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企業家的社會地位(3)
- 張維迎企業理論四書(套裝共4冊
- 張維迎
- 4839字
- 2015-06-17 11:49:17
據英國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計算,人類知識在19世紀每50年增加1倍,20世紀初每10年增加1倍,20世紀70年代以后每5年增加1倍。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科學技術成果變成商品并取得經濟效益的周期大大地縮短了。據對一些重大的技術發明的調查發現,18世紀的轉變周期大約是100年;19世紀縮短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是1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9年;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的轉變周期一般只需5~8年,快的2—3年。1980年代被稱為高技術時代,面對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企業家的作用在日益增大。
早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資產階級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7]從那以后,時間又過去了100多年。這100多年生產力的發展,更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那100多年所不能比擬的。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學進步的恩賜。但人們不會忘記,推動科學進步,并把它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是成千上萬個企業家。
日本與聯邦德國:創造經濟奇跡的啟示
他們(企業家)是第二次浪潮社會的組織者。……總之,他們使社會的各個部分協同一致。沒有他們,第二次浪潮體系就不可能運轉起來。
—阿爾溫·托夫勒
1945年8月15日,在一艘名為密蘇里號的軍艦上,日本軍事當局無條件地向遠東盟軍司令部遞交了投降書,宣布戰敗,由此結束了長達8年之久的血腥的軍事帝國生涯。當時的日本,沒有煤、沒有石油、沒有鐵、沒有糧食、沒有鋁礬……只有軍事帝國留下的一片廢墟,許多日本人靠“典賣度日”。但僅僅過了20年的時間,它就以一個經濟帝國的面目重新出現在世界上。20世紀60—70年代,它創造了平均每年增長11.3%的世界第一發展速度,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1945年夏,日本的人均收入是零,當年底為20美元;1980年則增長為1.2萬美元,超過經濟大國美國。日本的經濟奇跡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動,令西歐、美國瞠目結舌。一時間“日本名列第一”“來自日本的挑戰”等論文、論著充斥于世。1970年代,著名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他的五極政治結構中,把在“二戰”中戰敗的小小島國—日本算作一極,可見它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響。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法西斯頭子希特勒親自締造的“使幾千萬人喪生的第三帝國崩潰了,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戰爭創傷和饑餓”。
一個名叫哈特里奇的美國人這樣描述道:“……德意志高于一切的神秘感隨著遭受戰爭破壞的城鎮瓦礫中飛揚的塵土而煙消云散。在擁擠的醫院里,幾十萬傷殘人員沒有止痛藥;身著黑服的婦女排著隊等待領取日益減少的食品;防御嚴寒的取暖用煤匱乏;成千上萬人不得不棲身于擁擠不堪的房間和防空洞里,毫無私生活可言;人們失去了存款和養老金,所得到的只是因通貨膨脹而不值錢的帝國馬克。由于經濟生活從緩慢走向停止,壯勞力失去了工作和工資。最后德國人不得不面對慘淡的前景,在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繼續保持著低水準的生活。……德國進入17世紀以來最黑暗的時期。”[8]
“但僅僅用了短短一代人的時間,6000萬幸存的德國人就從失敗和破壞的深淵中爬出來,把自己的國家建設成戰后歐洲的超級經濟大國。今天的德國人,在不斷擴大的世界市場上,用數以百萬計的大眾牌汽車、各種型號的機床、機車、重型工程設備、發動機等商品,在世界各國建立了商業橋頭堡。一個破了產和喪失經濟能力的國家,它的全面復興會使人想起神話里從灰燼中再生并重獲青春活力的長生鳥。一切都像魔術一樣,因此,人們也稱之為經濟奇跡。”[9]
那么,聯邦德國與日本的經濟奇跡是怎樣創造的呢?
