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企業家的職能(2)

在一個國家的經濟起飛過程中,較典型的情況一般是這樣的:有一批富有企業家精神的人,他們可能是傳統社會的商人,也可能是從事個體生產的手工業者,甚至可能是貴族、地主;他們可能利用自己手頭積累的貨幣財富,這種財富也許是靠非經濟的手段掠奪而來的;他們也可能從別人(如借貸資本家)那里借來貨幣資本,將直接生產者組織起來從事他們認為有利可圖的生產活動,興辦起一個個企業,生產出一批批產品并投入市場。一旦企業取得成功,這些企業家就把利潤用以擴大經營業務,招募更多的工人。也許經過若干年,他就成為一個大工業家,經營數個工廠,有數以百計千計的工人在他的工廠里勞動。他的盈利不斷增加,對工人支付的工資也不斷增加,以至到后來這些工人也有能力將一部分收入用于儲蓄,他又把這些儲蓄再借來投入生產。

這些企業家的成功也刺激著更多的人邁入企業家的行列。搞不到資本且不具備經營才能的人希望找到工作,有資本可用且具有經營才能的人要求雇用工人。需求與供給合拍了,整個社會的生產要素運動起來了,潛在的生產力變成了現實的生產力,投入變成了產出,經濟起飛發生了。

這里,企業家的作用就在于給現實經濟注入一種新的動力,將傳統社會“低收入→低儲蓄→低投資→低生產率→低收入”的惡性循環變成現代社會的“高收入→高儲蓄→高投資→高生產率→高收入”的良性循環。

企業家作為生產要素的組織者,實際上創造了一種新的生產組織制度。這里,最重要的發明也許要數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現代金融制度的創造了。前者使勞動力成為一種可以自由流動的“商品”,后者使資本成為可以自由轉移的要素。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使企業家可以按照經營需要自由地招募工人,資本的自由轉移使企業家可以在超出自己所有權的范圍內利用他人的財富從事生產,從而為那些有組織才能但缺乏資本或資本不足的人開拓了企業家之路。

對企業家來說,所謂組織,是一種主動的出擊行為,而不是被動的適應活動。企業家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就業制度(如合同雇用、臨時雇用)和工資制度(如計時工資、計件工資)誘使農奴離開自己的主人,兒女離開自己的父母,丈夫離開自己的妻子,村民離開自己的家鄉,都到他的企業來工作。他甚至可以使種地的農民“亦工亦農”,前晌種地當農民,后晌進廠當工人,農忙時務農,農閑時務工。否則,這位農民也許要用曬太陽來打發他那饑寒交迫的冬天,用聽童話故事度過他的大部分光陰。企業家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融資方式(如股票、債券、儲蓄單等)來誘使人們把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儲蓄,使零散的資金聚集成大額的資本,小額貨幣持有者也從事“投資”,有錢而不會花的人自愿地把錢交出來供他使用。

企業家與其說是生產要素的組織者,不如說是生產要素的創造者,因為沒有他們,這些要素根本不會存在,更不用說創造出產品來。

讓我們看一個實際的例子吧。在美國企業的歷史上,有一位不大為人所知的企業家,他就是20世紀初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總裁費爾先生。

費爾從1910年之前直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擔任該公司的總裁,前后將近20年。在這段時期內,他創造了一個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民營企業。他能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要歸于他開創了一個大眾資金市場。

