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寵辱不驚物我兩忘,圓融豁達樂活人生每一天(1)
- 圓融做人老練做事
- 端木自在
- 4918字
- 2015-06-15 10:36:26
滾滾紅塵中,存在著太多的誘惑,功名利祿,權勢地位,使得人們內心難心平靜,在欲望的泥潭中迷失了本性,真正的本性,感受不到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面對人生中的名利誘惑,我們需要保持一顆知足的心,清除污染心靈的垃圾,平靜理智,樂觀豁達,出乎其內,入乎其外,淡定為人,想得開,想得寬,想得遠,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才能領略人生的豐富與美好,體驗生命的宏偉和廣闊。
和光同塵,出世心境入世行
老子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奔幢娙宋跷跞寥?、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于衷,眾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卻像什么也不足,只有一顆愚人的心;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嚴厲苛刻,唯獨我淳厚寬宏;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不以聰明才智高人一等,以平凡庸陋、毫無出奇的姿態示人,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對于個人利益不斤斤計較。
以道家來講,人生是沒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說“隨緣而遇”以及儒家所說“隨遇而安”。但是老子更進一步地說,隨緣而遇還要“頑似鄙”,堅持個性,又不受任何限制。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和尚因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下山還俗去了。不到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到一個月,又耐不住青燈古佛的孤寂再度離去。如此三番,寺中禪師對他說:“你干脆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里設一個去處,賣茶如何?”于是這個還俗的和尚就討了一個媳婦,支起一個茶亭。許多人都如同這個心緒矛盾之人,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徘徊不決,干脆就在兩者的中間做個半路之人吧。
怎樣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
印度有一位智者,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他有一個小徒弟,天資聰穎,但卻總是怨天尤人。這天,徒弟又開始抱怨,智者對他說:“去取一些鹽來?!蓖降懿恢獛煾负我?,疑惑不解地跑到廚房取了一罐鹽。師父讓徒弟把鹽倒進一碗水里,命他喝下去,徒弟不情愿地喝了一口,苦澀難耐,師父問:“味道如何?”徒弟皺了皺眉頭,說:“又苦又澀?!睅煾感α诵?,讓徒弟又拿了一罐鹽和自己一起前往湖邊。師父讓徒弟把鹽撒進湖水里,然后對徒弟說:“掬一捧湖水喝吧?!蓖降芎攘丝诤瑤煾竼枺骸拔兜廊绾??”徒弟說:“清爽無比。”師傅又問:“嘗到苦澀之味了嗎?”徒弟搖搖頭。師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人生中的許多事情如同這罐鹽,放入一碗水中,你嘗到的是苦澀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中,你嘗到的卻是滿口甘爽。讓自己的心變成一湖水,自然嘗不到人生的苦澀?!?
做人做事,都應如此,莫讓心境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心如大海,便可達到出世的境界。
身做人世事,心在塵緣外。唐朝李泌便為世人演繹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處世佳話,他睿智的處世態度充分顯現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學家的高超智慧。該仕則仕,該隱則隱,無為之為,無可無不可。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種原因離開朝廷這個權力中心。玄宗天寶年間,當時隱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議論時政,頗受重視,卻遭到楊國忠的嫉恨,毀謗李泌以《感遇詩》諷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蘄春郡安置,他索性“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自從肅宗靈武即位時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雖然沒有擔任要職,卻“權逾宰相”,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收復京師后,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也由于叛亂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進衡山修道。代宗剛一即位,又強行將李泌召至京師,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順其自然,當時的權相元載將其視做朝中潛在的威脅,尋找名目再次將李泌逐出。后來,元載被誅,李泌又被召回,卻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袞的排斥,再次離京。建中年間,涇原兵變,身處危難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邊。
李泌屢蹶屢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當的處世方法和豁達的心態,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難時,義不容辭,視為理所當然;國難平定后,全身而退,沒有絲毫留戀。李泌已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又如儒家中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則建功立業,“藏”則修身養性,出世入世都充實而平靜。李泌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朝廷內外傾軋混亂,若要明哲保身,必須避免卷入爭權奪利的斗爭之中。心系社稷,遠離權力,無視名利,謙退處世,順其自然,乃李泌的處世要訣。
智者愛水,心若水之圓融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為人之鑒。
仁者樂山,智者愛水。智者愛水,在于水的品格。
老子認為人生若水,“上善若水”。人生若水,指的是人當潔身自好,其品行像一泓清水一樣清澈透明,其生存意志當像山澗溪流淙淙而下,歡快奔流,直至江河大海,永不停息。