當然,特殊的時間、地點、外部因素,如美國的援助、冷戰、科學技術進步等,都在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恢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這些因素要發揮作用,必須通過一種內部機制。不然的話,難以解釋世界上許多國家擁有相同的外部條件和機會,卻沒有創造奇跡。
日本與聯邦德國的共同特征是:它們都經歷過一個很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時期。在這個發展時期中,積累了一種特殊的社會財富—企業家,形成以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機制。
先談談聯邦德國。聯邦德國大致從1838年進入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起來。1848年以后,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漲階段,1860年左右完成了工業革命。1870年以后,聯邦德國的工業出現了跳躍性發展,成為歐洲頭號經濟強國。在聯邦德國工業化的過程中,它培養了一批精干的企業家,推動聯邦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英國外交史學家G.P.古奇在總結聯邦德國這段經濟發展史時指出:“……使聯邦德國強大的不單是政治家和勇士,而且還有化學家、銀行家、發明家、船舶主、鋼鐵大王和煤炭大王。”[10]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致力于學習、吸收、比較世界各國的先進制度,進行經濟政治改革,推進工業化進程。與此同時,它開發了一種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人才資源。這不僅是指日本整個民族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由于日本通過政治經濟改革,創造了一種有利于企業家產生和生存的環境,成長起一批具有奮斗精神和創新才能的企業家。明治時代企業家群的興起,使日本形成一個學習、吸收、創新西方近代工業技術及管理知識的機制,成功地實現了工業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兩個國家失去了一切,缺乏一切,但卻擁有一種非常寶貴的社會財富,即企業家。聯邦德國經濟恢復的設計者,亞當·斯密在當代的頑強化身艾哈德教授在反駁聯邦德國許多悲觀論者的觀點時指出:“他們只看到聯邦德國靜態生產力的貧乏,而沒看到聯邦德國的人力資源。幾百萬熟練的勞動力和大批企業家,是動態的、無形的生產能力,他們的創造性和智慧充分發揮,將使經濟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長。”他在聯邦德國經濟十分混亂的時候,冒險推行“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十分堅強的信念,即一個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資金等會有幫助,但真正的國家財富在于競爭的技巧和智能。聯邦德國的未來掌握在一批受過教育的優秀人才,以及雄心勃勃、富有經驗的工業企業家的雙手和頭腦之中。
的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聯邦德國這批富有經驗的企業家被推上了歷史舞臺,在逐漸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下,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才能,以極大的熱情整頓了被戰爭破壞的工廠、商店,點燃了許多熄滅于炮火之中的高爐,為重建新的工業結構提供資金,把聯邦德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送上軌道并快速發展起來。結果他們填補了戰爭造成的經濟真空,在全國資本貨物和庫存物資已消耗殆盡時,生產了貨物;在遭受戰爭破壞和徹底毀壞的工廠環境中,恢復了生產。幾十萬工人有了工作、收入和穩定的生活。產品生產出來了,商店里充滿了琳瑯滿目的商品……
被稱為“聯邦德國經濟奇跡的寵兒”的威利·施利克爾是德國實業界通過個人奮斗而發跡的最突出的人物。他出身低微,沒有靠山,父親是一個普通的造船工人。戰后,他一無所有。但他憑著豐富的想象力和發達的大腦,以及對魯爾鋼鐵業極為豐富的知識,做出了一番光輝的事業。最初,他經營鋼鐵貿易;接著經營煤炭,把大西洋彼岸的無煙煤運到聯邦德國出售,解決了聯邦德國煉焦煤奇缺的困境;之后,他又投資造船工業。為了能在世界市場上競勝,他最早把電子計算機、電子控制和裝配線生產方法用于造船工程。聯邦德國成為造船大國與這位企業家的努力不無關系。不久,他就是一位世界聞名的擁有23家公司的工商聯合企業的企業主了。