1920年代初,貝爾公司需要大量的資金供應,而這些資金又不能從當時的資金市場取得。當時的資金市場只是投機者的市場,許多公共事業尤其是電力公司,都曾設法改善其證券,以期吸引投機者。他們組織了“持股公司”,使公司的普通股票有較高的利息,但公司所需營運資金則仍依傳統方式自保險公司之類的金融機構獲得。費爾認為,這樣的方式殊不足為訓。他的構想是,發行一種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普通股。但他設計的這種股票,與當時的投機性股票完全不同。他的設計是著眼于社會大眾,尤其是當時新興的所謂“莎莉媽媽”(Sully‘s Aunt)的中產階級的主婦。“莎莉媽媽”手頭擁有游資,想找出路,但卻擔不起風險。費爾設計的AT&;T普通股,正是針對“莎莉媽媽”的意愿:有保證的股息,完全符合她們的需要。而且,這又是一種普通股,能享受資產增值,還可以免于通貨膨脹的損失。當然,這并不是說費爾創造了“莎莉媽媽”,這只是表示他誘導當時的“莎莉媽媽”成為投資人,動員她們儲蓄,符合她們的利益,也符合貝爾公司的利益。由于這一設計,才使貝爾公司在近五六十年來,一直源源不斷地有充裕的資金來源。(參閱彼德·F.杜拉克《有效的管理者》第六章)

企業家作為生產要素的組織者,還執行著在空間上調配資源、保證資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職能。傳統經濟理論把這一職能歸功于價格機制,這種說法至少是不全面的。價格反映的是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它為資源的最優配置提供一種信號,但并非有了價格,就能保證自動達到“最恰當”的資源分配。這一分配是否最為恰當,完全取決于對價格做出反應的企業家的創見能力。企業家的活動并不是被動地適應價格,他還必須主動地預測價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企業家來說,現實的價格只是決策的“參考”而不是決策的全部信息。那種批評市場調節是“事后調節”的觀點之所以不能成立,就在于它忽略了市場經濟中作為決策主體的企業家的創見能力。

作為創新者的企業家

現代經濟史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絕不僅僅意味著人均產量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產品的不斷涌現,生產組織形式的不斷變化,市場的不斷擴展。確實,把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區別開來的,正是這種種不斷的“更新換代”。盡管它們無法像產量的增長那樣用一條坐標曲線表示,也無法將其納入一個方程組,但如果沒有這種種的“更新換代”,經濟活動就只能處于“總收入等于總支出”的“循環流轉”中(熊彼特語),產量曲線也許不過是平行于橫坐標軸的一條水平線而已。無論用“技術革命”來描述現代社會的進步,還是用“產業突變”來概括現代經濟的發展,抑或是用“浪潮沖擊”來勾畫人類的歷史,它們反映的是這樣一個共同而基本的事實:經濟增長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是一種“內在要素”,經濟發展就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系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熊彼特語)。

那么,是誰促成這種變動呢?是企業家。企業家作為現代社會的組織者,把他與歷史上其他組織者區分開來的,正是這種不斷創新的職能。歷史上的組織者,不論是酋長、國王,還是將軍、教皇,他們的職能不過在于維持現存的秩序,或瓜分已有的財富。盡管作為單個的人,他們當中也不乏創新分子。企業家與他們不同,他的使命就在于主動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他是“破壞者”,他的目的在于摧毀“今天”,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明天”。

企業家從其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創新者”的面目出現。他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用工廠制度代替莊園組織,用經濟契約代替人身依附。他開辟了一個個“新大陸”,從遙遠的地方運來原材料從事生產,再把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那里的居民。自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的200多年里,企業家隊伍的成分變了,素質變了,但作為創新的本質沒有變。任何一位企業家的創業史,無不是一部創新史。

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企業家的創新職能是其組織職能的自然延伸。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the sotting up of anew production function),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引進新產品;

(2)引進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式;

(3)開辟新市場;

(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

(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

這5種創新活動可以歸結為3類:技術創新(1—2項);市場創新(3—4項),管理創新(5項)。其中管理創新又可以分為管理組織創新(如分權式的事業部管理)和管理方法創新(如目標管理)。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通常又被稱為企業創新,因為它們往往都引起企業組織形態的變化。美國學者彼得·基伯爾在《企業家與經濟發展》一書中,列舉了企業家任務的13個方面,其中有4項涉及生產中的技術創新,3項涉及購銷活動中的市場創新,3項涉及人事、財務及生產管理上的創新,其他幾項是識別機會、獲得資源和處理公共事務。

