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企業家的社會地位(2)

但在當時,一個偉大的發明家能夠做到的大概就是這些了。事實上,蒸汽機要走出實驗室,從設計圖變成機器,有著一系列特殊困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資本問題。他需要有一個具有冒險勇氣和眼光,把資本投入一種新的、前途未卜的科學發明事業之中的企業家的幫助。法國經濟史學家保爾·芒圖在談到蒸汽機發明的前途時這樣說道:發明是一回事,會經營和利用發明物是另一回事。歷史上多少偉大的發明,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利用被淹沒了;又有多少發明,在發明者死后許久,才受到世人的注意。

瓦特有幸在有生之年看到蒸汽機的成功,是由于他在生命的歷程中,遇到了兩個非凡的、了解他的企業家:約翰·羅巴克和馬修·博爾頓。

瓦特是1760年由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布萊克介紹與羅巴克結識的。當時,他幾乎完全放棄了蒸汽機的研究。因為他沒有財產,負擔不了巨額研究費用,并且債臺高筑,連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為了謀生和養家糊口,他不得不去做他并不喜歡的測量員工作。

羅巴克是一位素質極好的企業家。當他得知瓦特在進行蒸汽機方面的研究后,以獨特的慧眼認識了它的全部價值。于是,他極力建議瓦特把研究搞下去,并愿意傾資相助。他與瓦特簽訂了一份合同。合同約定:羅巴克負責償還其合伙人的債務1000英鎊,并且供給必要的資金去完成已經開始的蒸汽機的研究,組織在工業上的利用。這是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合同。由此蒸汽機走出了實驗室,進入它即將加以改造的工業世界。

羅巴克對瓦特的幫助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在瓦特遲疑、猶豫,甚至由于接連失敗而失去信心時,羅巴克都給予他熱情的鼓勵,推動他前進。因此,晚年時的瓦特每當回憶起他與羅巴克的情誼,總有一種特殊的崇敬心情。他說:“我的努力所能達到的成功,大部分歸功于他的友好鼓勵,他對科學發現的關心,他敏于想出這些發現的應用,他對交易和工業的深邃認識,他的遠大眼光,他的熱心的、慷慨的和積極的氣質。”[3]

第一臺蒸汽機誕生于1769年,但是,它很不完善,可以說是一個還未得到充分發展的思想的不完整體現。不久,就被人們拋在一邊了。蒸汽機的實驗處于停頓狀態。這時,瓦特的合伙人羅巴克所經營的企業也遇到了一系列經濟困難。1773年,羅巴克破產了。他沒有享受到他傾注極大希望的蒸汽機的研究成果。不久,另一位企業家,聞名遐邇的索霍工廠老板馬修·博爾頓與瓦特的合作開始了。

馬修·博爾頓可以說是當時英國眼光遠大、品格正直、具有創造精神的企業家之一。工業企業對他來說,不僅僅是致富的手段,而且是一種事業,他力求使這種事業達到完善的程度。1765年,他在制造裝飾用的銅器時,把法國裝飾藝術的杰作擺在面前,并請人從意大利寄來最精美的古代模型復制品。他熱愛科學技術,深知它們的價值,喜歡與科學家交往。英國著名的醫生、植物學家達爾文博士,天文學家威廉·赫謝爾,倫敦皇家學會主席約克斯·班克斯爵士等人,都是他“月亮會”[4]的殷勤會員。很早以前,他就知道瓦特和他進行的偉大研究,并明確向羅巴克表示希望參與合作。羅巴克的破產給他提供了遂其心愿的機會。他提議,只要羅巴克把和瓦特合作的合同轉給他,1200英鎊的欠賬可以一筆勾銷。

有人說,博爾頓廉價買下了一項具有無限價值的權利。但在當時,這項價值還沒有確定,離它震驚世界似乎還十分遙遠。“那一切還只是影子,純粹的想象,要使它實現,還需要許多光陰和金錢。”[5]從這個意義上說,1200英鎊,以及不久將要投入的更多資本,似乎不是任何人都有勇氣拿出來的。

作為合作者,博爾頓比羅巴克有更多的優勢:他資本雄厚,所經營的索霍工廠在冶金工藝方面比較完善,有一批技術熟練的工人,等等。這些都是瓦特成功所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博爾頓交給瓦特的就是支配這一切的權力。

