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企業家的社會地位(4)

它機器設備殘缺不全,帶著明顯的戰爭創傷。但盛田昭夫和親密的合作者井深大依靠特殊的組織才能和技術創新精神,從美國引進晶體管技術,研究、開發出新產品—袖珍晶體管收音機,一舉成功,打進美國市場。以后,這個公司又相繼開發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新產品:調頻調幅收音機、5英寸晶體管電視機、臺式計算器、磁帶錄像機、單槍三束式彩色電視機……并且,他們依據“資源、地理、資本的優勢”,實行就地生產,把資本、技術擴散到世界各地。比如,他們在美國的圣地亞哥設立了圣地亞哥彩色電視機工廠;在法國的巴萊納設立了巴萊納錄音帶工廠;在英國的南威爾士設立了布哈里德彩電工廠……由此,索尼一舉成為世界性企業。SONY廣告商標,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家喻戶曉。

除盛田昭夫外,在戰后日本經濟振興中成績卓著的還有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御本幸吉等。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他們不屬于強大的財閥集團,沒有受到政府的特殊保護,依靠自己的奮斗和努力,從一個極小規模的企業開始,發展成為一個聞名世界的大企業。他們經歷過挫折,甚至破產的考驗,但他們以特殊的企業家精神和組織管理才能取得了成功。

本田宗一郎是靠生產摩托車起家的。1963年,他決定進入汽車行業。當時,在世界汽車市場上,強手如林。僅就發展較晚這一點來說,他失敗的危險是很大的。但本田宗一郎堅信,以獨創的技術,生產獨創的汽車,一定能夠取得成功。結果,本田公司生產的汽車暢銷世界各地。他的成功也使他的經營哲學“不模仿別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松下幸之助是一個佃農的兒子,早年生活坎坷,當過火盆店的小伙計。他的松下電器公司是從100日元的小企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1946年,盟軍占領日本,他的企業受到沉重打擊,他本人受到被開除公職的處罰。但幸之助沒有被打垮。他從打擊中站了起來,以不屈不撓的意志重建了松下電器公司。此后,他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把它建成盈利居日本第一位的松下電器集團。1969年國稅廳高收益企業一覽表中,松下電器公司赫然列于第一位,所得稅額高達899.06億日元。1979年,松下每個職工的銷售額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西門子、菲利浦公司的兩倍以上,它顯示出松下奇高的勞動生產率。

過去,日本以擁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著稱,今天的日本則以擁有大規模的企業公司、最新技術和企業組織而聞名。正是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日本在許多領域里都出現了優秀的企業。

日本企業家在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最明顯地表現在經濟危機時期。1973年至1982年,日本遇到了許多困難,其中最嚴重的是1970年代連續兩次的石油危機。當時,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最大的石油輸入國日本將受到沉重打擊,日本經濟將難以重整旗鼓。但事實嘲弄了這些經濟學家。日本經濟不但順利地度過1970年代的困境,而且仍然以比其他發達國家快1倍左右的速度增長著。支撐日本經濟度過危機和困難的是日本企業家。他們把石油危機變成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動力,實行“減量經營”,即把企業的指導思想從1960年代擴大企業規模轉變為提高企業素質。具體措施是:裁減生產人員,充實科研和銷售部門;縮小低收益業務,加強高收益業務;歸還企業債務,減輕利息負擔;精簡企業機構,提高企業適應能力等。同時,加強技術開發,推出新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

1970年代日本的企業經營管理引起國際上的普遍重視。像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這樣的企業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信譽:松下幸之助的照片兩次出現在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上;盛田昭夫榮獲英國皇家學院授予的1982年度阿爾伯特勛章[11]。