應該指出的是,熊彼特把企業家當做一種超越市場結構的主體,把沒有企業家時的市場理解為一個均衡體系,進而把企業家創新看成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均衡”的活動,這實際上是一種二元論觀點。事實上,正如我們在第一節中所指出的,市場本質上是一個不均衡體系,正是這種不均衡內在地蘊藏了企業家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創新與其說是“創造性的破壞均衡”,不如說是創造性地發現和消除不均衡,創新過程也就是市場的均衡化過程。

我們可以列舉出無數事例來說明企業家的創新活動,但若要將企業家哪怕是重大的創新成果一一列舉出來,恐怕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也收藏不下。從蒸汽機的發明到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從工廠制度的建立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出現;從環球貿易的開始到現代一體化國際市場的形成……哪一件能離開企業家的創新活動?老亨利·福特生產出著名的A型汽車和T型汽車無疑是一種創新,但他為使工人成為他的產品的消費者而發給工人高額工資的政策,不也是一種創新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賒購制度、超級市場、快餐店,等等,同樣是一種創新。日本企業的終身雇傭制也是一種創新。在現代,企業家的創新產品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他們不得不用“廣告”來推銷自己的產品,而廣告本身也是企業家創新的產物。

對一個企業來說,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創新都可能成為另一個方面創新的誘發因素(如新產品的出現往往伴隨銷售方式的變革)。但這3類創新在不同企業和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其相對重要性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隨著企業規模由小到大,創新的重點就由技術轉向管理(大企業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隨著產業的成熟(市場飽和),市場創新就更顯重要。企業家必須時刻抓住創新的重點所在。

技術創新:企業家與發明家企業家并不一定是技術專家,他甚至可能對專業技術知識一竅不通。但為什么把技術創新說成是企業家的職能呢?

首先應該把企業家的技術創新與科學家的發現和技術專家的發明區別開來。科學家的發現是揭示出物質世界運動的客觀規律,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技術專家的發明是創造出一種不曾有過的新工藝或新產品;而企業家的技術創新則在于將這種新工藝或新產品引入生產。科學家追求的是新穎,他們常常滿足于認識世界,把自己的理論變成美妙的“公式”,寫進書本,公布于眾;技術專家追求的是尖端,他們常常醉心于尋找一些精巧的解決辦法,在實驗室制造出樣品,申請專利;企業家則講求實用,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把知識物質化,把實驗室的樣品變成市場的“商品”滿足社會需要,并賺取利潤。科學技術由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正是通過企業家的創新活動來完成的。人們通常把對科學技術進步做出貢獻的榮譽光環戴在科學家和發明家的頭上,而企業家則被描繪為利用別人的發明而發財的“利己主義者”。這是很不公平的。不錯,企業家的技術創新離不開科學家的發現和技術專家的發明,一種新的科學理論的出現,一種新的發明的產生,也許是某個聰明人憑靈感而做出的,但這種新理論和新發明要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則離不開企業家。更何況,在我們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發現和發明都是在企業家“需求”的召喚下出現的。

發明家是偉大的,他們頭腦聰明,智慧超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且對新事物有一種狂熱的追求,能夠別出心裁地鬧出新玩意兒。他們是技術革新的闖將,但他們往往缺乏組織才能和管理才能,難以為自己找到發明所需要的資金,也不太習慣于“推銷”自己的發明。在他們成功的背后,需要有一位“倡導者”的資助,一位“教父”的勉勵,一位“導師”的引路,而充當“倡導者”“教父”和“導師”的正是企業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口县| 杭锦旗| 怀宁县| 泰州市| 修文县| 湖口县| 屏山县| 运城市| 金堂县| 高尔夫| 广德县| 钟祥市| 达拉特旗| 吉隆县| 海伦市| 仁寿县| 甘谷县| 陕西省| 大荔县| 灵川县| 台北县| 湘西| 双城市| 柳河县| 诸暨市| 麻城市| 淮阳县| 筠连县| 庆云县| 沭阳县| 图片| 琼中| 沂源县| 凌源市| 突泉县| 舟曲县| 临沂市| 安丘市| 景东| 安阳县| 珲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