1963年7月,聯邦德國《明鏡》周刊在封面上刊登了一位實業家的照片,照片說明是:“鋼鐵經理佐爾。”對于身材矮小、性格開朗的漢斯·貢特爾·佐爾來說,這是一頂當之無愧的桂冠。是他,在被炮彈炸毀了的鋼鐵廠的廢墟上,創建了歐洲最大的鋼鐵王國—奧古斯特·蒂森鋼鐵公司。人們清楚地記得,當他接管這家公司時,它與戰前的規模相比,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工人由1.1萬名減少到2200名;工廠中11.6萬噸設備已被盟軍拆除,余下的一半不得不廢棄。這座工廠還能恢復嗎?只有上帝才知道。但雄心勃勃的佐爾一進公司就提出了三個奮斗目標:把這個公司重新建成魯爾最大的鋼鐵公司,恢復戰前的顯赫地位;把它建成歐洲擁有先進技術的鋼鐵生產單位;整頓聯邦德國的鋼鐵工業,使它在將來的國際市場上有競爭能力。他有一句聞名全德鋼鐵工業的名言,即:“任何人如果不能保證他的公司長期盈利,使公司有能力支付至少14%的股息,并能留下14%作為儲備,那么他就應該被活埋。”他沒有食言。經過25年的奮斗(至1973年),蒂森鋼鐵公司已成為鋼鐵工業巨人。它接管了8個鋼鐵廠及其分廠,還有兩家造船廠。奧古斯特·蒂森聯合企業總生產能力為年產1500萬噸鋼,總銷售額為50億美元以上,居于世界第三大鋼鐵公司之位。
海因茨·諾德夫是一個工程師,他于1948年受英方委托出任大眾汽車廠廠長。當時的大眾汽車廠條件相當艱苦,沒有廠房,工人們在臨時搭成的組裝棚里裝配汽車。但諾德夫上任后,引進了通用汽車公司的一些生產技術,也發展了自己創新的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該廠生產的大眾牌汽車可以與亨利·福特公司的T型汽車并駕齊驅,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公路上奔馳。1968年,大眾汽車公司發展到了它的頂峰,其總收入在聯邦德國企業中居第一位。
當然,在我們談論重建聯邦德國的實業家時,不能忘記魯爾的企業大亨,更不能忽視支撐實業界的擎天大柱,即聯邦德國金融王國里的銀行家們。從歷史上看,聯邦德國的銀行家與工業家一直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銀行控制了聯邦德國最大和實力最雄厚的公司70%的股份。他們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使他們享有“工業戰略家”的盛譽。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聯邦德國經濟恢復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有三大銀行,即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商業銀行。他們在幣制改革后的嚴峻歲月里,把這個國家的信貸和金融結構重新組織起來。他們為了挽救國家瀕臨崩潰的經濟,不惜冒著破產的風險,推行新的籌集資金的措施,資助各個工業企業修復和重建破爛不堪的工廠和設備。有時,他們打破常規,向債戶發放相當于本身資金10倍甚至20倍的貸款。巴登苯胺和蘇打化工公司當時除了一塊地皮,被炸毀了的工廠,一堆破舊的機床,少數工程師和工人,及他們想工作的愿望之外,便一無所有了。但德意志銀行毅然貸款給它,使它迅速恢復了生產。卡爾·蔡斯光學儀器廠的重建更為典型。這項工程估計需花費1.2億馬克。但這項投資的唯一保障僅僅是100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專門技能。但德意志銀行毫不猶豫地為這項工程撥了資金。不久,大量光學產品和照相機生產出來了。標著“蔡斯”商標的產品出現于世界各大市場。
歷史下了結論:企業家是重建聯邦德國的匠師,第四帝國的締造者,創造經濟奇跡的人。那些在極不利的條件下重建了被戰爭破壞的企業,并在這個過程中成為百萬富翁的人,取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王牌空軍、隆美爾式的英雄人物的地位,成為人們崇拜的偶像。
與聯邦德國相似的是日本在戰后也致力于經濟的調整與改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禁止壟斷、解散財閥、建立自由競爭為主的市場經濟等。這些改革大大促進了戰后日本競爭機制的完善,把企業置于市場的激烈競爭之中,使各個獨立的企業家都擁有主動創新的機會,開發了日本人才資源的優勢。另外,戰后日本政府與企業界保持著親密的伙伴關系。它在稅收、銀行貸款、立法、政府訂貨、發放研究新產品補助金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植,刺激企業家的積極性,使以企業家為核心的經濟增長動力機制保持活力,推動日本經濟發展。
聞名世界的企業家盛田昭夫所經營的索尼公司的成長過程,是戰后日本崛起的一個縮影。1946年,索尼公司以20名工人和500美元資本,在東京一家被炸毀的百貨商店的廢墟上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