日本和聯邦德國,這兩個在軍事帝國廢墟上崛起的經濟帝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在工業社會時期,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來說,豐富的資源、充足的資本、雄厚的技術實力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單純的資源、資本、技術優勢并不一定會使一個國家經濟出現高速增長。這里有一個生產要素的組合問題,即按一定的比例和結構把生產要素組合起來,以生產某種商品和勞務。各生產要素的組合并不是要素的相加,而是要建立一種函數關系。它的原則是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而這一切取決于把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的方式和想象力。如果說“工業社會的特點是知識和組織,組織機構是工業增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話,那么,承擔組織任務的就是企業家。他們理所當然地取代封建的貴族、軍人、騎士而成為工業時代所推崇的英雄。因此,一個工業國家企業組織完善與否,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關鍵要看它有沒有一個成熟的企業家群。

企業家是在充滿著競爭和風險的市場機制中履行組織者職責的,他們面臨的是各種不確定的因素。這需要企業家具有特殊的素質,不怕冒險,敢于創新,大膽引進新的經濟關系,革新經濟結構,管理、推動、指揮和協調經濟活動。企業家的組織創新過程,同時也是舊技術、舊組織和舊市場的破壞過程。經濟組織的變化,反映不同時期和不同科學技術水平下,各種生產要素最優配置的內在要求。

最早的一批企業家,利用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技術,把中世紀的手工作坊,變成大工廠制度,曾呼喚出驚人的生產力。如前所述,英國由于它最早形成了一代商人和企業家,建立了大工廠制度,因此,也最早實現經濟起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雄踞“日不落帝國”的地位。

19世紀末期,以汽車、鋼鐵、電力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興起時,英國的企業家由于失去了創新精神,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企業組織陳舊,失去了經濟帝國的地位。而在大西洋彼岸,一個從殖民地上獨立起來的美利堅合眾國,卻趁著第二次技術革命浪潮之勢,突然出現在世界地平線上,并超過英國而躍居世界工業強國的首位。

美國在較短的時間神奇般地興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獨占鰲頭,是許多相互聯系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豐富的資源、礦藏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上帝給予美國人的最大恩賜。很難設想,在那個時代,如果沒有煤、石油、鐵礦石、銅、鋁、鋅、鎂等礦產資源,美國的工業會有那么快的發展速度。但是,要真正把豐富的自然資源的潛在能量發揮出來,必須依靠企業家。正如美國經濟史學家吉爾伯特·C.菲特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沒有企業家的組織與管理,自然資源再多也不能使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美國自南北戰爭以后,成長起一批卓越的企業家。這批人的主要特點是,沒有傳統束縛,富有冒險、開拓和創新精神。他們在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及時抓住19世紀末期的新技術,創造出嶄新的企業組織形式,采用新的企業管理制度,為美國的經濟起飛做出了貢獻。

鐵路大王詹姆斯·J.希爾、科利斯·P.亨廷頓、愛德華·H.哈里曼、范德比爾特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高效率的交通運輸系統。1902年美國的鐵路線幾乎已直接通過或接近所有的大小村莊了。這個龐大的鐵路網促進全國性市場的建立,直接帶動了鋼鐵、煤炭、機械制造業等重工業部門的發展,成為19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與此同時,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等為鐵路大王和大批新興的工業企業家準備了充足的鋼鐵;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在未來的能源世界中占居重要地位的石油的價值,建立了一個石油王國,向工業企業家和人民源源不斷地供應著石油;銀行家T.D.摩根,詹姆斯·A.斯蒂爾曼,則建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金融體系,為實業家們準備了他們“叱咤風云”所需要的巨額資金。并且,他們自己還以特殊的金融家才能,把資金投入最有發展前途的企業部門。

美國這個時期,由企業家的創造性活動而獲得的資本積累速度特別快:1869—1881年間約為240億美元,1882—1910年則增為600億美元。據估計,1850—1910年,美國的資本供給增加了10倍[12]。就資本形成而言,1865—1914年間,資本形成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高達22%~25%。由此可見,美國企業家把大部分資本積累都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之中,從而形成巨大的經濟發展能力。