蒸汽機的研究沿著一條十分艱難曲折的道路向前推進著。失敗以及資金方面的困境阻礙著那位偉大的發明者,也給博爾頓帶來了一次又一次危機。但難能可貴的是,博爾頓對蒸汽機的成功深信不疑,充滿著希望。這與那位經常處于悲觀、沮喪狀態中的發明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博爾頓不得不拿出很多的精力去激勵、安慰瓦特。他的這種積極、自信的性格正好是瓦特悲觀、沮喪、膽怯性格的平衡力量。博爾頓硬推著瓦特向前走。

1781年,世界第一臺真正的蒸汽機終于在索霍工廠誕生了。飛快轉動的蒸汽機輪子最早在索霍工廠推動了鼓風機、滾軋機和汽錘,接著它又在伯明翰、曼徹斯特、倫敦和歐洲各國,推動了面粉廠的磨面機、紡紗廠的紡紗機、陶器廠的燧石磨……最后推動了整個世界。一個嶄新的時代在蒸汽機的隆隆巨響中誕生了。當人們歡呼這個偉大時代到來的時候,不會忘記詹姆斯·瓦特,也不會忘記約翰·羅巴克和馬修·博爾頓。

其實,在18世紀的英國,不僅僅是蒸汽機,而且英國產業革命中的所有技術變革,都是由企業家之手推動的。

我們知道,開啟英國產業革命大門的是飛梭的發明。英國的棉紡織業作為新興的移植性產業,在國內受英國傳統的毛紡織工業的排擠,在國外又遇到印度等國家優質棉紗、布的激烈競爭,由此,給它的技術創新以很大刺激。“飛梭”很自然地在這個產業的搖籃里誕生了。飛梭發明后,加快了織布的速度,提高了織布的效率,打破了紡與織的平衡,出現了嚴重的紗荒。這樣,紡紗工序的革新和新的生產節奏的產生就成為了必要的。1738年,一個名叫約翰·懷亞特的人產生了一種想法:紡紗中用手工抽線的工作可以用一個抽紗滾軸來代替。這一簡單的裝置打開了技術發展的途徑。后來,他與劉易斯·保爾合作,發明了第一臺紡紗機。盡管發明人已預見到這項發明將給制造商和整個英國帶來利益,然而他們自己非但沒有受惠致富,反而負債累累,窮困潦倒。他們創辦的比安普頓紡紗廠(這座工廠是世界所有大工廠的始祖),因缺少資本和完善的經營管理而破產了。后來,他們的企業設備被一個叫理查德·阿克賴特的企業家買去了。

阿克賴特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企業家(關于這一點,后面將有詳述),他在懷亞特和保爾失敗的地方,創建成功了世界第一座近代工廠—克羅姆福德紗廠。此后,確切地說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蘭開夏、德比郡、曼徹斯特等地的工廠都是按照他創建的工廠制度建立的。一個當時頗為著名的企業家羅伯特·皮爾爵士說:“我們所有的眼睛都盯在他身上。”

阿克賴特的名字在近代工業發展史上閃耀著光輝,他代表著一個階級和一種經濟制度。他是近代工業的創始人。

由此可見,英國能在18世紀首先進行產業革命,并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穩坐世界經濟帝國的寶座,與它在資本主義發展中,最早形成像阿克賴特、羅巴克、博爾頓這樣一批具有卓越經營組織才能的企業家具有密切的關系,是他們推動了18世紀英國的技術變革,并把這種技術變革轉變為產業革命。企業家是英國產業革命的發動機。

當然,我們從英國18世紀產業革命的輝煌成就中所得到的啟示遠不止這些。企業家不僅是英國產業革命的發動機,而且是世界技術進步和經濟變革的發動機。

眾所周知,大工業生產強烈地需要科學。馬克思指出:“勞動資料取得機器這種物質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覺應用自然科學來代替從經驗中得出的成規。”[6]工業社會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以有條理、有系統的方式把技術知識應用于社會事務。然而,工業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強烈需求是受利潤原則支配的。在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利潤最大化”原則。處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企業家,為賺取更多的利潤,而精心選用效率較高的生產方法和技術,以生產出質量好、價格低廉、具有強大競爭能力的產品。由此,一位經濟學家頗有見地地指出:19世紀西歐的技術變革是由在競爭性價格機制中起作用的私人企業推動的。這種價格機制從產業革命以來,一直刺激和推動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整理一下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認識。