“上善若水”,是指人生達到的一種境界。老子認為當一個人處世若水之謙卑,存心若水之親善,言談若水之真誠,為政若水之條理,辦事若水之圓通,行動若水之自然,交往如水之清淡,人品若水之純潔時,便進入了“水”之境界,這就達到了一種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
水,陰柔無比,無形卻無不形,甘心停留于最低洼和最臟處,那樣安于卑下不與萬物爭,天下之物莫柔于水,但任何攻堅克強的東西都不能勝過它,因為世上沒有別的東西可替換它,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與它相比。即使平靜無瀾的水流下也潛伏著強大的力量。大江大河從遠處眺望,表面上平波如鏡,但是你只要一接近就會感到江水的宏大氣勢,處處暗藏漩渦,隱伏著巨大的能量。一個人并不需要處處占上風,出風頭,也不需要處處與人相爭,只要像水那樣,具有柔軟、謙虛和蘊藏力量的素質,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戰勝對手,此乃以柔克剛之理。
水總是向著低處流,百川歸海。大海之水,浩瀚無比,它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就在于它心胸開闊,甘為下者的緣故。有道是“空穴來風”、“有容乃大”。琴瑟和鳴,簫笛同奏,之所以能發出悠揚婉轉、美妙動聽的聲音,就在于它們有“空”有“容”。如果人能夠從水中受啟迪,向水看齊,那么,一定會虛其心,去其強,甘為人下,為而不爭,進入一個更高的自由境界。
水又為“通達之渠”。人們也將彼此間看法的交換,稱為“溝通”,從文字上就能看出與“水”有相當的關系。水,避高趨下,營造形勢,包圍并吞,無所不及,無孔不入。中國的“溝通”哲理,從文字上已看出巨大的端倪。中國式的溝通,并非如同西方談判的絕對方式,談得成就決議,談不成就破裂走人,而是經過模糊的過程,達到明確的結果。先是必須避開對方的堅持,再將別人的堅持化成對我們意見的助力,化成與我們看法的融合;最后,共同達成我們的目的。中國人的溝通,似“水”融入各種物體般地柔和,在包容后,卻無一不化為水的一族。水的形體雖變化萬千,可為固體、液體、氣體,但其本質卻永遠是水。所以,中國溝通哲理的智慧,就是若水之圓通。
人生塵世,很難免除私心雜念的干擾和官權利祿的誘惑。激烈的競爭、金錢的崇拜、生活的變幻、信息的更新、欲望的膨脹等,都讓現代人無所適從。一些“聰明人”爭先恐后,千方百計,無所不用其極,結果貪多嚼不爛,事業不成,心如沸水,苦惱無限,人生愁多。若心無旁騖,心如止水,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專注一事,就少了許多社會環境、關系的無謂干擾,更多了一份內心的寧靜、充實與自由。
隨遇而安,無須強求,一切隨緣
有一個富翁因為實在太富有了,所以他發誓凡事都要求最好的。
有一天他喉嚨發炎,這不過是一個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看得好,但是他發誓一定要找到一個最好的醫生來為他診治。
他花費了無數的金錢,走遍各地尋找醫病高手,每個地方都告訴他當地有名醫,但是他認為別的地方一定還有更好的醫生,他發誓繼續再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過一個偏僻的小村莊,扁桃腺早已惡化成膿,病情變得非常的嚴重,必須馬上開刀,否則性命難保。但是當地卻沒有一個醫生,這個富有的人居然因為一個小小的扁桃腺發炎而一命嗚呼!
這當然只是一個故事而已。世上沒有如此愚蠢至極的人,但是卻有這樣愚蠢至極的誓言。許多時候,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學會及時去調整。無論如何,人不應該為不切實際的誓言和愿望而盲目地去強求、去拼搏。
人的感情就是這樣,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這人之常情就迫使我們沿著追尋獲得的路走下去??墒牵幸惶?,我們忽然驚覺,我們的憂郁、無聊、困惑、人情以及一切不快樂,都和我們的圖謀和貪欲有關。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者太執著了。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盲目的執著于某一件事。
韓非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認準了是鄰居家的小子偷的。于是,出來進去,怎么看都像那小子偷了斧子。在這個時候,他的心思都凝結在斧子上了,斧子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宇宙。后來,他的斧子找到了,他心頭的迷霧才豁然開朗,怎么看都不像那個小子偷的。
在人世間的生活里,都有一分處世的心情。說到底,就是一種不把心思凝結在“斧子”上的心態。仔細觀察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都有一把“丟失的斧子”,這“斧子”就是我們熱衷而現在還沒有得到的東西。
面對人生的潮漲潮落,每個人都需要建立隨緣的心態。該進就進,該退就退;該行就行,該止就止。這樣,我們就能隨時容許內心有一個安寧平靜的港灣,來停泊暫避風雨的生命之舟。
做人就像船只在大海上航行,不知什么時候會遭遇風暴,不知哪里會涌出另一股洋流。如果我們接受這一現實,在某些情況下順著風向和洋流,可能繞一些道,卻也達到了目的。如果一味抗拒,認為最直的路線就是最好的路線,倔強的挺著,那么在掀著浪打著漩兒的大海上,我們就會或者犧牲了自己,或者到達目的地時已經精疲力竭。
為了最終實現自己的愿望,也為了整個過程放松自己,我們應該承認生活的法則同自然的法則一樣,不必強求,而應隨遇而安。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別把生活定格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標準上,永遠別去計較生活的不快,在堅強中隨遇而安,在平凡中感悟快樂,我們就會本能地收獲幸福和喜悅。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么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禮法與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精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志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慶歷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因為他謹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宗旨,所以當他被謫至鄧州時,能從容處之。從范仲淹這里,不難窺見一種自尊自強的人格魅力,一種淡泊名利的灑脫和機智。
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但是,最初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人們驟然憤怒,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面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事業。經過6年努力,海底電纜最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之間的信息之橋。寵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無前,否極泰來,菲爾德之所以為菲爾德,正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