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形成習慣和吸收思想(1)
- 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書
- (英)夏洛特·梅森
- 2546字
- 2015-06-11 14:26:59
33.人的能力與行為方式
人都一樣,是一種有精神的生靈,我已向讀者闡明這是我們討論的前提。人能對精神沖動做出反應,有表達思想的器官,有接受表達的器官,還有和物質世界建立聯系的手段。意愿、道德、情感和理由并不是人的整體中的不同組成部分,而是人的不同行為方式。
人有建立多種聯系的能力,因此也就有多種行為方式。據我們所知,人在建立某些聯系時,他的拓展能力雖然可以節制,但也可以無限擴展。
34.人的局限性
如果剝奪了人的所有聯系,或者任何一項適合于他的聯系,人就失去了朝著這些方向發展的能力。但從表面上看,他好像并未失去任何聯系能力。
35.人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形成習慣和吸收思想
可以說,以前建立起來的任何聯系都在大腦的神經組織中留下一個有機的記憶。在一個思想或者一個經歷進行生理登記的時候,或者說當對一個經歷記憶或思想記憶進行登記的時候,所依靠的就是習慣。我們的生活有90%是按習慣規律進行的,因此為了教育,我們必須了解一些有關習慣養成的心理歷史和生理歷史知識,以便知道這種習慣是如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傊?,人在受教育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做兩件事——形成習慣和吸收思想。
36.思想的表現形式
生理學家和“推理心理學家”已經十分清楚地向我們說明了習慣形成的基礎——會走者都可能識字。思想性質、思想作用、思想行為,以及思想是如何影響大腦兩半球,致使形成某種感知印象呢?這些都是我們只能猜測的問題。但是這不應該讓我們感到灰心,因為睡眠、生命和死亡這類現象現在也同樣沒有最終的明確解釋。在科學的各個領域我們都以事實為依據,而這些事實就是我們認為的所謂的知識基礎。在需要研究前提的地方,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這些我們認為最充分和最富有成效的根據。我們不妨同意柏拉圖的說法——思想是個實體,是大腦中真正起作用的東西。
37.沒有人能憑空生出某種思想
很顯然,沒有人能自己憑空生出一個思想來,思想似乎是兩個大腦共同醞釀出來的。我們所說的“讓我把它記住吧”,就是所有最簡單和最深奧的思想的雛形。但是思想一旦產生,它似乎就會無限期地存在下去。它將被繪制到圖畫中,寫到書中,雕刻到椅子上,或者通過口頭形式在人間流傳。它能流傳多久呢?無人知道。一個思想可以隱匿起來,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再次出現,它的生命力非常強,對此歷史學者有深刻的印象。我們的子孫后代也都將死亡并被埋葬,但是無人能準確說出一個思想的起源和預測它的末日。
38.什么人接受什么思想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雖然兩個思想的交流最終會產生新思想,但是在經歷一個發展過程之前,最初的這個思想就可能只是一個想法了。由此可以推斷,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思想。這完全不是因為思想本身有一種同類相聚的傾向,而是因為特定的人有這種傾向。他們的這種傾向是天生的,適合接受特定的思想。為了用具體事例來解釋抽象事例,我們不妨認為聯系就像花粉與將要受精的胚芽的關系一樣。傳授花粉的方法很多(不包括雜交在內),但是其結果沒有任何偶然性。特定的花粉終將與特定的胚芽相配,并最終結出同屬一類的種子。人也一樣,什么人產生什么思想。
39.與我們共鳴的思想
問題的關鍵是,純粹的精神是如何像思想一樣在最敏感的物質材料上留下印象呢?我們不知道。我們僅能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通過對現實的反射作用,對突發的想法做出明顯的反映。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眼睛會發亮,脈搏會加快,面色會變紅,整個人變得充滿活力,能力十足,甚至狂熱起來。他不再感到肉體的沉重。我們養成的每一個習慣都有它的原始想法,而我們獲得的每一個想法都能形成一個思想習慣和行為習慣。每一個人都有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別人的能力。
40.人的發展與行為
人的眾多想法并不是混亂無序、毫無目的地涌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我們對它們是有選擇的。就好比一個具有無限交往能力的新人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他總是有選擇地建立某種特定的聯系,但是并不能適應這些聯系。教育學應該做的工作就是確保人的適應性、發展和行為都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有助于他建立適合自己的聯系。這始終由思想和習慣兩個因素相伴。每一個聯系都必須在人的主要思想的主導下,并在相同想法的支持下才能建立起來,然后再由人的相應習慣將其轉變成物質。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研究領域。
41.卡斯帕·霍斯的故事
為了把我的意思說得更明白,我想把《紐倫堡的孩子》中描寫的卡斯帕·霍斯的故事扼要地講述一遍。據說,有人曾經在這個孩子身上進行了一種特殊的試驗。由于試驗的性質不合法,所以再也沒有進行第二次。這個故事就像我們的大量數據一樣可信,但是只有在這個男孩的經歷與我們所認可的幼兒經歷相符的時候,或者他在應用官能(比如視力)方面與一個剛成年的人的經歷相符的時候,我們才會認為它是真的。
1828年5月28日,紐倫堡的一個皮匠發現一個奇怪的人,他的身子向前傾斜,似乎沒有能力站立起來;他靠墻站著,嘴里發出一種含糊不清的聲音。這是一個約17歲的年輕人。當皮匠走近他的時候,他發出一陣咿咿呀呀的學語聲。他的頭發金黃色,藍眼睛,臉有點兒像猴子,略向前突。每個看見他的人都認為,他的大腦發育和二三歲的孩子一樣,而他的身體則接近發育成熟。但是他并不弱智,因為他能立刻學會別人說過的話,而且記憶力很好。無論什么人,只要讓他見上一面并把名字告訴他,他就不會忘記。最初,為了安全起見他被放在看護室,由看護室的孩子教他走路和說話。這些孩子就用保姆教他們自己的方法來教他,他什么也不怕。六七個星期以后,市民們決定接受他為‘紐倫堡的孩子’。
這時他被交給達木爾教授負責。達木爾教授對此很感興趣,因此便開始了艱難的工作——開發他的智力,使其與他的身體相符。
后來,達木爾博士通過仔細問話,了解到了一小部分他以前的生活史。原來情況是這樣的:“他既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他原來總是住在一個洞里,在那里他只能坐在稻草上。他從未聽見過聲音,也未見過閃動的光。他醒了又睡,睡了又醒。每當他醒來的時候就會發現身邊有一個面包和一壺水。有時候水的味道很惡心,所以他就接著再睡。他從來沒有看見給他送飯送水的人。最后,那個人教他站立和走路,并最終把他從洞里抱了出來。”他來到紐倫堡幾個月以后,除了面包和水以外什么都不吃。事實上,他只要聞到肉、啤酒、葡萄酒和奶的味道就感到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