科學的發明和發現對技術變革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一切技術變革都是科學發現的結果嗎?這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了。18—19世紀,西歐的技術變革主要是由經濟動力推動的。首先提出技術變革問題的是想要獲得更多物質利益的企業家,而不是關在書房里的專職科學家。需要是科學的母親。社會一旦有了對技術上的需要,它將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這個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一直被束縛著的普羅米修斯,敲掉鎖鏈,以意想不到的神奇速度發展起來。這都應歸功于企業家對科學技術價值認識的獨特歷史眼光,以及由他們的努力而創造出來的強烈社會需求。

另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已是為大多數人所承認的真理。但需要說明的是,科學技術本身并不等于生產力。在它與豐富多彩的經濟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之前,它只能是潛在的生產力。只有這些科學技術成果被及時地應用到商品生產中去,創造出巨大的價值和滿足人們需要的商品,它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但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需要一系列環節。這里最重要的是企業家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從最初的紡織、煤炭開始,到電力、鐵路、鋼鐵、石油、汽車、合成化工、電子技術等新產業的相繼出現和發展,都是由企業家冒險而又合理的行動才得以實現的。據曾任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科技部主任的薩里蒙教授的研究可知:一項技術或一項產品,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從技術開發到投入市場,其投資費用的比例是:1:10:1000。很顯然,從事科學研究的是科學家,從事技術開發的是工程師,最后將產品投入市場的是企業家。企業家在資本的利用中,承擔著十倍、百倍于科學家、工程師的風險與責任。科學家的創造是包含著可能迸發出巨大生產力的知識;工程師通過技術開發,把科學知識轉化為人類實際有用的產品;但這些產品的發明和創造要真正變成滿足社會需要的商品,成為巨大的現實生產力,就必須依靠企業家的創造性勞動。

由此,我們發現一個由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科學技術加速進步機制。在這個機制中,企業家是軸心,或者說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發動機。企業家不斷創造出來的社會需求推動著科學的發明和創造。科學家發明和創造的成果,又被企業家應用到經營和生產中去,轉變成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商品,把科學技術的潛在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這樣,循環往復,科學技術被企業家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使經濟不停地并且加速地向前發展著。這就是現代工業社會中,科學技術進步機制全部的“工作”原理和特征。

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們來討論一下這樣一個難題:即發明最多的國家并不一定是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這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火藥、印刷術。這是世界科學技術史上最偉大的四項發明。但它在中國封閉的自然經濟結構中,只是封建專制王朝建立大一統社會的工具而已。相反,它們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土壤中卻開了花,結了果,起到改變世界面貌的巨大作用。在19世紀,法國具有很高的純科學傾向,但發明首先影響英國市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蘇聯的科學發明較之美國、日本并不算少,但經濟增長的速度卻低于美國與日本。之所以出現這種差別,是因為英國與蘇聯科學技術進步的機制不完善。美國在企業家的推動下,把科學發明與生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蘊藏在科學技術中的生產力,推動經濟迅速發展。日本技術發明少,但它擁有一批成熟的企業家,能夠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的發明,因而,創造了震驚世界的“日本速度”。在現代社會中,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三位一體的科學技術進步機制更加成熟了。許多大的集團、公司都擁有自己的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和技術開發中心。投入到科技開發上的資本愈來愈多:美國福特公司的科研費占該公司總銷售額的6%,日本松下公司占8%,日立公司占20%。

另外,自1930年代以來,有許多企業家本身就是從科學家、工程師、學者轉化而來的。“學者企業家”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已成為企業界的一支勁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著名的硅谷地區,就是這些“學者企業家”的杰作。他們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把科研與市場的需要及企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大膽采用先進技術,創辦高度知識密集型企業。結果,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加快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泗阳县| 延边| 麻阳| 桂阳县| 鄂温| 焦作市| 嫩江县| 洛宁县| 德清县| 前郭尔| 连城县| 额尔古纳市| 同德县| 太仓市| 封开县| 宁远县| 丰城市| 于田县| 广平县| 太保市| 金堂县| 旌德县| 文山县| 贺州市| 葫芦岛市| 海安县| 凤山县| 新民市| 穆棱市| 绥芬河市| 剑川县| 黄陵县| 嘉祥县| 元氏县| 呼伦贝尔市| 瓦房店市| 台南市| 鄄城县| 芮城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