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活到老,學到老(6)
- 學習的藝術:如何學習和學什么
- (美)沃爾特·皮特金
- 2562字
- 2015-06-11 14:43:46
我們在這里花大部分篇幅講述知識和態度,只是因為本書的多數讀者主要對這些藝術感興趣。不要從這一點就以為我們不重視對習慣的學習!并非如此!習慣的學習同樣應受到重視,只不過程度小一些罷了。
多種藝術、多種學習方式
學習的藝術根據所學內容而各不相同。學習語言用的是一種方式,學習怎樣運用大型望遠鏡則用的是另一種方式。這種藝術總是由將要掌握的知識來決定。因此可以說,有多少種需要學習的知識,就差不多有多少種學習的藝術。但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那些特點最為相似的藝術放到一起,歸為一類。
這些相似性通常分為兩種:第一,學習的素材相似;第二,學習相關素材時用于接受素材內容的人的行為相似。所以說,學習拉丁語和學習希臘語頗為相似,因為這兩種語言的本質以及學習者掌握它們所付出的智力都差不多。但是,學習漢語和學習拉丁語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掌握拉丁語及類似語言的學習實踐,無論如何對深刻理解那些奇怪難懂的象形文字也提供不了幫助。同樣,學習一門語言并能閱讀用該語言寫出的文學作品是一回事,而學會用這門語言說話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方言和比喻的顯著作用都是通過本國語來發揮的。一個人對一種語言的口語也許說得并不好,但并不影響他對該語言書面形式的掌握。
學習中的轉換藝術
只有當某兩個領域所做的事彼此相近時,在學習到某個重要部分熟練掌握的技能后,才可以借鑒到另一個部分的學習當中。因此,一個人對西班牙語的掌握,對他學習速記沒有幫助。教育心理學家在確定學校課程內容時,經常會發現這一點。現在,我們必須將它運用于更廣泛的學習藝術。這里所說的含義的例子,在我們周圍人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找到。這說明,一個人可以掌握數學學習藝術,卻不能因此在學習自控藝術上取得一丁點進步。還有的人能以驚人速度掌握某種新技巧,然而,在學習最簡單的社會關系上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傻瓜。
生活對每個人提出的要求有著天壤之別。它給我們五花八門的事情去處理。據我所能理解,這些事情相互之間沒有任何“公因子”,也就是說沒有本質類同之處。如果真有這種共性,那它也許存在于肉眼和普通人腦。不可及之處。因此,事實上,生活可以分成各種不同藝術,就像生活自身是由多種藝術而不是某一門藝術綜合而成一樣。這就迫使我們把今后的學習分成幾個重要部分。
兩種主要的學習藝術
每個人都應通過兩種途徑求知。首先,他要通過看、聽、聞、品、摸、用和思,學會事實、原則和實踐。這便是直接經驗的來源。我們都說經驗是最好的老師,雖然它有時是最嚴厲的老師。其次,人還間接從最早理解自己的人身上學。母親給他講神話故事,還給他諄諄教誨。兄弟姐妹為他傳遞信息。大孩子向他透露性和社會的秘密。老師給他課本,讓他吸取知識,在書中畫上滑稽的“黑點”,這種早已消失、卻又被數代人學會的做法,如今還積淀在知識的沉渣中。
有意思的是,由于某些學校宣傳員的“工作”,人類錯誤地相信:一個人如果通過這些間接渠道學知識,就稱得上“有教養”,如果僅通過直接經驗去學習,就該算作“沒文化”。我懷疑這種謬論已經引起無數勢利的言行、“文憑”熱、仰天長嘆以及長期對學問的故意賣弄。我們都知道,這種思想已經使許多人對學習產生偏見。人們對書本知識評價過高,而對第一手經驗的作用又低估——自學與在校教育之間由來已久的沖突愈演愈烈。
和平來臨時,交戰雙方都必須作出重大讓步,但聰明人并不單純依靠這兩種方法的任一種。就像我們在深入全面的學習方法那里將看到的那樣:每種技巧和途徑,都對更廣闊意義上的學習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無論在哪兒學、怎樣學,學習的藝術始終存在,而公共圖書館也許能為知識的海洋增加一條入流。求知的方向并不唯一:通往真理的道路四通八達。這條路還能通向心里心外,但是,我現在不想揭開這個謎。
如今,學習藝術的這兩個重要部分都包含各種不同內容,每種方法都擁有許多自身特有的手段。你很快會發現,有些東西并不能通過書本學到手,而另一些東西則只能通過書本來學,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然而,每10門學科中,至少有9門必須進行細節分析,有些細節可以直接領會,另一些細節則只能間接理解。如果我的親身經歷具有代表性(相信會有的),那么,學習每種特殊知識,其最終技巧通常都包括范圍很廣的各種學習方法。有時你也會發現例外,比如,你只學習一門語言,也許只需要遵循某一種方法(比如和本地人說話并聽他們講話)便可以了。但是,這樣的學科實在太少。
哪種學習方法最好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取決于學習的學科,其次取決于你自己、你的興趣、過去的經驗,以及受過的專門訓練。涉及這些問題的書本往往只針對學校老師和學生。教育心理學家必然將注意力放在孩子和孩子的需求上。成年人和訓練有素的人在書本知識中,幾乎找不到什么新手段,幫助他們加強對新領域的學習。最佳教學手段可以在幼兒園和小學里找到,其次可以在低年級學生中找到。高中和大學課本中涵蓋的更復雜的內容,想學到家已經很難,而且也不固定。與兒童基礎教育相比,高中和大學的許多內容是新內容,而且部分內容每年都在改。
之所以說這些,主要是為了讓學習者提防這樣一種聽起來讓人高興的假設:學會最新最復雜的知識,就像學習法語語法那樣容易。歷史悠久的學科比較容易學,而新課題需要獨立觀察、創造性思維和實驗分析——
一句話,需要真正的科學思考。在學習已有知識時尤其需要記憶和推敲,進行富有新意的試驗時則需要創意、好奇心和洞察力,而有著異常開明思想的人,則適合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研究悠久文化的人,比起面對新鮮、未知事物的人,學起來輕松得多。
就像每本優秀課本一樣,本書也同樣先從最容易的角度討論學習,然后再小心地一步步進入備受爭議的深層次問題。因此,我們一開始要討論學習已有事物需要哪些技巧。
學無止境
知識的海洋廣袤而深邃,但它只是永遠增長的真理之海的一個小港灣。這個真理海洋就位于如今包圍著人類(即學習者)的暗礁的背后。這個海洋有多大?對了,晨報告訴我:芝加哥這座城市給成年人提供的學習課程,如果由某個見什么學什么的學習者來學,需要連續不停地學習250年還不止。灰心了,是嗎?特別是當你認為函授和成人教育課程涵蓋的內容不過是當前隨時可以開發的人類知識寶庫的滄海一粟時,更會灰心喪氣。
下面,我們要看看真理海洋的那些海灣(這些海灣似乎能引領人類走向新世界),然后,你將能短暫一瞥它們的無限性帶來的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