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萬事萬物皆有價
- 命運的主宰(讀透人生之二)
- (英)詹姆斯·愛倫
- 2305字
- 2015-06-11 15:15:50
由于萬事萬物皆有其價,那么那種被免費給予的,只有靠積累來獲得。一個人舍棄自私的享樂越多,他獲得無私的幸福就越多。
古時有一條公理稱:“每件東西自有其價。”從商業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知道這一點;可從精神的角度來講,知道這一點的人可謂寥寥無幾。做生意講的是等價交換。顧客掏錢得到了商品,而商人則靠賣出商品得到了金錢。這種觀念被非常普遍地接受,而且被所有人認為公平合理。
對于精神方面的東西而言,方法是同樣的,但交換的形式卻不同。對于物質方面的東西來講,在每次交換過程中一件東西被給予買方。這兩種交換形式無法被調換。它們的性質截然不同,而且永遠無法一致。因而一個人可以帶上錢去一家商店,要些食品、衣物或文學作品,而且他能夠得到與他花出的錢等價的商品。然而,如果他拿著一美元前去一個真正大師那兒,請求真理大師供應給他價值一美元的宗教信仰、正義或智慧。真理大師將告訴他,那些東西是無法用錢買到的,它們的精神本質把它們排除在商業交易之外。
然而,充滿智慧的大師也將告訴他說,他一定要購買這些精神必需品。盡管金錢無法買到它們,但它們自有其價,它們在被得到之前,有些東西必須被放棄。換句話來說,他不必去付出金錢,但他必須貢獻出自我,或放棄他的自私自利。他放棄了多少自私自利,他就能夠立馬得到多少宗教信仰、正義及智慧,這種交易從不會出現失敗,而且它絕對公平合理。如果一個人確信付多少錢,就能夠得到多少易腐爛、損壞的食品或衣物,那么他也應該確信放棄多少自私自利,就能夠得到多少不會腐爛變質的精神必需品及精神上的呵護。難道法則的運行會出現偏差嗎?不會的。人類可能沒有觀察到法則在起作用,但法則卻時時刻刻在起著作用,而且它是確實可靠的。
物質商品的交換
一個人可能會很珍愛他的錢財,但他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適,在得到所想要的物質商品之前,他必須舍棄他的錢財;一個人可能會對自私自利情有獨鐘,但他在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之前,必須舍棄自私自利。
當商人們為了掙錢而把商品賣掉后,他也不可能永遠把掙到的錢留在手中,因為他也需要用這筆錢去交換其他的商品。商業貿易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讓每一個人都積聚一大筆錢,而是促進商品的交換。只知貪婪錢財而不知去花的吝嗇鬼是最大的失敗者,即便成為百萬富翁,也可能死于饑寒,這是因為他只崇拜錢財,而忽略了它的精神--相互交換的精神。
金錢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它的交換表明商品在被公平地給予及得到。因而商業、連同其所有的衍生物,可被簡要地歸納為一個主要原理:生活的物質必需品的相互交換。
精神商品的相互交換
現在讓我們把這一原理推廣至精神領域,在那兒看一看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當一個精神煥發的人把精神上的東西--善良、同情、關愛--給予他人的時候,作為回報,他得到了幸福。然而,當他得到幸福之后,并不意味著他要把幸福囤積居奇,據為己有,而意味著他應當把得到的幸福再給予他人,進而得到精神上的其他東西。精神性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儲藏個人的快樂,而是積極實施精神幸福的相互交換。
最自私自利的人--把只為自己攫取幸福視為人生主要目標的人--其實就是精神的吝嗇鬼。他的頭腦可能因精神貧窮而空洞無物,盡管他為個人享樂而達到一些目標,得到了一些物質財富。這主要是因為他只崇拜表面的幸福,而忽略了幸福的精神--無私交換的精神。自私自利的目的,就是獲得個人享樂或幸福;宗教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具有美德。因而宗教,連同它不計其數的信條,可以被歸納為一個主要原則:精神幸福的互換。
給予他人精神幸福
那么什么是精神幸福呢?它們是善良、兄弟情誼、好意、同情、自制、耐心、信任、平和、無盡的愛和無限的同情。這些幸福,作為人的饑餓精神的這些必需品,是可以被獲取的,但它們的價錢必須被支付。不友善、不仁慈、惡意、缺乏同情、壞脾氣、不耐心、懷疑、爭斗、仇恨及兇殘,所有這些,連同其帶來的一時享樂和個人滿足,都必須被舍棄。這些精神錢幣能給人帶來致命的危害,人們必須把它們舍棄,而且只有當人們真正舍棄了它們,才能夠得到它們精神上的對應物,才能收獲真正的、永恒的幸福。人們可把舍棄它們作為交換精神幸福的手段。
由此可見,當一個人把錢付給一位商人,而且作為回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商品時,他不會希望他付出去的錢再回到自己腰包,他心甘情愿地永遠舍棄這筆金錢,而且對這種交換很滿意。因而當一個人為了換取正義而舍棄邪惡時,他不希望讓自己浸透著自私的個人享樂再回來,他已把它們永遠放棄了,而且對這種交換感到滿意,心中非常平和。
同樣道理,當一個人贈予他人一件禮物時,即便它是一件物質上的禮物,他并不指望得到贈禮的人以金錢的形式把禮物的價值返還回來,這是因為它是一種精神事跡,而非一種商業交易。這樣一來,物質上的東西代表著精神幸福的交換,以及隨之而來的福佑--贈出禮物的福佑與收到禮物的福佑。
精神上的東西無法被買賣
“難道兩只麻雀連一點兒錢也賣不了嗎?”再不起眼的小東西也是有價錢的。宇宙中的一切--每一件物品及每一種思想--都是有價值的。物質上的東西有其物體價值,精神上的東西有其精神價值,把這些價值混為一談是不明智的。試圖用金錢去尋求精神上的幸福,或用美德換取物質上的奢華,都是自私而又愚蠢的。它等于把宗教與物品交換混淆起來,企圖在物品交換過程中獲得宗教信仰。同情、善良、關愛無法被買來賣去;它們只能被給予及獲得。當一件贈品被付錢時,它就不再是贈品。
由于萬事萬物皆有其價,那么那種被免費給予的,只有靠積累來獲得。一個人舍棄自私的享樂越多,他獲得無私的幸福就越多。宇宙是公正的,它的正義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人們一旦信奉它,就不會再對它抱有任何懷疑,而且內心沒有任何畏懼,他只會驚訝、高興。