美國這一代企業家大都有一段激動人心的艱苦創業史。卡內基過去當過紗廠童工;洛克菲勒最初只是一個小小的記賬員。盡管作為唯利是圖的企業主,他們都有種種劣跡和惡行,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們是富有想象力的企業組織天才。由于他們的努力,推動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卡內基的墓碑上寫著:“睡在此處的人,有網羅人才的手段與胸懷。”對洛克菲勒,人們稱他是具有創造性的英雄,一位實業界巨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企業的組織形式開始向多樣化、多層次的方向發展。既有跨越全球的跨國公司,也有以某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立足于世的、精干靈活的小企業;既有以經營產品為主的硬件企業,也有專門提供信息、咨詢的軟件企業。企業家正是利用這種多樣化、多層次的組織形式,在不同的企業領域里,創造著經濟奇跡,推動整個工業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偉大的21世紀,面對著群雄競起的世界局勢,誰將奪得“金牌”,就要看她在洶涌而來的技術革命浪潮中,是否具有迎接挑戰的能力;在轉瞬即逝的機會選擇時,能不能及時地抓住機會。捷足者先登,這是歷史的結論。

日本和聯邦德國的經濟崛起給我們的另一個重要啟示是:在工業化時代,豐富的企業家優勢可以轉化和代替資本、資源、技術優勢。因為,工業經濟本身是一種世界性經濟。馬克思早就指出: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成為世界性的了。現代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世界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和依賴日益增強,出現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這樣,各種生產要素,遵循著利益最大化原則,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組合。從全球范圍內考慮資本、技術、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問題,就成為現代人的經濟觀念。跨國公司的意義不僅是一種有效的企業組織形式,而且,它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大經濟觀”,即在全球范圍內貫徹專業化分工的原則,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哪里開發資源最有利,就在哪里開發;哪里發展技術最有效,就在哪里發展;哪里生產零部件最經濟就在哪里生產;哪里的市場最佳,就在哪里結合市場的需求,將零部件裝配成產品,滿足用戶的需要。

世界經濟大國美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但卻消費掉世界所產能源的32%、原料的40%。經濟發展速度“名列第一”的日本,其能源的85%依賴于海外。此外,日本的資本、商品又大量地輸出到海外。據統計,1984年,日本的資本輸出額為500億美元,在海外的資產總額高達1000億美元,明顯地呈現出出口主導型的外向型經濟模式。這說明一個國家只要有一個以成熟的企業家群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機制,就能在全球范圍內吸收、組織各種生產要素,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在世界各地收集情報、推銷產品、設立工廠的才能是無與倫比的。日本經濟帝國的崛起,是世界上以企業家優勢替代資源、技術優勢,彌補其國家資源缺乏、市場狹小的典型例證。

當然,企業家的影響不僅僅在經濟方面。19世紀末,美國學者在研究了企業家的地位和影響后驚呼:“經營企業遠非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哲學、道德,也是一種必需。”其影響范圍包括政治、教育、宗教等各個方面。美國的政治變遷、總統更迭,“你方唱罷我登臺”。然而,決定政治變遷的是企業家集團。由企業家形成的社會階層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中堅,它操縱了社會的一切。或者說,整個社會機器都是圍繞著企業家運轉的。

1976年夏天,英國首相詹姆斯·卡拉漢訪問波恩時,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特·施密特向他建議:“今后各政府首腦出席歐洲經濟共同體最高級會議時,他們各自的代表應該擴大一些,讓一些銀行家、實業家參加進去。”他說:“在西德,魯爾的實業家、法蘭克福的金融家是參與國策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公主岭市| 衡南县| 丰镇市| 综艺| 赣榆县| 开封县| 诸暨市| 华坪县| 金湖县| 山东省| 梧州市| 沽源县| 宜君县| 汉中市| 阜阳市| 思南县| 肇州县| 镇康县| 彰武县| 吉木萨尔县| 临清市| 南郑县| 六安市| 叙永县| 千阳县| 伊宁县| 东源县| 曲阳县| 永清县| 通辽市| 泾源县| 水城县| 河池市| 柘荣县| 英吉沙县| 额尔古纳市| 新民市| 铁岭市| 客服|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