。2萬臺已經預訂出5000臺,余下的15000臺全部給陳宇光。你們的意見?”
“目前給分銷商賒銷最大的金額沒有超過200萬的,”張敏慢條斯理地表達她的擔心,“15000臺的金額高達3000萬!幾千萬的貨放給一家個體戶,他賣了貨,卷款溜了怎么辦?”
“我相信陳宇光的信用,你們記得有一次他渾身血淋淋地趕到公司開提貨單……”
大伙沒有再表示不同的意見。
在我的辦公室。成都八一科儀貿易公司的陳宇光相對而坐。
“放像機你能不能再多下些訂單?”
“那就看你出的價格了。”一雙烏黑放光的眼睛,充滿希望、野性、浪漫、不確定性的眼神。
“你能吃15000臺嗎?”平淡地問句。
“我哪有那么多錢?”陳老板嚇了一跳。
“給你賒銷。”
“嘿嘿,你想開溜啊。什么價格?”
“1500元。”
陳宇光笑了:“你急著出貨也不用價格這么低,按成本價格1900元賣給我就可以了,不能讓王老板虧本啊。”
“快出貨。我的要求就是迅速資金回籠,絕不允許你用回籠款滾動做其他生意。我預計這擔買賣銀碼大,你或許不會賺到多少錢,但在西南市場你將是大銷售商了。我這里已草擬好合同,你看一下。”
放像機陸續到貨。許多商家還在幻想王老板的大訂單的時候,展銷中心的放像機已經開始通過陳氏兄弟的渠道消化,資金一筆一筆地回籠。市場開始不大敏感,零售價在2500~2650元浮動著,進口批發價緩慢地下滑到2100元。醒悟過來的商家開始降價拋貨,2000、1900、1700、1600、1300、1100、900……
批發價格下跌至1000元是沒有預料到的,直覺告訴我:補回損失的機會出現了。
在價格跌到800元時,我交代:只要不超過1000元,市場的存貨全收。
打電話給陳宇光:“我繼續向你供貨,價格1100~1200元。”
“我可以買到低于1000塊的為什么要進1100的?”
“我要彌補前期削價的損失;目前零售價可以賣到1300左右,給你留有利潤空間。不許你直接進貨,你的回款現金必須流進我這兒。”
盡管精明的宇光老大不情愿,還是接受了繼續從展銷中心進貨的安排。
這一役打下來不僅補了之前虧損的600萬,還盈利400萬。相當一段時間,有意經營放像機的,大都會從展銷中心進貨,流行的說法是:“想進口就找王石,千萬別同他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